期刊文献+
共找到423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等特殊教育中的传承路径研究——以听障大学生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郎家丽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25-27,共3页
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在我国的蓬勃发展趋势,高等特殊教育开展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存在着专业设置薄弱,听障生的优势有待开发;课程体系缺乏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师资实践经验不足,教学团队建设成效有待提升;... 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在我国的蓬勃发展趋势,高等特殊教育开展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存在着专业设置薄弱,听障生的优势有待开发;课程体系缺乏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师资实践经验不足,教学团队建设成效有待提升;社会支持体系不健全,保障机制有待多元化等困境。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等特殊教育中传承要科学开发听障学生的优势、开设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和课程体系、组建“特殊艺术教育教师+传承人”的教学团队、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支持体系等多种路径开展教育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等特殊教育 传承 听障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 被引量:56
2
作者 季中扬 陈宇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9-65,共7页
创新是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力保护的内在要求。手工艺人之创新的内在动力不是艺术发展的自律,而是行业竞争,是他律的压力。因而,在保护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中,应该充分重视传统手工艺行业的整体性保护,只有整个行业有活... 创新是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力保护的内在要求。手工艺人之创新的内在动力不是艺术发展的自律,而是行业竞争,是他律的压力。因而,在保护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中,应该充分重视传统手工艺行业的整体性保护,只有整个行业有活力,有竞争,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真正有生命力。与现代艺术的“背叛性创新”精神不同,传统手工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践行着“在传承中创新”的基本原则。它包含三个方面,其一,不离不弃本源,不为创新而远离日常生活需要;其二,在技艺上不断革新,不断超越,但旨在精益求精,而非为了表现个性刻意求新、求异;其三,不因创新而远离本民族固有之审美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手工艺 生产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类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数字化传承路径研究
3
作者 兰小明 赵浩含 +3 位作者 颜世伟 魏胜军 朱爱国 陈继康 《中国麻业科学》 2025年第3期178-188,共11页
麻类作物是人类最早驯化利用的农作物之一,其应用广泛涵盖纺织、造纸、漆器、塑像、建筑、食物、医药、饲料、宗教等领域。麻类技艺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产业和文化脉络,以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和乡... 麻类作物是人类最早驯化利用的农作物之一,其应用广泛涵盖纺织、造纸、漆器、塑像、建筑、食物、医药、饲料、宗教等领域。麻类技艺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产业和文化脉络,以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受工业化、城市化、原料供应结构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其传承面临严峻挑战。在乡村振兴战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推动下,麻类技艺的创新发展迎来契机。文章系统梳理国内外麻类技艺非遗资源,重点分析数字化技术对非遗保护的支撑作用,并提出了提升传播力、融合农文旅、加强政策支持等建议,旨在为麻类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艺 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传承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关系特征及形成机理
4
作者 赵双 余正勇 蔺吉庆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74-383,共10页
[目的]探讨云南省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关系,揭示其形成机理,为其协同保护和发展供科学参考。[方法]以云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度及空间分布均衡性分析、空间数量相关性... [目的]探讨云南省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关系,揭示其形成机理,为其协同保护和发展供科学参考。[方法]以云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度及空间分布均衡性分析、空间数量相关性分析、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指数揭示云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和非遗空间关系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传统村落与非遗在空间分布数量上存在明显差异。前者呈“两核集聚”分布格局,市州层面分布不均衡性较高;后者呈现“多核集聚”特征,市州层面分布不均衡性较低。两者空间分布吻合度整体较低,空间重心和区域分布规模分布上存在明显的错位关系,大致形成正向高低错位和负向高低错位等4种区域错位类型。[结论]人口密度、区域经济、城镇化率、河流水系等社会经济与自然地理因素是传统村落和非遗空间错位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特征 影响因素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5
作者 郭兰博 赵冬 尤清田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3-129,138,共8页
以河南省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通过核密度分析、最近邻指数、标准差椭圆方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因素等维度探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河南省非遗数量上豫北最多,豫西最少,总体呈现聚类分布。各... 以河南省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通过核密度分析、最近邻指数、标准差椭圆方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因素等维度探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河南省非遗数量上豫北最多,豫西最少,总体呈现聚类分布。各类型数据相差较大,表演类非遗最多,医药类非遗最少。(2)河南省传统村落各地市之间存在不均衡性,空间上呈现聚集分布,形成豫北、豫中和豫南三大核心区域。(3)河南省传统村落空间聚集程度大于非遗空间的聚集程度,不同类型非遗的空间聚集程度先增加后降低。(4)河南省传统村落和非遗分布在低海拔、坡度较缓、距水系3 km的区域。人口、经济和文化是影响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传统村落和非遗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多重影响,两者相互交融,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分析 地理探测器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传统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差异性分析及保护策略研究
6
作者 李勇 王天姣 余冰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期141-148,共8页
我国传统美食体现着各民族独特的制作技艺和生活方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全面认识我国33个省(市、区)(暂缺台湾地区数据)的传统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33个省(市、区)的传统美食非物质文... 我国传统美食体现着各民族独特的制作技艺和生活方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全面认识我国33个省(市、区)(暂缺台湾地区数据)的传统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33个省(市、区)的传统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类别进行地域差异性比较。研究表明:传统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级别分布上极不均衡,主要以省级行政单位为主,整体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形态;在分布数量上,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和四川省位居前3位,澳门特别行政区、海南省和西藏自治区位居后3位,差异明显;在类型结构上形成以面点菜肴、地方特产类为主,佐餐佳品、休闲零食类稀缺的特征;空间密度总体呈现出“多核多中心”的分布格局,分类别呈现出“东密西疏”的分布格局。基于此,建议制定针对性的传统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如推进传统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网络深度融合,加强西部地区传统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以及打造以“多核心为主”的传统美食名城名镇等,以期为我国传统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贡献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美食 物质文化遗产 区域差异 保护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下的传统手工艺生产性保护研究 被引量:39
7
作者 张妍 张婕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2-196,共5页
目的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提出新的建议,打破现有部分传统手工技艺仍利用传统图书馆保存的单一保护方式,从生产性保护的角度,结合传统保存与现代保护相结合的方式,挖掘随活态传承渐变下的动态生产性保护模式。方法... 目的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提出新的建议,打破现有部分传统手工技艺仍利用传统图书馆保存的单一保护方式,从生产性保护的角度,结合传统保存与现代保护相结合的方式,挖掘随活态传承渐变下的动态生产性保护模式。方法客观分析天津现有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情况,将活态传承与生产性保护有效衔接,从创意重构中重建消费者的认同感,利用可持续保护建立开放流通方式,在市场及品牌构建中发展产业化层级销售方式。最后,将天津传统手工技艺进行分类研究,探求具有针对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结论从动态变化的角度分析了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的新要求,并针对其动态变化信息为其进行有效的生产性保护衔接,总结了天津传统手工技艺保存与保护的可靠模式,为天津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有效建议,促进了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与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手工艺 活态传承 生产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影响——以南京民俗博物馆的传统手工艺保护项目为例 被引量:35
8
作者 刘畅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3-107,共5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形式,逐渐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视域下,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将借助新媒体带来的新的契机。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层级扁平化、互动性高等特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形式,逐渐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视域下,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将借助新媒体带来的新的契机。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层级扁平化、互动性高等特点,对我国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南京民俗博物馆保护的主要传统手工艺项目为例,深入研究新媒体为传统手工艺文化带来的冲击和发展机遇以及互联网视域下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新媒体 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手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保护政策对纺织手工艺的传承发展研究——评《中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被引量:4
9
作者 孙华 舒燕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I0006-I0007,共2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推进“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国家和地区纺织行业逐渐兴起,我国对纺织工业的发展也有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当前,我国正由全球纺织制造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纺织行业正处于技术创新必须引领、产品质量必须优先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推进“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国家和地区纺织行业逐渐兴起,我国对纺织工业的发展也有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当前,我国正由全球纺织制造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纺织行业正处于技术创新必须引领、产品质量必须优先的关键时期。由赵宏、曹明福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于2015年9月出版的《中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涵盖了中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等内容,是我国首本关于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教材,是系统研究我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拓荒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纺织出版社 纺织行业 技术创新 产品质量 纺织物质文化遗产 拓荒之作 一带一路 手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手工艺人的生存与发展——以白村端砚制作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何向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5-68,共4页
随着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发端于农业社会的传统手工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由此,依靠制作手工艺品谋生的手工艺人的生存条件、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变化。白村,一个既有农业传统又有手工业生产传统、现在又融入现代化商品生产的村落,村民以砚为田... 随着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发端于农业社会的传统手工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由此,依靠制作手工艺品谋生的手工艺人的生存条件、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变化。白村,一个既有农业传统又有手工业生产传统、现在又融入现代化商品生产的村落,村民以砚为田,端砚制作主要有砚厂和家庭作坊两种形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端砚艺人有了市场营销的观念,但也面临着机器生产和手工制作、作品与产品的矛盾。口传身授、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仍是目前端砚制作技艺的传承方式,但也有一些变化。祭拜伍丁与社坛则反映了端砚艺人的精神世界。生存需求、市场力量、国家力量影响着端砚手工艺人的生存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手工艺 端砚 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旅游发展问题研究——以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振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3期108-112,共5页
手工艺类非物质遗产参与旅游发展已日渐普遍,以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为例,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土家织锦在设计、价格与质量、销售手段、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可通过以下措施解决:改变经营理念、根据市场... 手工艺类非物质遗产参与旅游发展已日渐普遍,以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为例,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土家织锦在设计、价格与质量、销售手段、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可通过以下措施解决:改变经营理念、根据市场要求设计产品、开展手工艺品乡村旅游、组织手工艺品设计比赛、建立产品质量标准、培训社区居民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手工艺 土家族织锦 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竹工艺 被引量:2
12
作者 涂心睿 赵文娟 +1 位作者 陈红 尚莉莉 《世界竹藤通讯》 2024年第4期97-103,123,共8页
传统竹工艺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符号,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凝结着中国人民的智慧,传承着独属于中国的文化基因。文章阐述了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竹编、竹刻、竹壳雕、竹制乐器、竹纸等传统竹工艺的文化内涵与特征,分析了... 传统竹工艺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符号,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凝结着中国人民的智慧,传承着独属于中国的文化基因。文章阐述了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竹编、竹刻、竹壳雕、竹制乐器、竹纸等传统竹工艺的文化内涵与特征,分析了传统竹工艺发展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以期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工艺 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 文化传承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开发与高校传承人培养机制研究 被引量:23
13
作者 张小彤 田静雯 周洪涛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391-397,共7页
目的为中国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提出新的建议,从设计角度重构传统手工艺的创意开发,深化中国艺术类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方法。方法客观分析现阶段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现状,特别是传统手工艺难以传承技艺... 目的为中国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提出新的建议,从设计角度重构传统手工艺的创意开发,深化中国艺术类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方法。方法客观分析现阶段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现状,特别是传统手工艺难以传承技艺,难以开发活化的困境。归纳总结若干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运用传统手工艺内在的工匠精神,结合现代创意设计构思,活化开发与其融合形成的4种成功实践案例。最后,将中国艺术类高校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机制进行初步构建提出有针对性的新方案。结论基于我国艺术类高校在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体系的建设原则,提出从学生-高校-社区-产业的四区联动培养机制方案,为高校创意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搭建有效结合方式,为全面落实2035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保护和传承人培养体系更加健全提供建议和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手工艺 物质文化遗产 创意活化 传承人 艺术高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初探 被引量:19
14
作者 梁琳 高涵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1-84,共4页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手工艺人纯手工或者利用一定工具手工制作的,具有实用性、创造性和观赏性且被人们视为文化遗产的技艺以及制作出来的产品。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院校传承困境:传承观念陈旧、传承内容零散...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手工艺人纯手工或者利用一定工具手工制作的,具有实用性、创造性和观赏性且被人们视为文化遗产的技艺以及制作出来的产品。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院校传承困境:传承观念陈旧、传承内容零散、传承队伍薄弱、传承环境欠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院校传承路径:转变传承观念、构建传承课程、加强传承师资、营造传承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手工技艺 物质文化遗产 学校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蒲城土布纺织研究——关于渭南地区乡村手工艺生产、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文化民生问题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11
15
作者 赵农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28,49,共9页
本文利用田野调查的方式,借助相关学科知识,形成综合研究形态,深入挖掘分析一个较为传统的区域社会的民间文化资源,考察民间生活形态,分析其中的民间生存状态,明确传统手工技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清理鲜活的民间文化资源,拓展"... 本文利用田野调查的方式,借助相关学科知识,形成综合研究形态,深入挖掘分析一个较为传统的区域社会的民间文化资源,考察民间生活形态,分析其中的民间生存状态,明确传统手工技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清理鲜活的民间文化资源,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视野,形成深度的学术研究层次,对于相同区域的民间生活方式的探讨,有着一定借鉴和启发意义。本文从关中地区的一个土布生产村庄的调研入手,论证时代的发展必然影响传统手工艺的兴衰,应运而生的民间手工艺技术更新也就有着必然生存的合理性。在当代中国,任何一种民间手工艺的技术应用和推广,都应该是以对社会民生的关注以及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切实改善与真实生存状态水平的提高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 渭南地区 乡村 土布 手工艺 物质文化遗产 生产 保护 文化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以乱针绣为例 被引量:15
16
作者 姚紫薇 狄静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2期101-106,共6页
非遗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手工艺重回大众视野并受到普遍关注。传统手工艺的创新问题始终是研究的热点和实践的难点。作为一项传承时期较短、传承人群较少、传承模式传统的刺绣工艺,乱针绣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与当代实践,为理解传统手工... 非遗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手工艺重回大众视野并受到普遍关注。传统手工艺的创新问题始终是研究的热点和实践的难点。作为一项传承时期较短、传承人群较少、传承模式传统的刺绣工艺,乱针绣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与当代实践,为理解传统手工艺创新的发生过程及其与传统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启发。传统并非是静态的、孤立的,而是一个动态的、群体化的过程,其中蕴含着创新的因素。乱针绣的创立本身即是创新,是实践主体基于传统作出的自觉性的突破。在社会转型期,创新往往是实践主体被动的应对性的选择,要坚持在传承中创新的原则。回归生活是当前传承与创新传统手工艺努力的方向,与此同时要注重对其艺术性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手工艺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乱针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博白芒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17
作者 沈栩熔 秦碧杏 +1 位作者 陆冬园 邹锦青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3期215-217,235,共4页
为了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博白芒编的存续与发展态势,探寻其融入现代社会和助力乡村振兴的情况,基于对芒竹编织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分析了博白芒编面临的发展困境,发现其存在非遗芒编传承与保护意识淡薄,产业聚集度不高、缺乏龙头... 为了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博白芒编的存续与发展态势,探寻其融入现代社会和助力乡村振兴的情况,基于对芒竹编织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分析了博白芒编面临的发展困境,发现其存在非遗芒编传承与保护意识淡薄,产业聚集度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引领,缺乏国外电商直播和对外贸易人才,产品创新研发不足、同质化严重,非遗芒编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低、缺乏竞争优势的困境;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高校非遗手工艺品传承创新基地、拓宽芒编宣传推广渠道与平台、开拓“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合作模式、提高产业聚集度、加大芒编技艺培训等发展路径,从而更好地推动博白芒编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发展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博白芒编 传统 传承 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空间位置关系及异质性因素分析——以武陵山片区为例 被引量:9
18
作者 沈娅 唐健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51,共14页
基于武陵山片区65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和735处传统村落位置信息,以核密度分析、重心模型探讨二者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结构特征,揭示二者的空间位置关系;借助ArcGIS 10.5、区位熵和地理探测器剖析影响非遗及传统村落分布的异质... 基于武陵山片区65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和735处传统村落位置信息,以核密度分析、重心模型探讨二者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结构特征,揭示二者的空间位置关系;借助ArcGIS 10.5、区位熵和地理探测器剖析影响非遗及传统村落分布的异质性因素。研究发现:1)武陵山片区非遗和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具有典型的非均衡性特征,非遗“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分布模式显著,传统村落“环核群-带状区”的空间分布规律突出,从空间距离上看,二者错位关系明显;2)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二者的空间分布偏好不同,影响非遗和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各异,二者对不同因素的响应既有要素综合性也有尺度差异性和空间异质性;3)武陵山片区非遗空间分布受人文环境因素影响更为显著,不同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差异性突出,对异质性因素的响应差异是导致非遗和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形成错位关系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 地理环境 错位关系 异质性因素 武陵山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关系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余正勇 赵双 陈兴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4,共12页
以四川省1 165个传统村落和1 13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度及空间分布均衡性分析、空间数量相关性分析、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指数揭示四川省省级传统村落和非遗空间特征关系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 以四川省1 165个传统村落和1 13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度及空间分布均衡性分析、空间数量相关性分析、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指数揭示四川省省级传统村落和非遗空间特征关系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传统村落与非遗在空间分布数量上存在明显差异。前者呈“多核集聚”分布格局,市州层面分布不均衡性较高;后者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特征,市州层面分布不均衡性较低。两者空间分布吻合度整体较低,空间重心和区域分布规模分布上存在明显的错位关系,大致形成正向高、低错位和负向高、低错位4种区域错位类型。人口密度、城镇化率、区域经济、河流水系等社会经济与自然地理因素对传统村落和非遗空间分布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特征 影响因素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文化视野下手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谷会敏 《福建茶叶》 2018年第11期271-271,共1页
对于手工艺项目来说,其在展示与传播过程中,面临传播主体单一、传播技术要求高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因此诸多手工艺项目都面临传承上的困境与压力。本文拟从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内涵理解出发,结合我国手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问题认... 对于手工艺项目来说,其在展示与传播过程中,面临传播主体单一、传播技术要求高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因此诸多手工艺项目都面临传承上的困境与压力。本文拟从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内涵理解出发,结合我国手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问题认知,通过探究手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过程中的复杂要求,从而具体分析茶文化视野下手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视野 手工艺 物质文化遗产 传播机制 人文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