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教育的几个关键问题 被引量:1
1
作者 郗希 刘高升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2-115,共4页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抱有虚心学习、传承与转化并重、崇尚热爱而不迷信、思辨非质疑的态度,避免对其全盘否定或全面神化的两极思想倾向。国学教育应包含"尽美、尽善、尽慧、尽才"四层次,以熏陶底蕴,构建情操,彰显智慧与致...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抱有虚心学习、传承与转化并重、崇尚热爱而不迷信、思辨非质疑的态度,避免对其全盘否定或全面神化的两极思想倾向。国学教育应包含"尽美、尽善、尽慧、尽才"四层次,以熏陶底蕴,构建情操,彰显智慧与致用人生。教育过程中注重国学和科学的统一,导向人本关怀与智慧培养,避免其成为成功学、鸡血式、快餐式的功利化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复兴 德育与美育 慧育 才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工作促进传统文化复兴:时代脉络、核心能力与人才战略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斌志 徐世鸿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2-87,共6页
当前,我国社会工作者已经开始了一系列促进文化复兴的探索实践,但依旧面临着缺乏系统理论、跨界知识、规范技术和实证支撑等方面的困境,因此,需要提炼社会工作者促进文化复兴的专业核心能力。研究发现,社会工作者促进文化复兴的核心能... 当前,我国社会工作者已经开始了一系列促进文化复兴的探索实践,但依旧面临着缺乏系统理论、跨界知识、规范技术和实证支撑等方面的困境,因此,需要提炼社会工作者促进文化复兴的专业核心能力。研究发现,社会工作者促进文化复兴的核心能力可以表现为价值、知识和技术三个层面,不仅包括文化自觉自信和文化活化更生的理念,更包括具备在地文化研究和社区文化营造的知识,还包括文化普及、跨界融合和政策倡导等技术。因此,社会工作在参与传统文化复兴的过程中,要不断促进两者融合发展,完善人才教育体系,创新社会服务模式,健全政策法规体系,提升专业服务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复兴 社会工作者 核心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明心学对儒学传统的重建及其对当代儒学复兴的启示 被引量:1
3
作者 云龙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1-40,共10页
以解决时代问题为基本理念,以批判明初的辞章知识之学为基本指向,王阳明通过重塑道统以重铸儒学认同之根基、激活经典以复明儒学传承之依据、会通释老以重启儒学对异质文化的包容能力等三方面的努力,完成了"拔本塞源"、重建... 以解决时代问题为基本理念,以批判明初的辞章知识之学为基本指向,王阳明通过重塑道统以重铸儒学认同之根基、激活经典以复明儒学传承之依据、会通释老以重启儒学对异质文化的包容能力等三方面的努力,完成了"拔本塞源"、重建儒家传统的历史使命。阳明心学以解决时代问题、批判辞章知识之学的弊端作为重建儒学的基本思路,对当前以知识性的研究方式来重建传统的思维误区具有警示意义:唯有真正走进传统之中,才能找到真实的时代问题,才能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也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心学 儒学传统 批判知识 复兴传统 时代问题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何以且如何复兴——关于“新世纪文学”的一个视角
4
作者 张清华 《当代作家评论》 2025年第5期10-15,共6页
观察“新世纪文学”,必然要处理其与之前文学传统的关系,这便涉及“大传统”和“小传统”,以及当下文学背景与前史的关系,但这个联系不具有特定性。本文在这里所谈的“传统的复兴”,意在讨论某种固有的叙事模态,以及当代作家“文化身份... 观察“新世纪文学”,必然要处理其与之前文学传统的关系,这便涉及“大传统”和“小传统”,以及当下文学背景与前史的关系,但这个联系不具有特定性。本文在这里所谈的“传统的复兴”,意在讨论某种固有的叙事模态,以及当代作家“文化身份的本土觉醒”,这是历经了多年求索与向世界搜寻之后的一种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身份 叙事模态 传统复兴 新世纪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和老式建筑群的发展历程 被引量:4
5
作者 柴建军 马中文 格伦 《协和医学杂志》 2013年第4期350-353,共4页
坐落在北京市东城区东单三条的协和老式建筑群,由16栋单体建筑组成,其中一期14栋,外立面采用中式,内部采取西式,建成于1921年;二期2栋,为“洋风”,建成于1925年,有“中国式宫殿里的西方医学学府”之称0“。目前主要作为北京协... 坐落在北京市东城区东单三条的协和老式建筑群,由16栋单体建筑组成,其中一期14栋,外立面采用中式,内部采取西式,建成于1921年;二期2栋,为“洋风”,建成于1925年,有“中国式宫殿里的西方医学学府”之称0“。目前主要作为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和行政办公用房,部分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教学、科研、行政办公用房。协和老式建筑群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时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所属中华医学基金会创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和老式建筑群 洛克菲勒基金会 传统复兴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脉络与中国图景:风险文化理论及其本土调适 被引量:8
6
作者 张广利 王伯承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5-141,共7页
风险社会研究的文化向度形成了系统的风险文化理论:现代社会风险不是一种社会秩序,而凸显的是一种文化现象;风险是人们主观意识的结果和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建构;而且风险认知本身即是一种问题解决的取向——风险的消弭也有赖于风险文化的... 风险社会研究的文化向度形成了系统的风险文化理论:现代社会风险不是一种社会秩序,而凸显的是一种文化现象;风险是人们主观意识的结果和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建构;而且风险认知本身即是一种问题解决的取向——风险的消弭也有赖于风险文化的再造与风险认知的重塑。西方风险文化理论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风险确定性的解构、价值理性的回归、信任危机的弥合,但是仍然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特别是其过于主观的理想化色彩、夸大了社会边缘群体的作用。此外,风险文化理论主要基于西方现代社会发展及其文化脉络,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而缺乏非西方经验的总结。西方文化传统强调"人对物"的征服和开发,中国文化传统则注重"人对人"之间关系的处理——意涵的是一种德行文化、和谐文化,而非西方的智性文化、对抗文化。在现代社会风险弥漫的场域下,中国文化传统的现代意义就是实现风险文化理论的本土化建构。这种西方理论的本土调适,进一步实现了风险文化理论的新生,对新时期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启示意义,现代风险的"中国式回答"一定程度上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实现的另一种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文化理论 主观意识 价值理性 中国传统文化复兴 理论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抗绝望”中的“正能量”——鲁迅“出山”与查拉图斯特拉“下山”契合再探
7
作者 张钊贻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36,共7页
鲁迅"出山"参与五四运动,与尼采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下山"宣讲"超人"颇多相似之处。其中"反抗绝望"一点,之前已有很多论述。虽然"反抗绝望"因有"反抗"而非彻底消极,仍然... 鲁迅"出山"参与五四运动,与尼采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下山"宣讲"超人"颇多相似之处。其中"反抗绝望"一点,之前已有很多论述。虽然"反抗绝望"因有"反抗"而非彻底消极,仍然未能说明尼采何以自称为盈溢的太阳。其实,鲁迅恐怕并非是消极被动地让人请出来的。尼采与鲁迅"隐居"十年,实际上都在积聚传统精神文化的"正能量"。鲁迅当初主张"复古",后来发觉大家对"古"其实都不甚了解,于是设法通过实物去了解过去。所谓"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其实是在吸收中国传统的积极的"蜂蜜"。但在当时的情况下,鲁迅对复兴传统文化的想法并未被人理解和重视,与尼采一样,只能寄希望于未来的"孩子"或"新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尼采 查拉图斯特拉 复兴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