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巴蜀传统场镇街道肌理的社会学建构 被引量:7
1
作者 李畅 杜春兰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6-82,共7页
通过借鉴人类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理论,从地缘、业缘、志缘、血缘等社会群体的空间呈现入手,描述了巴蜀传统场镇不同社会群体共生共荣的发生学演进及生态位格局,总结出场镇街道中"众庙同制"和"街庙一体"的涵化机制,旨... 通过借鉴人类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理论,从地缘、业缘、志缘、血缘等社会群体的空间呈现入手,描述了巴蜀传统场镇不同社会群体共生共荣的发生学演进及生态位格局,总结出场镇街道中"众庙同制"和"街庙一体"的涵化机制,旨在呈现巴蜀乡土社会中"街道社会生态"对场镇肌理的多元建构,为当前传统场镇肌理保护及更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场镇 街道肌理 社会结构 形态学 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土文化视野下成都平原传统场镇的空间意象探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永黎 沈中伟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年第4期107-111,共5页
成都平原传统场镇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本文归纳了传统场镇空间所具有的山水意象、街市意象与文化共生意象特征并以洛带古镇的更新设计为例,对构成空间意象的实体要素诸如街道、界面、区域、节点与标志建筑的可识别性等方面进行了... 成都平原传统场镇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本文归纳了传统场镇空间所具有的山水意象、街市意象与文化共生意象特征并以洛带古镇的更新设计为例,对构成空间意象的实体要素诸如街道、界面、区域、节点与标志建筑的可识别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探讨在乡土人居环境的建设中,如何营造具有鲜明乡土文化特色的传统场镇空间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化 成都平原 传统场镇 空间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场镇园林绿地体系的文化阐释 被引量:1
3
作者 谭文勇 阎波 毛华松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7-92,共6页
以四川省平武县南坝镇灾后重建规划为例,指出了场镇园林绿地系统的文化意义,分析了南坝镇的地形地貌,提炼了南坝镇的历史人文要素,在场镇园林绿地营建的整体思路、点线面系统的构建等方面做了探讨。结合场镇的山水格局,尝试从当地传统... 以四川省平武县南坝镇灾后重建规划为例,指出了场镇园林绿地系统的文化意义,分析了南坝镇的地形地貌,提炼了南坝镇的历史人文要素,在场镇园林绿地营建的整体思路、点线面系统的构建等方面做了探讨。结合场镇的山水格局,尝试从当地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创造有地域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场镇园林绿地体系,试图探寻一条适宜于传统场镇园林绿地系统建设的文化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传统场镇 园林绿地 历史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遗产·社区:巴渝传统场镇的风貌传承与美学蜕变 被引量:2
4
作者 谷光灿 丁昕昕 黄荧 《风景园林》 2020年第2期26-32,共7页
从景观、遗产、社区视角审视巴渝传统场镇,场镇之美表现在自然山水和巴渝民居街巷的糅合、江河与丘陵唇齿相依,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美学价值。以传承同兴场镇传统风貌为基础,以活态遗产、核心社区为视点,以社区设计为手段,通过3年的驻场调... 从景观、遗产、社区视角审视巴渝传统场镇,场镇之美表现在自然山水和巴渝民居街巷的糅合、江河与丘陵唇齿相依,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美学价值。以传承同兴场镇传统风貌为基础,以活态遗产、核心社区为视点,以社区设计为手段,通过3年的驻场调查,为保留可持续的风貌特征,重新梳理社区人与人的关系,提升居民素质和意识,进而改善场镇街巷建筑的硬件构造,并对单体建筑进行逐次再生设计,从而改变整个场镇风貌。调查实践-反馈-再设计-再实践的循环式研究为巴渝传统场镇的风貌留存和蜕变发展做出思考、提炼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传统场镇 风貌传承 美学蜕变 社区设计 历史街区更新 建筑再生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场镇的“补丁”式保护——以重庆潼南双江古镇保护方案为例
5
作者 李倜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5-190,共6页
"补丁"式保护主要是指在历史街区风貌的修复过程中,尽量保持传统场镇风貌的原状,只对建筑或街区中已经损坏的部分进行适当修复的保护理念。重庆市潼南双江镇正街风貌恢复正是采用了补丁式的保护方案,其中所体现的对传统场镇... "补丁"式保护主要是指在历史街区风貌的修复过程中,尽量保持传统场镇风貌的原状,只对建筑或街区中已经损坏的部分进行适当修复的保护理念。重庆市潼南双江镇正街风貌恢复正是采用了补丁式的保护方案,其中所体现的对传统场镇风貌恢复的理念与技术,对于探索"补丁"式保护理念之于中国传统场镇风貌恢复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补丁"式保护理念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传统场镇中的历史痕迹,确保场镇风貌的真实性和历史性,有利于发挥传统场镇的"历史博物馆"效应,也为传统场镇的生存与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场镇 风貌恢复 “补丁”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平原传统场镇与林盘居民点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成都郫县为例 被引量:8
6
作者 黄学渊 张蕾 周莲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56-867,共12页
基于近现代地图与相关地理信息,结合历史文献与实地考察,通过GIS空间分析、核密度估算、欧氏距离、基尼系数等方法,以传统林盘聚落的核心区成都郫县为例,定量揭示了1947、1970、1985、2000与2018年郫县林盘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场镇... 基于近现代地图与相关地理信息,结合历史文献与实地考察,通过GIS空间分析、核密度估算、欧氏距离、基尼系数等方法,以传统林盘聚落的核心区成都郫县为例,定量揭示了1947、1970、1985、2000与2018年郫县林盘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场镇分布关系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不同时期林盘居民点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在改革开放前,林盘居民点的分布极易受到政治经济中心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后,其具有均质化快速发展的特点,但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从根本上改变了林盘居民点的散居特征,其聚集程度明显增高。林盘居民点高密度区始终具有围绕传统场镇及城镇建成区分布的特点。2)传统场镇的市场半径大致为3 km,交通条件是其选址的首要因素,民国时期场镇选址主要受水路交通影响,建国后水路交通为场镇带来的交通便利逐渐被陆路交通所取代。3)传统场镇的分布会随着林盘居民的自组织行为与相关政策的调控而不断趋于均衡状态,但在改革开放之后,场镇由乡村市场驱动的自由放任式发展转变为地方政府驱动下的固定场所。4)林盘居民点具有沿河流水系分布的特点;传统时期林盘居民点与主要道路之间的关联性较低,但当前其具有沿道路分布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传统场镇 林盘居民点 分布特征 郫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山地传统场镇开放空间特点与保护 被引量:2
7
作者 周露 张锦华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4-67,共4页
西南山地传统场镇中特殊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构成,反映了场镇建设尊重自然、适应环境发展的思想,独特的形态与山水环境浑然一体的格局以及孕育其中的人文内涵更是形成了山地场镇与建筑间特有的文化。对西南山地传统场镇开放空间进行研究,... 西南山地传统场镇中特殊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构成,反映了场镇建设尊重自然、适应环境发展的思想,独特的形态与山水环境浑然一体的格局以及孕育其中的人文内涵更是形成了山地场镇与建筑间特有的文化。对西南山地传统场镇开放空间进行研究,采用由"点"及"线"到"面"层层推进的分析方法,总结出其在不同尺度视角下的形态特征。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对传统场镇开放空间如何保持原真性进行了策略思考,以求得其空间物质形态与人文精神的延续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西南山地 传统场镇 开放空间 保护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传统风貌场镇的重生——以大昌古镇迁建为例 被引量:5
8
作者 阎波 谭文勇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16,共5页
以大昌古镇为例,首先指出古镇的独特价值,然后简要地介绍了大昌旧城的现状,随后重点阐述了因为三峡工程,大昌古镇将进行异地迁建,并对迁建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如何保护并延续传统风貌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三峡库区 传统场镇 大昌古 迁建 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