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程·特征·地位·价值: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宏观审视——以张锡勤先生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观为中心
1
作者 柴文华 段澜涛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9-35,共7页
张锡勤先生是著名的中国近代思想史家和伦理思想史家,为我国及龙江的文化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先生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观大致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又有所补充和深化。先生提出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发展的五阶段说:先秦、两汉、魏... 张锡勤先生是著名的中国近代思想史家和伦理思想史家,为我国及龙江的文化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先生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观大致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又有所补充和深化。先生提出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发展的五阶段说:先秦、两汉、魏晋至隋唐五代、宋明、明清之际,在强调儒家伦理道德主流地位的同时关注到非儒和反儒学派以及思想的存在,并能从当时的历史情境出发进行深入解读,体现了那一代学者浓郁的历史唯物论情怀。先生十分重视中国古代社会特殊结构的分析,认为这是把握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基本特征的根源性问题,由此生发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主要特征:家族本位—伦理型文化—重道德,家族本位—家国同构—伦理政治一体化,家族本位—重家庭血缘关系—家族伦理—社会伦理,家族本位—整体主义—尚公—重礼—贵和。先生把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概括为两个“之一”: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是人类最早的伦理文化源头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完备、成熟的伦理文化之一,这完全符合中国伦理文化的实际。先生既肯定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普遍性,亦即超越性,也肯定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民族性,亦即特殊性。先生的这种认识无疑是正确的,他所说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内在活力”“未来价值”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中国和世界贡献出更多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 张锡勤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 家族本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诚信的地位变迁——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转型 被引量:11
2
作者 洪波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1-45,共5页
本文认为 ,由于传统和传统伦理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性 ,以及现代社会相对于传统社会而言在社会结构、伦理关系、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重大变化 ,传统伦理文化正在实现当代转型。传统伦理文化得以转型首先在于 ,在当代社会最具生命力的诚信已... 本文认为 ,由于传统和传统伦理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性 ,以及现代社会相对于传统社会而言在社会结构、伦理关系、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重大变化 ,传统伦理文化正在实现当代转型。传统伦理文化得以转型首先在于 ,在当代社会最具生命力的诚信已取代忠孝成为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诚信的地位变迁 ,既继承历史传统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解决当前道德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要求诚信模式由原来单一的人际诚信转变为人际诚信与契约诚信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诚信 传统伦理文化 当代转型 道德 契约诚信 人际诚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艾滋病的健康教育看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卓兰芳 时统军 卓朗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0年第1期126-127,共2页
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对遏制艾滋病流行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艾滋病危险人群的分类不是依据年龄大小、财富多少来分的,而是根据受"邪淫"思想污染的程度和性道德观念强弱来区分的。"邪淫"是正常婚姻制度以外的不正... 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对遏制艾滋病流行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艾滋病危险人群的分类不是依据年龄大小、财富多少来分的,而是根据受"邪淫"思想污染的程度和性道德观念强弱来区分的。"邪淫"是正常婚姻制度以外的不正当的淫欲思想和行为。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把"邪淫"定义为恶在今天仍然是判断是非的标杆。家长是青少年性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教育孩子从"斗闹场,绝勿进;邪僻事,绝勿问"出发,控制淫欲思想,杜绝手淫行为,保持贞洁,把性行为控制在婚姻制度内,自觉抵制婚前(外)性行为;树立"发乎情止乎礼"及"乐而不淫"的正确的爱情观,对艾滋病人、艾滋病感染者和普通人一视同仁,是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重要精神资源。因此,扬弃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中关于健康教育的宝贵精神矿藏,必将有助于开创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预防 健康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百善孝为先”——孝在传统伦理文化中的地位及其与诸德之关系 被引量:9
4
作者 肖群忠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3期36-38,共3页
论“百善孝为先”——孝在传统伦理文化中的地位及其与诸德之关系●肖群忠“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长期以来,这句俗语体现着民众对孝在中华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的体会。那么,孝在中华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究竟应该居于... 论“百善孝为先”——孝在传统伦理文化中的地位及其与诸德之关系●肖群忠“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长期以来,这句俗语体现着民众对孝在中华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的体会。那么,孝在中华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究竟应该居于何种地位,有何意义呢?笔者认为: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伦理文化 孝经 伦理道德体系 中华文化 伦理精神 伦理体系 天地之性 民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处境 被引量:8
5
作者 任剑涛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46-51,共6页
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处境任剑涛(中山大学博士生)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指的是以儒家伦理为观念架构,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社会依托,予传统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的道德抉择以导向性作用的伦理体系。在此,... 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处境任剑涛(中山大学博士生)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指的是以儒家伦理为观念架构,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社会依托,予传统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的道德抉择以导向性作用的伦理体系。在此,讨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处境,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伦理文化 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 道德理想主义 场经济 现代社会 生态环境 民主科学 社会意识形式 现代新儒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体系的现代转向——基于政治统治史的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韩冬雪 李浩 姜国梁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85-190,共6页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体系是以"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以仁为宗的价值观和成圣成贤的人生观三者的"三位一体"。它具有封闭性、循环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传统伦理文化体系在明朝中叶发生"松动",在哲学上的表现主...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体系是以"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以仁为宗的价值观和成圣成贤的人生观三者的"三位一体"。它具有封闭性、循环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传统伦理文化体系在明朝中叶发生"松动",在哲学上的表现主要是阳明心学的兴起与其客观上造成的肯定人的价值的思潮,以及心学引起的明清启蒙哲学的文化现象。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明的入侵和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被破坏,传统伦理文化体系遂走向瓦解。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对传统伦理文化的现代转向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其自身异质性的因素也为新的文化体系的形成带来了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伦理文化 基本特质 松动瓦解 现代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之缘由探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龚怀林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18,共3页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予以应有的关注。这既由两者面临相同问题和承担相同任务的特点所决定,也缘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性意义和两者相互策应的特点,同时也因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研究主旨对于当代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予以应有的关注。这既由两者面临相同问题和承担相同任务的特点所决定,也缘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性意义和两者相互策应的特点,同时也因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研究主旨对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 义利观 人性观 人际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利己主义思想 被引量:1
8
作者 柴文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36-39,共4页
关键词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 童心 杨朱篇 儒家伦理文化 无君 韩非 墨翟 启蒙思潮 车匠 明清之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反思四题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国钧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1期8-12,共5页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哺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灿烂的华夏文明;近代以来却急剧衰落,在社会变革中每每受到猛烈批判(比如五四时期)。这种巨大的历史反差,在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中显得格外冷峻而意味深长。几代中国人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独特...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哺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灿烂的华夏文明;近代以来却急剧衰落,在社会变革中每每受到猛烈批判(比如五四时期)。这种巨大的历史反差,在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中显得格外冷峻而意味深长。几代中国人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独特价值和历史命运,便不断展开痛苦而冷峻的反思。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这种反思仍在继续和深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新的起点、高度更深刻地反思、变革传统伦理文化,成为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世纪之交的中国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 社会现代化 近代以来 现代化进程 批判精神 社会变革 中国社会 华夏文明 批判反思 历史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与中国独特的婚姻观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晓燕 《中国医学伦理学》 1995年第5期35-37,共3页
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观念的关系,并又作了如何取精剔糟的分析。
关键词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 婚姻观
全文增补中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与现代家庭本位建设 被引量:5
11
作者 彭耘夫 程广云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5-230,共6页
家族本位是儒家伦理文化的精神实质。对内,家族是每个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对外,家族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儒家伦理自始就有两个基本矛盾:一是"有己而无我";二是"先家而后国"。伦理文化精神的迁移转换是... 家族本位是儒家伦理文化的精神实质。对内,家族是每个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对外,家族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儒家伦理自始就有两个基本矛盾:一是"有己而无我";二是"先家而后国"。伦理文化精神的迁移转换是从两面——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来夹击中国传统伦理的家族本位。其要义有二:揭露国民私德意识,宣扬公德观念;揭露国民奴性心理,宣扬个性思想。其关键是以社会本位主义、个人本位主义来反对家族本位主义。从"电子家庭"起,现代家庭本位建设在实际上即已开始。家庭原有职能将会逐步恢复,家庭将会重新成为社会的基元或基元之一,家庭无疑是人与人之间通过"面对面"构建的原子式"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伦理文化 家庭本位 个人本位 社会本位 电子家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本体论与道德工具论——中西传统伦理文化关于道德本质认识之差异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贻庭 黄伟合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21-26,36,共7页
如果以道德的一级本质为基点,对中西传统伦理文化进行比较,那么,道德本体论恰是中国伦理学传统的主流;道德工具论则是西方伦理学传统的主脉。道德本体论视道德为宇宙之本体,视人为道德之工具,强调道义的至上性与超功利主义。与之相对立... 如果以道德的一级本质为基点,对中西传统伦理文化进行比较,那么,道德本体论恰是中国伦理学传统的主流;道德工具论则是西方伦理学传统的主脉。道德本体论视道德为宇宙之本体,视人为道德之工具,强调道义的至上性与超功利主义。与之相对立,道德工具论在人与道德的关系上,确立人的中心地位;在历史与道德的关系上,坚持历史本位主义,肯定道德作出适度妥协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 道德价值 道德工具论 道德本体论 本质认识 道德本质 伦理传统 中西伦理文化 道德原则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前期陈独秀反省与批判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得失
13
作者 任浩明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26-29,共4页
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探讨陈独秀反思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得失,吸取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进一步批判封建主义的道德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无疑是很有稗益... 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探讨陈独秀反思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得失,吸取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进一步批判封建主义的道德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无疑是很有稗益的。一陈独秀对封建的旧礼教旧道德进行了比较系统而深入的批判,在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首先,陈独秀的批判沉重打击了中国封建的伦理文化,推翻了被历代反动势力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偶像,极大地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从而结束了它在中国长达二千年之久占据了统治地位的旧时代。在中国,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及伦理道德观念已经存在几千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独秀 反省与批判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 五四前期 封建伦理 道德文化 三纲 理论深度 封建统治 旧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14
作者 唐永进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9-41,共3页
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关于道德和伦理哲学的内容极为丰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伦理文化。我国传统的伦理文化中有历代儒家代表人物提出的道德观念,世代沿袭的社会公德和逐渐形成的民族道德。列宁曾经明确指出:“
关键词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儒家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代表人物 道德观念 中华民族 民族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道德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伦理文化的道德叙事研究
15
作者 姜丰 《教学与管理》 2023年第9期57-61,共5页
道德叙事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增强道德体验、引导道德行为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弘扬传统伦理文化是道德叙事的工作重点,道德故事是传承传统伦理文化的常用载体。道德故事凝结了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内容,具有... 道德叙事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增强道德体验、引导道德行为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弘扬传统伦理文化是道德叙事的工作重点,道德故事是传承传统伦理文化的常用载体。道德故事凝结了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内容,具有生动性、生活性、情境性等叙事特征。讲好道德故事不仅需要精心遴选课内外教材读物中的经典道德故事,还要求教师提高自身道德叙事的意识与能力。在有效结合新媒体技术与道德叙事的基础上,使学生充分理解感悟道德故事中的传统伦理文化真谛,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叙事 传统伦理文化 道德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传统优秀伦理文化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根基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建荣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9-53,共5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其中进一步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传统伦理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优秀伦理文化深刻影响和教育着中华民族,培育和铸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和性格,在中华民族的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其中进一步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传统伦理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优秀伦理文化深刻影响和教育着中华民族,培育和铸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和性格,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显示其伟大的文化力量。在今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上下求"道"以德治国、以民为本仁爱百姓、修德养性仁善成人、中和有度礼义兴邦、承教继志睦邻和亲、忠恕待人诚信立身、道义相规宽不容恶、志存高远经邦济世、自强不息刚毅进取、公正无私舍利取义、公忠体国御辱图强等思想,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力量,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优秀伦理文化 中华民族精神 文化软实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寻公务员精神的传统文化伦理渊源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仕军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06年第4期91-94,共4页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现代管理尤其是政府公共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公务员法》颁布实施之后,中国各界掀起了探索公务员精神的高潮。从传统文化伦理的视角求解公务员精神渊源,在当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现代管理尤其是政府公共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公务员法》颁布实施之后,中国各界掀起了探索公务员精神的高潮。从传统文化伦理的视角求解公务员精神渊源,在当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显著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务员精神 传统文化伦理 公权力 德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文化的惰性因素及其现代置换
18
作者 唐土红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0-44,共5页
对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文化的研究,学界多纠结于其"德治主义"抑或"德治道统"的演绎上,对其惰性因素及其负面效应却少有问津。诚然,传统政治伦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但传统政治伦理文化... 对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文化的研究,学界多纠结于其"德治主义"抑或"德治道统"的演绎上,对其惰性因素及其负面效应却少有问津。诚然,传统政治伦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但传统政治伦理文化中的"惰性"因素,如专制道统、礼仪制度、宗法等级观念等,以其既有的社会传导功能阻滞着人之现代化实现。它消解着人们的法治意识,破坏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应然秩序和价值期待,并造就了当今政治道德生态的多种症候。在现代化的追梦中,必须摒弃传统政治伦理文化的"惰性"因素,实现政治伦理文化的现代置换,真正构建一种以人民利益至上,平等精神、责任意识、公正意识和服务意识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政治伦理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政治伦理文化 惰性因素 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中国现代伦理学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唐凯麟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3
19
作者 本刊特约记者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共5页
唐凯麟(1938-),男,湖南长沙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学科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伦理学会会刊《伦理学研究》主编... 唐凯麟(1938-),男,湖南长沙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学科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伦理学会会刊《伦理学研究》主编。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为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伦理学会会长、湖南省孔子学会会长、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原理和中国伦理思想史。著有《伦理大思路》、《伦理学》、《从旧道德到新道德》、《个体道德论》、《人口道德》、《中国早期启蒙伦理思想研究》、《王船山伦理思想研究》、《儒家伦理道德精粹》等著作30多部(含为第一作者的合著),在《哲学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孔子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主持"当代中国道德和伦理学发展的理论审视"、"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5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奖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著作奖3项、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奖2项、湖南省社科成果优秀著作或论文奖20余项(其中一等奖8项)和全国师范院校优秀教师"曾宪梓奖"一等奖,199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8年入选湖南省十佳社会科学专家(排名第一)。2001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2002年获湖南省首届"优秀专家"光荣称号,2006年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2007年选入当代马克思主义建设工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人 现代伦理 传统伦理道德文化 访谈录 唐凯麟 现代社会生活 教授 继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伦理文化重建的必要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柴文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3期1-5,共5页
在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需要重建伦理文化,这是基于以下四点理由: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文化因其不平等的内蕴及诸种负面效应,与现代化精神处于冲突之中,不可能再度成为当代伦理文化的支柱;作为工业文明产物的西方近代伦理精神以自... 在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需要重建伦理文化,这是基于以下四点理由: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文化因其不平等的内蕴及诸种负面效应,与现代化精神处于冲突之中,不可能再度成为当代伦理文化的支柱;作为工业文明产物的西方近代伦理精神以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系统为基础,开辟了人格自主和责任自觉的价值趋向,但由工业文明和技术理性所导致的普遍物化和人的异化状态以及对人的情感和精神的忽视,也使得感性主义和个人主义无限膨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思想以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以集体主义为价值核心,但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伦理文化,仅靠原型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不够的,它在某些方面有待发展;现代化的大趋势导致了伦理道德多元化、现实化、自主化,但转型期的社会背景,也带来了道德失范,行为无序,亟需重构一种新的伦理文化,以规范和引导人们走向全面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儒家伦理文化 西方近代伦理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 道德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