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0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美国家教师教育改革新动向——新自由主义和新传统主义的视角 被引量:6
1
作者 曲铁华 李娟 佟雅囡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7-41,54,共6页
在教师教育领域,以市场为基础的方法正在向国际发展,与此伴随的是教育统一化和权力的集中化,二者凌驾于教师知识和技能之上。不论是以市场为指导的教师教育方法还是传统的标准化方法,都难以保证它们在学校中发挥预期作用,因此必须实事... 在教师教育领域,以市场为基础的方法正在向国际发展,与此伴随的是教育统一化和权力的集中化,二者凌驾于教师知识和技能之上。不论是以市场为指导的教师教育方法还是传统的标准化方法,都难以保证它们在学校中发挥预期作用,因此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教育领域的总体动态。目前在欧美流行的新自由主义和新传统主义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英国 教师教育 教育改革 新自由主义 传统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主义与认同政治——来自闽南一个宗族社区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范可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8年第4期76-90,共15页
通过呈现与讨论民族志资料,论证了传统主义、政治合法性与认同政政治是如何胶着缠绕于闽南一个回民宗族的生活当中。既聚焦历史资源如何成为一种工具服务于认同政治,也论证民族表述是如何被追求和表现。在这一过程中,社区通过恢复宗族... 通过呈现与讨论民族志资料,论证了传统主义、政治合法性与认同政政治是如何胶着缠绕于闽南一个回民宗族的生活当中。既聚焦历史资源如何成为一种工具服务于认同政治,也论证民族表述是如何被追求和表现。在这一过程中,社区通过恢复宗族活动来强化家族主义。借用布迪厄关于"亲属制度的社会使用"概念,丁姓精英与族亲在民族认同建构的框架里振兴宗族活动,可视为传统主义和现代性之间的互惠交换。具体而言,这又是相关能动性力量积累象征资本的一种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埭 丁姓 传统主义 认同政治 宗族 互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位化治理的转型与变异:重访新传统主义理论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庆明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8-43,共6页
我国国有企业30多年来的改革进程亦是单位体制变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国家治理的重心从单位转向社区,呈现出"弱单位化"倾向;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资源占有和利益分配逐渐由"国家化"向"单位化"转... 我国国有企业30多年来的改革进程亦是单位体制变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国家治理的重心从单位转向社区,呈现出"弱单位化"倾向;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资源占有和利益分配逐渐由"国家化"向"单位化"转变,呈现出"强单位化"趋势。魏昂德的新传统主义理论从依附结构和制度文化两个层面揭示了单位运行机制。从资源配置和治理结构上看,我国的单位制变迁是单位化治理逐渐向市场化治理转变的过程。但这种转变并不是直线型的市场化过程,而是有选择的市场化,是政府选择与市场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重访魏昂德的新传统主义理论模型,考察单位化治理的转型过程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的独特逻辑是我们理解中国制度变迁和国家治理转型的重要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位化治理 传统主义 转型与变异 单位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曼海姆对传统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区分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本文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9-133,共5页
曼海姆认为传统主义是人们的一种本能式主观心理,具有反应性;保守主义及其指导的行动则客观的存在于"历史动态结构复合体",具有意向性。在对比中,曼海姆通过对"结构复合体"中的政党等政治性组织的分析得出,传统主... 曼海姆认为传统主义是人们的一种本能式主观心理,具有反应性;保守主义及其指导的行动则客观的存在于"历史动态结构复合体",具有意向性。在对比中,曼海姆通过对"结构复合体"中的政党等政治性组织的分析得出,传统主义必须要经过公共政治的洗礼,即在社会等级逐渐清晰,阶级明显分化的结构环境下才可以成功的进化为保守主义。公民通过合法的途径积极地去争取自己权利的过程正是传统主义进化为保守主义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海姆 传统主义 保守主义 结构复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里的新传统主义由“校长日”制度看学校与学生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何明洁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0-193,共14页
华尔德的“新传统主义”理论为研究中国单位制度建立了新的范式,奠定了研究计划时期中国大陆工厂与政治的基础。高等院校作为转型期计划体制最后的阵地之一,还留存着不少计划时期的特征。本文试图借助华尔德的“新传统主义”理论模式,... 华尔德的“新传统主义”理论为研究中国单位制度建立了新的范式,奠定了研究计划时期中国大陆工厂与政治的基础。高等院校作为转型期计划体制最后的阵地之一,还留存着不少计划时期的特征。本文试图借助华尔德的“新传统主义”理论模式,以某高校“校长日”制度为切入点,考察学校与学生的关系,透视高校内部的社会结构,探究高校管理秩序建立的基础和校内各方行动逻辑,从而为研究高校等大型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一种微观的、经验性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主义的新传统主义 校长日 组织性依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英国普通法的传统主义法律历史观 被引量:1
6
作者 高仰光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4-139,共6页
英国普通法的独特性来源于它的传统主义法律历史观,这种法律历史观与发源于欧洲大陆的历史主义法律历史观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影响到西方世界对于法治概念的整体理解。本文从普通法的思想渊源着手,对传统主义法律历史观的形成进行分析,... 英国普通法的独特性来源于它的传统主义法律历史观,这种法律历史观与发源于欧洲大陆的历史主义法律历史观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影响到西方世界对于法治概念的整体理解。本文从普通法的思想渊源着手,对传统主义法律历史观的形成进行分析,旨在厘清两大法系的历史哲学基础的区别,并试图发掘这种法律历史观对于中国现阶段法律变革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法 传统主义 历史主义 法律历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中的道德传统主义
7
作者 杜禾 谷峪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7-114,共8页
在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发展的进程中,道德传统主义的作用举足轻重、不可忽视。道德传统主义希望传承道德传统,并维护社会及道德秩序的稳定。其哲学基点是至善、人性阴暗和道德德性,导致它在道德教育中倡导普遍道德价值,推行干预和控制的教... 在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发展的进程中,道德传统主义的作用举足轻重、不可忽视。道德传统主义希望传承道德传统,并维护社会及道德秩序的稳定。其哲学基点是至善、人性阴暗和道德德性,导致它在道德教育中倡导普遍道德价值,推行干预和控制的教育策略,倡导灌输和教导的教育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学校道德教育 道德传统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时期激进反传统主义的诞生——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再思考
8
作者 唐海华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9-71,80,共4页
近代西方的入侵引起了中西之争,更引起了古今之争。在思考传统与现代关系的过程中,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由于急迫的功利主义需要,在“以思想文化解决问题”的主导下,对传统和现代进行形式主义的比较,导致对传统做简单的整体性肯定或否定,形... 近代西方的入侵引起了中西之争,更引起了古今之争。在思考传统与现代关系的过程中,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由于急迫的功利主义需要,在“以思想文化解决问题”的主导下,对传统和现代进行形式主义的比较,导致对传统做简单的整体性肯定或否定,形式主义的思维方式使得知识分子很容易从保守的立场转向激进反传统主义的立场。今天,在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处理上必须放弃形式主义的二分法,对于传统应当采取批判兼继承的创造性转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之争 形式主义 创造性转化 激进反传统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五四”激烈反传统主义的再认识
9
作者 张三夕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16-17,共2页
在近年评价“五四”运动富有新意的论著中,林毓生先生的《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可以说是颇具影响的一本。这本书批判了“五旧”运动的全盘性反传统主义,反省了中国人喜欢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提... 在近年评价“五四”运动富有新意的论著中,林毓生先生的《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可以说是颇具影响的一本。这本书批判了“五旧”运动的全盘性反传统主义,反省了中国人喜欢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提出了对传统文化应采取创造性转化的命题。这些观点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传统主义 再认 创造性转化 五四时期 中国意识 思想方法 思想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式制度、传统主义文化与区域创新能力——基于制度组态视角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俞睿骁 韦诗豪 苏中锋 《研究与发展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3-133,共11页
区域创新能力是加快区域经济转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完善制度政策环境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基于制度基础观,应用组态思维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以31个省、市... 区域创新能力是加快区域经济转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完善制度政策环境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基于制度基础观,应用组态思维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以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样本,选取市场化指数和传统主义文化作为正式与非正式制度要素,探索制度组态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复杂关系。研究发现:单一制度要素无法构成产生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良好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构成组态能产生高区域创新能力;传统主义文化可以弥补正式制度要素不足,两者构成组态也能产生高区域创新能力;产生高与非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制度路径并不对称。研究揭示了产生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制度路径,有助于全面认识制度组态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正式制度要素和传统主义文化间的耦合关系,并为政策制定者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能力 正式制度 传统主义文化 组态视角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五四时期的反传统主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金川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0-13,共4页
五四时期,以陈独秀、鲁迅、胡适、钱玄同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最激进的反传统主义者.他们的反传统主义思想,不仅当时在全社会引起轰动,而且对以后的思想文化界一直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方面... 五四时期,以陈独秀、鲁迅、胡适、钱玄同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最激进的反传统主义者.他们的反传统主义思想,不仅当时在全社会引起轰动,而且对以后的思想文化界一直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今天提出超越五四时期的反传统主义,就是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它进行全面地考察和反省,以便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今天的新文化重构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主义 五四时期 陈独秀 中国传统文化 胡适 文化民族主义 “全盘西化” 西方文化 西洋式 民主与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评尼采的反传统主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魏金声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17-21,共5页
关键词 尼采 世俗道德 “超人” 传统主义 上帝 权力意志 基督教 生存意志 彼岸世界 支配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概论近代以来我国文化传统主义的演化 被引量:4
13
作者 罗福惠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6期59-68,共10页
进入近代,在中西古今的文化交汇中,我国思想文化界存在着融合中西古今,崇西趋新和重在维护传统三种心态的大致分野。在历时几年的文化史讨论中,人们对后者即文化传统主义的研究相对显得不足,尤其未能将延续几十年的这种思想倾向作一贯... 进入近代,在中西古今的文化交汇中,我国思想文化界存在着融合中西古今,崇西趋新和重在维护传统三种心态的大致分野。在历时几年的文化史讨论中,人们对后者即文化传统主义的研究相对显得不足,尤其未能将延续几十年的这种思想倾向作一贯通的全盘考察。依照不同阶段上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主义的不同内容和传统派人士采用的各种保值方式,近代以来的文化传统主义可分为原初形式、近代形式和现代形式三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近代以来 新儒家 西方文化 文化观念 三个阶段 现代形式 熊十力 国粹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盘性反传统主义及其痛苦——关于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之态度的重估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钊贻 祁人 《鲁迅研究动态》 CSSCI 1989年第7期56-64,共9页
在其著作《中国意识的危机》(1979)中,林毓生教授挑选“五四”运动中最著名的三位领袖,以探讨现代中国知识界历史的一些问题。他论证了“五四”运动的“全盘性反传统主义”并不能解决中国由于西方入侵而面临的问题,指出“中国的知识和... 在其著作《中国意识的危机》(1979)中,林毓生教授挑选“五四”运动中最著名的三位领袖,以探讨现代中国知识界历史的一些问题。他论证了“五四”运动的“全盘性反传统主义”并不能解决中国由于西方入侵而面临的问题,指出“中国的知识和文化在将来有一个正确、健康的发展,一种将是基于彻底了解和严格分析的,包括中西思想和价值的相互作用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主义 鲁迅 中国传统文化 相互作用 中国意识 知识界 危机 领袖 鲁迅思想 教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传统主义对高校本科生职业意识的影响
15
作者 白春雨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0-94,共5页
高校学生意识在社会转型期的特征表现为"学生经济人"模型的职业意识的形成。经济传统主义对学生精神品格的消极影响表现为缺少对职业道德的守护,表现为行政力量对学术力量的遮蔽以及"学而优则仕"与"学生经济人... 高校学生意识在社会转型期的特征表现为"学生经济人"模型的职业意识的形成。经济传统主义对学生精神品格的消极影响表现为缺少对职业道德的守护,表现为行政力量对学术力量的遮蔽以及"学而优则仕"与"学生经济人"品格的对峙。高校本科生"学生经济人"的职业意识是与中国现代化意识相契合的存在,一方面促进高校本科生"学生经济人"职业意识的成熟与深化,另一方面也有效抵制经济传统主义对学生职业意识的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经济人 经济传统主义 职业责任 自我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对五四全盘反传统主义的批判和他的中西文化观
16
作者 秦川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32-37,共6页
郭沫若在五四时期的中西文化观,是很值得注意的。他不仅坚决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而且对全盘反传统主义也是持批判态度的。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试作探讨。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中西文化观 孔子 传统精神 王阳明 马克思主义 郭沫若 具体分析 全盘反传统主义 中国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性主义、传统主义与乌托邦——谈汪丁丁对玻珀的“误读”及其他
17
作者 卢周来 《中州学刊》 CSSCI 1997年第6期60-65,98,共7页
理性主义、传统主义与乌托邦———谈汪丁丁对玻珀的“误读”及其他卢周来经济学家将研究的触角伸向哲学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在西方经济学界似乎是有传统的。从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的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到新古典经济学代... 理性主义、传统主义与乌托邦———谈汪丁丁对玻珀的“误读”及其他卢周来经济学家将研究的触角伸向哲学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在西方经济学界似乎是有传统的。从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的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到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的马歇尔,再到现当代新老自由主义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主义 汪丁丁 历史决定论 乌托邦主义 传统主义 “误读” 经济学家 熊彼特 康德 理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司法裁判中的间接后果主义
18
作者 雷磊 徐子煜 《学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65,216,共13页
传统后果主义质疑依法裁判在司法活动中的优先地位,主张用社会科学方法代替法教义学方法,但有着对司法常识缺乏解释力以及后果不明确的缺陷。以行为后果主义为道德评价立场,并在决策中尊重特定规则的间接后果主义更适合作为司法裁判的... 传统后果主义质疑依法裁判在司法活动中的优先地位,主张用社会科学方法代替法教义学方法,但有着对司法常识缺乏解释力以及后果不明确的缺陷。以行为后果主义为道德评价立场,并在决策中尊重特定规则的间接后果主义更适合作为司法裁判的伦理根基。在理论层面,间接后果主义通过区分评价和决策两个层面,主张依法裁判的优先地位,反对用社会科学方法代替法教义学方法,同时避免了法律规则不符合规则后果主义要求可能产生的困境。在实践层面,间接后果主义对道义论立场保持开放,坚持在疑难案件中综合各类后果进行计算和裁判。因此,与规则后果主义相比,间接后果主义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裁判 传统后果主义 间接后果主义 依法裁判 法教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的新生——新基础主义道路:传统基础主义和反基础主义之“后”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杨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47-53,共7页
基础主义是指这样一种信念:一切存在物及其相应的知识、价值等等都奠定在某种"基础"之上。反基础主义是相反对的信念,认为不存在着万事万物最终奠定于其上的"基础"。传统基础主义表现为形而上学思维模式,由此反基... 基础主义是指这样一种信念:一切存在物及其相应的知识、价值等等都奠定在某种"基础"之上。反基础主义是相反对的信念,认为不存在着万事万物最终奠定于其上的"基础"。传统基础主义表现为形而上学思维模式,由此反基础主义的核心即在于"拒斥形而上学",二者都误置了基础,真正的基础并非某种先验设定的"形而上者",而是原初的存在结构及其领悟。鉴于反基础主义的经验化道路之不可取,而形而上学又是不可避免的,为此需要走新基础主义的道路,不仅要超越传统基础主义而且更要超越反基础主义,进一步寻求形而上学之"后"、之"基础",这更可以说是反基础主义之"后"、之"基础"。由此,新基础主义道路必须展开"返源"与"立相"(绝对相以及相对相)的双重向度,由"返源"而成"源论"——揭明一切事物之源,并在此基础上"立相"——重建我们时代的"体用论"(形而上学本体论和形而下学)。从而,在新基础主义的"道路"上,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才能并且必将获得"新生":形而上学观念"生"成于更加先行的"基础",并植根于我们时代的存在样式而成一种不同于传统哲学的"新"的哲学形而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形而上学 新基础主义 反基础主义 传统基础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传统人道主义 被引量:8
20
作者 郑忆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1-45,共5页
人道主义是人类文明之果,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其价值追求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特征。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传统人道主义的螺旋式复归,它既是对西方传统人道主义思想的继承,又是对前者的扬弃。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 人道主义是人类文明之果,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其价值追求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特征。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传统人道主义的螺旋式复归,它既是对西方传统人道主义思想的继承,又是对前者的扬弃。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将时代的精神和价值追求融入到人道主义思想之中,是对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价值导向偏离的矫正,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和未来的实践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人道主义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