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中国社会农村地权关系及制度思想在近代的转型 被引量:8
1
作者 王昉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1-96,共6页
文章在总结了传统中国社会农村地权关系及制度思想在近代转型过程中呈现的变化和特征的基础上,应用托马斯和诺斯以及速水和拉坦的分析框架,指出人口压力在近代土地制度变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地,提出农业技术层面进步缓慢以及工... 文章在总结了传统中国社会农村地权关系及制度思想在近代转型过程中呈现的变化和特征的基础上,应用托马斯和诺斯以及速水和拉坦的分析框架,指出人口压力在近代土地制度变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地,提出农业技术层面进步缓慢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受阻是影响农村土地制度效率的发挥以及进一步变革的内生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中国社会 农村地权关系 土地制度思想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朝国家权力“构造”传统中国社会
2
作者 鲁西奇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18,共4页
在中西文语境下以及不同的学术话语中,“社会(society)”这个概念,都是指一些人基于某种共同性建立起较为密切的关联,从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共同性与凝聚性。它具有两层意涵:一是指具有某种共同性的人们组合在一起,并表现出凝聚性;二是... 在中西文语境下以及不同的学术话语中,“社会(society)”这个概念,都是指一些人基于某种共同性建立起较为密切的关联,从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共同性与凝聚性。它具有两层意涵:一是指具有某种共同性的人们组合在一起,并表现出凝聚性;二是因某种关联组合在一起的人群具有某种共同性,并且同属于维系此种共同性的某种“制度”或“体系”。前者可称为“具体社会”,如村落社会(共同体)、地方社会等,是因“共同”而形成的“凝聚”,强调的是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其密切程度,亦即凝聚性;后者可称为“整体社会”,如中国社会、西方社会以及身份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是从“整体”抽象出“共同”,强调的是其成员间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亦即共同性。无论是“具体社会”,还是“整体社会”,使其构成社会的,都是“关系”--虽然关系的性质各不相同,紧密程度亦各有异,但其成员之间都具有共同的关系,并表现出某种凝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聚性 传统中国社会 学术话语 村落社会 共同性 共同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社会、权力与权力公共空间 被引量:2
3
作者 裴雯 张兴国 +2 位作者 廖屿荻 陶陶 冯维波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5-139,共5页
公共空间是一个源自于和中国传统社会截然不同的欧洲社会的社会哲学概念。当运用这一概念探讨中国传统社会的城市与建筑空间时,发生从词义到空间实体的全面转换。通过对概念由社会哲学向建筑学、由欧洲社会向中国传统社会转换的简单梳理... 公共空间是一个源自于和中国传统社会截然不同的欧洲社会的社会哲学概念。当运用这一概念探讨中国传统社会的城市与建筑空间时,发生从词义到空间实体的全面转换。通过对概念由社会哲学向建筑学、由欧洲社会向中国传统社会转换的简单梳理,给出中国传统社会权力公共空间的概念,并根据权力层层控制而运作的方式得出承载不同级别的权力空间类型及其一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中国传统社会 权力公共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社会精神家园的建构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7
4
作者 韩玉胜 杨明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1-7,共7页
中国传统社会颇为重视精神家园的建构,作为传统文化主体的儒、道、佛三家在这方面均有丰硕的理论建树。儒家致力于入世的现实精神家园建构,强调在现实世界中要坚持讲求仁义的崇德精神、中庸之道的处事方法、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志于圣... 中国传统社会颇为重视精神家园的建构,作为传统文化主体的儒、道、佛三家在这方面均有丰硕的理论建树。儒家致力于入世的现实精神家园建构,强调在现实世界中要坚持讲求仁义的崇德精神、中庸之道的处事方法、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志于圣贤的理想人格,使人生保持积极有为的进取状态;道家则致力于隐世的自然精神家园建构,强调站在"道"的高度看待人生境遇,追求返璞归真、淡泊名利,以退为进、无为而无不为,物无贵贱、博大宽容的精神境界;佛家致力于出世的解脱精神家园建构,引导众生解脱生、老、病、死之生理诸苦以及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等精神苦恼,渡引众生到幸福的彼岸。儒道佛三家对于"精神家园"的建构显示出"求真"的理念设计,即超越现实生活的迷离、追求人性本真、常驻真实之谓;同时也展现出"趋善"的道德愿景,即对美好德性的向往;更流露出"求美"的美好情趣,即注重审美意境的建构。如果我们以理性的眼光来审视这些精神资源,无疑对于摆脱当今人类社会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精神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社会 精神家园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历史演进脉络及其规律探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净 戴钢书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2-128,共7页
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经历原始社会混沌意识与前价值观念的萌生,奴隶社会价值观的生成与多元化发展,封建社会价值观的同构、反思、重建到没落的发生、发展、演进过程。经济基础决定律、意识形态掌控律、文化生态构建律则是贯穿中国传统社... 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经历原始社会混沌意识与前价值观念的萌生,奴隶社会价值观的生成与多元化发展,封建社会价值观的同构、反思、重建到没落的发生、发展、演进过程。经济基础决定律、意识形态掌控律、文化生态构建律则是贯穿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历史演进过程的基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 历史演进 规律探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生成、演进及其规律探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徐瑞鸿 戴钢书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9-113,共5页
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以"天"为世界本然逻辑,以"天"、"地"、"人"的关系为出发点,历经原始社会他律天人观的价值潜意识时代、奴隶社会人文精神凸显的价值观生成和多元化时代、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 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以"天"为世界本然逻辑,以"天"、"地"、"人"的关系为出发点,历经原始社会他律天人观的价值潜意识时代、奴隶社会人文精神凸显的价值观生成和多元化时代、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性质的核心价值观确立、重建和反思时代,最终演化成以"天人合一"为至高价值旨归,以"民为邦本"、"贵和尚中"等为核心内容的中华文化基因。而主体意识的自觉、实践向度的延伸、社会历史的变迁以及继承与革新作为其生成、演进规律与之相伴相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社会 价值观 生成 演进 规律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医患信任模式 被引量:20
7
作者 程国斌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3-39,共7页
由于缺乏相应的历史条件,在中国古代社会不存在类似于现代医学及相关社会制度条件下的"医患关系"和相应的"制度信任",但存在一种建立在中国文化传统、宗族和社区伦理秩序以及熟人关系法则之下的独特信任机制。在中... 由于缺乏相应的历史条件,在中国古代社会不存在类似于现代医学及相关社会制度条件下的"医患关系"和相应的"制度信任",但存在一种建立在中国文化传统、宗族和社区伦理秩序以及熟人关系法则之下的独特信任机制。在中国人的传统医学生活中,职业伦理、文化制度和亲缘伦理关系是建构医患信任的一般机制,地缘关系以及建立在地缘基础上的社区共同体意识和社会舆论也起到很大的作用。病人与医生都被束缚在特定的关系场域和规则之下,依从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威和社会秩序,并在其中发展出具体的信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社会 医患信任 医患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探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徐瑞鸿 戴钢书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12,共4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可以从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吸收有益经验。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路径主要由构建晓之以理的教化体系、发挥实践活动动之以情的感染效用、利用导之以行的管理制度构成。对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可以从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吸收有益经验。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路径主要由构建晓之以理的教化体系、发挥实践活动动之以情的感染效用、利用导之以行的管理制度构成。对其局限和现实意义的分析、凝练和表达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社会 核心价值观 培育 践行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传统社会土地权属的再思考——以土地交易过程中的“乡规”、“乡例”为中心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研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4-35,共12页
本文从中国传统社会土地交易过程中存在的“乡规”、“乡例” ,探讨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地权属 ,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土地所有权属的多重性 。
关键词 中国传统社会 土地权属 乡规 乡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社会的诉讼外解纷机制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建仓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1-114,共4页
重新理解中国传统的社会解纷机制,在中国现代法治框架下,发掘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生成符合社会内在机理的法治新模式意义重大。丰富的诉讼外社会解纷机制是中国古代法制的重要特色,这种社会性纠纷解决机制不仅表现为解纷主体多元化,而... 重新理解中国传统的社会解纷机制,在中国现代法治框架下,发掘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生成符合社会内在机理的法治新模式意义重大。丰富的诉讼外社会解纷机制是中国古代法制的重要特色,这种社会性纠纷解决机制不仅表现为解纷主体多元化,而且表现为解纷机制的多元化。注重多元化的社会解纷机制是中国古代社会普遍的社会生活现象,是中国传统社会法律的显著特点,也是中国古代法的光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社会 解纷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社会的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 被引量:2
11
作者 姚秀兰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2-94,共3页
户籍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具特色之处。中国在先秦时代就形成了完备的户籍制度。户籍是封建国家管理人口、据以征调赋役的重要工具,也是导致封建小农经济得以长期存在的首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中国传统社会 户籍制度 人口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的减灾救荒思想述论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建民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8期16-20,43,共6页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灾害史最长的国家之一。同时,在长期与自然灾害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丰富的减灾救荒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后半期,宋元明清近千年间可谓传统减灾救荒思想的集成时期。其间涌现出一批著名思想家和专...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灾害史最长的国家之一。同时,在长期与自然灾害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丰富的减灾救荒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后半期,宋元明清近千年间可谓传统减灾救荒思想的集成时期。其间涌现出一批著名思想家和专门著述。如宋之董煟、范仲淹、曾巩、朱熹,元之王祯、欧阳元,明之林希元、屠隆、周孔教、徐光启,清之魏禧、俞森、陆曾禹、杨景仁、汪志伊;《救荒活民书》、《荒政丛言》、《荒政考》、《荒政丛书》、《康济录》、《荒政辑要》、《筹济编》等。在继承前代基本精神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充实、丰富,形成了系统的传统减灾救荒思想。试分减灾防灾、备荒、救荒善后三个层次概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社会 自然灾害 徐光启 减灾防灾 宋元明清时期 述论 《农政全书》 水利 荒政 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社会精英阅读景观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许欢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1-74,共4页
精英一词通常与“大众”相对而言,他们往往是一项或多项领域上的优秀人才和领导者,现代意义上的精英阶层通常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为基本特征,虽然他们只是社会人口中的少数,但其观念、言行常常对社会发展方向和前景产生重要影响。... 精英一词通常与“大众”相对而言,他们往往是一项或多项领域上的优秀人才和领导者,现代意义上的精英阶层通常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为基本特征,虽然他们只是社会人口中的少数,但其观念、言行常常对社会发展方向和前景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秉承“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兼具知识分子与官僚角色的士大夫阶层正是中国古代精英的承载群体^[1]。和其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相适应,精英阶层在教育、文化、生活等诸多层面亦呈现独有的面貌。反映在阅读领域,则是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社会 社会精英 阅读 景观 社会发展方向 高等教育 精英阶层 文化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性缺陷 被引量:4
14
作者 葛金芳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71-77,共7页
试论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性缺陷葛金芳根据时下方兴未艾,东西方众多学者共同关注,并积累了丰硕成果的现代化研究,工业化(包括原始工业化和机器工业化两个阶段在内)进程起步较早的北意大利、尼德兰和英、法等国,都是在比较发达的农... 试论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性缺陷葛金芳根据时下方兴未艾,东西方众多学者共同关注,并积累了丰硕成果的现代化研究,工业化(包括原始工业化和机器工业化两个阶段在内)进程起步较早的北意大利、尼德兰和英、法等国,都是在比较发达的农业文明的基础上迈向近代社会的。在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工业化 儒家文化 中国传统社会 中华农业文明 制度环境 制度性缺陷 小农经济 宋元明清时期 游牧部族 帝国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社会“无讼观”的再认识 被引量:1
15
作者 程宗璋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5期60-64,共5页
中国传统社会“无讼”的理想并没有在实践模式中体现为以息讼止争为主旨的法律文化价值取向,相反,民间纷争的公正解决并没有遭到实质上的轻视,只不过它采用了独具特色的解决制度。所谓中国传统社会存在“无讼”和“法律文化价值观”... 中国传统社会“无讼”的理想并没有在实践模式中体现为以息讼止争为主旨的法律文化价值取向,相反,民间纷争的公正解决并没有遭到实质上的轻视,只不过它采用了独具特色的解决制度。所谓中国传统社会存在“无讼”和“法律文化价值观”的论断,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文化价值观 中国传统社会 “无讼观” 理想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识中国传统社会“无讼观” 被引量:2
16
作者 程宗璋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40-46,25,共8页
关键词 中国传统社会 无讼观 法律文化 价值取向 中国古代 历史合理性 解决制度 张晋藩 现代语境 主流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社会生产结构对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江秀平 《东南学术》 CSSCI 1996年第5期57-60,共4页
关键词 生产结构 中国传统社会 现代化进程 近代中国 家庭手工业 地主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 封建城市 商业资本 明清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社会转型的深层解读——初读《明代后期社会转型研究》
18
作者 展龙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Z3期121-121,共1页
明代后期,是中国传统社会发生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对其加以系统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实践意义。于此,学界早有认识,并已从社会经济。
关键词 明代后期 社会转型 转型研究 社会经济 中国传统社会 实践意义 资本主义萌芽 学术价值 思想文化 基本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黑格尔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批判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景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14,共6页
黑格尔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分析基本上是否定性和批判性的,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总体上没有发展,没有历史。学界虽从历史学和社会学角度对这一批判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也提出了一些颇为深刻的洞见,但总体上分歧较大且批判和反驳者多,相对忽... 黑格尔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分析基本上是否定性和批判性的,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总体上没有发展,没有历史。学界虽从历史学和社会学角度对这一批判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也提出了一些颇为深刻的洞见,但总体上分歧较大且批判和反驳者多,相对忽视了黑格尔的强大历史感和辩证历史观在其中所承载的合理因素及其意义。本文梳理黑格尔对中国传统社会批判的主要内容,并立足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实际发展过程客观分析和评价这一批判存在的争论、不足和合理之处,探讨其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中国传统社会 儒教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中国传统社会历史理论
20
作者 董艺 孙熙国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7-101,共5页
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之前,中国并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但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考察和把握社会历史,"通古今之变",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发展的主体、发展的规律和方向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 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之前,中国并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但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考察和把握社会历史,"通古今之变",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发展的主体、发展的规律和方向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思想。对这些思想进行整体性的梳理和总结,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理解唯物史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中国传统社会历史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