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GCC系统热力与环境性能结合的评价准则 被引量:41
1
作者 段立强 徐钢 +2 位作者 林汝谋 金红光 杨勇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63-267,共5页
探讨研究IGCC系统热力与环境性能结合的评价准则,基于热力系统评价准则研究,提出了采用能耗污染综合指数的新评价准则来评价同时考虑热力性能和环保指标的IGCC系统综合性能,从而突破了传统的只考虑单一性能的评价模式,并通过实例分析了... 探讨研究IGCC系统热力与环境性能结合的评价准则,基于热力系统评价准则研究,提出了采用能耗污染综合指数的新评价准则来评价同时考虑热力性能和环保指标的IGCC系统综合性能,从而突破了传统的只考虑单一性能的评价模式,并通过实例分析了影响IGCC系统综合性能的主要因素,还对比了IGCC系统采用不同评价准则时的系统性能变化。研究结果表明:CO2排放罚款价与煤价的比值(RC)是影响IGCC系统综合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不同取值决定了系统综合性能随CO2回收率(XCO2)变化的不同规律。本文研究成果为更合理地评价IGCC系统综合性能提供新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准则 煤价 重要因素 综合指数 用能 决定 环境性能 IGCC系统 热力性能 环保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域指标的火电机组负荷控制系统性能模糊综合评价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印松 田靖雨 +1 位作者 李士哲 苏杰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9-103,共5页
传统基于最小方差准则的火电机组负荷控制系统性能评价方法计算量较大,主要评价系统的随机性,而对系统确定性评价较少。对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时域指标的火电机组负荷控制系统性能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利用隶属度函数对总体时域指标... 传统基于最小方差准则的火电机组负荷控制系统性能评价方法计算量较大,主要评价系统的随机性,而对系统确定性评价较少。对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时域指标的火电机组负荷控制系统性能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利用隶属度函数对总体时域指标划分了性能评价等级,实现对机组负荷控制系统性能的定性评判,并采用火电机组负荷控制系统仿真模型数据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量小,易于实现,评价结果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电机组 负荷控制系统 控制性能 模糊综合评价 时域指标 隶属度函数 最小方差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道高度对翼型翅片印刷电路板换热器流动传热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德波 靳万龙 +5 位作者 陈兆立 陈智豪 宋景慧 雷贤良 邓磊 车得福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7-843,871,共8页
基于通道几何尺寸对印刷电路板换热器(PCHE)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影响,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通道高度对翼型翅片PCHE流动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道高度显著影响PCHE的紧凑性、阻力与传热性能;在相同雷诺数条件下(R_(e)=6000~14000),随着... 基于通道几何尺寸对印刷电路板换热器(PCHE)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影响,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通道高度对翼型翅片PCHE流动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道高度显著影响PCHE的紧凑性、阻力与传热性能;在相同雷诺数条件下(R_(e)=6000~14000),随着通道高度H的减小(通道高度与横向节距之比H/S_(T)=0.12~0.60),范宁摩擦因子f先降低后升高,H/S T=0.24翼型翅片通道的f最低;H/S_(T)=0.24~0.60翼型翅片通道的柯尔本-j因子j几乎相同,H/S_(T)=0.12翼型翅片通道的j有所增加;j/f适合于评价不同高度翼型翅片通道的综合性能,以j/f作为综合性能评价指标时,H/S_(T)=0.24翼型翅片通道的综合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刷电路板换热器 通道高度 翼型翅片 流动传热性能 综合性能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内中心多股射流轴向间距对传热性能影响的模拟研究
4
作者 李航 王宗勇 +2 位作者 刘家栋 李权 林茹亭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0-316,共7页
提出了一种沿轴向等间隔排布的由中心射向管壁的多股射流管式反应器,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射流轴向间距(l)对反应器内传热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圆形管道内中心多股射流能够显著提高Nu和综合传热性能评价因子(PEC);射流分布区域... 提出了一种沿轴向等间隔排布的由中心射向管壁的多股射流管式反应器,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射流轴向间距(l)对反应器内传热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圆形管道内中心多股射流能够显著提高Nu和综合传热性能评价因子(PEC);射流分布区域恒温壁面局部Nu沿流向呈波状分布,极大值位置与射流管分布位置基本对应;周向局部Nu的波峰(极大值)均位于射流管所处的方位,l和流速比影响极值大小。在射流管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射流管l会提高反应器芯管长度范围平均Nu,但射流管区域范围的平均Nu会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股射流 传热 数值模拟 努赛尔数 综合传热性能评价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状管换热器强化传热与整体性能的数值模拟
5
作者 杨富军 陈小龙 +1 位作者 王光培 陈枫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3-37,47,共6页
针对泡状管管壳式换热器,采用FLUENT软件对其进行管程和壳程耦合传热的整体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具有相同形式相同换热面积的光滑圆管换热器对比。通过结果对比分析泡状管强化传热的效果、压降及总传热系数的差异;评价泡状管壳式换... 针对泡状管管壳式换热器,采用FLUENT软件对其进行管程和壳程耦合传热的整体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具有相同形式相同换热面积的光滑圆管换热器对比。通过结果对比分析泡状管强化传热的效果、压降及总传热系数的差异;评价泡状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性能。结果表明:相比圆管,泡状管表面形状的变化对管壳两侧均起到强化传热的作用,同时管程流动阻力增大,但壳程阻力有所降低。总体传热系数较圆管有较大幅度提高。综合考虑总传热系数和压降,泡状管对壳程传热性能提升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状管 数值模拟 强化传热 压降阻力 传热性能评价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脉动对新型弹性管束传热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姜波 郝卫东 +1 位作者 刘福国 田茂诚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59-63,共5页
建立了恒热流传热实验台,对新型弹性管束管外传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得到了不同Re数下弹性管束的整体及局部换热性能。设计了电机驱动流体脉动装置,得到了不同脉动参数下弹性管束的传热及阻力特性,并拟合得到了各工况下的实验准则关联式... 建立了恒热流传热实验台,对新型弹性管束管外传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得到了不同Re数下弹性管束的整体及局部换热性能。设计了电机驱动流体脉动装置,得到了不同脉动参数下弹性管束的传热及阻力特性,并拟合得到了各工况下的实验准则关联式。实验结果表明,在所讨论的参数范围内弹性管束的管外平均表面传热系数可以达到固定管束的3倍以上,强化传热效果显著,且中间两根弹性管的表面传热系数要明显高于边缘两管。通过对比不同实验工况可以得出当流体脉动频率为15 Hz时弹性管束的PEC值最高,综合换热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 流体脉动 强化传热 性能评价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内核心流分层填充多孔介质的传热强化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刘伟 明廷臻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2期66-71,共6页
基于管内核心流强化传热的概念,在管内层流充分发展段的核心流内分层填充多孔介质,并建立流动与传热的数学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与光管相比,填充金属多孔介质后,管内核心流的温度更均匀,而边界流的温度梯度更大,全场平均协同角低于3... 基于管内核心流强化传热的概念,在管内层流充分发展段的核心流内分层填充多孔介质,并建立流动与传热的数学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与光管相比,填充金属多孔介质后,管内核心流的温度更均匀,而边界流的温度梯度更大,全场平均协同角低于36o,壁面与流体之间的换热显著增强;此外,对于提出的两种型式的强化传热管,为提高其性能评价准则值,宜在速度较高的管内核心流内填充孔隙率相对较低,而在速度梯度较大的核心流内填充孔隙率相对较高的多孔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内核心流 强化传热 多孔介质 性能评价准则 协同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中心填充两层多孔介质强化传热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汪利先 明廷臻 +1 位作者 刘超 章世斌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23-226,共4页
采用圆管中心层流充分发展段中心流等截面分层填充金属多孔介质以实现强化传热,建立了流动与传热数学模型,并着重分析了三种新型强化传热管的速度、温度分布及传热综合性能。结果表明,与光管相比,填充金属多孔介质后,管中心流体温度更均... 采用圆管中心层流充分发展段中心流等截面分层填充金属多孔介质以实现强化传热,建立了流动与传热数学模型,并着重分析了三种新型强化传热管的速度、温度分布及传热综合性能。结果表明,与光管相比,填充金属多孔介质后,管中心流体温度更均匀,壁面附近流体的温度梯度更大,圆管中心流体速度分布趋于平坦,壁面附近流体速度梯度增大,壁面与流体间的换热显著增强;对三种强化传热管,在两区域内填充孔隙率相同的多孔介质,可望得到较高的综合性能指标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传热 多孔介质 性能评价准则 孔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流叶片传热管内湍流强化传热数值模拟 被引量:4
9
作者 柯华 明廷臻 涂正凯 《冶金能源》 2009年第2期38-41,共4页
基于管内核心流强化传热原理,在管内核心流布置旋流器以实现强化传热。建立了强化管内流体流动与传热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在强化传热管内布置旋流器可以显著强化湍流换热,而且其流动阻力增加幅度不大。当旋流器距圆管入口200mm,Re数为6... 基于管内核心流强化传热原理,在管内核心流布置旋流器以实现强化传热。建立了强化管内流体流动与传热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在强化传热管内布置旋流器可以显著强化湍流换热,而且其流动阻力增加幅度不大。当旋流器距圆管入口200mm,Re数为6000时,强化传热管的PEC值可达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内核心流 强化传热 旋流器 性能评价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五边形管排方式管束传热和流动阻力特性研究
10
作者 陈水林 马培勇 许本海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48-751,756,共5页
文章提出一种正五边形管排方式,对其传热和流动阻力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并运用综合性能评价准则(performance evaluation criteria,PEC)将其与传统的正三角形管排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雷诺数Re∈[9 000,22 000]范围内,正五... 文章提出一种正五边形管排方式,对其传热和流动阻力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并运用综合性能评价准则(performance evaluation criteria,PEC)将其与传统的正三角形管排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雷诺数Re∈[9 000,22 000]范围内,正五边形管束比正三角形管束的努塞尔数Nu平均提高约9.3%,欧拉数Eu平均增加约13.4%,综合性能评价因子η在1.00~1.08之间,在高Re时正五边形管排方式更具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五边形管排 传热特性 流动阻力特性 正三角形管排 综合性能评价准则(PE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火积理论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结构优化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斯民 王萌萌 +2 位作者 顾昕 简冠平 文键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32-539,共8页
首次应用火积理论对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进行优化结构分析。选取50%搭接的18°和27°的螺旋平面折流板换热器和改进的螺旋折面折流板换热器作为研究对象,且分别应用传热性能综合评价(PEC)准则和火积耗散理论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 首次应用火积理论对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进行优化结构分析。选取50%搭接的18°和27°的螺旋平面折流板换热器和改进的螺旋折面折流板换热器作为研究对象,且分别应用传热性能综合评价(PEC)准则和火积耗散理论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有效度和传热单元数的增加,火积耗散数均减小。18°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性能明显优于27°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且在有效度或传热单元数相同的情况下,改进后的螺旋折面折流板换热器的性能也均优于螺旋平面折流板换热器。火积耗散理论与PEC准则分析结果的一致性,证明了火积理论对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性能分析的适用性。同时发现,传热火积耗散数的大小是阻力火积耗散数的上千倍,说明传热火积耗散在总火积耗散中占重要地位。这对火积理论应用于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传热和阻力性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 传热 优化 传热性能综合评价准则 火积耗散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