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7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竖管降膜流动传热传质研究进展
1
作者 徐振涛 娄智群 +3 位作者 田兴旺 许诗文 占嘉 张琨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44-1551,共8页
竖管降膜技术具有占地面积小、动力消耗低、持液量小、热质传递效率高等突出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能源高效利用相关的工业领域。竖管降膜蒸发和降膜吸收均是发生在气液交界面的流动及传热传质相互耦合的复杂过程。综述了近年来竖管降... 竖管降膜技术具有占地面积小、动力消耗低、持液量小、热质传递效率高等突出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能源高效利用相关的工业领域。竖管降膜蒸发和降膜吸收均是发生在气液交界面的流动及传热传质相互耦合的复杂过程。综述了近年来竖管降膜不同特征参数对液膜流型、厚度与润湿性等流动特性,以及对蒸发/吸收传热传质特性的影响规律和研究进展,为竖管降膜换热器的性能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展望了多场协同作用下的纳米颗粒-金属泡沫-外场(超声/磁场/电场)复合强化手段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为建立新型竖管降膜复合强化体系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管降膜 流型 润湿性 传热传质 金属泡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空气-水外掠交错管束的传热传质特性
2
作者 张富康 马丽 +1 位作者 高东茂 麻宏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6351-6359,共9页
为强化湿空气-水外掠交错管束的传热传质性能,基于DPM(discrete phase model)和Wall film模型耦合方法,构建了湿空气-水交错管束的传热传质特性分析模型。经验证模拟结果与文献数据最大误差为1.1%。研究了3个关键结构参数对其热质传递... 为强化湿空气-水外掠交错管束的传热传质性能,基于DPM(discrete phase model)和Wall film模型耦合方法,构建了湿空气-水交错管束的传热传质特性分析模型。经验证模拟结果与文献数据最大误差为1.1%。研究了3个关键结构参数对其热质传递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管束纵向间距及横向间距的增加能提高管壁-喷淋水间的传热性能,横向间距的增加使湿空气-喷淋水间传质性能降低。其中,在纵向间距从30 mm增加到70 mm过程中努谢尔特数Nu升高了33.3%;在横向间距从10 mm增加到50 mm过程中,努谢尔特数Nu升高了73.5%。此外,管径越大,管束与喷淋水接触面积越大,换热性能越好。在横纵间距一定时,最大管径(24 mm)的湿空气温度最低,降幅为11.2%,同时其焓值最高,升幅为35.6%。研究结果为优化交错管束结构和提高传热传质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错管束 传热传质 蒸发冷却 运行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纹结构液氮脉动热管传热传质特性研究
3
作者 沈涛 王强 +1 位作者 郭超 代云中 《化工设备与管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71,共8页
低温热管换热器是天然气液化系统中的关键装置,液氮脉动热管作为其核心器件具有体积小、换热效率高等特性,可有效克服系统冻堵及设备紧凑等问题,然而开展相应实验难度较大,因此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其内部传热传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首... 低温热管换热器是天然气液化系统中的关键装置,液氮脉动热管作为其核心器件具有体积小、换热效率高等特性,可有效克服系统冻堵及设备紧凑等问题,然而开展相应实验难度较大,因此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其内部传热传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文章通过UDF(User-Defined Functions)编写自适应相变模型,研究了典型液氮脉动热管的传热传质特性。随后,在冷凝段优化设计了波纹结构,结合相态分布与轴线温度方差值,对比分析了充液率为50%情况三种液氮脉动热管传热传质特性,结2果表明5 mm波纹结构热管两侧方差值为51.49 K与99.22 K2,工质循环速率较快且轴线温度分布均匀。最后,研究了充液率分别为30%、50%与70%情况下5 mm波纹结构的脉动热管的传热性能。结合相态、温度及轴线温度分布分析得出充液率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热管内部产生液塞,充液率较高时,轴线温度均匀分布,热管充液率为70%时,综合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氮 脉动热管 数值模拟 传热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传热传质理论的路面除冰盐融冰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继有 但汉成 +1 位作者 谭嘉伟 山宏宇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563-3573,共11页
为了解决不同环境下路面除冰盐的科学有效使用问题,降低由于除冰盐的滥用导致路面病害与环境污染,从路面除冰盐融冰传热传质机理出发,建立道路除冰盐融冰过程中的物质平衡方程与热通量平衡方程。采用COMSOL有限元软件建立了路面除冰盐... 为了解决不同环境下路面除冰盐的科学有效使用问题,降低由于除冰盐的滥用导致路面病害与环境污染,从路面除冰盐融冰传热传质机理出发,建立道路除冰盐融冰过程中的物质平衡方程与热通量平衡方程。采用COMSOL有限元软件建立了路面除冰盐融冰温度场模型,考虑多种因素如相变过程、风速、初始温度和太阳辐射的影响,分析融冰过程中温度场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融冰过程中,盐溶液温度呈现先快速下降后缓慢回升的规律,在固态除冰盐完全溶解的时间段内(Ⅰ阶段),盐溶液温度迅速下降;除冰盐完全溶解后(Ⅱ阶段),盐溶液温度缓慢回升。外界环境温度的上升使得单位质量除冰盐的融冰体积增加,且外界环境温度相比风速和除冰盐用量对盐溶液最终温度的影响更大。风速越高,固体盐溶解溶解所需时间越短,Ⅰ阶段结束后盐溶液体系的温度也更低,盐溶液温度随之下降得更快。由于风速增大将加快盐溶液层与外部环境的换热,除冰盐融冰Ⅱ阶段升温明显,溶解后盐溶液的平均温度更高。另外,较高的除冰盐初始温度可以促进固态盐的溶解,且温度越高,这种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同时,随着反应初始温度的增加,融冰反应的终止温度也随之升高。除此之外,研究发现,太阳辐射对于除冰盐融冰过程的影响在Ⅰ阶段不显著,在Ⅱ阶段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可为道路冬季路面除冰盐的科学有效使用提供技术支撑与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冰盐 传热传质 路面除冰 热通量 COMS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T电弧增材制造铝合金传热传质与熔池行为数值模拟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瑞超 朱国崇 +1 位作者 李会军 李润华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2-100,108,共10页
为研究冷金属过渡(cold metal transition,CMT)电弧增材制造铝合金传热传质与熔池流动特性,基于Fluent软件建立了三维CMT电弧增材制造数值模型.模型中,采用动网格技术模拟焊丝竖直方向上的往复运动,利用流体体积法捕获气/液界面,焓-孔... 为研究冷金属过渡(cold metal transition,CMT)电弧增材制造铝合金传热传质与熔池流动特性,基于Fluent软件建立了三维CMT电弧增材制造数值模型.模型中,采用动网格技术模拟焊丝竖直方向上的往复运动,利用流体体积法捕获气/液界面,焓-孔隙率法追踪固/液界面,并施加周期热量输入和阶段电弧力作用来等效电弧放电行为,研究分析了焊道成形传热传质过程与熔池动态行为.结果表明,焊道成形初期,熔池余高和坡度较大,形貌犹如半个球体,成形后期热量积累造成焊道余高后方较前方略小,而后端熔宽较前端略宽;单滴过渡周期内,焊丝机械回抽对熔池表面流动影响最为明显,液桥断裂产生较大反冲作用于熔池;熔池内部则是电磁力作为主导驱动力产生一股顺时针环流,环流随燃弧阶段周期切换而不断加强与减弱,并基本贯穿整个过渡周期,使得熔池内部热对流更加充分.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显示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金属过渡 电弧增材 传热传质 熔池行为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弧增材制造传热传质数值模拟技术综述 被引量:1
6
作者 郭鑫鑫 魏正英 +1 位作者 张永恒 张帅锋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6-192,共7页
电弧增材制造过程涉及丝材的送入和熔化,熔融金属向熔池的过渡,熔池中液态金属的对流、凝固和成形。缺陷的形成与电弧增材制造过程中发生的复杂多物理场现象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借助高保真数值模拟技术来深入理解这些物理现象,并将其作... 电弧增材制造过程涉及丝材的送入和熔化,熔融金属向熔池的过渡,熔池中液态金属的对流、凝固和成形。缺陷的形成与电弧增材制造过程中发生的复杂多物理场现象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借助高保真数值模拟技术来深入理解这些物理现象,并将其作为优化工艺条件、制造高质量产品的理论依据。本文综述了电弧增材制造传热传质数值模拟涉及的关键技术,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首先,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热源模型,鉴于电弧增材制造过程中熔池的形成与演变是多种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了浮力、电磁力、表面张力、电弧压力、电弧剪应力模型对流体流动和熔池表面变形的影响;然后,总结了三种金属过渡模型,包括速度入口填充液态金属、指定位置添加球状质量源项以及直接建立固态金属焊丝;最后,介绍了常用的气液界面跟踪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弧增材制造 传热传质 数值模拟 熔池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果热风干燥爆蒲后茶籽传热传质特性及干燥工艺优化
7
作者 黄建江 郭子洋 +4 位作者 李圣陶 张烨 李长友 李涛 李成杰 《农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332-341,共10页
为深入挖掘油茶果热风干燥爆蒲后茶籽内部水分和温度变化规律,找到一种低耗、高效的干燥工艺参数,该研究通过试验测定了油茶籽导热系数、密度等物性参数,计算得出油茶籽有效水分扩散系数的Arrhenius关系式,引入传热传质的数学建模理念... 为深入挖掘油茶果热风干燥爆蒲后茶籽内部水分和温度变化规律,找到一种低耗、高效的干燥工艺参数,该研究通过试验测定了油茶籽导热系数、密度等物性参数,计算得出油茶籽有效水分扩散系数的Arrhenius关系式,引入传热传质的数学建模理念建立了油茶籽传热传质模型,模型预测值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最大误差不超过8.5%。基于上述模型,研究了油茶籽的变温干燥工艺,经过响应面优化后的干燥参数为前期风温63.7℃、水分转换点38.5%、后期风温74.8℃,在此干燥条件下,单位能耗为5.040 kJ/g,干燥速率为0.048 g/(g·h),与试验指标的回归模型预测结果相比,其相对误差分别为7.4%和12.1%。该研究提出的干燥工艺参数可为油茶果干燥爆蒲方法的产业化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优化 模型 油茶 爆蒲 传热传质 热风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盐液滴运动传热传质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8
作者 唐宇豪 柴得林 +3 位作者 马乙楗 刘宇 易贤 桂业伟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64,I0001,共11页
船舶在极地等气候寒冷恶劣的海上环境航行时,海水飞沫易导致其上层结构结冰,严重时对船舶航行及室外环境作业安全造成威胁。准确预测海水飞沫结冰,对确保极地区域安全作业具有重要意义。海水飞沫结冰和纯水飞溅结冰的主要区别在于盐度... 船舶在极地等气候寒冷恶劣的海上环境航行时,海水飞沫易导致其上层结构结冰,严重时对船舶航行及室外环境作业安全造成威胁。准确预测海水飞沫结冰,对确保极地区域安全作业具有重要意义。海水飞沫结冰和纯水飞溅结冰的主要区别在于盐度对结冰的影响,对于结冰问题,通常将海水飞沫简化为含盐的液态水滴(即含盐液滴,简称液滴)。数值模拟是研究含盐液滴结冰的重要手段,含盐液滴运动-传热传质过程是其结冰数值模拟的关键环节,决定了液滴撞击特性及与结冰相关的撞击液滴的物理量。本文在SHIPICE传热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含盐液滴在运动过程中考虑质量损失及盐度变化的传热传质耦合模型;基于NNW-ICE平台,发展了拉格朗日框架下含盐液滴运动-传热传质耦合数值计算方法并开发了相应计算程序,实现了含盐液滴运动-传热传质过程的模拟;探究了含盐液滴运动-传热传质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系统分析了不同来流速度、温度、相对湿度和液滴粒径条件下的传热传质效应,为进一步发展含盐液滴结冰数值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飞沫 传热传质 盐度变化 结冰计算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椭圆型套管-管翅式蒸发式冷凝器传热传质性能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汉林 谷雅秀 +1 位作者 何跃飞 刘力文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52,共12页
介绍了一种椭圆型套管-管翅式蒸发式冷凝器,通过搭建的蒸发式冷凝器性能测试实验系统,研究该蒸发式冷凝器在不同循环水配比、不同地区环境以及“风冷”“水冷”“蒸发冷凝”和“全工况”4种不同运行模式下的传热传质性能与运行特性的变... 介绍了一种椭圆型套管-管翅式蒸发式冷凝器,通过搭建的蒸发式冷凝器性能测试实验系统,研究该蒸发式冷凝器在不同循环水配比、不同地区环境以及“风冷”“水冷”“蒸发冷凝”和“全工况”4种不同运行模式下的传热传质性能与运行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全工况”模式的热流密度高于“风冷”和“蒸发冷凝”两种模式,而“水冷”模式由于其传热面积远小于其它模式,所以其热流密度最高;“全工况”模式在保持配风量及循环水总量一定的条件下,热流密度随循环水配比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喷淋水与冷却水的流量最佳配比为2∶5;“全工况”模式在严寒干燥地区、寒冷地区以及夏热冬暖地区的总热流密度分别为5879.64、3964.28及2933.05 W/m^(2),因此不同地区环境运行的传热性能相差较大,该冷凝器“全工况”模式在空气干燥的地区,喷淋冷却水温度范围为13~18℃运行时传热性能较优。在相同的条件下,“蒸发冷凝”模式的水膜传质系数高于“全工况”模式,且两者均随喷淋密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式冷凝器 椭圆型套管-管翅式换热器 传热传质性能 运行特性 实验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棍山药片热风干燥过程中传热传质规律
10
作者 庞凌云 袁志华 +2 位作者 詹丽娟 李瑜 潘思轶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7-165,共9页
[目的]探明热风干燥过程中铁棍山药片的传质情况,以及干燥空间和山药片的传热情况。[方法]选用7种薄层干燥数学模型对山药片热风干燥曲线进行拟合,找出最适传质动力学模型;测定不同温度下山药的导热系数和比热容,在此基础上利用ANSYS软... [目的]探明热风干燥过程中铁棍山药片的传质情况,以及干燥空间和山药片的传热情况。[方法]选用7种薄层干燥数学模型对山药片热风干燥曲线进行拟合,找出最适传质动力学模型;测定不同温度下山药的导热系数和比热容,在此基础上利用ANSYS软件模拟热风干燥过程中干燥空间温度场变化和山药片温度变化。[结果]Modified Page模型能准确预测不同热风温度条件下山药片的水分变化情况(R2为0.998 96~0.999 86)。热风干燥过程中干燥室空间温度总体呈水平面上距进出风口近处温度高,远处温度稍低,竖直面上呈上高下低的状态,但温差均不大。热风干燥过程中山药片中心处温度最低,外表面温度最高,内外层温差逐渐缩小,前期温度变化较快而后期缓慢,实测值与模拟值间的温差最大达7.75℃,最小仅为0.07℃,说明模拟结果准确度较高。[结论]Modified Page模型和ANSYS软件能够准确模拟热风干燥过程中山药片的传热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棍山药 热风干燥 导热系数 比热容 传热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升管反应器油剂间传热传质及混合特性研究
11
作者 崔凌云 王松江 +1 位作者 李国智 刘璐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22-327,331,共7页
以某炼厂180万t/a催化裂化装置提升管为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催化裂化初始原料油液雾(简称油雾)粒径对提升管反应器油剂间传热传质及混合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35μm油雾与70μm油雾相比,在低高度段油雾温度更低,且温度分布更加均匀... 以某炼厂180万t/a催化裂化装置提升管为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催化裂化初始原料油液雾(简称油雾)粒径对提升管反应器油剂间传热传质及混合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35μm油雾与70μm油雾相比,在低高度段油雾温度更低,且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同一高度段油雾粒径越小油雾蒸发速度更快,35μm油雾达到98%蒸发量所需时间几乎是70μm油雾的一半;对于35μm油雾来说,催化剂在提升管中心的聚集效应较弱,在不同高度横截面上比70μm油雾的固含率低,且油气在横截面上分布的更加均匀,促使原料油与催化剂的均匀混合,有利于催化裂化反应,改善产品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提升管 液雾粒径 传热传质 混合特性 反应器 喷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轨铝热焊接过程传热传质行为计算流体力学数值分析
12
作者 翟明 宋宏图 +4 位作者 罗国伟 任金雷 高松福 石孟雷 李政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66,共11页
铝热焊在道岔焊接、既有线钢轨维修与断轨抢修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铝热焊过程的封闭性,其温度与材料流动难以通过试验的方式进行测量。为此,运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采用k-ε湍流模型,结合流体体积法,并考虑液态金属的重力、浮力、... 铝热焊在道岔焊接、既有线钢轨维修与断轨抢修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铝热焊过程的封闭性,其温度与材料流动难以通过试验的方式进行测量。为此,运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采用k-ε湍流模型,结合流体体积法,并考虑液态金属的重力、浮力、表面张力与马兰戈尼效应,建立数值分析模型,对浇注和冷却过程不同时刻的传热传质行为进行定量分析,通过相分布特征研究凝固顺序,为后期优化浇注体系、构建新焊剂成分和砂型型式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浇注过程中空气被裹挟进入熔池,浇注时间约为11 s,接头冷却至固相线1641 K以下的时间约为58 s;浇注开始后,不同区域最大温差约为1400 K,高温区位于轨底,低温区位于轨头;随着浇注的进行,轨头温度升高,轨腰温度先升后降,轨底温度降低;在浇注的最后阶段,不同区域温差缩小,最大约为400 K,高温区位于轨头,低温区位于轨底;在冷却过程中,轨头温度始终最高,轨底温度始终最低,按照轨底、轨腰、轨头的顺序发生凝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热焊接 钢轨 传热传质 计算流体力学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冷翅片式固态金属储氢系统传热传质过程模拟与结构优化
13
作者 刘振安 柴牧 +4 位作者 高翎玮 何宽芳 吴岱丰 蒋勉 张静静 《新能源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4-716,共13页
为研究固态金属储氢系统换热性能对系统吸氢效率的影响,搭建了以小型固态金属储氢罐为核心的实验平台并建立了储氢罐体数值仿真模型,通过实验验证了所建立的数值模型可真实反映AB5型储氢合金的吸氢反应过程。同时,针对储氢系统存在的传... 为研究固态金属储氢系统换热性能对系统吸氢效率的影响,搭建了以小型固态金属储氢罐为核心的实验平台并建立了储氢罐体数值仿真模型,通过实验验证了所建立的数值模型可真实反映AB5型储氢合金的吸氢反应过程。同时,针对储氢系统存在的传热缓慢、温降不均及吸氢效率低等问题,对AB5型固态储氢系统进行吸氢反应传热传质过程模拟,并对其换热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系统反应区的换热效率对吸氢效率有重要影响,优化后的换热结构可快速营造吸氢反应所需的低温环境,并对系统内部吸氢反应进行初步控制,使储氢合金达到温降与吸氢均匀的良好状态,有效规避了因储氢合金导热系数低、换热缓慢造成的传热中心长期存在高温状态及系统吸氢效率低等问题,从而提高系统整体温降效率和吸氢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金属储氢 吸氢 传热传质 结构优化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单体传热传质数值模拟 被引量:22
14
作者 杨华 肖云汉 +1 位作者 蔡睿贤 俞颐秦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22-25,30,共5页
在分析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性能的基础上 ,考虑了电池内的电化学反应、传热传质及电压———电流关系等影响因素 ,提出一套计算稳态条件下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的温度与电流密度分布的数学模型。并利用它对不同气流方式 (叉流、顺流和逆流... 在分析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性能的基础上 ,考虑了电池内的电化学反应、传热传质及电压———电流关系等影响因素 ,提出一套计算稳态条件下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的温度与电流密度分布的数学模型。并利用它对不同气流方式 (叉流、顺流和逆流等 )的电池分别做了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 单体传热传质 数值模拟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28
15
作者 施明恒 虞维平 王补宣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4年第S1期1-7,共7页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在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研究方面的现状,总结了我国近年来在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展望了该研究领域中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和有关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多孔介质 传热传质 迁移现象 渗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式蒸发式冷凝器传热传质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6
16
作者 董俐言 王宝龙 +3 位作者 石文星 李先庭 李志明 谭栋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17,共8页
根据能量守恒和质量守恒定律,对板式蒸发式冷凝器中制冷剂、冷却水与空气之间的传热传质过程,建立了热质交换过程的二维数学模型,由此分析板式蒸发式冷凝器中冷却水温度、空气温度和空气含湿量等参数的分布规律,以及空气流速、干湿球温... 根据能量守恒和质量守恒定律,对板式蒸发式冷凝器中制冷剂、冷却水与空气之间的传热传质过程,建立了热质交换过程的二维数学模型,由此分析板式蒸发式冷凝器中冷却水温度、空气温度和空气含湿量等参数的分布规律,以及空气流速、干湿球温度、冷却水喷淋密度和冷凝温度对板式蒸发式冷凝器热流密度的影响,并将模拟结果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两者之间的误差在10%以内。研究表明:板式蒸发式冷凝器的热流密度随进口空气流速的增加而增大,随湿球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几乎不受进口空气干球温度的影响;热流密度随着冷却水喷淋密度的增加逐渐增大,但增大至一定量后不再对热流密度有明显影响;冷凝温度越高,其热流密度越大。上述结论对板式蒸发式冷凝器的优化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式冷凝器 传热传质 数值模拟 换热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探测中潜艇冷热尾流的传热传质特性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旭升 郭亮 +1 位作者 胡日查 刘春龙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7-114,共8页
本文采用有限体积法建立了1/72龙鲨Ⅱ号核潜艇的三维计算模型,结合动参考系、用户自定义函数和物性多项式函数等实现了高速旋转螺旋桨和海水温度密度分层的仿真。基于该模型,探讨了螺旋桨高速旋转、海水温度密度分层和高温热尾流喷射等... 本文采用有限体积法建立了1/72龙鲨Ⅱ号核潜艇的三维计算模型,结合动参考系、用户自定义函数和物性多项式函数等实现了高速旋转螺旋桨和海水温度密度分层的仿真。基于该模型,探讨了螺旋桨高速旋转、海水温度密度分层和高温热尾流喷射等因素对潜艇冷热尾流传热传质特性的影响,所得结论如下:高速旋转螺旋桨促使热尾流后向延迟距离增大、海表温差减小,忽略旋转时海表温差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3.23mK和52.7%;水下航行潜艇扰动温度密度分层海水浮升形成冷尾流温差信号,与温度密度均匀海水相比,海表温变区域显著增大、尾流温差由6.13mK增大到84mK;通过海表上游冷尾流特征判断是否存在水下航行潜艇,若存在,再结合海表下游热尾流特征实现潜艇位置的精确反演。上述结论可为优化潜艇冷热尾流的数值仿真精度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尾流 旋转螺旋桨 温度密度分层 传热传质特性 有限体积法 红外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状颗粒在滚筒横向截面中的传热传质特性 被引量:9
18
作者 朱立平 秦霞 +3 位作者 袁竹林 闫亚明 罗登山 李斌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56-763,共8页
针对丝状物料在滚筒内干燥不均等问题,从干燥机理出发,建立了一种基于离散单元法的丝状颗粒传热传质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滚筒横向截面中丝状物料的温度和含水率的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计算,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数学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 针对丝状物料在滚筒内干燥不均等问题,从干燥机理出发,建立了一种基于离散单元法的丝状颗粒传热传质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滚筒横向截面中丝状物料的温度和含水率的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计算,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数学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筒壁温度的变化对丝状颗粒传热传质特性有着直接且重要的影响;在干燥的初始阶段,颗粒彼此间温度的不均匀性迅速增大,但随着干燥的进行,颗粒之间的温度差别又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颗粒间含水率的不均匀性在干燥的初始阶段同样迅速增大,当满足一定的干燥条件或一定的干燥时间,筒体内部丝状颗粒的干燥程度将会越来越均匀;丝状颗粒在滚筒中所获取的热量主要来自于与高温壁面(特别是与筒体之间)的接触导热;与升举式抄板相比,均布式抄板可使颗粒在滚筒横截面上的分布及颗粒间的温度和含水率更加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状颗粒 滚筒干燥器 传热传质 标准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VR蒸发器管内沸腾传热传质数值模拟 被引量:13
19
作者 张琳 高丽丽 +1 位作者 崔磊 赵庆良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43-548,共6页
建立了MVR升膜循环蒸发器管内沸腾蒸发传热传质三维物理模型,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多相流混合模型和C语言编写气液两相之间质量传递和能量传递的自定义函数,对光管和波纹管内氨基酸废水溶液的沸腾蒸发传热传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 建立了MVR升膜循环蒸发器管内沸腾蒸发传热传质三维物理模型,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多相流混合模型和C语言编写气液两相之间质量传递和能量传递的自定义函数,对光管和波纹管内氨基酸废水溶液的沸腾蒸发传热传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光管和波纹管内湍流强度、温度场、相变含气率和平均沸腾传热系数的分布规律,比较了光管和波纹管内流体的流动和传热传质特性,分析了不同管壁加热温度和进口流速对沸腾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MVR升膜循环蒸发器可以实现氨基酸废水溶液的低温负压沸腾蒸发操作,传热管的结构对流体的流动和传热传质有影响,波纹管与光管相比可使平均沸腾传热系数提高2.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VR蒸发器 沸腾蒸发 强化传热传质 数值模拟 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子干燥过程中水分迁移的传热传质机理 被引量:10
20
作者 诸凯 褚治德 +1 位作者 杨光 吴树明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2000年第5期634-637,共4页
运用工程热物理和种子生物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 ,对白菜种子进行干燥动力学实验的同时做了种子的生理实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干燥条件略有不同就可在种子内部造成不同的水势梯度 ,同时一定频率与振幅的振动亦能使种子内部毛细孔中水分... 运用工程热物理和种子生物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 ,对白菜种子进行干燥动力学实验的同时做了种子的生理实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干燥条件略有不同就可在种子内部造成不同的水势梯度 ,同时一定频率与振幅的振动亦能使种子内部毛细孔中水分的流动阻力减小而有利于传质 ,但传质的优劣则取决于外界的传热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 传热传质 干燥 水分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