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杀鲑气单胞菌载体疫苗的构建及免疫保护效果分析
1
作者 高雅彤 王致鹏 +2 位作者 高晔 朱明 李杰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4-201,共8页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和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都是鲑鳟类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病原。为开发这2种病原的疫苗,本研究将IHNV表面抗原糖蛋白G基因片段克隆至表达载体pGEX-4T-1...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和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都是鲑鳟类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病原。为开发这2种病原的疫苗,本研究将IHNV表面抗原糖蛋白G基因片段克隆至表达载体pGEX-4T-1,构建IHNV糖蛋白重组表达质粒pGEX-4T-1-G。以杀鲑气单胞菌SC18032201为载体,通过电击转化,构建IHNV糖蛋白表达载体SC18032201-G。利用IPTG诱导IHNV糖蛋白在SC18032201-G中进行表达,并对IPTG浓度、诱导温度和诱导时间进行了优化,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经IPTG诱导后G蛋白可以在SC18032201-G中表达,重组蛋白的最佳诱导条件为0.2 mmol/L IPTG、28℃诱导表达8 h。以优化后的条件对SC18032201-G进行培养、诱导、灭活和乳化,腹腔注射免疫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免疫45 d后,测定虹鳟血清IHNV中和抗体水平,并进行杀鲑气单胞菌攻毒,评价疫苗载体的免疫保护效果。实验结果显示,在免疫第45天后虹鳟血清IHNV中和抗体效价为54.95±6.76,显著高于对照组;免疫45 d后虹鳟对杀鲑气单胞菌的相对免疫保护率为100%。综上所述,本研究以杀鲑气单胞菌作为载体疫苗,构建IHNV糖蛋白的二价疫苗可诱导虹鳟产生针对杀鲑气单胞菌和IHNV的特异性免疫,为虹鳟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防控提供了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杀鲑气单胞菌 疫苗 中和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2
作者 吴敏 邵轶智 +2 位作者 卢彤岩 徐黎明 赵景壮 《水产学杂志》 2025年第5期8-13,44,共7页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是由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感染导致的急性传染病,该病的暴发给全球鲑鳟鱼类养殖行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我国尚无...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是由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感染导致的急性传染病,该病的暴发给全球鲑鳟鱼类养殖行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我国尚无有效的IHN预防和控制手段,所以及时、快速、准确的IHNV检测可为控制IHN的暴发和传播提供保证。目前,IHNV的检测主要是临床和病理诊断、病毒分离鉴定、分子生物学诊断及免疫学诊断等方法。本文综述了IHNV检测方法在灵敏度和特异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比较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可供研究机构和检测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和高效的IHNV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鲑鳟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和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双重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3
作者 张文 徐立蒲 +7 位作者 吕晓楠 潘勇 王小亮 曹欢 王静波 王姝 阴鸿达 王澎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4-500,共7页
为建立一种快速、高效、敏感的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和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PNV)的双重荧光定量RT-PCR(RT-qPCR)检测方法,本研究参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最新推荐的IHNV RT-qPCR方法,根据IHNV N基因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和1条经... 为建立一种快速、高效、敏感的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和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PNV)的双重荧光定量RT-PCR(RT-qPCR)检测方法,本研究参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最新推荐的IHNV RT-qPCR方法,根据IHNV N基因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和1条经FAM标记的Taq Man探针;根据本研究室建立的6种基因型IPNV(VP2基因)RT-qPCR方法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和1条经VIC标记的Taq Man探针。经优化各反应条件,初步建立了IHNV的和IPNV双重RT-qPCR检测方法。分别以IHNV、IPNV、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的cDNA以及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HSV)和传染性鲑鱼贫血症病毒(ISAV)的重组质粒作为模板,采用本研究建立的双重RT-qPCR检测,评估该方法的特异性;以终浓度分别为1.0×10^(1)拷贝/μL~1.0×10^(9)拷贝/μL pIHNV和p IPNV质粒标准品的混合物作为模板,采用建立的双重RT-qPCR方法扩增,评估该方法的敏感性;以3个不同终浓度的质粒标准品混合物作为模板,采用本研究建立的双重RT-qPCR分别于同一时间和不同时间检测,评估该方法的重复性。结果显示,该方法仅能特异性扩增IHNV和IPNV及二者的质粒标准品混合物,其他相关水生动物病毒均无扩增曲线,特异性较强;对pIHNV和pIPNV质粒标准品的检测限均为1.25拷贝/μL,敏感性较高;组内和组间的变异系数均小于3%,重复性较好。将本实验室保存的45份虹鳟组织上清液传1~2代后,取出现典型CPE的细胞培养物,采用本实验建立的双重RT-qPCR方法和国标中的IHNV RT-PCR及已报道的IPNV RT-PCR方法同时检测。结果显示,3种方法均检出35份阳性样品,其中,IHNV的阳性检出率均为33.3%(15/45),IPNV的阳性检出率均为44.4%(20/45),3种方法的符合率均达100%。本研究首次建立了同时鉴别检测IHNV和IPNV的双重RT-qPCR方法,其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和稳定性好,可为IHNV和IPNV的鉴别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 双重荧光定量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硒对虹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抗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亚军 王建福 +6 位作者 海强 吕娜娜 罗志源 郸彩霞 李洁 刘哲 余海涛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5,共9页
为研究纳米硒对虹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抗性的影响,在水温17~18℃下,将体质量(20±2)g的虹鳟养殖在直径1.2 m、高0.6 m的圆形鱼池中,水深0.3 m,投喂纳米硒含量为0(对照)、1、2、5 mg/kg的饲料7 d,腹腔注射1×10^(5)pfu/mL... 为研究纳米硒对虹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抗性的影响,在水温17~18℃下,将体质量(20±2)g的虹鳟养殖在直径1.2 m、高0.6 m的圆形鱼池中,水深0.3 m,投喂纳米硒含量为0(对照)、1、2、5 mg/kg的饲料7 d,腹腔注射1×10^(5)pfu/mL的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0.2 mL,放回原池继续饲养,分别在饲喂第7天和攻毒后的第1、2、3天,采集肝脏和尾静脉血液样品,比较各组虹鳟肝脏免疫和抗氧化相关酶活性、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以及血清抗体水平差异。试验结果显示:攻毒前,添加1 mg/kg纳米硒可使虹鳟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活性显著升高(P<0.05),添加5 mg/kg纳米硒可使MX-1和IL-1β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攻毒后,添加纳米硒各组虹鳟第1~3天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补体蛋白3和白介素-1β水平以及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出现显著升高(P<0.05);而第3天肝脏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添加2、5 mg/kg纳米硒可使虹鳟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VIG-1、MX-1、TNF-α基因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综上,饲料中添加纳米硒可提高虹鳟肝脏免疫和抗氧化能力以及血清抗体水平,增强对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鳟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纳米硒 病毒 酶活性 血清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养殖鱼类和进境鱼卵中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的检测及基因分析 被引量:21
5
作者 刘荭 范万红 +5 位作者 史秀杰 陈超 吕建强 何俊强 高隆英 江育林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44-549,共6页
用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V)的反转录聚合酶链及该方法在来自国内养殖场的患病牙鲆和虹鳟及进口的匙吻鲟鱼卵中检测出IHNV,同时对扩增出的IHNV的DNA片段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从国内养殖的牙鲆和虹鳟中分离出的IHNV与IHNV的... 用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V)的反转录聚合酶链及该方法在来自国内养殖场的患病牙鲆和虹鳟及进口的匙吻鲟鱼卵中检测出IHNV,同时对扩增出的IHNV的DNA片段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从国内养殖的牙鲆和虹鳟中分离出的IHNV与IHNV的标准株RB-1株在序列上都具有98.1%的同源性,推导出在氨基酸序列上分别具有97%和99%的同源性。从进口匙吻鲟鱼卵中分离的IHNV与RB-1株在序列上都具有92.5%的同源性,推导出氨基酸序列有93%的同源性。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从国内发病的养殖虹鳟中分离出的IHNV与进口匙吻鲟鱼卵中检测到的IHNV在进化上关系较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检测 基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的新型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荧光检测技术 被引量:8
6
作者 何俊强 史秀杰 +6 位作者 卢体康 贾鹏 郑晓聪 于力 兰文升 王津津 刘荭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4年第6期68-73,共6页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检测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的新型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法,为实验室及现场检测IHNV提供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能实时观察扩增荧光信号的检测技术。针对IHNV全基因组序列设计了一组6条LAMP特异性引物,对4株...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检测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的新型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法,为实验室及现场检测IHNV提供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能实时观察扩增荧光信号的检测技术。针对IHNV全基因组序列设计了一组6条LAMP特异性引物,对4株不同来源的IHNV和8株不同的病毒进行特异性实验和灵敏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高度特异性,检测灵敏度可达3.64×10^-7μg/μL,比常规RT-PCR高1000倍,与荧光RT-PCR方法相当。通过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和荧光检测技术相结合,使其检测时间能缩短至15~20分钟内完成检测,并可杜绝由于开盖加染料而导致的假阳性率偏高问题,在鱼病快速检测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 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 荧光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虹鳟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杰 张涛 《甘肃畜牧兽医》 2024年第4期132-136,共5页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aematopoietic necrosis,IHN)是虹鳟鱼养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病毒性疾病,目前针对该病尚无可行的治疗方法,研发相应疫苗十分必要。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在NCBI中获得基因登录号,使用ProParam软件...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aematopoietic necrosis,IHN)是虹鳟鱼养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病毒性疾病,目前针对该病尚无可行的治疗方法,研发相应疫苗十分必要。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在NCBI中获得基因登录号,使用ProParam软件分析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N蛋白、P蛋白、M蛋白、G蛋白和NV蛋白的理化性质,并用SOMPA软件对5种蛋白的二级结构进行预测,使用ABCpred软件和SYFPEITHI软件预测5种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和T细胞抗原表位,并用VaxiJen 2.0软件评估抗原性。结果表明:N蛋白和G蛋白为稳定蛋白,5种蛋白均具有良好的亲水性,二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N蛋白、P蛋白和NV蛋白α螺旋占比较高,分别为59.34%、56.96%和40.54%,M蛋白和G蛋白无规则卷曲占比较高,分别为37.95%和55.51%;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结果表明N蛋白有11个、P蛋白有5个、M蛋白有3个、G蛋白有9个、NV蛋白有1个;T细胞抗原表位预测结果表明N蛋白有CTL表位9个、Th表位9个,P蛋白有CTL表位1个、Th表位5个,M蛋白有CTL表位1个、Th表位4个,G蛋白有CTL表位4个、Th表位5个,NV蛋白有CTL表位2个、Th表位3个。综上所述,N蛋白和G蛋白为稳定蛋白,具备良好的亲水性,抗原表位丰富,有良好的疫苗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鳟鱼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抗原表位富集区的原核表达及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陶健 徐黎明 +5 位作者 刘淼 赵景壮 曹永生 卢彤岩 尹家胜 刘红柏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9-55,共7页
以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Sn1203株(IHNV-Sn1203)基因组RNA提取物为模板,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通过RT-PCR一步法扩增截短的G蛋白基因序列(约375 bp),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 ET-27b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 ET-27b-IHNV-short G,通过大肠杆... 以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Sn1203株(IHNV-Sn1203)基因组RNA提取物为模板,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通过RT-PCR一步法扩增截短的G蛋白基因序列(约375 bp),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 ET-27b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 ET-27b-IHNV-short G,通过大肠杆菌Rosetta表达菌株获得高效表达。在IPTG浓度为0.25 mmol/L时,37℃诱导表达,经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目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4 000,符合预期大小,并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4 h时目的蛋白表达量最大。蛋白经变性、复性处理后获得不带任何标签的纯化蛋白,并利用该蛋白制备兔抗血清。ELISA结果显示,兔抗血清的效价为1∶80 000,说明制备的兔抗血清能够识别表达的重组蛋白;间接免疫荧光结果表明兔抗G蛋白血清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并且与VHSV参考毒株没有任何交叉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G蛋白 原核表达 抗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9
作者 陈进会 唐大运 +5 位作者 黄伟 邱杨 刘建丽 叶蕾 石磊 李红梅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3年第12期53-58,共6页
建立了一套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的实时荧光检测方法,用于IHNV的检测。根据IHNV的保守基因glyG,设计合成3套LAMP引物,LAMP反应在63℃下进行,引入环引物后,第3套LAMP引物显示出良好的扩增效率。以ESE-Quant tube scanner为恒温... 建立了一套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的实时荧光检测方法,用于IHNV的检测。根据IHNV的保守基因glyG,设计合成3套LAMP引物,LAMP反应在63℃下进行,引入环引物后,第3套LAMP引物显示出良好的扩增效率。以ESE-Quant tube scanner为恒温反应及检测平台,对IHNV进行实时荧光检测,反应在40 min内可得出结果。本研究建立的IHNV实时荧光LAMP法检测限达到3.6 pg。特异性试验表明仅IHNV发生特异性扩增,而SVCV、VHSV、HRV、PFRV以及IPNV均不发生反应。所建立的恒温实时荧光检测法操作简单、反应迅速,同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引入的ESE-Quant tube scanner平台设备要求低,同时使扩增过程数字化和自动化,适合IHNV的现场检测和大规模疫病的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环介导等温扩增 恒温实时荧光 ESE Quanttube SCANN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Sn1203株全基因组序列及系统进化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景壮 徐黎明 +6 位作者 任广明 董莹 曹永生 邵轶智 刘红柏 尹家胜 卢彤岩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共9页
本课题组于2012年从中国东部的虹鳟鱼养殖场分离得到了严重威胁我国鲑鳟鱼养殖的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IHNV-Sn1203病毒株。根据GenBank中收录的IHNV病毒株的序列设计引物,将IHNV-Sn1203基因组序列分成5个片段进行RT-PCR克隆,最... 本课题组于2012年从中国东部的虹鳟鱼养殖场分离得到了严重威胁我国鲑鳟鱼养殖的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IHNV-Sn1203病毒株。根据GenBank中收录的IHNV病毒株的序列设计引物,将IHNV-Sn1203基因组序列分成5个片段进行RT-PCR克隆,最终得到完整的IHNV-Sn1203基因组序列。利用Lasergene和MEGA 5.0软件分析了IHNV-Sn1203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基因组编码蛋白、基因组末端和未翻译序列、以及病毒基因同源性和系统发育。结果发现,IHNV-Sn1203基因组全长11131nts,共编码6个病毒蛋白,大小分别为核蛋白(N)1176nts、磷蛋白(P)693nts、基质蛋白(M)588nts、表面糖蛋白(G)1527nts、聚合酶蛋白(L)5961nts和非结构蛋白(NV)336nts。IHNV-Sn1203株各基因间均具有保守的基因终止序列(Gene end,GE)、基因间序列(Intergenic regions,IG)、基因起始序列(Gene star,GS)及Kozak序列,以确保病毒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效率。系统进化分析发现,IHNV分为E、U、M、L和J共5个基因型,其中IHNV-Sn1203株与中国其他IHNV株具有显著的亲缘关系,属于J基因型中的J Nagano亚型。由G基因的进化分析发现,J基因型的病毒与U基因型亲缘关系最近,推测IHNV病毒最初可能通过进口鱼卵的方式由U基因型引入,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进化为J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鳟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全基因组序列 系统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液相芯片检测技术 被引量:2
11
作者 尹伟力 林超 +4 位作者 刘宁 贾鹏 岳志芹 孙涛 刘荭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5年第4期63-67,71,共6页
用DNAStar7.0软件对GenBank中IHNV的N基因进行序列分析,设计IHNV特异性引物并标记生物素,将探针氨基化修饰,与荧光编码微球偶联后与RT-PCR产物杂交反应,用液相芯片仪器检测荧光信号,建立了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的液相芯片快速... 用DNAStar7.0软件对GenBank中IHNV的N基因进行序列分析,设计IHNV特异性引物并标记生物素,将探针氨基化修饰,与荧光编码微球偶联后与RT-PCR产物杂交反应,用液相芯片仪器检测荧光信号,建立了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的液相芯片快速检测技术。结果表明液相芯片检测体系对IHNV病毒核酸的最低检出量为100pg,且特异性高,与其他病毒无交叉反应。应用建立的液相芯片技术检测鱼类中IHNV,并与RT-PCR方法进行比较,检测结果基本一致,但该方法比RT-PCR法更灵敏。表明初步建立了检测IHNV的液相芯片技术,为进一步构建其他水生动物病原体快速高通量检测平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液相芯片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毒株核蛋白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韩硕 赵前程 +2 位作者 吴斌 李叶 王玫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2-237,共6页
利用RTG-2细胞对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的敏感性对IHNV-DL进行扩增,采用TR-Izol法提取病毒RNA,用IHNV核蛋白基因的一对通用引物进行RT-PCR扩增,将扩增出的一条786 bp的基因纯化、克隆至pMD18-T载体中进行序列测定,并与国内外已... 利用RTG-2细胞对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的敏感性对IHNV-DL进行扩增,采用TR-Izol法提取病毒RNA,用IHNV核蛋白基因的一对通用引物进行RT-PCR扩增,将扩增出的一条786 bp的基因纯化、克隆至pMD18-T载体中进行序列测定,并与国内外已公布的病毒核蛋白基因进行比对和分析。结果表明:此病毒的核酸序列与标准毒株RB-1、代表毒株WRAC的同源性分别为96.3%和93.6%;翻译出的氨基酸序列与标准毒株RB-1、代表毒株WRAC的同源性分别为96.1%和93.5%。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此毒株与中国近期公布的毒株zyx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纯化 克隆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新疆株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7
13
作者 赵羽涵 徐黎明 +2 位作者 刘淼 卢彤岩 刘红柏 《水产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12-16,共5页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某养殖场取患病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组织样本,进行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分离鉴定、电镜观察、回归感染及遗传进化分析研究。细胞培养结果显示:患病虹鳟组织样...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某养殖场取患病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组织样本,进行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分离鉴定、电镜观察、回归感染及遗传进化分析研究。细胞培养结果显示:患病虹鳟组织样本能够感染鲤Cyprinus carpio上皮细胞(carp epithelial cell,EPC)产生典型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收集病毒悬液命名为XJ-13。滴度测定实验表明:该病毒为10^(6.15)TCID_(50)/m L。回归感染实验表明:该分离株在浓度为10~5PFU/尾的剂量使体质量5g的虹鳟死亡率达87.5%。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患病虹鳟组织悬液感染的EPC细胞内存在大量的子弹状病毒粒子,PCR鉴定结果表明该病毒为IHNV。XJ-13的糖蛋白氨基酸序列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株与我国IHNV-Sn1203株具有最高的同源性(99%),与美国参考株WRAC的同源性为94.6%。结果表明:IHNV XJ-13是造成该养殖场虹鳟大量死亡的病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糖蛋白 进化分析 鲤上皮细胞(EPC) 虹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定量RT-PCR检测鱼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27
14
作者 岳志芹 刘荭 +4 位作者 梁成珠 高宏伟 徐彪 邓明俊 江育林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1-95,共5页
建立了Taqman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选取IHNV病毒的N蛋白基因保守序列,利用PrimerExpress2.0软件设计引物和探针。以梯度稀释的含有IHNV目的扩增片段的质粒作为标准品,进行定量RT-PCR反应以确定检测灵... 建立了Taqman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选取IHNV病毒的N蛋白基因保守序列,利用PrimerExpress2.0软件设计引物和探针。以梯度稀释的含有IHNV目的扩增片段的质粒作为标准品,进行定量RT-PCR反应以确定检测灵敏度。病毒浓度在5×106—5个拷贝,共7个数量级的范围内,定量RT-PCR反应有"S"型扩增曲线,检测灵敏度为5个拷贝。根据病毒拷贝数与定量反应Ct值的关系,绘制了标准曲线。该方法具有特异性,对鲤春血症病毒(SVCV)、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VHSV)、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PNV)、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EHNV)、EPC细胞系、牙鲆的核酸都没有扩增反应。在50批待检样品中,有3批鱼类感染IHNV,利用标准曲线进行了定量分析。实时定量RT-PCR检测IHNV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在鱼病的快速检测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 实时定量RT-PCR TAQMAN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微型基因组表达干扰素对病毒的抑制效应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会英 蒋烨 +6 位作者 赵丽丽 唐丽杰 乔薪瑗 姜艳平 崔文 李一经 刘敏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8,17,共7页
为构建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 HLJ-09)微型基因组并表达虹鳟IFN,采用RT-PCR扩增IHNV HLJ-09株的N、P、L、G和NV蛋白基因并亚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I中,构建辅助质粒pCI-N、pCI-P、pCI-L、pCI-G和pCI-NV;将扩增获得的IHNV基因组两... 为构建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 HLJ-09)微型基因组并表达虹鳟IFN,采用RT-PCR扩增IHNV HLJ-09株的N、P、L、G和NV蛋白基因并亚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I中,构建辅助质粒pCI-N、pCI-P、pCI-L、pCI-G和pCI-NV;将扩增获得的IHNV基因组两末端序列、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报告基因、虹鳟I型干扰素(IFN)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I中构建出表达EGFP的IHNV微型基因组pCI-LFGT和表达IFN的IHNV微型基因组pCI-LFIT;将pCI-LFIT质粒转染已接种IHNV HLJ-09毒株的EPC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细胞中IHNV G基因RNA。结果显示:构建的微型基因组不论与辅助病毒还是与5个辅助质粒共转染,外源基因均能正确表达;pCI-LFIT质粒转染已接种病毒的EPC细胞组与对照组相比其中的病毒核酸显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辅助质粒 虹鳟Ⅰ型干扰素 微型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G蛋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被引量:2
16
作者 郑怀东 刘学光 +3 位作者 杜杨 李强 郭欣硕 王秋雨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32-235,共4页
鱼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外壳糖蛋白(G蛋白)是一种可以诱导产生病毒中和抗体和宿主保护性免疫反应的重要抗原。国内对该病毒的诊断方法还依赖实验室的操作条件,不适用于病毒爆发现场的快速诊断。而建立胶体金试纸条法则可以满足上述... 鱼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外壳糖蛋白(G蛋白)是一种可以诱导产生病毒中和抗体和宿主保护性免疫反应的重要抗原。国内对该病毒的诊断方法还依赖实验室的操作条件,不适用于病毒爆发现场的快速诊断。而建立胶体金试纸条法则可以满足上述需要。此法应用双抗体夹心原理,所以获取高质量IHNV-G蛋白作为抗原是试纸条成功的保证。通过合成得到该蛋白基因的全长序列,将其插入到表达载体pET-30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0a-IHNV-G.,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plySs中。在IPTG浓度为1mmol/L时,37℃诱导表达4h时目的蛋白表达量最大,得到预期分子质量约为57ku的目的蛋白,表达量为29%。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证实该蛋白在宿主菌中成功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 G蛋白 原核表达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焦磷酸测序检测技术的建立 被引量:2
17
作者 尹伟力 刘瑶 +3 位作者 倪杨帆 张四化 岳志芹 孙涛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3-49,共7页
根据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基因序列,设计了IHNV最为保守的指纹序列,以及测序引物,建立了IHNV焦磷酸测序检测方法。对所构建的IHNV焦磷酸检测方法进行特异性试验和灵敏度检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特异性好,在8种鱼类病毒中能... 根据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基因序列,设计了IHNV最为保守的指纹序列,以及测序引物,建立了IHNV焦磷酸测序检测方法。对所构建的IHNV焦磷酸检测方法进行特异性试验和灵敏度检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特异性好,在8种鱼类病毒中能够特异性检测出目的病毒,检测方法灵敏度高,最低检出核酸量为10pg/μL。对建立的焦磷酸测序检测方法进行了实际应用研究,选取国内采集与进口的鱼类样本共计80批次进行IHNV检测。结果显示,焦磷酸测序检测方法可以有效的检出常规RTPCR不能检出的假阴性样本和弱阳性样本,该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以满足水生动物疫病检测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焦磷酸测序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糖蛋白抗血清的制备及应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朱旭 兰文升 +3 位作者 刘荭 高隆英 杜鹃 陈孝煊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2-117,共6页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从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感染的细胞悬液克隆病毒的糖蛋白基因,将其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CWori,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通过发酵大肠杆菌制备病毒糖...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从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感染的细胞悬液克隆病毒的糖蛋白基因,将其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CWori,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通过发酵大肠杆菌制备病毒糖蛋白。经SDS-PAGE分析,诱导表达的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使用Ni-NTA亲和层析柱在变性条件下进行纯化并透析复性,最终得到了较高纯度的可溶性糖蛋白,分子量约为57kDa。West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所表达的蛋白能够被IHNV病毒制备的兔抗IHNV血清识别。用复性后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抗血清,ELISA显示抗体效价可达1∶64000。经制备的抗血清可以作为一抗建立ELISA检测方法,用于检测细胞悬液的病毒粒子,将抗血清稀释到1∶16000仍能与IHNV全病毒发生反应。本研究利用重组的IHNV糖蛋白成功制备了高效价的抗血清,并能够与IHNV全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为IHNV免疫学检测方法建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糖蛋白 原核表达 抗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测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梁君妮 尹伟力 +3 位作者 刘鹏 马晓玲 段效辉 林森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17,共4页
为建立鱼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的快速检测方法,根据IHNV的G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的IHNV检测方法。该方法在30℃20min即可完成,对IHNV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最低检出限为156ng/mL;... 为建立鱼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的快速检测方法,根据IHNV的G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的IHNV检测方法。该方法在30℃20min即可完成,对IHNV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最低检出限为156ng/mL;用建立的RPA和RT-PCR对实验室保存的50份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RPA的阳性检出率为14.00%,RT-PCR的阳性检出率为12.00%,说明RPA比RT-PCR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建立的RPA方法为IHNV的实验室检测提供了更多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 快速检测 鱼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5
20
作者 韩姝伊 何亚鹏 +1 位作者 时晓 杜迎春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9年第7期76-81,共6页
本试验建立了一套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reverse transcription loop-mediated isothermalamplification,RT-LAMP),用于实验室及现场鲑鳟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aematopoieticnecrosis virus,IHNV)检测。针对IHNV ... 本试验建立了一套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reverse transcription loop-mediated isothermalamplification,RT-LAMP),用于实验室及现场鲑鳟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aematopoieticnecrosis virus,IHNV)检测。针对IHNV 的糖蛋白(glycoprotein,G)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以IHNV 基因组RNA 为模板,在反转录酶及Bst DNA 聚合酶的作用下进行RT-LAMP,结果阳性样本表现为荧光绿色,阴性样本仍为红棕色。反应条件优化结果表明,最适反应温度为67 ℃;特异性试验表明,仅IHNV 发生特异性扩增,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牙鲆弹状病毒(HRV)和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HSV)均不发生反应;敏感性试验表明,该LAMP 方法最低可检出5.0×10-7 μg 的IHNV 核酸。本研究所建立的IHNV检测方法成本低、操作简单、反应迅速,不依赖专门的仪器,同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适合IHNV的现场检测和大批量样品检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环介导等温扩增 糖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