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和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双重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1
作者 张文 徐立蒲 +7 位作者 吕晓楠 潘勇 王小亮 曹欢 王静波 王姝 阴鸿达 王澎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4-500,共7页
为建立一种快速、高效、敏感的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和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PNV)的双重荧光定量RT-PCR(RT-qPCR)检测方法,本研究参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最新推荐的IHNV RT-qPCR方法,根据IHNV N基因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和1条经... 为建立一种快速、高效、敏感的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和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PNV)的双重荧光定量RT-PCR(RT-qPCR)检测方法,本研究参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最新推荐的IHNV RT-qPCR方法,根据IHNV N基因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和1条经FAM标记的Taq Man探针;根据本研究室建立的6种基因型IPNV(VP2基因)RT-qPCR方法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和1条经VIC标记的Taq Man探针。经优化各反应条件,初步建立了IHNV的和IPNV双重RT-qPCR检测方法。分别以IHNV、IPNV、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的cDNA以及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HSV)和传染性鲑鱼贫血症病毒(ISAV)的重组质粒作为模板,采用本研究建立的双重RT-qPCR检测,评估该方法的特异性;以终浓度分别为1.0×10^(1)拷贝/μL~1.0×10^(9)拷贝/μL pIHNV和p IPNV质粒标准品的混合物作为模板,采用建立的双重RT-qPCR方法扩增,评估该方法的敏感性;以3个不同终浓度的质粒标准品混合物作为模板,采用本研究建立的双重RT-qPCR分别于同一时间和不同时间检测,评估该方法的重复性。结果显示,该方法仅能特异性扩增IHNV和IPNV及二者的质粒标准品混合物,其他相关水生动物病毒均无扩增曲线,特异性较强;对pIHNV和pIPNV质粒标准品的检测限均为1.25拷贝/μL,敏感性较高;组内和组间的变异系数均小于3%,重复性较好。将本实验室保存的45份虹鳟组织上清液传1~2代后,取出现典型CPE的细胞培养物,采用本实验建立的双重RT-qPCR方法和国标中的IHNV RT-PCR及已报道的IPNV RT-PCR方法同时检测。结果显示,3种方法均检出35份阳性样品,其中,IHNV的阳性检出率均为33.3%(15/45),IPNV的阳性检出率均为44.4%(20/45),3种方法的符合率均达100%。本研究首次建立了同时鉴别检测IHNV和IPNV的双重RT-qPCR方法,其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和稳定性好,可为IHNV和IPNV的鉴别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传染性坏死病毒 双重荧光定量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虹鳟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的分离鉴定及聚类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刘淼 徐黎明 +4 位作者 赵景壮 曹永生 刘红柏 尹家胜 卢彤岩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6-61,共6页
为研究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PNV)感染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的病理特性,取云南省某养殖场大规模死亡的虹鳟稚鱼进行了病原的分离与鉴定,试验中利用鲑鳟鱼常见病毒敏感细胞大鳞大麻哈鱼胚胎细胞(Chinook salmon embryo cells,CHSE-214... 为研究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PNV)感染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的病理特性,取云南省某养殖场大规模死亡的虹鳟稚鱼进行了病原的分离与鉴定,试验中利用鲑鳟鱼常见病毒敏感细胞大鳞大麻哈鱼胚胎细胞(Chinook salmon embryo cells,CHSE-214)、鲤上皮瘤细胞(Epitheliaoma papulosum cyprinid,EPC)和虹鳟性腺细胞(Rainbow trout gonad cell line,RTG-2)对虹鳟稚鱼无菌组织悬液进行病毒培养,并对产生细胞病变的上清进行病毒RNA提取及鲑鳟鱼常见病毒的RT-PCR检测,利用敏感细胞进行病毒分离株的噬斑培养及滴度测定,并对病毒形态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细胞培养显示,该组织悬液能使CHSE-214和RTG-2细胞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RT-PCR结果显示,检测样本呈IPNV阳性,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呈阴性;该IPNV分离株(命名为Ch Rtm213)在CHSE-214、RTG-2和EPC细胞上的病毒滴度分别为10^(5.2)、10^(3.2)、10^(2.3) TCID_(50)/m L,在CHSE-214细胞上培养4 d即可形成肉眼可见的病毒噬斑;在透射电镜下清晰可见大量病毒粒子呈晶格状排列于细胞质内;Ch Rtm213分离株与西班牙毒株2310(AY489225)VP2相似度较高,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96.4%;聚类分析结果显示,Ch Rtm213分离株与参考毒株加拿大Jasper(ATCC:VR-1325)聚为一簇,属于Gengroup 5基因型。研究表明,Ch Rtm213分离株异于已报道的IPNV分离株,具有不同的血清型及病毒毒力,可为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的检测及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鳟 传染性坏死病毒(ipnv) CHSE-214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吴斌 肇慧君 +1 位作者 李叶 胡晓利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2年第9期46-48,共3页
本文针对IPNVA片段VP5基因和VP3基因分别设计了两对特异性引物,同时优化了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建立了检测IPNV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并用优化好的反应条件对从人工感染的斑马病鱼中提取的核酸进行扩增,分别扩增出了224bp和206bp的目... 本文针对IPNVA片段VP5基因和VP3基因分别设计了两对特异性引物,同时优化了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建立了检测IPNV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并用优化好的反应条件对从人工感染的斑马病鱼中提取的核酸进行扩增,分别扩增出了224bp和206bp的目的条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坏死病毒 逆转录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VP2蛋白酵母表面展示系统的建立 被引量:2
4
作者 贺文斌 徐黎明 +4 位作者 赵景壮 刘淼 任广明 卢彤岩 尹家胜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62-667,共6页
为了将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ous,IPNV)的主要保护性抗原及IPNV检测和疫苗开发的主要靶基因——VP2蛋白展示于酵母细胞表面,本研究中基于IPNV VP 2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IPNV ChRtm213的RNA为模板进行PC... 为了将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ous,IPNV)的主要保护性抗原及IPNV检测和疫苗开发的主要靶基因——VP2蛋白展示于酵母细胞表面,本研究中基于IPNV VP 2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IPNV ChRtm213的R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然后将扩增产物连接到酵母表面展示载体pYD1上构建了重组质粒pYD1-VP 2,将重组质粒转化至酵母EBY100感受态细胞中,得到含有重组质粒的酵母菌EBY100/pYD1-VP2,再向EBY100/pYD1-VP2中加入半乳糖进行VP2蛋白的诱导表达,并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和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对VP2蛋白的酵母表面展示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半乳糖诱导后VP2蛋白在酵母细胞表面获得了成功表达;细胞免疫荧光分析显示,重组酵母诱导表达后出现特异性绿色荧光,并且在一定时间内荧光强度与诱导时间成正相关,诱导24、36、48 h组及对照组(48 h)各组之间荧光酵母比例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IPNV VP2蛋白已经被酵母细胞高效表达并且成功展示于酵母细胞表面,本研究结果可为IPNV口服活载体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坏死病毒 VP2 酵母表面展示 细胞免疫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VP3抗血清的制备及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桂花 贺文斌 +5 位作者 徐黎明 赵景壮 任广明 邵轶智 段凯越 卢彤岩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73-579,共7页
为丰富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s necrosis virus,IPNV)的检测方法,以GenogroupⅠ型的IPNV ChRtm213分离株基因组RNA为模板,利用一步法RT-PCR扩增获得了编码IPNV VP3基因序列(711 bp),将其克隆至pET-32a原核表达载体,利... 为丰富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s necrosis virus,IPNV)的检测方法,以GenogroupⅠ型的IPNV ChRtm213分离株基因组RNA为模板,利用一步法RT-PCR扩增获得了编码IPNV VP3基因序列(711 bp),将其克隆至pET-32a原核表达载体,利用大肠杆菌Rosetta进行VP3蛋白表达,以纯化的VP3蛋白为免疫原制备鼠抗血清,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抗血清效价进行测定,并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IFAT)和中国不同地区的IPNV分离株,对抗血清识别中国现行IPNV分离株的能力进行免疫学鉴定。结果表明:SDS-PAGE分析显示,表达纯化的VP3蛋白条带单一,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5000,与理论值相符;抗血清效价分析显示,所制备的鼠抗IPNV VP3血清与IPNV的反应效价为16000,与纯化的IPNV VP3蛋白的反应效价为32000;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分析显示,制备的鼠抗血清能够特异性识别中国不同地区的GenogroupⅠ和GenogroupⅤIPNV分离株,且该血清不与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和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HSV)发生交叉反应,具备较好的特异性。研究表明,本研究中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的IPNV VP3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所制备的IPNV VP3抗血清能够特异性识别中国不同地区的IPNV分离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坏死病毒 蛋白表达 VP3蛋白 免疫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组Ⅰ型和Ⅴ型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
6
作者 段凯越 赵景壮 +4 位作者 任广明 邵轶智 卢彤岩 何保全 徐黎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36-744,共9页
为调查造成中国西北某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养殖场幼鱼出现持续性死亡的病因,采用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及分子鉴定的方法对患病虹鳟进行了鲑鳟常见病毒筛查,同时采用系统发育分析、电镜观察、滴度测定及人工回归感染等方法对分离获得的... 为调查造成中国西北某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养殖场幼鱼出现持续性死亡的病因,采用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及分子鉴定的方法对患病虹鳟进行了鲑鳟常见病毒筛查,同时采用系统发育分析、电镜观察、滴度测定及人工回归感染等方法对分离获得的毒株进行了基因型分析、显微结构观察及毒力特性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患病虹鳟的肝、脾及肾组织细胞发生广泛性坏死,并伴随空泡化及溶解等现象;由病鱼内脏组织制备的组织匀浆悬液均能够感染CHSE-214细胞并产生典型细胞病变(CPE);从该养殖场的不同养殖区域共分离到3株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IPNV),其中IPNV-F1和IPNV-W2属于基因组Ⅰ型,分别与IPNV中国分离株WZ2016(KX355401)和ChRtm213(KX234591)同源性最高,VP2基因片段序列一致性分别为100%和98.5%,IPNV-W1属于基因组Ⅴ型,与意大利毒株IPNV/O.mykiss/I/PN/208/Mar88(MG543567)同源性最高,二者的VP2基因片段序列一致性为99.1%;接种病毒后的CHSE-214细胞内存在大量呈晶格状排列的无囊膜病毒粒子,3株IPNV分离株在CHSE-214细胞上的平均滴度分别为107.43 TCID 50/0.1 mL(IPNV-F1)、107.30 TCID 50/0.1 mL(IPNV-W1)和107.29 TCID 50/0.1 mL(IPNV-W2);分别以0.1 mL/尾的剂量向健康虹鳟幼鱼腹腔注射各IPNV分离株,在攻毒后60 d内虹鳟未出现死亡,攻毒后30 d时,病毒在组织中的平均滴度分别为104.50 TCID 50/0.1 g组织(IPNV-F1)、105.38 TCID 50/0.1 g组织(IPNV-W1)和104.13 TCID 50/0.1 g组织(IPNV-W2),攻毒后60 d时,病毒在组织中的平均滴度下降为103.43 TCID 50/0.1 g组织(IPNV-F1)、104.50 TCID 50/0.1 g组织(IPNV-W1)和103.21 TCID 50/0.1 g组织(IPNV-W2)。研究表明,该发病养殖场同时存在基因组Ⅰ型和Ⅴ型的IPNV,本研究首次从同一养殖场分离到两种基因型的IPNV,可为中国传染性胰脏坏死病(IPN)的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鳟 传染性坏死病毒 基因组Ⅰ型 基因组Ⅴ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敏感细胞系比较及其在CHSE-214细胞上的增殖特性 被引量:1
7
作者 赵文闻 徐黎明 +6 位作者 陈桂花 段凯越 赵景壮 任广明 邵轶智 张颖 卢彤岩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共8页
大鳞大麻哈鱼胚胎细胞(Chinook salmon embryo cells,CHSE-214)和虹鳟性腺细胞(Rainbow trout gonad cells,RTG-2)是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IPNV)检测的国家标准所推荐使用的鲑鳟鱼源细胞系。本研究... 大鳞大麻哈鱼胚胎细胞(Chinook salmon embryo cells,CHSE-214)和虹鳟性腺细胞(Rainbow trout gonad cells,RTG-2)是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IPNV)检测的国家标准所推荐使用的鲑鳟鱼源细胞系。本研究选用24株IPNV毒株,以1000倍半数组织培养物死亡剂量(50%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TCID_(50))分别接种于CHSE-214和RTG-2细胞,以细胞病变情况比较这两种细胞对IPNV的敏感性。将IPNV以10 TCID_(50)和100 TCID_(50)接种在筛选出的最敏感细胞系上,每天观察细胞的病变及变化,收获病毒培养物。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 PCR)及病毒滴度测定法分析IPNV在敏感细胞上的增殖状况。结果显示,接毒后7 d时,全部毒株均能在CHSE-214细胞上增殖,并导致细胞病变,而仅有8株IPNV能在RTG-2细胞上增殖,导致细胞病变,表明CHSE-214细胞对IPNV的敏感性高于RTG-2细胞。利用RT-q PCR和TCID_(50)法分析IPNV在CHSE-214上的增殖情况发现,随着接毒时间的增加,病毒量整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接毒后3 d时达到最大值。该增殖趋势均出现在不同接毒剂量组,除接毒后1 d时,其余各时间点10 TCID_(50)剂量组的病毒量均显著高于100 TCID_(50)剂量组(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CHSE-214细胞比RTG-2更适合用于IPNV的体外分离培养,且在多数细胞出现典型细胞病变而尚未完全脱落时病毒含量最高,此时适合收集病毒培养物进行病毒检测。本研究可为IPNV的检测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鳟 传染性坏死病毒 大鳞大麻哈鱼胚胎细胞 虹鳟性腺细胞 病毒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鱼类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毒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9
8
作者 徐晔 段宏安 +2 位作者 周毅 刘亭歧 姚燕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1期19224-19226,共3页
[目的]建立Taqman探针荧光定量RT-PCR检测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毒(IPNV)的方法。[方法]选取IPNV病毒的基因保守序列,利用Primer Express 2.0软件设计引物与探针。以梯度稀释的含有IPNV目的扩增片段的质粒作为标准品,探索定量RT-PCR反应条... [目的]建立Taqman探针荧光定量RT-PCR检测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毒(IPNV)的方法。[方法]选取IPNV病毒的基因保守序列,利用Primer Express 2.0软件设计引物与探针。以梯度稀释的含有IPNV目的扩增片段的质粒作为标准品,探索定量RT-PCR反应条件。[结果]当标准品浓度在102~106 copies/μl之间时,标准品浓度(X)与Ct的关系为Ct=-3.426 lgX+4.481,相关系数R2为0.999 8。该法对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HSV)、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V)、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和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EHNV),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大鳞大麻哈鱼胚胎细胞(CHSE-214)和虹鳟的核酸都没有扩增反应。[结论]该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可用于鱼类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毒的快速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坏死病毒(ipnv) 荧光定量RT-PCR TAQMAN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虹鳟鱼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4
9
作者 孙颖杰 陈文义 +2 位作者 夏德昌 刘广昌 庄仁礼 《水产学杂志》 CAS 1993年第1期50-56,共7页
辽宁某种鱼场从日本民间引进虹鳟鱼发眼卵,鱼苗上浮时暴发流行病,发病急,死亡快,死亡率达90%以上,连续几年春季鱼苗上浮时,都有这种急性传染病发生,死亡非常严重,有时上浮的稚鱼全部死亡,致使该场几年鱼苗生产中断,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辽宁某种鱼场从日本民间引进虹鳟鱼发眼卵,鱼苗上浮时暴发流行病,发病急,死亡快,死亡率达90%以上,连续几年春季鱼苗上浮时,都有这种急性传染病发生,死亡非常严重,有时上浮的稚鱼全部死亡,致使该场几年鱼苗生产中断,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89年我们为此进行了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的调查,用CHSE—214细胞从发病濒死的稚鱼中分离到一株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nosis Virus简称IPNV),其行态学特性,理f{二性和生物学特性与国外IPNV的相关报道基本一致,新分离的IPNV(代号IPNV—5)在CHSE,PG,RTG—2等细胞上增殖良好,且可引起良好的病变,病毒滴度达10^(5(?)5)TCID50/0.05ml,通过血清中和试验和ELISA检测,新分离的病毒可鉴定为IPNV—SP株,病毒对乙醚不敏感、耐酸,耐碱,对热比较稳定,0.5%的胰蛋白酶不能完全灭活,病毒的复制不受FUDR的抑制,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存在细胞质中,病毒颗粒呈二十面体,无囊膜,92个壳粒,直径为67nm,属RNA病毒。将分离到的病毒回归缝康的虹鳟稚鱼苗,有明显的感染力并能复制出与天然发病时有相同的症状和死亡率,将死亡鱼病料接种CHSE细胞回收到了IPN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鳟 细胞培养 传染性坏死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文 徐立蒲 +5 位作者 吕晓楠 王小亮 曹欢 王姝 王静波 王澎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3年第4期106-113,共8页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IPNV)是一种严重危害鲑鳟鱼类的重要传染性病原。为建立IPNV快速检测方法,根据IPNV VP2蛋白编码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并筛选出特异性引物和Taq Man探针,并优化筛选引物以及探针...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IPNV)是一种严重危害鲑鳟鱼类的重要传染性病原。为建立IPNV快速检测方法,根据IPNV VP2蛋白编码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并筛选出特异性引物和Taq Man探针,并优化筛选引物以及探针检测浓度、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建立了一种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并对方法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该方法灵敏度高,对IPNV的检测限为5 copies/μL;特异性强,对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鲤春病毒血症病毒、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草鱼呼肠孤病毒、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等其他病毒核酸扩增均呈阴性;重复性良好,组内与组间重复平均变异系数均小于3%;用本研究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40份经病毒分离鉴定的样品进行IPNV检测,符合率为100%。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具有快速、特异、敏感等优点,可检测病毒含量较低的组织样品,对于IPNV的快速检测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坏死病毒 实时荧光定量RT-PCR TAQMAN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胰坏死病毒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贺文斌 赵景壮 +2 位作者 卢彤岩 尹家胜 徐黎明 《水产学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1-6,共6页
传染性胰坏死病(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IPN)是一种危害多种水产动物的急性传染性疫病,能造成鲑鳟稚鱼大量死亡,造成世界范围内鲑鳟养殖业重大经济损失。IPN的病原为双链RNA病毒科(Birnaviridae)水生双链RNA病毒属(Aquabirnavi... 传染性胰坏死病(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IPN)是一种危害多种水产动物的急性传染性疫病,能造成鲑鳟稚鱼大量死亡,造成世界范围内鲑鳟养殖业重大经济损失。IPN的病原为双链RNA病毒科(Birnaviridae)水生双链RNA病毒属(Aquabirnavirus)的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IPNV)。本文概述了该病原的基因组结构、生物学特征、诊断技术及免疫防治等研究进展,以期为IPN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坏死病毒(ipnv) 水生双链RNA病毒 基因型 血清型 鲑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虹鳟(Salmo gairdneri)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童裳亮 F.M.Hetrick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0年第2期119-122,共4页
1988年4月,山东省临朐县养殖的虹鳟暴发传染病,稚鱼死亡率在80%以上。用虹鳟脾细胞系RTS已分离出鱼病毒。用血清中和法已确认此病毒为“鱼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PNV-VR299)”。该病毒为双段双股RNA病毒,直径约60nm。
关键词 虹鳟 传染性坏死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酵母展示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 被引量:2
13
作者 董莹 贺文斌 +4 位作者 赵景壮 任广明 卢彤岩 邵轶智 徐黎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66-873,共8页
为了评价前期构建的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IPNV)VP2蛋白酵母展示疫苗(EBY100/pYD1-VP2)的免疫保护效果,以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为试验动物分析了口服免疫的保护效力,利用流式细胞仪和细胞免疫荧... 为了评价前期构建的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IPNV)VP2蛋白酵母展示疫苗(EBY100/pYD1-VP2)的免疫保护效果,以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为试验动物分析了口服免疫的保护效力,利用流式细胞仪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确定疫苗株的最佳诱导时间为60 h,然后大量制备酵母口服疫苗,分别利用单次和多次口灌的方式对虹鳟进行免疫;单次免疫为连续免疫7 d,多次免疫为单次免疫一周后再以相同剂量免疫7 d,免疫剂量均为每天100μL疫苗菌(1×10^10 CFU/mL),同时设置空载体酵母菌免疫组和PBS模拟免疫组,通过免疫相关基因定量、中和抗体滴定及攻毒后IPNV病毒载量分析口服疫苗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疫苗株免疫组虹鳟头肾、后肠中的免疫相关基因IgM、IgT、CD4、CD8在各时间点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空载体酵母菌免疫组和PBS模拟免疫组(P<0.05),且与单次免疫组相比,多次免疫组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在疫苗株免疫组虹鳟血清中均发现了中和抗体,其中,多次免疫组各时间点血清中和抗体效价均高于单次免疫组,免疫后第49天时IPNV中和抗体效价达到最高(39.28);病毒载量分析显示,各时间点疫苗株免疫组VP1和VP2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空载体酵母免疫组(P<0.05),并且在第14天、第21天时,疫苗株单次免疫组VP1和VP2基因表达量分别为疫苗株多次免疫组基因表达量的2.25、3.33倍(VP1)和2.67、2.80倍(VP2)。研究表明,该口服疫苗可诱导虹鳟产生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应答,对虹鳟具有显著的免疫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鳟 传染性坏死病毒 酵母展示 口服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疫苗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刘为伦 赵景壮 +3 位作者 卢彤岩 邵轶智 任广明 徐黎明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共7页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IPN)是由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IPNV)引起的死亡率高达90%的鲑鳟鱼病毒性疾病。该病分布广泛,流行于欧洲、美洲、非洲以及亚洲等多个地区;传染性...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IPN)是由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IPNV)引起的死亡率高达90%的鲑鳟鱼病毒性疾病。该病分布广泛,流行于欧洲、美洲、非洲以及亚洲等多个地区;传染性极强,病原极其稳定,幸存的鱼苗作为病毒携带者具有传染性,对世界鲑鳟鱼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接种疫苗是防控该病毒病的最有效方式,但是,目前我国没有商业化的IPN疫苗。由于毒株存在变异及生物安全隐患,国外商业化的IPN疫苗无法直接引进应用。本文总结了IPN疫苗的研究进展,可为我国IPN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鲑鳟 传染性坏死 传染性坏死病毒 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霉素钠体外抗虹鳟IHNV和IPNV的活性研究
15
作者 邵轶智 李林芳 +2 位作者 赵景壮 卢彤岩 徐黎明 《水产学杂志》 2024年第5期20-27,共8页
本研究用10.0μmol/L、5.0μmol/L、1.0μmol/L和0.5μmol/L盐霉素钠(SAL-Na)处理大鳞大麻哈鱼胚胎细胞(Chinook salmon embryo cells,CHSE-214)和胖头鱥上皮瘤细胞(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EPC),用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 本研究用10.0μmol/L、5.0μmol/L、1.0μmol/L和0.5μmol/L盐霉素钠(SAL-Na)处理大鳞大麻哈鱼胚胎细胞(Chinook salmon embryo cells,CHSE-214)和胖头鱥上皮瘤细胞(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EPC),用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为0.1的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IPNV)或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tietic necrosis virus,IHNV)感染CHSE-214或EPC细胞,用5.0μmol/L SAL-Na处理CHSE-214细胞,将MOI为0.1的IPNV和IHNV共同感染细胞,48 h后收集细胞和上清液,测量细胞中病毒载量和上清液中病毒滴度,探究IHNV和IPNV单独感染及混合感染细胞时SAL-Na对病毒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IHNV感染细胞时,0.5μmol/L、1.0μmol/L、5.0μmol/L和10.0μmol/L SAL-Na均能抑制病毒增殖;IPNV感染细胞时,5.0μmol/L和10.0μmol/L SAL-Na能抑制病毒增殖;IHNV和IPNV混合感染细胞时,5.0μmol/L SAL-Na可同时抑制二者增殖。在IHNV和IPNV单独感染或者共同感染的情况下,盐霉素钠均可抑制病毒的增殖,表明其可作为IHN和IPN防治的潜在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 传染性坏死病毒(ipnv) 盐霉素钠 大鳞大麻哈鱼胚胎细胞(CHSE-214) 胖头鱥上皮瘤细胞(EP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菱鲆病毒性疾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6
作者 史成银 王印庚 +1 位作者 黄倢 王清印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3年第9期99-105,共7页
综述了感染名贵经济鱼类大菱鲆的各种病毒性疾病,包括大菱鲆虹彩病毒病、淋巴囊肿病毒病、疱疹病毒病、大菱鲆呼肠孤病毒病、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病、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和病毒性红细胞感染症等。分别介绍了这些... 综述了感染名贵经济鱼类大菱鲆的各种病毒性疾病,包括大菱鲆虹彩病毒病、淋巴囊肿病毒病、疱疹病毒病、大菱鲆呼肠孤病毒病、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病、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和病毒性红细胞感染症等。分别介绍了这些病毒性疾病的病原种类和特征,疾病的流行病学、病理学、诊断和防治以及研究进展。最后概述了我国大菱鲆疾病研究的现况以及在我国养殖大菱鲆中发现的一种可能是新的大菱鲆虹彩病毒样病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病毒性疾病 虹彩病毒 淋巴囊肿病毒 疱疹病毒 呼肠孤病毒 传染性坏死病毒 病原 致病性 检测技术 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水温对杂交鲟主要免疫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静波 曹欢 +4 位作者 王小亮 王姝 孟蝶 张文 徐立蒲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84-488,共5页
为揭示高水温对杂交鲟(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免疫指标的影响,以灭活的嗜水气单胞菌(F-A.h)和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F-IPNV-sp)作为免疫原分别腹腔注射健康杂交鲟,观察18、23、28℃温度下杂交... 为揭示高水温对杂交鲟(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免疫指标的影响,以灭活的嗜水气单胞菌(F-A.h)和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F-IPNV-sp)作为免疫原分别腹腔注射健康杂交鲟,观察18、23、28℃温度下杂交鲟血清红细胞及白细胞的数量,以及抗体水平及吞噬细胞免疫学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水温条件下,杂交鲟血清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及红白细胞数量比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试验组红细胞数量约为白细胞数量的100倍;随着水温的升高,免疫血清中抗A.h凝集抗体效价和IPNV-sp中和效价均呈升高趋势,但各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水温的升高,血液中的白细胞吞噬百分比(PP)、吞噬指数(PI)和调理指数(OI)均呈先缓慢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8℃和23℃组的PP、PI、OI均显著高于28℃组(P<0.05),而18℃与2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高水温对杂交鲟非特异性免疫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鲟 嗜水气单胞菌 传染性坏死病毒 免疫功能 高水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