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督教在早期罗马帝国和晚清中国的传教方式比较
1
作者
杨大春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3-87,共5页
基督教在早期罗马帝国和晚清中国都是新传入的外来宗教 ,处境颇多相似。然而 ,教会在两地的传教方式却大相径庭 ,以至于结局也大异。比较这些方式和结局 ,给人以不少教训 ,说明了教会对在晚清时困难重重的经历难辞其咎 ,说明了尊重民族...
基督教在早期罗马帝国和晚清中国都是新传入的外来宗教 ,处境颇多相似。然而 ,教会在两地的传教方式却大相径庭 ,以至于结局也大异。比较这些方式和结局 ,给人以不少教训 ,说明了教会对在晚清时困难重重的经历难辞其咎 ,说明了尊重民族国家的主权和特性、建设既有世界性又有民族性的教会才是基督教会的正常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
教会
晚清
罗马帝国
传教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近代中国内地会青海传教策略与方式
被引量:
4
2
作者
李亚平
王志通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7-171,共5页
近代中国内地会传教士深入青海传教。他们既坚持了内地会传统的传教策略与方式,也针对地域社会的特点,加入了独创性的探索性经验,从而将基督宗教传教史上的上层和下层路线、间接和直接的传教方式融为一体,进而形成了一种集综合性、灵活...
近代中国内地会传教士深入青海传教。他们既坚持了内地会传统的传教策略与方式,也针对地域社会的特点,加入了独创性的探索性经验,从而将基督宗教传教史上的上层和下层路线、间接和直接的传教方式融为一体,进而形成了一种集综合性、灵活性、多样性于一体的传教模式。由此,在近代青海的差会中脱颖而出,取得了相对而言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地区
内地会
传教
士
传教
策略
传教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晚清圣母圣心会西南蒙古教区传教述论
被引量:
3
3
作者
张彧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75-81,共7页
晚清时期,圣母圣心会在西南蒙古教区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教会的成功在于其传教方法的得当。教会的传教活动,产生了大体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加深了地方社会的半殖民化程度。
关键词
圣母圣心会
西南蒙古教区
传教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世俗与属灵之间:丁韪良与《尚贤堂月报》
被引量:
4
4
作者
王文兵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3-108,共6页
本文拟介绍《尚贤堂月报》(《新学月报》)的创办背景以及该报“新学”、“道学”并举以“救时”的内容和特点,试图填补丁韪良19世纪90年代生平研究中的一段空白,并揭示他这一时期在传教思想上由“世俗”向“世俗”与“属灵”之间的过渡...
本文拟介绍《尚贤堂月报》(《新学月报》)的创办背景以及该报“新学”、“道学”并举以“救时”的内容和特点,试图填补丁韪良19世纪90年代生平研究中的一段空白,并揭示他这一时期在传教思想上由“世俗”向“世俗”与“属灵”之间的过渡,同时兼论丁韪良对维新运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韪良
《尚贤堂月报》(《新学月报》)
传教方式
维新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全真道遇仙派祖庭东华宫历史沿革考
5
作者
张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3-88,共6页
全真道遇仙派祖庭东华宫是全真道第二代掌教马钰创建的传教中心,在全真道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金元之际东华宫的创建、兴衰的历史变迁不仅反映了山东半岛全真道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也从一个侧面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全真道从早期...
全真道遇仙派祖庭东华宫是全真道第二代掌教马钰创建的传教中心,在全真道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金元之际东华宫的创建、兴衰的历史变迁不仅反映了山东半岛全真道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也从一个侧面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全真道从早期苦修济世发展到后来注重立观度人的传教方式的历史性转变。而正是这一传教方式的重大转变,全真道在北方朝野间得以迅速传播,并逐渐流传到南方,成为元明清时期与江南正一道并行的中国道教的主要流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真道
马钰
遇仙派
东华宫
传教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间性思考
6
作者
董昕
王光森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5-99,共5页
主体间性理论是西方主体性哲学盛极而衰的产物,其自身所特有的人学理念和品质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教育方式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在主体间性视角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在于大众化宣教者与人民群众之间基于"...
主体间性理论是西方主体性哲学盛极而衰的产物,其自身所特有的人学理念和品质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教育方式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在主体间性视角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在于大众化宣教者与人民群众之间基于"主体—主体"交往模式下的交流与对话。转向大众化宣教者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主体间性研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价值需求和外在传播境遇的需要。生成大众化宣教者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主体间性则需要通过培育大众化主体的交往资质、营造宽松自由的交往环境、构建双向互动的交往平台和开展回归生活世界的交往实践等途径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主体间性
宣
传教
育
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督教在早期罗马帝国和晚清中国的传教方式比较
1
作者
杨大春
机构
苏州大学历史系
出处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3-87,共5页
文摘
基督教在早期罗马帝国和晚清中国都是新传入的外来宗教 ,处境颇多相似。然而 ,教会在两地的传教方式却大相径庭 ,以至于结局也大异。比较这些方式和结局 ,给人以不少教训 ,说明了教会对在晚清时困难重重的经历难辞其咎 ,说明了尊重民族国家的主权和特性、建设既有世界性又有民族性的教会才是基督教会的正常发展道路。
关键词
基督教
教会
晚清
罗马帝国
传教方式
Keywords
Christianity
church
late Qing
Roman Empire
分类号
B978 [哲学宗教—宗教学]
B979 [哲学宗教—宗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近代中国内地会青海传教策略与方式
被引量:
4
2
作者
李亚平
王志通
机构
兰州大学
出处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7-171,共5页
文摘
近代中国内地会传教士深入青海传教。他们既坚持了内地会传统的传教策略与方式,也针对地域社会的特点,加入了独创性的探索性经验,从而将基督宗教传教史上的上层和下层路线、间接和直接的传教方式融为一体,进而形成了一种集综合性、灵活性、多样性于一体的传教模式。由此,在近代青海的差会中脱颖而出,取得了相对而言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青海地区
内地会
传教
士
传教
策略
传教方式
Keywords
Qinghai
C. I. M
Preaching Strategies
Preaching Methods
分类号
K25 [历史地理—中国史]
B979.2 [哲学宗教—宗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晚清圣母圣心会西南蒙古教区传教述论
被引量:
3
3
作者
张彧
机构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出处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75-81,共7页
文摘
晚清时期,圣母圣心会在西南蒙古教区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教会的成功在于其传教方法的得当。教会的传教活动,产生了大体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加深了地方社会的半殖民化程度。
关键词
圣母圣心会
西南蒙古教区
传教方式
Keywords
the CICM Mission
the Apostolic Vicariate of Southwest Mongolia
approach for missionary work
分类号
B979 [哲学宗教—宗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世俗与属灵之间:丁韪良与《尚贤堂月报》
被引量:
4
4
作者
王文兵
机构
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3-108,共6页
文摘
本文拟介绍《尚贤堂月报》(《新学月报》)的创办背景以及该报“新学”、“道学”并举以“救时”的内容和特点,试图填补丁韪良19世纪90年代生平研究中的一段空白,并揭示他这一时期在传教思想上由“世俗”向“世俗”与“属灵”之间的过渡,同时兼论丁韪良对维新运动的影响。
关键词
丁韪良
《尚贤堂月报》(《新学月报》)
传教方式
维新运动
分类号
K207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全真道遇仙派祖庭东华宫历史沿革考
5
作者
张琰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3-88,共6页
文摘
全真道遇仙派祖庭东华宫是全真道第二代掌教马钰创建的传教中心,在全真道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金元之际东华宫的创建、兴衰的历史变迁不仅反映了山东半岛全真道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也从一个侧面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全真道从早期苦修济世发展到后来注重立观度人的传教方式的历史性转变。而正是这一传教方式的重大转变,全真道在北方朝野间得以迅速传播,并逐渐流传到南方,成为元明清时期与江南正一道并行的中国道教的主要流派。
关键词
全真道
马钰
遇仙派
东华宫
传教方式
分类号
B958 [哲学宗教—宗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间性思考
6
作者
董昕
王光森
机构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警官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出处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5-99,共5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1JD710023)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苏政办发[2011]137号)
河海大学专项资助项目(2011B12614)
文摘
主体间性理论是西方主体性哲学盛极而衰的产物,其自身所特有的人学理念和品质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教育方式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在主体间性视角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在于大众化宣教者与人民群众之间基于"主体—主体"交往模式下的交流与对话。转向大众化宣教者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主体间性研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价值需求和外在传播境遇的需要。生成大众化宣教者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主体间性则需要通过培育大众化主体的交往资质、营造宽松自由的交往环境、构建双向互动的交往平台和开展回归生活世界的交往实践等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主体间性
宣
传教
育
方式
分类号
A81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督教在早期罗马帝国和晚清中国的传教方式比较
杨大春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近代中国内地会青海传教策略与方式
李亚平
王志通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晚清圣母圣心会西南蒙古教区传教述论
张彧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世俗与属灵之间:丁韪良与《尚贤堂月报》
王文兵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全真道遇仙派祖庭东华宫历史沿革考
张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间性思考
董昕
王光森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