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闽台南音的历史传播路线
1
作者 曾宪林 《福建艺术》 2023年第3期21-27,共7页
南音作为闽南文化生态群落中的一个乐种,它的生存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历史上,南音是沿着三条路线传播的:一是沿着闽台两岸港口、运河经济的迁徙路线,二是沿着移民路线,三是沿着社会阶层路线。
关键词 外部经济环境 社会政治环境 传播路线 闽台 迁徙路线 南音 社会阶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传播路线图
2
作者 付玉辉 《中国报道》 2016年第6期88-88,共1页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互联网虚拟空间为人类传播提供了更大的传播自由,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参与互联网治理、社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的可能性。今年5月17日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的主题为"提倡ICT创业精神,扩大社会影响"。所谓ICT,其...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互联网虚拟空间为人类传播提供了更大的传播自由,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参与互联网治理、社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的可能性。今年5月17日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的主题为"提倡ICT创业精神,扩大社会影响"。所谓ICT,其实就是信息通信技术。而互联网传播本身也是ICT领域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传播的创新发展,人类传播世界的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路线 互联网传播 信息社会日 世界电信 人类传播 社会影响 全球治理 虚拟空间 虚拟世界 互联网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周刻纹人物画像青铜器传播路线考 被引量:1
3
作者 秦笑雅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15年第12期34-36,共3页
人物画像纹是指春秋末期开始出现在青铜器上的一种表现人类社会生活场景的特殊纹饰,根据其制作工艺可分为刻纹的人物画像纹、嵌错的人物画像纹和铸造的人物画像纹。刻纹的人物画像青铜器是古代青铜艺术中一项新的创举,无论是传世器还是... 人物画像纹是指春秋末期开始出现在青铜器上的一种表现人类社会生活场景的特殊纹饰,根据其制作工艺可分为刻纹的人物画像纹、嵌错的人物画像纹和铸造的人物画像纹。刻纹的人物画像青铜器是古代青铜艺术中一项新的创举,无论是传世器还是田野考古中新出土的刻纹铜器都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刻纹的人物画像纹出现于春秋末期,流行于战国早、中期,根据出土地点可知这种纹饰多见于东南地区和三晋地区。战国时期东南地区的政权更迭没有阻碍刻纹人物画像青铜器的传播和发展,在融入了新政权的民族特色之后,东南地区的刻纹人物画像纹饰表现出另一种神秘的风格。与此同时,这类铜器也传入了湖南、山东等地区。由于已知的刻纹人物画像青铜器数量不多,随着田野考古中的新发现,或许将来对其传播和发展能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 人物画像纹 传播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中市小麦条锈病病原菌来源及传播路线研究
4
作者 张康 王清文 +2 位作者 郑点 左金钟 范晓培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第19期105-107,111,共4页
为准确掌握汉中市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开展了小麦条锈病越夏情况、病原菌来源及传播路线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情况下,小麦条锈病病原菌无法在汉中市越夏;汉中市小麦条锈病病原菌的初侵染菌源来自陇南地区,本地春季菌源主要来源于本地秋... 为准确掌握汉中市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开展了小麦条锈病越夏情况、病原菌来源及传播路线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情况下,小麦条锈病病原菌无法在汉中市越夏;汉中市小麦条锈病病原菌的初侵染菌源来自陇南地区,本地春季菌源主要来源于本地秋苗,并由西向东传播;汉中市小麦条锈病菌来源传播路线为文县—宁强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病原菌 来源 传播路线 陕西汉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瓦斯爆炸传播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4
5
作者 徐景德 徐胜利 杨庚宇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55-57,共3页
通过用实验方法 ,在断面积 7 2m2 的方形断面巷道中进行了瓦斯爆炸的传播特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瓦斯爆炸火焰区长度大于瓦斯积聚区长度 ,两者之比为 1∶(3~ 6 ) ,瓦斯爆炸传播路线上各点压力上升到最大值需要一个延迟时间。研究结... 通过用实验方法 ,在断面积 7 2m2 的方形断面巷道中进行了瓦斯爆炸的传播特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瓦斯爆炸火焰区长度大于瓦斯积聚区长度 ,两者之比为 1∶(3~ 6 ) ,瓦斯爆炸传播路线上各点压力上升到最大值需要一个延迟时间。研究结果对瓦斯爆炸事故勘察和阻隔爆技术措施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爆炸 火焰区 爆炸压力 传播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过赶年”的传播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政银 《贵州文史丛刊》 1988年第2期118-122,共5页
“过赶年”是湘鄂川黔边区土家族人民自古流传至今的习俗。它的形成是土家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民众的智慧创造,是这一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其俗的广泛传播,为土家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呢?长期以来,在土... “过赶年”是湘鄂川黔边区土家族人民自古流传至今的习俗。它的形成是土家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民众的智慧创造,是这一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其俗的广泛传播,为土家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呢?长期以来,在土家族文化史上,这是一个谜。本文拟就何谓“赶年”、它的产生与形成以及传播路线,谈谈我的一些粗浅意见,以求教于专家和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赶年 土家族文化 土家族地区 传播路线 土王 土家人 白罗罗 杀年猪 黔东北 杨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戏剧在跨喜马拉雅贸易线路上的传播(上)
7
作者 赛义德·贾米尔·艾哈迈德 张伯瑜(译) 《音乐文化研究》 2019年第3期28-36,M0002,共10页
本文通过南亚戏剧的两条传播路线来探究跨喜马拉雅贸易路线如何促进南亚戏剧(包括含有许多剧目的戏剧艺术和其他的艺术表演形式),从其起源地传播到了新历史时期的和新民族文化的植入地,在此,戏剧在整体上发生了很大变化。
关键词 南亚 戏剧 丝绸之路 跨喜马拉雅山 传播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戏剧在跨喜马拉雅贸易线路上的传播(下)
8
作者 张伯瑜(译) 《音乐文化研究》 2019年第4期25-34,3,共11页
本文通过南亚戏剧的两条传播路线来探究跨喜马拉雅贸易路线是如何促进南亚戏剧(包括含有许多剧目的戏剧艺术和其他的艺术表演形式),从其起源地传播到了新历史时期的和新民族文化的植入地,在此,戏剧在整体上发生了很大变化。
关键词 南亚 戏剧 丝绸之路 跨喜马拉雅山 传播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岭南传统建筑陶脊源流研究
9
作者 周彝馨 《建筑与文化》 2016年第4期86-87,共2页
岭南传统建筑陶脊是岭南传统建筑独有的建筑装饰。据调查,清代岭南传统陶脊在广东、广西、港澳、东南亚等国内外地区尚有遗存,是岭南陶脊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实证。我们描绘出岭南传统陶脊的传播路线,并经过对国内现存岭南传统陶脊的统计研... 岭南传统建筑陶脊是岭南传统建筑独有的建筑装饰。据调查,清代岭南传统陶脊在广东、广西、港澳、东南亚等国内外地区尚有遗存,是岭南陶脊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实证。我们描绘出岭南传统陶脊的传播路线,并经过对国内现存岭南传统陶脊的统计研究,得到了岭南传统陶脊发展传播的大致轨迹。岭南传统陶脊由石湾窑创造,清代后期广泛应用于广府地区,后经水运、陆运与海运路线传播至国内及东南亚地区。文章就陶脊在岭南建筑装饰中的地位、陶脊的传播影响路线、陶脊与博古屋脊的关系、陶脊题材与表现手法的发展演变等几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脊 源流 传播路线 博古屋脊 题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文化财保护”卮言(一) 被引量:1
10
作者 古月 《东北亚外语研究》 1997年第6期38-41,共4页
关键词 日本 卮言 文化意象 热爱大自然 文化发祥地 厂文化 传播路线 兔子不吃窝边草 历史意义 文化财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用水棚子隔绝煤尘爆炸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伦金 《煤炭科学技术》 CAS 1983年第12期49-51,共3页
法国科学家塔法耐尔提出使用水棚子隔绝煤尘爆炸已有60多年历史了。不少国家对水棚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水棚子已成为世界主要产煤国家广为使用的隔绝煤尘爆炸的措施之一。实践证明,正确而合理地在井下布置一些水棚子能隔绝某... 法国科学家塔法耐尔提出使用水棚子隔绝煤尘爆炸已有60多年历史了。不少国家对水棚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水棚子已成为世界主要产煤国家广为使用的隔绝煤尘爆炸的措施之一。实践证明,正确而合理地在井下布置一些水棚子能隔绝某些煤尘爆炸。一、水棚子的隔爆原理和结构水棚子的隔爆原理很简单,在煤尘爆炸的传播路线安设一些装满水的容器,在爆风的作用下容器中水能在整个巷道断面上均匀地洒散开,扑灭爆炸火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尘爆炸 水棚 隔爆 巷道断面 爆风 火陷 爆炸火焰 传播路线 超前巷道 瓦斯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建筑看云贵文化与日本及苏拉威西岛文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桑原稔 《贵州文史丛刊》 1996年第1期8-11,共4页
关键词 传播路线 石寨山 日本 顶梁柱 印度尼西亚 建筑学 苏拉 关键特征 民居 东南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1840—1949年)闽南地区天主堂设计本土化研究——以漳州地区天主堂为例
13
作者 韩洁 唐淑娟 王量量 《城市建筑》 2019年第10期137-145,共9页
福建南部天主教历史悠久,尤其在鸦片战争之后,逐渐形成了以厦门南境教区②为中心,向周边地区传播的趋势,在泉州、漳州、厦门地区,建造了风格多样又颇具闽南特色的中西合璧式多明我会③天主教堂。文章通过对近代(1840—1949年)漳州地区... 福建南部天主教历史悠久,尤其在鸦片战争之后,逐渐形成了以厦门南境教区②为中心,向周边地区传播的趋势,在泉州、漳州、厦门地区,建造了风格多样又颇具闽南特色的中西合璧式多明我会③天主教堂。文章通过对近代(1840—1949年)漳州地区天主教历史传播路线的梳理,以及各阶段教堂风格的总结,呈现近代漳州天主教传播历史中的教堂建筑发展脉络,挖掘近代漳州教堂建筑的生成基因和设计本土化演进的特点,以期为当代闽南地区天主教堂建筑保护与设计提供依据和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闽南天主堂 漳州地区 传播路线 设计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行性出血病的全球流行及分布
14
作者 罗倩敏 韦丽 +12 位作者 韩佃刚 叶玲玲 杨云庆 董俊 张冲 李静 尹尚莲 李瑶瑶 何昌霖 董仙兰 李丹丹 唐晓萍 艾军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2年第11期96-104,共9页
流行性出血病(EHD)是由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HDV)引起的,经库蠓属媒介昆虫传播的非接触性传染病。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通报及相关文献报道,EHDV已在美洲、非洲、大洋洲、亚洲流行传播,流行范围逐渐扩大;欧洲虽尚未报告EHDV感染病例... 流行性出血病(EHD)是由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HDV)引起的,经库蠓属媒介昆虫传播的非接触性传染病。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通报及相关文献报道,EHDV已在美洲、非洲、大洋洲、亚洲流行传播,流行范围逐渐扩大;欧洲虽尚未报告EHDV感染病例,但地中海周边亚非国家暴发的EHD疫情,对欧洲构成了较高的入侵风险。本文根据文献记载以及WOAH统计信息,综述了EHDV的病原学特征及其全球流行分布状况,据此提出了EHDV宿主规模逐渐扩大、传播方式发生变化、病毒基因发生重配、人为因素促进病毒变异、气候变化引起传播媒介活跃等风险因素。基于EHDV全球流行传播情况,针对性提出了我国防控EHD的建议,以期为有效防范EHD传入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病 流行与分布 传播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