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路佛教传播路线西南转向与茶马古道的兴起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保亚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6-70,共5页
伊斯兰教在中亚的扩展,使佛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受阻。吐蕃的兴起,吐蕃和唐朝、尼泊尔关系的建立,使佛教在东亚的陆路传播路线有了新的途径,佛教传播路线开始转向,由早期的丝绸之路的西北路线转向穿越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的西南路线,并... 伊斯兰教在中亚的扩展,使佛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受阻。吐蕃的兴起,吐蕃和唐朝、尼泊尔关系的建立,使佛教在东亚的陆路传播路线有了新的途径,佛教传播路线开始转向,由早期的丝绸之路的西北路线转向穿越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的西南路线,并进一步伸向印度、尼泊尔、缅甸,再进一步延伸到南亚和东南亚。转向的佛教传播路线把早期相对孤立的局域形态的盐运马帮古道联网成跨越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的全域网络,这为后来出现的跨越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的茶马古道提供了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马古道 丝绸之路 佛教传播路线 西南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中市小麦条锈病病原菌来源及传播路线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康 王清文 +2 位作者 郑点 左金钟 范晓培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第19期105-107,111,共4页
为准确掌握汉中市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开展了小麦条锈病越夏情况、病原菌来源及传播路线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情况下,小麦条锈病病原菌无法在汉中市越夏;汉中市小麦条锈病病原菌的初侵染菌源来自陇南地区,本地春季菌源主要来源于本地秋... 为准确掌握汉中市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开展了小麦条锈病越夏情况、病原菌来源及传播路线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情况下,小麦条锈病病原菌无法在汉中市越夏;汉中市小麦条锈病病原菌的初侵染菌源来自陇南地区,本地春季菌源主要来源于本地秋苗,并由西向东传播;汉中市小麦条锈病菌来源传播路线为文县—宁强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病原菌 来源 传播路线 陕西汉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型铜鼓传播路线新探
3
作者 木基元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2-36,共5页
云南省博物馆于1975年在楚雄市东南三公里万家坝二十三号墓中出土的四面铜鼓,经科学测定年代距今2635±85年,定名为万家坝型,又称云南型Ⅰ式鼓,成为迄今世界上铜鼓研究领域里可靠的最早物证。本文拟通过近来在滇西北高原永胜县发现... 云南省博物馆于1975年在楚雄市东南三公里万家坝二十三号墓中出土的四面铜鼓,经科学测定年代距今2635±85年,定名为万家坝型,又称云南型Ⅰ式鼓,成为迄今世界上铜鼓研究领域里可靠的最早物证。本文拟通过近来在滇西北高原永胜县发现的两面早期铜鼓调查所得,并结合川西南地区会理县的铜鼓材料,对云南型铜鼓的传播路线,冒昧地提出管窥之见,意在抛砖引玉,以就教于方家同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路线 云南 铜鼓研究 鼓面 会理县 北传 文物 图徽 永胜县 学术讨论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副黏病毒进化信息揭示跨种传播路线
4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1-61,共1页
包括新城疫病毒在内的1型禽副黏病毒(PMV1)在20世纪20年代首次被发现,基因Ⅵ型PMV1则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被鉴定,由于后者对鸽形目的宿主特异性被命名鸽1型副黏病毒(PPMV1)。马来西亚沙捞越大学的研究人员对PPMV1进行了进化历史分... 包括新城疫病毒在内的1型禽副黏病毒(PMV1)在20世纪20年代首次被发现,基因Ⅵ型PMV1则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被鉴定,由于后者对鸽形目的宿主特异性被命名鸽1型副黏病毒(PPMV1)。马来西亚沙捞越大学的研究人员对PPMV1进行了进化历史分析。结果表明,鸡Ⅵ型PMV1从鸡形目传播到鸽形目完成了跨种传播,并且很快在鸽群中稳定存在。病毒出现时间和病毒引发的患病具有紧密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路线 病毒进化 信息 副黏病毒 新城疫病毒 宿主特异性 进化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文化在东北亚地区的传播路线
5
作者 秦隆文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107-109,共3页
关键词 中原文化 东北亚地区 朝鲜半岛 日本列岛 遣唐使 传播路线 中国东北地区 山东半岛 渤海国 卢龙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瓦斯爆炸传播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4
6
作者 徐景德 徐胜利 杨庚宇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55-57,共3页
通过用实验方法 ,在断面积 7 2m2 的方形断面巷道中进行了瓦斯爆炸的传播特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瓦斯爆炸火焰区长度大于瓦斯积聚区长度 ,两者之比为 1∶(3~ 6 ) ,瓦斯爆炸传播路线上各点压力上升到最大值需要一个延迟时间。研究结... 通过用实验方法 ,在断面积 7 2m2 的方形断面巷道中进行了瓦斯爆炸的传播特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瓦斯爆炸火焰区长度大于瓦斯积聚区长度 ,两者之比为 1∶(3~ 6 ) ,瓦斯爆炸传播路线上各点压力上升到最大值需要一个延迟时间。研究结果对瓦斯爆炸事故勘察和阻隔爆技术措施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爆炸 火焰区 爆炸压力 传播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掘进机回转台振动抑制研究
7
作者 杨茂林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15-119,共5页
掘进机回转台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运行时,会面临非均匀载荷及地层硬度的动态变化,导致掘进机回转台出现明显的振动现象,进而破坏掘进机结构及截割效率。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掘进机回转台振动抑制方法。通过实时振动信号的采集与小波去噪... 掘进机回转台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运行时,会面临非均匀载荷及地层硬度的动态变化,导致掘进机回转台出现明显的振动现象,进而破坏掘进机结构及截割效率。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掘进机回转台振动抑制方法。通过实时振动信号的采集与小波去噪处理,得出固有频率、阻尼比和模态振型等模态识别结果。选择振动频率最大值对应的位置为回转台的振动源位置,依据掘进机工作原理确定振动信号传播路线。以振动抑制控制量的计算结果为输入项,从振源和传播路线2个方面,实现掘进机回转台振动抑制。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基于主动激励的回转台振动抑制方法和基于自适应浸入和不变理论的振动抑制方法相比,所提方法的振动抑制比和阻尼比波动量明显提升,振动传递率有效减小,证明所提方法在振动抑制效果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掘进机 回转台 振动抑制 振动源 振动传播路线 振动抑制比 阻尼比波动量 振动传递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石器时代稻作农业在中国东南沿海传播路径的新思考 被引量:12
8
作者 吴卫 《农业考古》 2018年第4期62-65,共4页
2016年在闽江下游流域的闽侯县大坪顶遗址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炭化人工栽培稻遗存,碳十四测年结果为距今约7500年。这是福建境内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遗存。鉴于该遗址在当时毗邻闽江出海口以及有夹炭陶伴随出土等特殊现象,... 2016年在闽江下游流域的闽侯县大坪顶遗址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炭化人工栽培稻遗存,碳十四测年结果为距今约7500年。这是福建境内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遗存。鉴于该遗址在当时毗邻闽江出海口以及有夹炭陶伴随出土等特殊现象,这批稻谷遗存不仅为福建稻作农业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而且也为探讨新石器时代稻作农业向中国东南地区的传播存在一条沿海路线的推测提供了一个关键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江下游流域 新石器时代 东南沿海 稻作农业 传播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传播 被引量:11
9
作者 渡部忠世 徐朝龙 《农业考古》 1986年第2期102-111,共10页
题记:稻谷是亚洲的主要农作物。在过去,认为它的起源地是热带低湿地带的说法很流行,但是,通过包含在古代遗址的土砖里的稻壳为线索来研究栽培稻的分布和变迁,产生了以连结云南和阿萨姆的高纬度地带为其起源地的新学说。
关键词 栽培稻起源 起源地 亚洲栽培稻 低湿地 印度支那 云南 稻壳 日本 热带地区 传播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诗钟社团的地域分布
10
作者 李玉栓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81,共10页
清代后期至民国初期诗钟创作十分兴盛,并成立了相应的社团。诗钟由福建兴起后,北上北京,东进台湾地区,西入江苏,进而在全国乃至海外掀起社团活动热潮,山东、河南、湖北、浙江、广东以及东南亚各地都出现了数量不等的诗钟社团,呈现出“... 清代后期至民国初期诗钟创作十分兴盛,并成立了相应的社团。诗钟由福建兴起后,北上北京,东进台湾地区,西入江苏,进而在全国乃至海外掀起社团活动热潮,山东、河南、湖北、浙江、广东以及东南亚各地都出现了数量不等的诗钟社团,呈现出“全面覆盖,相对集中”的分布格局。考察诗钟社团的地域分布,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民初诗钟的传播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钟 社团 地域分布 传播路线 清末民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岱地区龙山时代稻作农业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被引量:19
11
作者 靳桂云 栾丰实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6-55,共10页
关键词 稻作农业 农业研究 海岱地区 传播路线 中国大陆 栽培作物 发展历史 文化发展 农业历史 考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也是亚洲稻作农业发祥地之一吗?
12
作者 刘志一 《农业考古》 2002年第1期68-100,共33页
关键词 古栽培稻遗址 稻种 传播路线 印度 亚洲 稻作农业 发祥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地区栖北散白蚁的遗传分化研究
13
作者 邓锋 刘延胜 +2 位作者 庞正平 平正明 王建国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1-367,共7页
本研究通过收集中国的栖北散白蚁Reticulitermes speratus(Kolbe)种类,进行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Ⅱ(COⅡ)基因扩增测序,将所得序列与日本和韩国的R.speratus COⅡ序列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比较东亚地区R.speratus种类的亲缘关系和迁徙... 本研究通过收集中国的栖北散白蚁Reticulitermes speratus(Kolbe)种类,进行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Ⅱ(COⅡ)基因扩增测序,将所得序列与日本和韩国的R.speratus COⅡ序列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比较东亚地区R.speratus种类的亲缘关系和迁徙路线。结果显示中国与韩国、中国与日本分别存在相同的R.speratus亚种,且R.speratus在东亚地区的最有可能迁徙路线是先从中国迁徙到日本,再从日本传播到韩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北散白蚁 COⅡ 传播路线 亲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族火葬墓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东红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65-69,共5页
本文认为,白族火葬墓的时代上起大理国晚期,下迄明代末叶,元明时期居多。以洱海为中心广泛分布于白族居住区。虽然各时代火葬墓的葬式、葬具、墓碑形制等都有其不同的特征,但墓碑、幢上的经文、画像皆由佛教密宗阿叱力所书却是相同的。... 本文认为,白族火葬墓的时代上起大理国晚期,下迄明代末叶,元明时期居多。以洱海为中心广泛分布于白族居住区。虽然各时代火葬墓的葬式、葬具、墓碑形制等都有其不同的特征,但墓碑、幢上的经文、画像皆由佛教密宗阿叱力所书却是相同的。结合阿叱力教在洱海白族地区的流行时代、传播路线、地区及该教的内容、葬俗,可以认为白族火葬墓是一种较典型的受佛教密宗影响的文化现象、与氐羌民族的火葬习俗有着本质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葬墓 白族 大理国 洱海区域 墓碑 氐羌民族 元明时期 传播路线 陀罗尼 梵文经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用水棚子隔绝煤尘爆炸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伦金 《煤炭科学技术》 CAS 1983年第12期49-51,共3页
法国科学家塔法耐尔提出使用水棚子隔绝煤尘爆炸已有60多年历史了。不少国家对水棚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水棚子已成为世界主要产煤国家广为使用的隔绝煤尘爆炸的措施之一。实践证明,正确而合理地在井下布置一些水棚子能隔绝某... 法国科学家塔法耐尔提出使用水棚子隔绝煤尘爆炸已有60多年历史了。不少国家对水棚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水棚子已成为世界主要产煤国家广为使用的隔绝煤尘爆炸的措施之一。实践证明,正确而合理地在井下布置一些水棚子能隔绝某些煤尘爆炸。一、水棚子的隔爆原理和结构水棚子的隔爆原理很简单,在煤尘爆炸的传播路线安设一些装满水的容器,在爆风的作用下容器中水能在整个巷道断面上均匀地洒散开,扑灭爆炸火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尘爆炸 水棚 隔爆 巷道断面 爆风 火陷 爆炸火焰 传播路线 超前巷道 瓦斯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科医生小词典——生物医学大数据
16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2-372,共1页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促使生物医学与大数据结合,形成生物医学大数据。生物医学大数据可应用于以下方面:(1)开展组学研究及不同组学间的关联研究。(2)快速识别生物标志物和研发药物。(3)快速筛检未知病原和发现可疑致病微生物...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促使生物医学与大数据结合,形成生物医学大数据。生物医学大数据可应用于以下方面:(1)开展组学研究及不同组学间的关联研究。(2)快速识别生物标志物和研发药物。(3)快速筛检未知病原和发现可疑致病微生物。通过采集未知病原样本,对病原进行测序,并将未知病原与已知病原的基因序列进行比对,从而判断其为已知病原或与其最接近的病原类型,据此推测其来源和传播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识别 生物标志物 传播路线 关联研究 筛检 基因序列 聚类分析 人群疾病谱 公共卫生监测 生物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行性出血病的全球流行及分布
17
作者 罗倩敏 韦丽 +12 位作者 韩佃刚 叶玲玲 杨云庆 董俊 张冲 李静 尹尚莲 李瑶瑶 何昌霖 董仙兰 李丹丹 唐晓萍 艾军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2年第11期96-104,共9页
流行性出血病(EHD)是由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HDV)引起的,经库蠓属媒介昆虫传播的非接触性传染病。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通报及相关文献报道,EHDV已在美洲、非洲、大洋洲、亚洲流行传播,流行范围逐渐扩大;欧洲虽尚未报告EHDV感染病例... 流行性出血病(EHD)是由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HDV)引起的,经库蠓属媒介昆虫传播的非接触性传染病。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通报及相关文献报道,EHDV已在美洲、非洲、大洋洲、亚洲流行传播,流行范围逐渐扩大;欧洲虽尚未报告EHDV感染病例,但地中海周边亚非国家暴发的EHD疫情,对欧洲构成了较高的入侵风险。本文根据文献记载以及WOAH统计信息,综述了EHDV的病原学特征及其全球流行分布状况,据此提出了EHDV宿主规模逐渐扩大、传播方式发生变化、病毒基因发生重配、人为因素促进病毒变异、气候变化引起传播媒介活跃等风险因素。基于EHDV全球流行传播情况,针对性提出了我国防控EHD的建议,以期为有效防范EHD传入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病 流行与分布 传播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