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瞽濛传诵:先秦“盲媒”的传播考古学研究
被引量:
10
1
作者
潘祥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23,共10页
"瞽濛传诵"是源自远古口传时代的一种文化传播传统,对华夏文明影响至深。在中国上古,"瞽濛"虽系盲人,却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种地位与瞽濛作为"盲媒介人"的传播教化职能息息相关,"濛瞍修声"...
"瞽濛传诵"是源自远古口传时代的一种文化传播传统,对华夏文明影响至深。在中国上古,"瞽濛"虽系盲人,却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种地位与瞽濛作为"盲媒介人"的传播教化职能息息相关,"濛瞍修声"指明了"盲媒"在上古传播体系中的职责与功能。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职业传播者,"瞽濛"在上古"乐教"与"声教"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瞽濛传诵的传统直接影响了先秦文献的形成和传播。"瞽濛"之所以成为"媒介人"并被委以重任,在于其杰出的沟通天地的能力和超常的听力及记忆力。随着礼崩乐坏的东周社会的来临尤其是文字书写的普及,"瞽濛传诵"的传统逐渐衰落。尽管西方社会也曾出现过"瞽濛传诵"的传统,但两种传统存在差异。极富中国特色的"瞽濛传诵"传统构成了华夏文明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彰显了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瞽矇
盲媒
媒介人
媒介史
传播考古学
华夏
传播
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水与中国的“沟通”观念:一种本土传播思想溯源
被引量:
3
2
作者
潘祥辉
王学敏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39,共11页
“沟通”作为一个中国本土的传播概念,包含着中国文化特有的观念内涵,如和平友善、顺势而为、四海汇同等意涵。溯源而上,中国式的沟通观念源于中国人对水的深刻理解及丰富的治水实践。“以水沟通”是沟通的根隐喻,沟通之道也是导水之道...
“沟通”作为一个中国本土的传播概念,包含着中国文化特有的观念内涵,如和平友善、顺势而为、四海汇同等意涵。溯源而上,中国式的沟通观念源于中国人对水的深刻理解及丰富的治水实践。“以水沟通”是沟通的根隐喻,沟通之道也是导水之道。如果说西方的communication观念起源于战争,那么中国的沟通观念则起源于治水或通水。水才是中国本土思想的基源。作为一个传播概念及一种传播观念,中国的水文化及治水实践对“沟通”观念的影响至深。表现在沟通特质上,中国的“沟通”观念既是“有为的”,积极主动的,也是“无为的”,顺应自然的,“水到渠成”式的“和谐融通”是中国式“沟通”追求的目标。古人正是凭借对水的理解和对水的治理,形成了最早的沟通观念和沟通思想。水的特性及其哲学隐喻,也被灌注到了中国式沟通观念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通
治水
传播
观念
传播
思想
传播考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使于四方:先秦“行人”的媒介属性及传播功能
被引量:
8
3
作者
潘祥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5-117,共13页
"行人"既是先秦的外交与礼宾官员,也是使于四方的信使。行人不仅是通命达旨的"喉舌",也是君王"知天下事"的耳目,其媒介属性十分明显。"行人"之义有"行走"和"行礼"双重内涵...
"行人"既是先秦的外交与礼宾官员,也是使于四方的信使。行人不仅是通命达旨的"喉舌",也是君王"知天下事"的耳目,其媒介属性十分明显。"行人"之义有"行走"和"行礼"双重内涵,其最为重要的媒介角色不仅在于他是"行走的信使",更在于他是礼法的施行者。作为媒介人物,"行人"承担着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以及沟通诸侯等传播职能。"受命不受辞"是先秦行人的重要特征。在长期的政治沟通与交往实践中,"行人"也形成了自身的职业与传播伦理,表现为对忠信、礼仪和辞令的追求。"行人"是先秦朝聘活动的重要媒介,随着朝聘制度的演变,"行人"的名与实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西周"行人"还是王室的使官,到春秋时已成为使者的泛称,而至战国则变身为纵横家,其媒介角色、沟通职能和传播伦理都与之前迥异。尽管战国以后"行人"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作为一种古代中国特色的媒介实践和制度遗产,先秦"行人"对后世的职官制度、邦交思想、采诗实践及文章体式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史
传播
史
行人
媒介人物
传播考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通古今之变:华夏传播研究的“返本”与“开新”之道
4
作者
潘祥辉
伍栋阳
《现代出版》
2025年第8期34-47,共14页
挖掘和阐释中国古代和中国本土的传播现象,丰富人类大传播研究,是华夏传播研究的重要使命。作为一种中国本土取向的研究范式,华夏传播研究旨在打破西方传播学理论的垄断和局限,贡献中国智慧,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这种建构...
挖掘和阐释中国古代和中国本土的传播现象,丰富人类大传播研究,是华夏传播研究的重要使命。作为一种中国本土取向的研究范式,华夏传播研究旨在打破西方传播学理论的垄断和局限,贡献中国智慧,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这种建构要从问题出发,采用更为实证的研究方法,展开扎实研究。立足中国文化,返回历史现场,并贯通古今的“返本开新”是华夏传播研究的重要理念和方法。“返本”即“不忘本来”,扎根中国文化和历史传统,汲取中国古代与近现代的学术养分,对中国传统保持“同情的理解”,这是理解和阐释中国本土传播思想的必由之路;“开新”则是“面向未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运用新的话语、采用新的方法对华夏传播进行新的诠释,推陈出新。华夏传播研究的“返本开新”之道既要有历史视角和文化关怀,又不能故步自封,需要兼收并蓄,包容共通,在历史与当代、中国与全球的比较与互动中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
传播
研究
返本开新
传播考古学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瞽濛传诵:先秦“盲媒”的传播考古学研究
被引量:
10
1
作者
潘祥辉
机构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出处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23,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转型社会媒介与政府规制研究"(15BXW079)
文摘
"瞽濛传诵"是源自远古口传时代的一种文化传播传统,对华夏文明影响至深。在中国上古,"瞽濛"虽系盲人,却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种地位与瞽濛作为"盲媒介人"的传播教化职能息息相关,"濛瞍修声"指明了"盲媒"在上古传播体系中的职责与功能。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职业传播者,"瞽濛"在上古"乐教"与"声教"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瞽濛传诵的传统直接影响了先秦文献的形成和传播。"瞽濛"之所以成为"媒介人"并被委以重任,在于其杰出的沟通天地的能力和超常的听力及记忆力。随着礼崩乐坏的东周社会的来临尤其是文字书写的普及,"瞽濛传诵"的传统逐渐衰落。尽管西方社会也曾出现过"瞽濛传诵"的传统,但两种传统存在差异。极富中国特色的"瞽濛传诵"传统构成了华夏文明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彰显了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
关键词
瞽矇
盲媒
媒介人
媒介史
传播考古学
华夏
传播
学
Keywords
Gu Meng
blind media
media personage
media history
communication archaeology
Hua Xia communication studies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K22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水与中国的“沟通”观念:一种本土传播思想溯源
被引量:
3
2
作者
潘祥辉
王学敏
机构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出处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39,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传播学视角下儒家经典的‘经典化’过程研究”(21BXW095)。
文摘
“沟通”作为一个中国本土的传播概念,包含着中国文化特有的观念内涵,如和平友善、顺势而为、四海汇同等意涵。溯源而上,中国式的沟通观念源于中国人对水的深刻理解及丰富的治水实践。“以水沟通”是沟通的根隐喻,沟通之道也是导水之道。如果说西方的communication观念起源于战争,那么中国的沟通观念则起源于治水或通水。水才是中国本土思想的基源。作为一个传播概念及一种传播观念,中国的水文化及治水实践对“沟通”观念的影响至深。表现在沟通特质上,中国的“沟通”观念既是“有为的”,积极主动的,也是“无为的”,顺应自然的,“水到渠成”式的“和谐融通”是中国式“沟通”追求的目标。古人正是凭借对水的理解和对水的治理,形成了最早的沟通观念和沟通思想。水的特性及其哲学隐喻,也被灌注到了中国式沟通观念之中。
关键词
沟通
治水
传播
观念
传播
思想
传播考古学
Keywords
Goutong
water conservancy
communication concept
communication idea
communication archaeology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使于四方:先秦“行人”的媒介属性及传播功能
被引量:
8
3
作者
潘祥辉
机构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出处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5-117,共13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传播学视角下儒家经典的‘经典化’过程研究”(21BXW09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旌表门闾:中国古代的国家奖励与社会教化研究”(20YJA860008)。
文摘
"行人"既是先秦的外交与礼宾官员,也是使于四方的信使。行人不仅是通命达旨的"喉舌",也是君王"知天下事"的耳目,其媒介属性十分明显。"行人"之义有"行走"和"行礼"双重内涵,其最为重要的媒介角色不仅在于他是"行走的信使",更在于他是礼法的施行者。作为媒介人物,"行人"承担着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以及沟通诸侯等传播职能。"受命不受辞"是先秦行人的重要特征。在长期的政治沟通与交往实践中,"行人"也形成了自身的职业与传播伦理,表现为对忠信、礼仪和辞令的追求。"行人"是先秦朝聘活动的重要媒介,随着朝聘制度的演变,"行人"的名与实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西周"行人"还是王室的使官,到春秋时已成为使者的泛称,而至战国则变身为纵横家,其媒介角色、沟通职能和传播伦理都与之前迥异。尽管战国以后"行人"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作为一种古代中国特色的媒介实践和制度遗产,先秦"行人"对后世的职官制度、邦交思想、采诗实践及文章体式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先秦史
传播
史
行人
媒介人物
传播考古学
Keywords
Pre-Qin history
communication history
pedestrians
media figures
archaeology of communication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通古今之变:华夏传播研究的“返本”与“开新”之道
4
作者
潘祥辉
伍栋阳
机构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出处
《现代出版》
2025年第8期34-47,共14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旌表门闾:中国古代的国家奖励与社会教化研究”(编号:20YJA860008)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传播学视角下儒家经典的‘经典化’过程研究”(编号:21BXW095)。
文摘
挖掘和阐释中国古代和中国本土的传播现象,丰富人类大传播研究,是华夏传播研究的重要使命。作为一种中国本土取向的研究范式,华夏传播研究旨在打破西方传播学理论的垄断和局限,贡献中国智慧,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这种建构要从问题出发,采用更为实证的研究方法,展开扎实研究。立足中国文化,返回历史现场,并贯通古今的“返本开新”是华夏传播研究的重要理念和方法。“返本”即“不忘本来”,扎根中国文化和历史传统,汲取中国古代与近现代的学术养分,对中国传统保持“同情的理解”,这是理解和阐释中国本土传播思想的必由之路;“开新”则是“面向未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运用新的话语、采用新的方法对华夏传播进行新的诠释,推陈出新。华夏传播研究的“返本开新”之道既要有历史视角和文化关怀,又不能故步自封,需要兼收并蓄,包容共通,在历史与当代、中国与全球的比较与互动中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
关键词
华夏
传播
研究
返本开新
传播考古学
自主知识体系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瞽濛传诵:先秦“盲媒”的传播考古学研究
潘祥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水与中国的“沟通”观念:一种本土传播思想溯源
潘祥辉
王学敏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使于四方:先秦“行人”的媒介属性及传播功能
潘祥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通古今之变:华夏传播研究的“返本”与“开新”之道
潘祥辉
伍栋阳
《现代出版》
20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