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播美学与国际传播理论创新 被引量:5
1
作者 于洋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0-176,共7页
随着传播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国际传播步入深水区,如何在国际传播中寻求共识、促进全球价值观的交融与共生成为国际传播领域面临的关键性挑战。基于传播学与美学系统整合的传播美学所蕴含的审美逻辑与美学象征将有助于促进跨文化间相互理... 随着传播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国际传播步入深水区,如何在国际传播中寻求共识、促进全球价值观的交融与共生成为国际传播领域面临的关键性挑战。基于传播学与美学系统整合的传播美学所蕴含的审美逻辑与美学象征将有助于促进跨文化间相互理解,成为纠偏国际传播征候的新路径。对传播美学的学术理路、国际传播属性及其价值审视等的探讨,有助于理解传播美学理念在国际传播中的多维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此种学理视角的探究将丰富美学与传播学研究的理论视野,同时为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提供方法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传播美学 审美价值 认知性传播 审美性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美学视野下的碑刻媒介 被引量:7
2
作者 李慧 李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4-79,共6页
考量了碑刻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碑刻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方式、意识形态发展到一定阶段,碑刻成为人们表达情感,记录德、功、事、言的重要媒介;碑刻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从萌生、孕育、诞生、发展、成长、壮大、繁... 考量了碑刻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碑刻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方式、意识形态发展到一定阶段,碑刻成为人们表达情感,记录德、功、事、言的重要媒介;碑刻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从萌生、孕育、诞生、发展、成长、壮大、繁荣,历经3 000多年而不竭,昭示着其强劲的生命力;指出碑刻是古代将认知信息与审美信息完美结合的最佳传播媒介,它独特的优势是古代其它传播媒介无法比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美学 碑刻 媒介 认知信息 审美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传播美学的视角看现代艺术设计的新发展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安安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119-122,共4页
从分析传播中的审美活动出发,探讨了现代艺术设计新的发展特点,研究表明这些发展特征贯穿于审美传播活动的3个阶段,并以传播美学的审美信息、审美时空、审美方式等在新形势下的表现特征为影响因素之一,目的是使现代艺术设计突破发展的... 从分析传播中的审美活动出发,探讨了现代艺术设计新的发展特点,研究表明这些发展特征贯穿于审美传播活动的3个阶段,并以传播美学的审美信息、审美时空、审美方式等在新形势下的表现特征为影响因素之一,目的是使现代艺术设计突破发展的限制框架,得到更合理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美学 审美信息 审美时空 审美方式 艺术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美学:传播学的专业探索与学科延伸 被引量:6
4
作者 本刊记者 冯宪光 +3 位作者 姜飞 李心峰 王廷信 喻国明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12,共8页
在新闻传播学科设立传播美学专业,是传播学界近几年热议的新话题。传播美学专业的设立,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第一,回应有关国际传播“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要求。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 在新闻传播学科设立传播美学专业,是传播学界近几年热议的新话题。传播美学专业的设立,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第一,回应有关国际传播“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要求。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第二,回应有关新文科建设的要求。2021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发布,要求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第三,回应有关加强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提高国际传播的艺术性要求。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提出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高传播艺术性。上述三个背景下,传播美学的建设恰逢其时。传媒美学为何?如何建设传播美学?其建设意义为何?其未来发展如何?乃是本刊此次着重探讨的议题。为此,本刊特联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研究院院长姜飞教授,约请五位学界专家,对传播美学专业建设前沿问题展开对话与讨论。(专家排名以姓氏拼音为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传播能力 新闻传播学科 教育部办公厅 对外宣传工作 文科建设 传播美学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电影的可视化呈现与传播美学策略 被引量:4
5
作者 张红芸 高明慧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55-58,共4页
非遗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再造”的融合艺术形式,为非遗文化带来了新的美学表达,同时也产生了新的传播范式。本文从可视化呈现与传播策略两个维度对非遗电影展开研究。根据可视化生成机制,电影对非遗的可视化呈现,不拘泥于“原本再现”,... 非遗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再造”的融合艺术形式,为非遗文化带来了新的美学表达,同时也产生了新的传播范式。本文从可视化呈现与传播策略两个维度对非遗电影展开研究。根据可视化生成机制,电影对非遗的可视化呈现,不拘泥于“原本再现”,而是进行电影化再造、创造性转化,以激发受众的“内在认同性”为要旨。非遗电影的传播依循“吸引力电影”和“共同体美学”策略,进行跨媒介整合,让非遗“活”起来,非遗的文化与审美内涵再次被拓展,不断激发观众的艺术感受力与审美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电影 可视化 美学传播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