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辟谣信息在微博平台中的传播结构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冠 王艺洁 《情报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0-166,173,共8页
[研究目的]为提升网络谣言治理水平,探究辟谣信息在媒体间的传播结构及影响辟谣效果的关键因素,以期为相关部门做好辟谣工作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辟谣信息的整体传播结构和特征进行探讨,对影响... [研究目的]为提升网络谣言治理水平,探究辟谣信息在媒体间的传播结构及影响辟谣效果的关键因素,以期为相关部门做好辟谣工作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辟谣信息的整体传播结构和特征进行探讨,对影响不同节点结构性位置差异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结论]研究表明,辟谣信息传播网络的整体密度较低,只有部分节点处于核心位置担任意见领袖角色;粉丝基础、发博总数、视频累计播放量共同影响辟谣信息传播主体的入度数以及获得的转评赞总数,关注数对出度数的影响最显著,为政府优化谣言治理效能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谣言 谣言传播 辟谣信息 传播结构 传播效果 微博平台 社会网络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层次不真实性传播结构的社交媒体谣言检测 被引量:1
2
作者 高准 但志平 +2 位作者 董方敏 张岩珂 张洪志 《中文信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154,共13页
当前谣言检测工作主要研究谣言传播的方向特性,而忽视了谣言传播的全局结构特性,导致不能充分挖掘谣言潜在的结构特征;此外,现有研究忽略了谣言原始传播结构中存在的不真实关系,从而限制了传播节点特征的学习。为此,该文提出一种多层次... 当前谣言检测工作主要研究谣言传播的方向特性,而忽视了谣言传播的全局结构特性,导致不能充分挖掘谣言潜在的结构特征;此外,现有研究忽略了谣言原始传播结构中存在的不真实关系,从而限制了传播节点特征的学习。为此,该文提出一种多层次的动态传播注意力网络模型(Multi-level Dynamic Propagation Attention Networks,MDPAN)用于检测谣言。该模型通过节点级注意力学习谣言传播图中所有连接边的贡献度,动态地关注对识别谣言有用的传播关系,并基于图卷积网络分别提取谣言不同层次的传播特征、扩散特征以及全局结构特征,最后引入基于注意力机制的池化方法对这些多层次的特征进行有效融合。在公开的Twitter15、Twitter16和Weibo16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所提出的模型对比主流基于传播结构的EBGCN模型,整体准确率分别提高了2.1%、0.7%和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谣言检测 传播结构 节点级注意力 图卷积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时间流特征和传播结构特征的谣言检测
3
作者 董苏军 钱忠 +1 位作者 李培峰 朱巧明 《中文信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7-176,共10页
现存关于谣言检测的研究方法要么只关注谣言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的时间流特征,要么仅关注传播结构特征,并且使用了大量的辅助信息。实际上,谣言传播的时间流和传播结构特征均有助于提升谣言检测模型的性能,并且能够形成互补作用。与此同时... 现存关于谣言检测的研究方法要么只关注谣言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的时间流特征,要么仅关注传播结构特征,并且使用了大量的辅助信息。实际上,谣言传播的时间流和传播结构特征均有助于提升谣言检测模型的性能,并且能够形成互补作用。与此同时,源用户的自我描述相比于其他辅助信息更为重要,并且源推文的语义信息在整个会话线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为解决上述问题,该文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谣言检测模型TPSS。该模型融合了时间流和传播结构特征。同时,仅采用源用户的自我描述作为辅助信息,并且提出了一种协同注意力机制来增强源推文的作用。该机制基于源推文特征来增强时间流特征和传播结构特征。在Twitter15、Twitter16和PHEME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TPSS优于基准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谣言检测 时间流特征 传播结构 增强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GC议题的动态演进与传播结构:基于微博和Twitter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张尔坤 张洪忠 +1 位作者 姚俊臣 王诗然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6-186,共11页
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情境可能会形成不同的技术认知,基于跨平台比较视角,采用动态主题模型等工具比较微博和Twitter中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议题在发展趋势与传播结构上的差异,探讨促成这些差异的多维因素。研究发现:在微博中,用户更关... 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情境可能会形成不同的技术认知,基于跨平台比较视角,采用动态主题模型等工具比较微博和Twitter中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议题在发展趋势与传播结构上的差异,探讨促成这些差异的多维因素。研究发现:在微博中,用户更关注AIGC的经济和商业价值,侧重探讨新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Twitter中,AIGC讨论与技术逻辑具有更紧密的联系,诸多文化界、产业界博主将技术对产业、伦理的影响和对未来的想象推到更重要的讨论位置。研究认为,由经济要素驱动的AIGC讨论机遇与风险并存,在关注AIGC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要警惕资本、市场对技术认知和技术发展的过度干预,防止技术背离“以人为本”的价值初衷。最后,宏观层面的语境也并非稳定不变,未来应当继续关注技术认知的结构性变化以及其将如何影响新技术发展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主题建构 传播结构 技术认知 微博 TWITTER 动态主题模型 社交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似性增强传播结构的谣言检测
5
作者 林熠笛 李弼程 杨海君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591-598,共8页
社交媒体的快速崛起引发了谣言传播问题,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现有的谣言检测算法主要关注新闻内容和传播结构,却往往忽视了用户偏好的相似性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在浏览帖文时,用户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具有相似偏好的其他用户所传播的信... 社交媒体的快速崛起引发了谣言传播问题,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现有的谣言检测算法主要关注新闻内容和传播结构,却往往忽视了用户偏好的相似性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在浏览帖文时,用户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具有相似偏好的其他用户所传播的信息,从而助长谣言的传播。此外,现有研究常常忽视了传播结构的多样性,也忽视了新闻内容与其传播结构之间的关联。不同类型的新闻应具备不同的传播模式。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名为“SEPS”的模型,旨在在偏好相似用户之间建立联系,再将传播结构划分为多种形式,以提取不同传播模式的特征。最后,引入对比学习和共注意力模块,增强了新闻内容和传播结构之间的相关性。实验证明,“SEPS”模型能有效检测谣言,其性能超越了最佳基线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谣言传播 传播结构 用户偏好 传播模式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社交媒体的传播结构与功能偏向——基于微信和微博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白旭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7-161,共5页
数字媒介的技术迭代带来了社交媒体传播结构的更新演化,使用户在不同的信息联结与交互中体验多元传播功能的实现。微信和微博通过不同的社会关系将用户连接以构成传播系统,并在不同结合形式的用户整合和运转中呈现出作用差异,形成不同... 数字媒介的技术迭代带来了社交媒体传播结构的更新演化,使用户在不同的信息联结与交互中体验多元传播功能的实现。微信和微博通过不同的社会关系将用户连接以构成传播系统,并在不同结合形式的用户整合和运转中呈现出作用差异,形成不同的社交环境和具有差异的意义生产扩散系统。通过比较微信和微博传播结构的“关系”与“观点”偏向、用户信息行为的“理性”与“感性”偏向和社会建构功能的“主体我”与“客体我”偏向,分析传播结构与传播功能的关系,探讨实然无序的互联网信息瀑流中应然有序的用户链接与价值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结构 媒介功能 信息行为 社会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框架理论视域下互联网圈子的传播结构认知 被引量:11
7
作者 朱天 张诚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8-132,共5页
"信息加工学说"的引入,将传播行为的驱动力量指向了互联网圈子的认知架构,进而出现了一种以认知勾连传播结构与行为的研究路径。沿此思路并结合框架理论的相关观念继续观察便不难发现,通过以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去继承社群规... "信息加工学说"的引入,将传播行为的驱动力量指向了互联网圈子的认知架构,进而出现了一种以认知勾连传播结构与行为的研究路径。沿此思路并结合框架理论的相关观念继续观察便不难发现,通过以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去继承社群规范与博弈社会资本,互联网圈子建构起了自身的认知架构,并形成了稳定与变动两种架构状态:前者透过互联网圈子的结构形态发挥了"架构"与"界限"功能,并引发了议程设置与意见调和这两种传播效应。而后者则需要经由内部新旧势力,围绕认知架构间竞争才能使得其回归稳定。且可以预见的是这种结构模式,势必会对现有的媒介传播形态的变革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圈子 传播结构 认知架构 框架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度脉动下分层旋流火焰动态传播结构提取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弛 陶超 +2 位作者 韩啸 周宇晨 林宇震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3-184,共12页
为了深刻理解分层旋流火焰的动态结构,开展了分层旋流火焰动态的模态分析和参数化研究。实验在BASIS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展的具有台阶隔离段的独立分层旋流燃烧器)上开展,以甲烷为燃料预混燃烧,使用高速摄像捕捉了速度脉动下的CH^(*)... 为了深刻理解分层旋流火焰的动态结构,开展了分层旋流火焰动态的模态分析和参数化研究。实验在BASIS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展的具有台阶隔离段的独立分层旋流燃烧器)上开展,以甲烷为燃料预混燃烧,使用高速摄像捕捉了速度脉动下的CH^(*)化学发光信号动态图像。利用传统的本征正交分解(POD)和重定向POD分析了火焰动态特性,并利用重定向POD提取了火焰动态中沿着轴向和径向的周期性传播结构,传播结构的频率与速度脉动频率保持一致,且轴向模态的传播结构最为明显。同时,研究了总当量比对重定向POD模态的影响,分析表明:总当量比增大时,重定向POD模态的拓扑结构会发生变化;重定向POD模态中出现了错位现象,这种现象与相平均图像中的火焰传播行为保持一致。重定向POD方法能够有效提取旋流火焰动态中的传播结构,为旋流火焰燃烧不稳定性的机理研究提供了一种分析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燃烧室 分层旋流火焰 重定向POD 传播结构 燃烧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结构、电视艺术与自我认同:春晚与春节文化的现代性转型 被引量:12
9
作者 祁林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5-90,共6页
从"传播结构"的角度探讨春节文化的现代性转型的内涵,进而剖析央视春晚这一电视艺术文本作为一种现代传播力量,改变传统除夕民俗结构的路径和意义。传统除夕民俗是由"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三种形态运作完... 从"传播结构"的角度探讨春节文化的现代性转型的内涵,进而剖析央视春晚这一电视艺术文本作为一种现代传播力量,改变传统除夕民俗结构的路径和意义。传统除夕民俗是由"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三种形态运作完成的,而"春晚"的意义在于,它将"大众传播"引入除夕的民俗结构。这种传播结构的转型不仅改变了春节的内涵,更是改变了中国人过春节的心智模式,进而影响他们作为主体的自我认同。因此,春晚的意义在于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型的重要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晚 电视艺术 传播结构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结构与社会话语生产 被引量:11
10
作者 姚君喜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10,共4页
传播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主要构成因素,以大众传播为核心,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共同构成了社会传播结构的不同层次。从其本质看,传播结构是以社会意义构建为核心的话语生产系统。传播结构对社会整合、社会价值的重构,对"公共领域"... 传播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主要构成因素,以大众传播为核心,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共同构成了社会传播结构的不同层次。从其本质看,传播结构是以社会意义构建为核心的话语生产系统。传播结构对社会整合、社会价值的重构,对"公共领域"的形成和发育,都有直接的影响。本文通过考察传播结构的基本内涵,从传播结构的社会话语生产特征出发,围绕媒介框架、结构二重性及新闻场域等理论,探讨了传播结构的意义生产模式,分析了传播结构与社会话语生产之间的深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结构 社会话语 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社会的传播结构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姚君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5期73-80,共8页
传播结构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因素。就其表层看,以大众传播为核心,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共同构成了社会传播结构的不同层级。就深层看,传播结构表现为以"意义构建"为核心的社会话语生产。如何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的传播结构,... 传播结构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因素。就其表层看,以大众传播为核心,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共同构成了社会传播结构的不同层级。就深层看,传播结构表现为以"意义构建"为核心的社会话语生产。如何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的传播结构,从而深刻认识传播的社会功能,发挥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实践意义,是当代中国社会大众传播发展中具体而迫切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结构 大众传播 组织传播 人际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关系传播结构模型的电视剧官方微博传播力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苏美妮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5-100,共6页
电视剧官方微博传播呈现为既集中又播散的传播结构,单一传播要素内部形成多层次的"1+N"型传播关系,最终形成传播主体、接受者和反馈通路多元化的关系传播模式。电视剧的关注度、参演演员的知名度、博文信息的稀缺性和共情性... 电视剧官方微博传播呈现为既集中又播散的传播结构,单一传播要素内部形成多层次的"1+N"型传播关系,最终形成传播主体、接受者和反馈通路多元化的关系传播模式。电视剧的关注度、参演演员的知名度、博文信息的稀缺性和共情性是官微传播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电视剧官方微博传播符号的变迁和全媒体化传播形态,是当代社会大众传播走向社群化、直观化、感性化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剧 官方微博 传播结构 共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复合式政治传播结构 被引量:1
13
作者 庞金友 赵洁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7-61,共15页
政治传播作为民主制度实践安排的必要环节、民主主体素质培养的重要利器和民主社会健康发展的主要助力,是现代民主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要素。全过程人民民主内蕴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政治传播过程,这一过程以传播主体广泛且主动、传播环节多... 政治传播作为民主制度实践安排的必要环节、民主主体素质培养的重要利器和民主社会健康发展的主要助力,是现代民主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要素。全过程人民民主内蕴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政治传播过程,这一过程以传播主体广泛且主动、传播环节多样且互补、传播方式丰富且全面为显著特征,涵盖以权力授予和政权组建、政策制定、问题解决、文化培育和权力监督为导向的五大政治传播环节。其中,以权力授予和政权组建、政策制定、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政治传播环节围绕权力生成与运行的轴心展开,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处于核心地位;以文化培育和权力监督为导向的政治传播环节立足民主培育与监督,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正常运转提供保障。各个政治传播环节包括若干彼此联结且相互配合的政治传播步骤,层序分明、环环相扣,从而建构起“核心驱动—外围保障”的复合式政治传播结构和“外在并行—内在循环”的递进式政治传播流程。为全面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复合式政治传播结构的质量和效能,应从主体素养、路径渠道和媒介技术三个维度入手,合理优化政治传播的实施路径和具体步骤,充分发挥复合式政治传播结构的合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过程人民民主 政治传播 复合式政治传播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差序格局到新媒介框架——我国乡村传播结构转型的考察 被引量:25
14
作者 陈洪友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3-48,共6页
乡村作为一种原始的社区,有独特的传播基础结构。我国乡村传统的传播基础结构包括以村民个体为中心的差序结构关系、面对面传播的结构形式、"己群"传播为基础传播组织的微观结构,由家族、村集体政权构成的中观结构,以及大众... 乡村作为一种原始的社区,有独特的传播基础结构。我国乡村传统的传播基础结构包括以村民个体为中心的差序结构关系、面对面传播的结构形式、"己群"传播为基础传播组织的微观结构,由家族、村集体政权构成的中观结构,以及大众传媒所建构的宏观结构。当下互联网日益成为驱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先导力量,正解构着传统的乡村传播结构,一个由互联网建构的媒介框架逐渐形成。这种新型的乡村传播结构重塑着乡村话语体系和故事结构,将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乡村归属感——乡愁由实景引向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传播结构 媒介框架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声临其境》看融媒体时代原创内容的圈层传播结构 被引量:2
15
作者 晏青 曹洪刚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105-106,共2页
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首档声音魅力竞演秀《声临其境》在湖南卫视播出,微博阅读量26.1亿,网络播放量14亿,豆瓣评分8.3,96个新浪热搜。2018年3月12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文艺界别小组讨论会上,政协委员张凯丽、吕焕斌等围绕“新时期... 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首档声音魅力竞演秀《声临其境》在湖南卫视播出,微博阅读量26.1亿,网络播放量14亿,豆瓣评分8.3,96个新浪热搜。2018年3月12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文艺界别小组讨论会上,政协委员张凯丽、吕焕斌等围绕“新时期,继续推进文艺繁荣”的主题各抒己见,《声临其境》得到委员们的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结构 圈层 内容 原创 媒体 政协委员 湖南卫视 网络播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树结构结点及路径双注意力谣言检测模型 被引量:5
16
作者 韩雪明 贾彩燕 +1 位作者 李轩涯 张鹏飞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31,共10页
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变得更加便捷。但同时,谣言在社交媒体上也更加肆虐,给公众和社会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在现实世界中,用户在发表自己的评论之前,往往会首先观测其他已经发表的帖子,尤其是... 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变得更加便捷。但同时,谣言在社交媒体上也更加肆虐,给公众和社会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在现实世界中,用户在发表自己的评论之前,往往会首先观测其他已经发表的帖子,尤其是即将评论的帖子上下文。现有的一些谣言检测方法虽然使用了谣言传播过程中的传播结构,基于群体智能原则提取用户间的相互质疑或事实线索,极大地提高了谣言检测的效果,但是对传播结构的深层非直接隐式关系及关键帖子和关键路径重要性的学习能力不足。据此,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传播树的结点及路径双注意力谣言检测模型DAN-Tree(Dual-attention Network Model on Propagation Tree Structures)。该模型使用Transformer结构学习传播路径中帖子间的隐式语义关系,并利用注意力机制学习路径中结点的重要度;其次,利用注意力机制对路径表示进行加权聚合得到整个传播树的表示向量;最后,基于传播树表示向量进行谣言分类。此外,我们使用结构嵌入方法学习帖子在传播树上的空间位置信息,进一步对谣言传播结构上的深层结构和语义信息进行融合。在4个经典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DAN-Tree模型在其中的3个数据集上都超过了目前已有文献的最优结果。在Twitter15和Twitter16数据集上正确率指标分别提升了1.81%和2.39%,在PHEME数据集上F1指标提升了7.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谣言检测 传播结构 注意力机制 社交媒体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鲍尔—洛基奇的传播基础结构理论探略 被引量:20
17
作者 王晨燕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9-61,共3页
本文介绍的"传播基础结构论"是近年来由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桑德拉.鲍尔—洛基奇在"媒介系统依赖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文中详细分析了该理论的渊源、内容和理论基础的区别,指出传播基础结构论是在全球化和新媒体时代... 本文介绍的"传播基础结构论"是近年来由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桑德拉.鲍尔—洛基奇在"媒介系统依赖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文中详细分析了该理论的渊源、内容和理论基础的区别,指出传播基础结构论是在全球化和新媒体时代分析个人、媒体、社群乃至社会各层面之间互动关系的传播学新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基础结构 媒介系统依赖论 联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傣族村寨传播基础结构与社区归属感研究——基于对云南曼朗村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3
18
作者 史梁 汤书昆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1-83,共3页
如何重建乡村社会的归属感,成为中国当前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以传播基础结构论为研究范式,选择了具有较高的归属感和社区活力的傣族村寨曼朗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和网络民族志的方法,探索传播基础结构在乡村社区归属感中的作用... 如何重建乡村社会的归属感,成为中国当前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以传播基础结构论为研究范式,选择了具有较高的归属感和社区活力的傣族村寨曼朗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和网络民族志的方法,探索传播基础结构在乡村社区归属感中的作用。研究发现,传统民族村寨中,微观层次的人际传播和中观层次的组织传播,在曼朗村寨社区归属感的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基础结构 傣族 社区归属感 民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传播树的多特征谣言检测方法
19
作者 张鑫昕 潘善亮 茅琴娇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09-1618,共10页
目前网络谣言的检测方法主要是从传播路径中寻找信息,大多只采用文本信息作为初始传播特征,因此难以捕捉到丰富的传播结构表示.本文根据谣言的传播路径,提取文本和用户可信度特征,构建一种基于传播树的多特征谣言检测模型.模型通过图卷... 目前网络谣言的检测方法主要是从传播路径中寻找信息,大多只采用文本信息作为初始传播特征,因此难以捕捉到丰富的传播结构表示.本文根据谣言的传播路径,提取文本和用户可信度特征,构建一种基于传播树的多特征谣言检测模型.模型通过图卷积网络聚合文本传播信息,使用多头注意力机制挖掘文本传播树的层内依赖关系,同时对用户传播树中的每个用户构建可信度序列,并采用M-Attention模块捕获有效的用户可信度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在Twitter15、Twitter16和Weibo数据集上的检测准确率达到89.3%、91.7%和96.4%,相比当前最优的传播树模型Bi-GCN(Binary Graph Convolutional Network)分别提升4.8%、4.2%和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谣言检测 传播结构 图卷积网络 注意力机制 自然语言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媒与社区发展的跨文化视角探索——基于传播基础结构的中澳韩国社区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廓 姜飞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6-47,共12页
通过对社区、移民、媒体这三个正影响当前中国社会现实、并将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的研究,以中澳两国的韩国人社区为重点研究对象,基于跨文化研究和传播基础结构理论,探讨媒体/媒介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研究者关注到信息传... 通过对社区、移民、媒体这三个正影响当前中国社会现实、并将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的研究,以中澳两国的韩国人社区为重点研究对象,基于跨文化研究和传播基础结构理论,探讨媒体/媒介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研究者关注到信息传播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缩写为ICTs)和新媒体对社区和社会的重构,以及现代社会转型、人员国际流动对移民接受国的影响,指出进行"社区跨文化传播"(Communit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缩写为CIC)研究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媒体 社区传播 传播基础结构 澳大利亚研究 社区跨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