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治文化媒体传播中的变异与校正 被引量:2
1
作者 孟玲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3-27,共5页
当前法治文化媒体传播中存在着整体文化变异为碎片文化、伦理情感超越法治理性、传播策略消减程序规则等变异现象。这些变异现象有可能加剧法律世界观的紊乱,减损法治的整体性,影响法治精神的生成,进而危害到法治的根基。应通过强化媒... 当前法治文化媒体传播中存在着整体文化变异为碎片文化、伦理情感超越法治理性、传播策略消减程序规则等变异现象。这些变异现象有可能加剧法律世界观的紊乱,减损法治的整体性,影响法治精神的生成,进而危害到法治的根基。应通过强化媒体的公共属性、加强法治部门信息传播、完善媒体议程设置以及拓展法治话语空间等措施,对法治文化媒体传播中的变异现象予以防范和校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文化 媒体传播 法治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法治信息传播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曾荣鑫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26-129,共4页
传播被称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之外的"第四权",因此,法治信息传播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正是公民法律信仰、司法制度和法治信息传播的一致追求,因此,法治信息传播与司法公正存在积极互动的一面;另... 传播被称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之外的"第四权",因此,法治信息传播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正是公民法律信仰、司法制度和法治信息传播的一致追求,因此,法治信息传播与司法公正存在积极互动的一面;另一方面,由于传播效应和某些不正当利益的驱使,法治信息传播与司法公正之间的冲突日趋凸显。因此,对传播自由和司法公正的协调就显得尤为关键,应从实体法和程序法两个方面引导法治信息传播的"良法之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自由 法治信息传播 司法公正 良法之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法治信息传播与农民法律意识现代化——基于电视法治文化建设视角
3
作者 王平 宋思邈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118-123,130,共7页
结合法学、文化学、发展传播学等理论与中国语境,考察了中国农民传统法律意识与现代化、电视法治信息传播与法治文化、大众文化的关系,围绕现代性问题,对电视法治信息传播中的大众文化与农民法律意识现代化的矛盾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 结合法学、文化学、发展传播学等理论与中国语境,考察了中国农民传统法律意识与现代化、电视法治信息传播与法治文化、大众文化的关系,围绕现代性问题,对电视法治信息传播中的大众文化与农民法律意识现代化的矛盾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电视法治文化建设与电视法治信息传播的双重属性、电视法治信息传播中大众文化与法治文化的矛盾与平衡、电视媒介有效推进农民法律意识的现代化等方面进行了理性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法治信息传播 农民法律意识现代化 电视法治文化 大众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话:法治传播的一种媒介化实践——以豆瓣“学习法律小组”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乐 徐卫琦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42-150,共9页
对话是法律的重要属性,深度媒介化所开启的法治对话场域正切合法律的这一属性。以豆瓣“学习法律小组”为视点考察法治传播的媒介化实践,研究显示,同报纸、电视等大众传媒和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相比,豆瓣在对话契机的媒介化上使法治传... 对话是法律的重要属性,深度媒介化所开启的法治对话场域正切合法律的这一属性。以豆瓣“学习法律小组”为视点考察法治传播的媒介化实践,研究显示,同报纸、电视等大众传媒和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相比,豆瓣在对话契机的媒介化上使法治传播参与者拥有更多提出权益疑问、寻求社会支持的机会,在对话关系的媒介化上使法治传播参与者之间的对话关系更具平等性,在对话环境的媒介化上使自由的对话氛围和话题的开放性更有保障,这是法治传播深度媒介化的三个重要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传播 媒介化 网络化 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主体与中国法治传播实践的变迁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晶晶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7-158,共12页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法治"经历了从观念到专业话语再到治理方式和政治理论的变迁。变迁的过程既有理论的论争,也有实践的推演,更有二者的互动。但二者的互动一直未引起学界的重视。对改革开放以来立法者、司法者、执法...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法治"经历了从观念到专业话语再到治理方式和政治理论的变迁。变迁的过程既有理论的论争,也有实践的推演,更有二者的互动。但二者的互动一直未引起学界的重视。对改革开放以来立法者、司法者、执法者等与公民的互动即法治传播实践轨迹的研究发现,中国法治传播实践的变迁是在传播规律的作用下不断回应法治建设和社会发展并与之互动的过程。其中,传播主体是首要的和基础性要素,传播主体的变化及其对传播客体、媒介与受众的选择促成了传播模式的更迭,产生了不同的传播效果。但无论各要素如何增减变化,追求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考量不会变,也不应变。尊重传播规律、遵循法治价值引导,用传播理性提升法治传播效果,这是变迁中的中国法治传播实践给我们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传播 普法 传播主体 传播模式 传播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主义视域下新媒体法治传播的内容构成、困境及优化 被引量:5
6
作者 侯金亮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22年第12期85-100,共16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作为新兴传播形态,因其用户规模庞大,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持,也是法治传播的核心主体之一。新媒体法治传播具有传播属性和法律属性,其主要的特征为传播主体多元化、信息体量爆炸式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作为新兴传播形态,因其用户规模庞大,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持,也是法治传播的核心主体之一。新媒体法治传播具有传播属性和法律属性,其主要的特征为传播主体多元化、信息体量爆炸式发展、传播方式呈现交互性、信息的价值多元以及传播内容碎片化。卢曼的“功能—结构主义”作为社会理论,可用于研究新媒体在法治领域的传播功能。新媒体法治传播功能的内容构成可分为政治功能、法律功能与社会功能。其法治传播功能发挥具有一定限制,原因是面临着规制不足、主体泛化、伦理失范的现实困境。对此,通过新媒体治理法治化、建设“价值—技术”多元依法治理制度体系、完善新媒体从业人员自律机制三条进路可以实现新媒体法治传播的功能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主义 新媒体 法治传播 卢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社会的传播禁止
7
作者 彭菊华 《当代传播》 2003年第2期6-8,共3页
传播禁止及其种类 信息社会的传播禁止,成为新的课题,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这种研究对于探讨传播自由问题,确立当今大众传播规范的合理秩序,大有反手擒题之妙.
关键词 信息社会 传播禁止 种类 传播自由 有限禁止 传播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同形法律术语“逮捕”对应译词辨正
8
作者 陶芸 冷罗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4,共14页
中日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同属大陆法系,二者的法律术语中存在着大量同形词,如“逮捕”等。这些同形词为中国人学习、翻译日本法律以及日本人学习、翻译中国法律带来莫大便利的同时,也给学习者和翻译者设置了各种“陷阱”。研究中日两国... 中日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同属大陆法系,二者的法律术语中存在着大量同形词,如“逮捕”等。这些同形词为中国人学习、翻译日本法律以及日本人学习、翻译中国法律带来莫大便利的同时,也给学习者和翻译者设置了各种“陷阱”。研究中日两国词汇的成果较多,但研究中日两国法律术语的成果相对较少。许多中日两国辞典(含法律用语辞典)和翻译的法律文本将“逮捕”当作同形同义词处理。通过查阅中译日和日译中两国辞典(含法律用语辞典)、法律文本翻译件、法学著作中的对应译词,以及比较中日两国刑事诉讼法中强制措施的顺序与特征,基于认知语义学、对照语言学的理论,采用例证的研究方法,仔细辨析中日法律术语“逮捕”的释义,经过比较分析后发现,中日法律术语“逮捕”并非同形同义词,而是同形异义词。中文法律术语“逮捕”的词义相当于日文法律术语“勾留”,日文法律术语“逮捕”的词义相当于中文法律术语“拘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术语 同形词 逮捕 拘留 法治文化对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翻译:过去、现在和未来 被引量:5
9
作者 张法连 孙贝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7-32,共16页
中国的法律翻译肇始于清末,其发展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转型期、发展期和持续完善期5个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法律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界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因此,有必要厘清当前法律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消除各界对法律翻译的误解。... 中国的法律翻译肇始于清末,其发展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转型期、发展期和持续完善期5个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法律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界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因此,有必要厘清当前法律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消除各界对法律翻译的误解。在中央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大背景下,必须重视法律翻译的统领性作用,关注法律翻译的独立价值,提高对法律翻译的认识。未来,我们要扎实做好法律翻译教学工作,加快法律翻译规范化进程,提高法律翻译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积极构建法治国际话语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以法治传播为突破口,以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为切入点,塑造法治中国形象,从而取信于国际社会,让更多人愿意倾听中国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翻译 法治传播 法治国际话语体系 法治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行政区划名称的英译研究
10
作者 胡光全 张法连 高茜琳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2,共12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名称有着自身的特色,体现着我国独特的行政区域划分方式。本文以我国现行的几部立法文本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在文本类型理论和静态对等翻译策略的指导下,基于《布莱克法律词典》等权威词典,通过定量统计分析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名称有着自身的特色,体现着我国独特的行政区域划分方式。本文以我国现行的几部立法文本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在文本类型理论和静态对等翻译策略的指导下,基于《布莱克法律词典》等权威词典,通过定量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四级行政区划名称的英译进行对比研究,旨在规范我国行政区划名称的英译,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助力我国法治国际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 名称 立法文本英译本 法治国际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