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手抄本”到“印刷本”的文化旅程--《寻隐者不遇》传播接受史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文忠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3-140,159,共8页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从文本的传播史看,实际上经历了从"手抄本文化"到"印刷本文化"两个阶段。在其流传过程中,作者、诗题和诗句的变动,可概括为"两个源头,三种态度"。这首单纯的唐人绝句复杂的流传历程...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从文本的传播史看,实际上经历了从"手抄本文化"到"印刷本文化"两个阶段。在其流传过程中,作者、诗题和诗句的变动,可概括为"两个源头,三种态度"。这首单纯的唐人绝句复杂的流传历程,为考察这两个阶段文学传播接受的不同特点提供了有趣的范例;通过《寻隐者不遇》明代迄今接受史的细读,又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要让古典诗歌进入现代人的心灵,既要有诗评家紧扣文本的诗艺阐释,也要有哲学家超越文本的哲理阐发;因为审美不是认识而是想象,诗意不是知识而是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隐者不遇》传播接受史 手抄本文化 印刷本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镜录》宋元明清传播接受史略论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小荣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5-226,共12页
《宗镜录》是永明延寿最重要的佛学撰著。其在宋元明清的传播接受形式虽大同小异,都表现为写经、刻经、研读、著述和说法引证,却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宋元主要在教内传播,教外影响较小;明清多由僧俗共同弘扬接受,故其传播广度和接受... 《宗镜录》是永明延寿最重要的佛学撰著。其在宋元明清的传播接受形式虽大同小异,都表现为写经、刻经、研读、著述和说法引证,却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宋元主要在教内传播,教外影响较小;明清多由僧俗共同弘扬接受,故其传播广度和接受深度都远超宋元。晚明以降,杭州宗镜堂成了一个特殊的佛教文学场所,具有特定的场所精神,由此产生的文学作品侧面反映了《宗镜录》传播接受所造成的文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镜录》 永明延寿 宋元明清 传播接受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