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传播学术史研究的方法与路径——兼评《传播学科的奠定(1922—1949)》
被引量:
2
1
作者
骆正林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7-121,共5页
近年来传播学术史研究在我国传播学界逐渐兴起。近期阅读胡翼青的《传播学科的奠定(1922—1949)》一书,对传播学术史研究方法与路径选择有了许多新思考。传播学术史研究应当通过知识社会学的手法破除历史神话,提示学术背后的权力关系,...
近年来传播学术史研究在我国传播学界逐渐兴起。近期阅读胡翼青的《传播学科的奠定(1922—1949)》一书,对传播学术史研究方法与路径选择有了许多新思考。传播学术史研究应当通过知识社会学的手法破除历史神话,提示学术背后的权力关系,并超越文本依赖,从研究主体的关系与行动的角度入手讲好学术故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还原学术史的鲜活面貌,激发传播理论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术史
知识社会学
意识形态
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意义的流动:传播学经典争议性文本的回应研究--基于《传播研究的现状》一文的考察
2
作者
李孝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8-176,共9页
贝雷尔森的《传播研究的现状》一文是反思传播研究的力作,以该经典争议性文本为个案,可以考察作为文本意义流动实践的学术回应现象,并与科学社会学中的“科学争论”研究对话。贝雷尔森在文章开篇就直面传播研究的“存亡”这个争议性中...
贝雷尔森的《传播研究的现状》一文是反思传播研究的力作,以该经典争议性文本为个案,可以考察作为文本意义流动实践的学术回应现象,并与科学社会学中的“科学争论”研究对话。贝雷尔森在文章开篇就直面传播研究的“存亡”这个争议性中心议题,触及传播研究如何又该何去何从的焦点问题,加之自身的疏漏颇多,又在多处反复表述,引发了施拉姆等人对“存亡”议题的回应。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传播研究的“存亡”议题已告一段落。但是贝雷尔森一文以其内容的反思性提及却未阐明后来者感兴趣的衍生议题,给了莫里森等人引申发挥的动力和空间。在回应经典争议性文本的第一阶段,施拉姆等人的回应视角不尽相同,但皆直接回应文本的争议性中心议题。待到此议题不再成为学界焦点,莫里森等后来者开始借回应文本中的衍生议题来展开论述。如此,在文本意义流动的实践之中,经典争议性文本实现了意义的增殖与变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雷尔森
经典文本
学术
回应
传播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传播学术史研究的方法与路径——兼评《传播学科的奠定(1922—1949)》
被引量:
2
1
作者
骆正林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处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7-121,共5页
文摘
近年来传播学术史研究在我国传播学界逐渐兴起。近期阅读胡翼青的《传播学科的奠定(1922—1949)》一书,对传播学术史研究方法与路径选择有了许多新思考。传播学术史研究应当通过知识社会学的手法破除历史神话,提示学术背后的权力关系,并超越文本依赖,从研究主体的关系与行动的角度入手讲好学术故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还原学术史的鲜活面貌,激发传播理论的活力。
关键词
传播学术史
知识社会学
意识形态
权力
分类号
G206-09 [文化科学—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意义的流动:传播学经典争议性文本的回应研究--基于《传播研究的现状》一文的考察
2
作者
李孝祥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8-176,共9页
基金
教育部青年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传播学术史书写研究”(18YJC860019)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陕中亚留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与跨文化适应研究”(2018N06)。
文摘
贝雷尔森的《传播研究的现状》一文是反思传播研究的力作,以该经典争议性文本为个案,可以考察作为文本意义流动实践的学术回应现象,并与科学社会学中的“科学争论”研究对话。贝雷尔森在文章开篇就直面传播研究的“存亡”这个争议性中心议题,触及传播研究如何又该何去何从的焦点问题,加之自身的疏漏颇多,又在多处反复表述,引发了施拉姆等人对“存亡”议题的回应。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传播研究的“存亡”议题已告一段落。但是贝雷尔森一文以其内容的反思性提及却未阐明后来者感兴趣的衍生议题,给了莫里森等人引申发挥的动力和空间。在回应经典争议性文本的第一阶段,施拉姆等人的回应视角不尽相同,但皆直接回应文本的争议性中心议题。待到此议题不再成为学界焦点,莫里森等后来者开始借回应文本中的衍生议题来展开论述。如此,在文本意义流动的实践之中,经典争议性文本实现了意义的增殖与变动。
关键词
贝雷尔森
经典文本
学术
回应
传播学术史
Keywords
Berelson
classical text
academic response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传播学术史研究的方法与路径——兼评《传播学科的奠定(1922—1949)》
骆正林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意义的流动:传播学经典争议性文本的回应研究--基于《传播研究的现状》一文的考察
李孝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