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会计文化、会计文化传承和会计文化传承的载体 被引量:10
1
作者 杨世忠 马元驹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4期24-27,共4页
文章以会计文化和会计文化传承的载体为研究对象,沿着文化、会计文化、会计文化传承和会计文化传承载体的研究思路,论证并得出会计文化是会计职业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培育和养成的并一致认同的价值信念、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总... 文章以会计文化和会计文化传承的载体为研究对象,沿着文化、会计文化、会计文化传承和会计文化传承载体的研究思路,论证并得出会计文化是会计职业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培育和养成的并一致认同的价值信念、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总和。这种以会计价值观为核心的会计文化必然会成为会计职业群体执业过程中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会计文化的传承就是将会计文化在一代会计人与另一代会计人之间传递和继承的现象。会计文化传承载体是指会计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和记忆方式,会计文化主要借助于会计文字语言符号载体、会计雕塑绘画符号载体和会计徽标图案符号载体和记忆方式得到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会计文化 会计文化传承 会计文化传承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的活态传承:传承人主体性激发路径 被引量:17
2
作者 李亚娟 谢双玉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9-51,共3页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乡村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其活态传承有助于促进文化保护、创新和旅游发展。非遗的非物质性、脆弱性和对传承人的依赖性,既是其重要属性,也是其保护传承与开发的制约因素,因此,非遗的活态传承成为各...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乡村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其活态传承有助于促进文化保护、创新和旅游发展。非遗的非物质性、脆弱性和对传承人的依赖性,既是其重要属性,也是其保护传承与开发的制约因素,因此,非遗的活态传承成为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非遗的活态传承是以人为载体的文化传递过程,①传承人是非遗最重要的展示载体,更是重要的传承载体和传播媒介,但是当下非遗传承人却面临着生存困境、断层、社会地位下降、身份认同缺失等问题,②因此,非遗的活态传承需要激发传承人的主体性。什么是传承人的主体性、如何激发传承人的主体性,值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传承 非物质性 制约因素 人的依赖性 传递过程 传承与开发 传承载体 活态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3
作者 周红柳 《村委主任》 2024年第17期174-176,共3页
随着我国城镇化浪潮的推进,乡村文化生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乡村传承主体的逐渐流失、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边缘化趋势加剧以及传承链条的潜在断裂,均对乡村文化的根脉构成了严峻考验。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实现乡村传统文化的有... 随着我国城镇化浪潮的推进,乡村文化生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乡村传承主体的逐渐流失、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边缘化趋势加剧以及传承链条的潜在断裂,均对乡村文化的根脉构成了严峻考验。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实现乡村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创新发展,可以尝试从三个维度着力:一是优化传承主体,二是强化传承客体,三是开拓创新传承载体。让乡村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多元的形式走进现代生活,焕发新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载体 严峻考验 传承主体 乡村传统文化 文化的根 传承与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杆件化插接视角下的瓦楞纸家具装饰设计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少帅 梁飞 袁琨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4-59,共6页
在家具设计领域内,同种材料在不同的设计策略下,经常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装饰效果和使用体验。通过梳理瓦楞纸家具结构的基本特征,探讨杆件化瓦楞纸插接结构的装饰方法及其可行性。运用类型学理论以及实证研究法,逐步建构可持续完善的瓦楞... 在家具设计领域内,同种材料在不同的设计策略下,经常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装饰效果和使用体验。通过梳理瓦楞纸家具结构的基本特征,探讨杆件化瓦楞纸插接结构的装饰方法及其可行性。运用类型学理论以及实证研究法,逐步建构可持续完善的瓦楞纸家具插接认知系统。依托该系统,探索瓦楞纸杆件插接对于传统木作家具装饰的转译方法,进而通过设计实践检验瓦楞纸材料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的潜能,让当代的瓦楞纸家具装饰设计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楞纸杆件 家具装饰 榫卯插接 断面类型 转译 传承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事论——民艺研究的文化学视角 被引量:2
5
作者 许平 张道一 《艺苑(美术版)》 1993年第1期24-34,共11页
物乃实物,谓非此无以生,事乃实事,谓非此无以成。——元·李治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二十五章》一、文化创造的历史动力同处一个时代,所有的人都面对同样的世界,却并非面对同样的过去。现代文明可以尽其所能地联... 物乃实物,谓非此无以生,事乃实事,谓非此无以成。——元·李治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二十五章》一、文化创造的历史动力同处一个时代,所有的人都面对同样的世界,却并非面对同样的过去。现代文明可以尽其所能地联结人们各自所处的不同空间,却永远无法改变不同的人群所肩负的不同历史。这也许是一种注定要影响世界面貌的、文化的自然。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本质 民间文化 原生态文化 现代文明 李治 文化信念 传承方式 民族历史 传承载体 文化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