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媒体背景下川东薅草锣鼓的传承机制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1
作者 张庆智 《戏剧之家》 2025年第5期28-30,共3页
川东薅草锣鼓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价值。然而,在自媒体时代,其传统传承方式面临诸多挑战,如年轻一代兴趣减弱、传承人才匮乏且老龄化、文化内涵与创新发展存在冲突等,这些都威胁着薅草锣鼓的传... 川东薅草锣鼓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价值。然而,在自媒体时代,其传统传承方式面临诸多挑战,如年轻一代兴趣减弱、传承人才匮乏且老龄化、文化内涵与创新发展存在冲突等,这些都威胁着薅草锣鼓的传承。本研究旨在探索自媒体语境下川东薅草锣鼓传承机制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并建议以创新传播方式和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加大教育推广力度,发掘文化内涵,从而达到传承与发展薅草锣鼓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薅草锣鼓 自媒体 传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民间宗祠保护与文化传承机制的探讨及实证
2
作者 陈彦祺 王葆华 +1 位作者 李千卉 樊欣 《华中建筑》 2024年第4期162-166,共5页
宗祠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呈现出最独特、鲜明的表征形式。鉴于宗祠建筑损毁及文化价值流失、传承意识淡薄、系统保护措施匮乏等“文化失忆”问题。选取黄河流域民间宗祠为研究对象,以探索民间宗祠文化的传承机制为研究主线,溯源民... 宗祠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呈现出最独特、鲜明的表征形式。鉴于宗祠建筑损毁及文化价值流失、传承意识淡薄、系统保护措施匮乏等“文化失忆”问题。选取黄河流域民间宗祠为研究对象,以探索民间宗祠文化的传承机制为研究主线,溯源民间宗祠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基于SPSS分析,采用田野调查法、因子分析法、比较归纳法等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相耦合,厘清黄河流域民间宗祠的现实困境及宗祠文化传承的影响因素。总结出抢救式保护宗祠建筑本体、活态化转译宗祠文化基因、多维度赋能乡村建设的在地性保护传承模式,以期更好地助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事业与乡村振兴建设的蓬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失忆 黄河流域 民间宗祠 文化传承机制 记忆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非遗文化大竹竹唢呐的现状与传承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晓霞 《戏剧之家》 2020年第36期66-67,共2页
大竹竹唢呐作为四川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着极高的艺术及文化价值。但与许多民间乐器一样,大竹竹唢呐主要因传承机制、审美变化、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一些现实原因,在当下社会环境中一直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及挑战,对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大竹竹唢呐作为四川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着极高的艺术及文化价值。但与许多民间乐器一样,大竹竹唢呐主要因传承机制、审美变化、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一些现实原因,在当下社会环境中一直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及挑战,对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且直接对这一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造成了较大阻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乐器 大竹竹唢呐 非遗保护 传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基因传承的当代实践探索--评《红色基因:传承机制变迁与当代建构》
4
作者 王晓兰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0-160,共1页
红色基因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与鲜明的时代引领意义,其在新时期的传承更担负着教化群众、奠定核心价值观念、汇聚力量与带动发展建设等重要责任,因此,其传承工作的深化与具体成效的凸显尤为关键。由张立、金新亮等编著,人民出版社2... 红色基因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与鲜明的时代引领意义,其在新时期的传承更担负着教化群众、奠定核心价值观念、汇聚力量与带动发展建设等重要责任,因此,其传承工作的深化与具体成效的凸显尤为关键。由张立、金新亮等编著,人民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红色基因:传承机制变迁与当代建构》一书,在全方位审视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传承机制变革历程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其先进经验,分析了党和国家在新发展时期关于红色基因传承机制的现实情况,为建立更加科学的新型传承机制提供了建议,为红色基因的广泛传播与长久传承提供了强大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承机制 历史文化内涵 核心价值观念 当代实践 全方位审视 红色基因 当代建构 变革历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教育视域下侗族民歌传承机制研究——以贵州民族大学侗族民歌教学实践为例
5
作者 吴文梅 《艺术家》 2023年第8期85-88,共4页
侗族民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我国民族音乐领域独树一帜,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侗族大歌更是在2009年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民族音乐殿堂一颗璀璨的明珠。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侗族民歌如何有... 侗族民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我国民族音乐领域独树一帜,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侗族大歌更是在2009年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民族音乐殿堂一颗璀璨的明珠。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侗族民歌如何有效传承保护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创新传承模式,发挥高校文化教育“指向标”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现实状况看,侗族民歌传承主体发生了较大变化,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模式 侗族民歌 传承机制 侗族大歌 指向标 贵州民族大学 精神文化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文化视野下广西龙江河流域壮族山歌的传承机制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林慧思 覃展鹏 《歌海》 2021年第3期120-122,127,共4页
广西龙江河流域的壮族山歌作为北路壮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底蕴丰厚,有着较强的地域性和时代性特点。着重剖析其当今的生存问题和传承困境,探索其传承机制,将有利于保护该地域壮族山歌的现时面貌和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促... 广西龙江河流域的壮族山歌作为北路壮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底蕴丰厚,有着较强的地域性和时代性特点。着重剖析其当今的生存问题和传承困境,探索其传承机制,将有利于保护该地域壮族山歌的现时面貌和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其未来向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文化 龙江河流域 壮族山歌 传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态传承视角下桂林渔鼓传承机制建设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刚 《艺术科技》 2018年第10期85-85,共1页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林渔鼓有着独特的区域文化价值以及艺术审美价值,保护、传承、发展好桂林渔鼓,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本文从此出发,以活态传承为切入点,探讨了基于活态传承的桂林渔鼓传承机制的建设,从采风调查机制、人才...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林渔鼓有着独特的区域文化价值以及艺术审美价值,保护、传承、发展好桂林渔鼓,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本文从此出发,以活态传承为切入点,探讨了基于活态传承的桂林渔鼓传承机制的建设,从采风调查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市场发展机制、大众传媒机制四个角度论述了桂林渔鼓传承机制的建设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林渔鼓 活态传承 传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发展语境下侗族大歌的传承机制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韩东 《民族音乐》 2018年第2期33-34,共2页
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作为侗族大歌传承机构来说,只有不断的创新传承理念、管理策略、发展思维等,才能够跟上时代步伐、激流勇进。在旅游发展语境战略的不断带动下,侗族大歌传承机构的发展也逐渐从重量到重质,侗族大歌传承机构的经... 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作为侗族大歌传承机构来说,只有不断的创新传承理念、管理策略、发展思维等,才能够跟上时代步伐、激流勇进。在旅游发展语境战略的不断带动下,侗族大歌传承机构的发展也逐渐从重量到重质,侗族大歌传承机构的经济发展策略也开始注重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力,而想要提高自身的侗族大歌传承机构竞争力,传承理念的创新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承机制 侗族大歌 旅游发展 语境 经济发展策略 时代步伐 竞争力 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过疏化”背景下的瑶族刺绣创新传承机制研究——以广东省乳源实验中学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蒲娇 申慧广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18年第3期56-57,共2页
瑶绣文化是我国瑶族地区再现过山瑶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其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精神思想反映着瑶族百姓的文化与生活。近年来,由于乡村地区的主要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求工作和发展,伴随而来的乡村"过疏化"现象也开始显现出来... 瑶绣文化是我国瑶族地区再现过山瑶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其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精神思想反映着瑶族百姓的文化与生活。近年来,由于乡村地区的主要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求工作和发展,伴随而来的乡村"过疏化"现象也开始显现出来。以代际相传的传统瑶绣传承机制已不适应在现代乡村生活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疏化 瑶绣 非遗 创新传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非遗传承机制建设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戒 《戏剧之家》 2019年第26期247-247,共1页
当前,国家大力倡导文化自信理念,在此背景下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空前提升。我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发展中,积淀着无数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先进文化,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发展和冲击下,部分非物... 当前,国家大力倡导文化自信理念,在此背景下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空前提升。我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发展中,积淀着无数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先进文化,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发展和冲击下,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为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需要加强非遗保护制度的建设,还需要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并且打造传承机制。为此,本文对非遗传承机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以概述,浅谈如何加强非遗传承机制建设,希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让非遗文化重现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传承 传承机制建设 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重构文化传承机制的现实必要性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勰刚 《改革与开放》 2013年第5X期187-188,共2页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路。民族的复兴,必然是文化的复兴,中华文化的绵延,向世人昭示了文化传承机制在文化发展中的独特...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路。民族的复兴,必然是文化的复兴,中华文化的绵延,向世人昭示了文化传承机制在文化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在当下中国,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就必然要大力发展文化,重构传承机制,使中华文化继续绵延下去。基于此,重构文化传承机制给建设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注入活的灵魂,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提供活力,是解决当下社会问题的必然措施,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中国梦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承 传承机制 重构 现实必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青岛市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机制对策研究
12
作者 王岩 郭泮溪 董婷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3年第6期61-67,共7页
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因,它虽具有"根"文化的特质,但却并非强势文化,尤其在青岛这样现代时尚的滨海城市,由于种种原因制约与影响,一些传承了数百年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只有拥有成体系... 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因,它虽具有"根"文化的特质,但却并非强势文化,尤其在青岛这样现代时尚的滨海城市,由于种种原因制约与影响,一些传承了数百年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只有拥有成体系的民间文化传承人队伍,才能使该项民间文化遗产保持"活态传承"的状态。当前迫切需要为现有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建立活态传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化遗产 活态传承 濒临失传类 变异倾向类 活态传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5
13
作者 肖丽 《艺海》 2017年第6期148-150,共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传承人保护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抓住"非遗"活态传承的特点,做好传承人的科学认定和管理工作,通过搭建平台、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等方式,建立完善的传承机制,激发传承人的积极性,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传承人保护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抓住"非遗"活态传承的特点,做好传承人的科学认定和管理工作,通过搭建平台、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等方式,建立完善的传承机制,激发传承人的积极性,在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参与下,培养更多观众和传习者,共同为"非遗"保护和传承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传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安新区历史文化品格及传承机制探析
14
作者 穆瑞锋 董月娟 甘文霄 《保定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16-20,共5页
雄安新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雄安新区历史文化品格可归纳为慷慨悲歌、好气任侠的文化特质,人才辈出、文贤迭起的文化底蕴,通达质朴、民俗丰富的文化性状,厚德载物、仁爱平和的文化精神及多元融合、兼容并包的文化... 雄安新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雄安新区历史文化品格可归纳为慷慨悲歌、好气任侠的文化特质,人才辈出、文贤迭起的文化底蕴,通达质朴、民俗丰富的文化性状,厚德载物、仁爱平和的文化精神及多元融合、兼容并包的文化基调。这五大品格极具生命力,是做好雄安新区历史文化传承的基石。梳理新区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实践,分析传承现状,借鉴国内外文化传承经验,提出雄安新区的历史文化传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新区 历史文化品格 传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状及传承机制建设研究——以南宁市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唐娟 刘亚虎 《歌海》 2022年第2期8-12,27,共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活态保护传承的关键,保护“非遗”就是保护传承人。通过实地走访调查的方式,以南宁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为研究对象,全方位、多角度分析“非...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活态保护传承的关键,保护“非遗”就是保护传承人。通过实地走访调查的方式,以南宁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为研究对象,全方位、多角度分析“非遗”传承人现状,剖析现阶段“非遗”传承人保护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此基础上,建设政府从建立“非遗”传承人认定保护机制、创新认定方式、构建培养教育体系到建立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强化传承人管理等方面,制定系统、完善的传承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及传承工作,促进“非遗”传承工作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传承 传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常态下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的构建 被引量:2
16
作者 段紫逸 《创新科技》 2017年第9期73-75,共3页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播的一种特定方式。在构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时,必须重视内外部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在环境变化历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陷入非语境化境地,这就会极大地阻碍非物...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播的一种特定方式。在构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时,必须重视内外部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在环境变化历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陷入非语境化境地,这就会极大地阻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因此,在新形势下,应当根据当前的时代环境,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非物质文化传播路径,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使其完整地交到后代子孙手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机制 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对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的思考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卓玮 《流行色》 2019年第2期157-157,159,共2页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形成了较大的冲击,这也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传承人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各地区要结合自身的实...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形成了较大的冲击,这也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传承人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各地区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加大整理、开发、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的建设,在科学开展传承教育的背景下,推进非遗传承工作的发展。本文就对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保护 传承机制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基因视角下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机制与实证研究
18
作者 宋祥 张嫩江 马成俊 《建筑与文化》 2023年第12期209-211,共3页
传统乡村文化蕴含着历史发展的智慧,在我国当代社会文化中仍具有重要价值。对传统乡村文化传承机制的解读是探索其传承路径的基础。文章结合文化基因理论,研究传统乡村文化基因的识别与遗传机制,并以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双赢的陕西袁家... 传统乡村文化蕴含着历史发展的智慧,在我国当代社会文化中仍具有重要价值。对传统乡村文化传承机制的解读是探索其传承路径的基础。文章结合文化基因理论,研究传统乡村文化基因的识别与遗传机制,并以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双赢的陕西袁家村作为实证案例,梳理袁家村的文化基因谱系,解读其代表性文化基因的传承特征。对于探索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路径,以及研究乡村文化与乡村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乡村文化 文化基因 传承机制 袁家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松江区历史文脉保护传承机制研究
19
作者 苏晨茜 《艺术科技》 2021年第2期71-72,178,共3页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了快速的城市化阶段,城市历史文脉资源被破坏,所以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成为新时代的治理议题。本文结合上海市松江区有关历史文脉的政策规划和松江区历史文脉保护传承机制形成的3个时期来探讨其历史文脉保护传承机...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了快速的城市化阶段,城市历史文脉资源被破坏,所以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成为新时代的治理议题。本文结合上海市松江区有关历史文脉的政策规划和松江区历史文脉保护传承机制形成的3个时期来探讨其历史文脉保护传承机制建设现状,并存在财政保障机制不完善、社会参与机制不健全、创新动力不足以及规划不明确的困境。对此,加强信息数据建设、社会组织培育、文化品牌建立和资金投入,完善松江区历史文脉保护传承机制,形成以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社会市场支持的协同治理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脉 保护机制 传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二人台音乐的艺术特色与传承机制
20
作者 胡佳 《戏剧之家》 2019年第28期41-41,共1页
内蒙古二人台是我国民间音乐的重要代表,广泛地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保护、传承、发扬好内蒙古二人台,不仅是艺术传承的客观需要,更是维护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必然要求。文章首先介绍了二人台的艺术特点,包括生活气息浓厚、民歌素... 内蒙古二人台是我国民间音乐的重要代表,广泛地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保护、传承、发扬好内蒙古二人台,不仅是艺术传承的客观需要,更是维护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必然要求。文章首先介绍了二人台的艺术特点,包括生活气息浓厚、民歌素材广泛、舞蹈动作丰富,继而探讨了二人台传承机制的构建,包括活态传承、学校传承、市场传承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二人台 艺术特色 传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