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承传统文化要作出两个回应 被引量:5
1
作者 郭继承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54-55,共2页
在如何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问题上,我们需要在最基本的两个问题上作出回应:其一,我们要传承什么?这实际上就是六中全会文件中指出的“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其二,如何... 在如何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问题上,我们需要在最基本的两个问题上作出回应:其一,我们要传承什么?这实际上就是六中全会文件中指出的“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其二,如何传承。这窦际上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渠道、方法、载体与方式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传承 优秀传统文化 思想价值 六中全会 基本元素 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承传统文化 激发乡村振兴精神动力
2
作者 王翠景 《河北农业》 2021年第8期47-48,共2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根本的思想基因、最丰富的道德资源,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命脉和思想沃土。由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鉴别力不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根本的思想基因、最丰富的道德资源,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命脉和思想沃土。由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鉴别力不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用优秀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占领乡村,激发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鲜活的精神动力和支撑。一、注重传承优秀的家训、家教、家风,带动形成良好的村风乡风家教和家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家庭稳定、社会安定的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乡村振兴 科技文化素质 道德资源 家风 传承传统文化 鉴别力 家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融合发展策略思考 被引量:7
3
作者 宋静静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4年第7期49-51,共3页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不足、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有待创新、专业人才匮乏等挑战。提出加强统筹规划整合文旅资源、创新发展模式...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不足、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有待创新、专业人才匮乏等挑战。提出加强统筹规划整合文旅资源、创新发展模式打造文旅融合产业、加大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环境、培养文旅复合人才夯实发展基础等策略,以期推动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活力的融合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让农耕文明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 传统文化保护传承 融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采茶歌为例谈音乐教学如何传承我国传统文化 被引量:2
4
作者 许达之 《福建茶叶》 2018年第9期232-232,共1页
包括茶文化在内的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音乐文化基因,因此从音乐教学角度去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当前音乐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可以从三方面透视:一是经济全球化时代音乐艺术的民族性成为一种内在的重要品质;... 包括茶文化在内的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音乐文化基因,因此从音乐教学角度去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当前音乐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可以从三方面透视:一是经济全球化时代音乐艺术的民族性成为一种内在的重要品质;二是文化自信的形成需要教育环节的深度嵌入;三是音乐教学变革的生活化趋势需要我们挖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以采茶歌为视角探索音乐教学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尝试基于采茶歌的音乐通识教育策略、基于采茶歌审美意象的音乐艺术美学教学策略、基于采茶歌文化节的生活化音乐教学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茶歌 音乐教学 传承传统文化 文化 教育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新媒体拓展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路径 被引量:27
5
作者 刘辉 张军龙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3-88,共6页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现实中传统文化传承面临传承主体单一、传播平台缺位以及传承边界固化等难题。为突破发展瓶颈,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陕西省渭南市在实践中充分发...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现实中传统文化传承面临传承主体单一、传播平台缺位以及传承边界固化等难题。为突破发展瓶颈,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陕西省渭南市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搭建直播平台,重视场景化叙事的文化传播方式,极大地拓展了受众群体和传播边界。基于文化治理的逻辑,新媒体传播与传统文化传承互融互嵌有利于发挥传统文化的纽带作用并实现多元行动者的文化连接,也可以在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的基础上重塑传统文化传承话语体系并拓展传统文化传承边界,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传承 新媒体 互嵌 文化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承的多元联动机制探索 被引量:4
6
作者 程敬华 庄龙玉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2-77,共6页
现代化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承受到文化失落、价值误导、传人难继等因素制约,面临着中国传统典籍遇冷、优秀传统观念丧失、古代传统建筑损毁、民间传统文化消逝等现实困境。然而,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它可以留存集体技艺,增强文... 现代化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承受到文化失落、价值误导、传人难继等因素制约,面临着中国传统典籍遇冷、优秀传统观念丧失、古代传统建筑损毁、民间传统文化消逝等现实困境。然而,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它可以留存集体技艺,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健康生活。在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需要树立多元联动理念,坚持政府主导地位,发挥社会协同作用,扩大民众参与程度,使多元行动主体之间能够有效协调,产生合力效果,从而富有成效地传承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传统文化传承 联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之社会学成因(上) 被引量:10
7
作者 容中逵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15,共5页
当代中国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主要表现在受教育者对传统文化知识系统、行为系统、价值系统的内化不足上,其成因除教育系统内部诸如家庭、学校、大众传媒教育及国家宏观教育决策等教育者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文化传承,教育影响... 当代中国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主要表现在受教育者对传统文化知识系统、行为系统、价值系统的内化不足上,其成因除教育系统内部诸如家庭、学校、大众传媒教育及国家宏观教育决策等教育者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文化传承,教育影响没有提供足够的传统文化原料和养份之外,还有更为深层次的社会因素。于内而言,主要是国家实力之衰弱、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之已有缺陷、他者思想在中国之结构性内化;于外而言,主要是他者文化、教育及意识形态之渗透、现代性之全球自然拓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传承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前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显性课程问题 被引量:5
8
作者 容中逵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8-61,共4页
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不够,在显性课程上主要表现在课程计划中体现传统文化内容的科目、课时比例少和教材编篡中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容不足两方面。为此,我们应当改进课程计划,在课程目标上充分挖掘并体现传统文化因子,在课程和结... 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不够,在显性课程上主要表现在课程计划中体现传统文化内容的科目、课时比例少和教材编篡中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容不足两方面。为此,我们应当改进课程计划,在课程目标上充分挖掘并体现传统文化因子,在课程和结构上调整并增加传统文化的学科和课时比例,在课程内容和教材编写上拓展并加深传统文化知识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教育 传统文化传承 显性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前我国教育传统文化传承践行之文化观基础 被引量:5
9
作者 容中逵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6,15,共4页
如何践行当前我国教育的传统文化传承,其认识基础便是对立"反思中和"的守成主义文化观,这不仅是文化发展本身的机制和文化守成主义产生的根源及现实功用所在,也是当下世界及中国的实际情形使然。"反思中和"的守成... 如何践行当前我国教育的传统文化传承,其认识基础便是对立"反思中和"的守成主义文化观,这不仅是文化发展本身的机制和文化守成主义产生的根源及现实功用所在,也是当下世界及中国的实际情形使然。"反思中和"的守成主义文化观应当具有守成的基本气质和反思的基本精神,克服三种极端的误解和滥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守成主义 文化 教育 传统文化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化产业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互促机制的构建 被引量:7
10
作者 栾淳钰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0-55,共6页
在知识经济勃兴背景下,经济发展的文化内涵与日递增,文化已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及宝贵的产业资源。文化产业是经济"新常态"下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产业。传承传统文化是凝聚民族认同、提升文化软实... 在知识经济勃兴背景下,经济发展的文化内涵与日递增,文化已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及宝贵的产业资源。文化产业是经济"新常态"下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产业。传承传统文化是凝聚民族认同、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的现实需要和共同追求。在现代化转型背景下,传统文化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出现传承危机。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的互促机制既可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有助于将传统文化传承纳入产业化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发展 传统文化传承 互促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之社会学成因(下) 被引量:6
11
作者 容中逵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11,共4页
当代中国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主要表现在受教育者对传统文化知识系统、行为系统、价值系统的内化不足上,其成因除教育系统内部诸如家庭、学校、大众传媒教育及国家宏观教育决策等教育者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文化传承,教育影响... 当代中国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主要表现在受教育者对传统文化知识系统、行为系统、价值系统的内化不足上,其成因除教育系统内部诸如家庭、学校、大众传媒教育及国家宏观教育决策等教育者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文化传承,教育影响没有提供足够的传统文化原料和养份之外,还有更为深层次的社会因素。于内而言,主要是国家实力之衰弱、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之已有缺陷、他者思想在中国之结构性内化;于外而言,主要是:他者文化、教育及意识形态之渗透、现代性之全球自然拓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传承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济大学图书馆新型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闻学堂” 被引量:16
12
作者 曹洁冰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5-25,共1页
同济大学“闻学堂”成立于2013年6月,是由同济大学宣传部与图书馆共同创建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闻学堂”集传统文献借阅、展示、研讨三项功能于一体,通过展览、互动、体验并结合传统的阅读、交流、讲座等形式,尝试在图书馆内... 同济大学“闻学堂”成立于2013年6月,是由同济大学宣传部与图书馆共同创建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闻学堂”集传统文献借阅、展示、研讨三项功能于一体,通过展览、互动、体验并结合传统的阅读、交流、讲座等形式,尝试在图书馆内搭建创新形式的传统文化教育平台,旨在为学生营造一个传统文化学习与美学熏陶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传承 大学图书馆 学堂 同济大学 文献借阅 教育平台 创新形式 文化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前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宏观教育决策因素 被引量:3
13
作者 容中逵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2009年第2期51-54,共4页
当前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之宏观教育决策因素主要表现在教育目的上的泛政治化倾向,忽视"中国人"之培养;教育价值取向上的"实利"主义,忽视教育之"人文化成"功能;教育制度及政策制定上的"他者中心&qu... 当前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之宏观教育决策因素主要表现在教育目的上的泛政治化倾向,忽视"中国人"之培养;教育价值取向上的"实利"主义,忽视教育之"人文化成"功能;教育制度及政策制定上的"他者中心"倾向,忽视"有中国特色"之基本国情。为有效加强我国教育的传统文化传承,我们应当重提宏观教育决策之国民性,整体赋予传统文化传承以应有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传承 不力 宏观教育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百鸟朝凤》看传统文化的传承困境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冰燕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142-144,共3页
吴天明导演留下的最后作品《百鸟朝凤》,主题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影片塑造了黄河边上新老两代艺人焦三爷和游天鸣对唢呐的真诚热爱并艰难传承的点点滴滴,折射出唢呐等传统文化、传统艺术在人心浮躁的时代、西方文化强势注入的环境... 吴天明导演留下的最后作品《百鸟朝凤》,主题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影片塑造了黄河边上新老两代艺人焦三爷和游天鸣对唢呐的真诚热爱并艰难传承的点点滴滴,折射出唢呐等传统文化、传统艺术在人心浮躁的时代、西方文化强势注入的环境下的艰难传承并难掩逐渐没落之势,展现了唢呐艺术在传承中面临着人们意识淡薄、外来文化艺术冲击、传统市场萎缩、传统文化艺人断层等诸多方面的困境,这是给观众留下的时代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天明 《百鸟朝凤》 传统文化传承 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上) 被引量:44
15
作者 赵志安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7-42,共6页
本文根据音乐传播媒介性质上的差异 ,首次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历史进行断代分析 ,将其划分为“口语媒介传播时期、乐谱媒介传播时期、电子媒介传播时期”等三个阶段 ;同时从音乐传播模式出发 ,论述了不同时期音乐传播活动的特点及其对... 本文根据音乐传播媒介性质上的差异 ,首次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历史进行断代分析 ,将其划分为“口语媒介传播时期、乐谱媒介传播时期、电子媒介传播时期”等三个阶段 ;同时从音乐传播模式出发 ,论述了不同时期音乐传播活动的特点及其对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的影响 ;其中重点思考了“传统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音乐文化传承 音乐传播媒介 传播模式 传播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大学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之课程因素 被引量:2
16
作者 容中逵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2008年第2期55-58,共4页
当前我国大学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与大学课程设置不无关系。就显性课程而言,主要表现在体现传统文化内容的科目比例、课时少;就隐性课程而言,主要表现在体现传统文化精神的内容和因素少。为加强大学的传统文化传承力度,应当改进当前我国的... 当前我国大学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与大学课程设置不无关系。就显性课程而言,主要表现在体现传统文化内容的科目比例、课时少;就隐性课程而言,主要表现在体现传统文化精神的内容和因素少。为加强大学的传统文化传承力度,应当改进当前我国的大学课程设置,细心呵护显性课程中之传统文化内容,精心养护隐性课程中之传统文化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传统文化传承 不力 课程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下) 被引量:21
17
作者 赵志安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4-76,共3页
本文根据音乐传播媒介性质上的差异.首次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历史进行断代分析,将其划分为“口语媒介传播时期、乐谱媒介传播时期、电子媒介传播时期”等三个阶段;同时从音乐传播模式出发,论述了不同时期音乐传播活动的特点及其对传统... 本文根据音乐传播媒介性质上的差异.首次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历史进行断代分析,将其划分为“口语媒介传播时期、乐谱媒介传播时期、电子媒介传播时期”等三个阶段;同时从音乐传播模式出发,论述了不同时期音乐传播活动的特点及其对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的影响;其中重点思考了“传统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播”这一问题[其文(上)发表于《黄钟》2003年第3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音乐文化传承 音乐传播媒介 传播模式 传播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思政课程教学协同育人教育探索——评《鲁班文化与工匠精神》 被引量:9
18
作者 鲁渭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I0003-I0003,共1页
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加强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是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主要渠道,更是实现高质量育人的必要手段。鲁班文化与工匠精神有着根源上的联系,借助思政课程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关键在于寻求中华传统... 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加强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是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主要渠道,更是实现高质量育人的必要手段。鲁班文化与工匠精神有着根源上的联系,借助思政课程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关键在于寻求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思政课程教学协同育人的契合点。而由谷道宗、王光炎等人所著的《鲁班文化与工匠精神》一书,不仅系统性介绍了鲁班文化的起源与内涵,更提出了工匠精神的传承策略,对高校思政教学有着很强的指导价值。本文围绕着该书内容进行研读,从中获取相关启示,提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思政课程教学的新方法,以期培育我国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并为高校教师提供价值性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匠精神 协同育人 传统文化传承 教育探索 思政课程 高校思政教学 高校教师 专业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文化传承视阈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评《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宁 《中国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I0050-I0050,共1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相较以往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乡村旅游。近年来,国内不少地区出现了"乡村旅游热"的现象,人们通过旅游的方式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和乡土风情。然而需要指出的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相较以往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乡村旅游。近年来,国内不少地区出现了"乡村旅游热"的现象,人们通过旅游的方式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和乡土风情。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地区的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漠视传统文化的问题,一些景点的设置也只是为了迎合人们的感官需求,这导致旅游景区的魅力大打折扣。事实上,旅游与文化二者紧密相连,割裂了文化的旅游活动也将难以赢得人们长久的喜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乡土风情 传统文化传承 旅游景区 旅游热 发展策略研究 物质生活水平 发展过程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体验式乡村旅游发展研究——评《乡村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 被引量:4
20
作者 汪振泽 《中国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I0032-I0032,共1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稳健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人们开始重视自身的精神需求,而旅游需求则属于精神需求的范畴。然而,随着人们旅游次数的增多,其自身的旅游经历也得以丰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稳健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人们开始重视自身的精神需求,而旅游需求则属于精神需求的范畴。然而,随着人们旅游次数的增多,其自身的旅游经历也得以丰富,传统的旅游形式已不能满足他们的旅游期待和精神需求,因而体验式旅游应运而生。所谓体验式旅游事实上是体验经济和旅游业相互融合的产物,这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受到不少人的推崇和喜爱。一些学者曾指出,体验式旅游在于使旅游者全身心参与到旅游活动之中,使其亲身体验各种事物,帮助他们收获愉悦感和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验式旅游 传统文化传承 愉悦感 物质生活水平 亲身体验 物质需求 体验式乡村旅游 旅游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