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善兰和伟烈亚力合译《代数学》的主要内容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必胜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21-1026,共6页
基于李善兰和伟烈亚力合译著作《代数学》原始文献内容的分析和讨论,为研究19世纪末西方数学传播史提供文献支持。译著传入的数学内容主要有方程理论、代数表示论、二项式定理、极限理论和级数理论。《代数学》首次引进了西方符号代数... 基于李善兰和伟烈亚力合译著作《代数学》原始文献内容的分析和讨论,为研究19世纪末西方数学传播史提供文献支持。译著传入的数学内容主要有方程理论、代数表示论、二项式定理、极限理论和级数理论。《代数学》首次引进了西方符号代数学内容体系,并使中国传统代数学的发展更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善兰(1811-1882) 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 1815-1887) 《代数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伟烈亚力的中西代数学比较及其史学渊源 被引量:4
2
作者 陈志辉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02-518,共17页
19世纪来华的英国新教传教士伟烈亚力,除了与中国算学家李善兰合作翻译德摩根《代数学》,正式引入近代西方符号代数并产生重要影响外,还撰写了《中国科学略记·算术及代数学》等著作,对西方和宋元时期的代数学做出比较。文章对比了... 19世纪来华的英国新教传教士伟烈亚力,除了与中国算学家李善兰合作翻译德摩根《代数学》,正式引入近代西方符号代数并产生重要影响外,还撰写了《中国科学略记·算术及代数学》等著作,对西方和宋元时期的代数学做出比较。文章对比了《略记》、《代数学》中英文序言和其他西文文献,同时考察了伟烈亚力旧藏的中算书籍。受英国实用知识传播学会和学会出版物影响,伟烈亚力从棣么甘(今译德摩根)为《便士百科全书》所撰写的数学词条等中获得了西方代数学和代数学史的知识视角。在宋元代数学方面,清代学者易之瀚、罗士琳的《四元释例》应该是伟烈亚力的重要参考书。《四元释例》对增乘开方法、天元术和四元术等基本规则总结和阐释,在伟烈亚力的著作中有所反映,并成为其中西代数学比较得以深入的关键。伟烈亚力的数学史观也受德摩根等人的影响:其撰写中国数学史的目的着眼于对当下数学知识理解、研究和宗教传播两方面的实用意义,并体现在《略记》发表后伟烈亚力的数学翻译出版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烈亚力 代数学 中西比较 德摩根 《便士百科全书》 《四元释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国文献解题》看伟烈亚力对中西文献学交流的贡献 被引量:4
3
作者 李真 左亚楠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1-128,共8页
《中国文献解题》是1867年在上海出版的一部有关古代中国文献的西文目录学著作,作者为英国新教来华传教士、著名汉学家伟烈亚力。作为目前所见西方世界第一部按中国古代四部分类法编撰的指南目录,该书对2000多部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分类... 《中国文献解题》是1867年在上海出版的一部有关古代中国文献的西文目录学著作,作者为英国新教来华传教士、著名汉学家伟烈亚力。作为目前所见西方世界第一部按中国古代四部分类法编撰的指南目录,该书对2000多部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分类解说,撰写了较为详细的提要,为西方学者准确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典籍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西方汉学史上,《中国文献解题》因其资料翔实、考据权威,成为19世纪以来西人研究中国典籍最实用的参考书之一,在近代中西文献学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烈亚力 《中国文献解题》 中西文献学 西方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伟烈之谜三部曲——一行观测磁偏角 被引量:5
4
作者 闻人军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7-75,共9页
英国传教士、著名汉学家伟烈亚力1859年发表《中国磁针》一文,称8世纪僧一行早就发现磁偏角。因为伟烈氏未提供资料出处及中文原文,此后中外汉学家们不断地寻找其原文,均未成功。现已查明,伟烈氏引文出自他的中文藏书:清代学者张作楠《... 英国传教士、著名汉学家伟烈亚力1859年发表《中国磁针》一文,称8世纪僧一行早就发现磁偏角。因为伟烈氏未提供资料出处及中文原文,此后中外汉学家们不断地寻找其原文,均未成功。现已查明,伟烈氏引文出自他的中文藏书:清代学者张作楠《翠薇山房数学》中的《揣籥小录》(1820)。中文原文为:'僧一行尝以针较北极,针指虚危之间,极在虚六度初,针实偏于极右二度九十五分。北极偏右则知南极偏左矣。'这段资料源自陆燿《切问斋集》一行遗闻,而《切问斋集》一行遗闻源自杨光先《针路论》'一行针诀''虚危之间针路明,南方张度上三乘'。李淳风《针石论》和杨光先《针路论》'一行针诀'揭示:指南浮针的发明和磁偏角的发现不晚于8世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烈亚力 僧一行 磁针 磁偏角 《揣籥小录》 《切问斋集》 杨光先 《针路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合丛谈》与其数理化传播 被引量:2
5
作者 姚远 杨琳琳 亢小玉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50-555,共6页
目的对《六合丛谈》中牛顿(Isaac Newton,1643-1727)经典力学和化学传播的来源与内容作分析讨论,为研究19世纪中期中国科学传播史提供文献支持。方法原始期刊文献考证与分析。结果最早传入巴贝奇(Charles Babbage,1792-1871)和许茨(Geor... 目的对《六合丛谈》中牛顿(Isaac Newton,1643-1727)经典力学和化学传播的来源与内容作分析讨论,为研究19世纪中期中国科学传播史提供文献支持。方法原始期刊文献考证与分析。结果最早传入巴贝奇(Charles Babbage,1792-1871)和许茨(George Scheutz,1785-1873)计算技术等数学知识;传入的物理学内容主要涉及杠杆、轮轴、滑车、劈、斜面、螺旋、万有引力等;传入的化学涉及化学定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贵金属提取、化学元素、化合、化学热、化学力等。结论《六合丛谈》传入的力学知识不同于明天启六年(1626)王征(1571-1644)传入的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时代的机械力学,而是牛顿之后的经典力学。化学传播则首次为中文"化学"一词准确定义,并归入自然科学序列,比之前王韬(1828-1897)仅在日记(1855)中提及"化学"一词和之前合信(Benjamin Hobson,1816-1873)的《博物新编》(1855)仅提及相关知识是一大进步,从而一扫"炼学"、"质学"、"舍密学"等含混命名,在汉字文化圈发生深远影响,并使传入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合丛谈》(1857—1858) 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 1815—1887) 重学 化学 科学传播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译名“化学”的诞生 被引量:18
6
作者 沈国威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2000年第1期55-71,共17页
“化学”一词不见于清末以前的典籍,乃19世纪50年代在上海创制的新词。1855年春,王韬从内地会创始人戴德生口中得知“化学”,并记录于自己的日记中。1857年墨海书馆出版《六合丛谈》,伟烈亚力向中国读者介绍西方诸学,... “化学”一词不见于清末以前的典籍,乃19世纪50年代在上海创制的新词。1855年春,王韬从内地会创始人戴德生口中得知“化学”,并记录于自己的日记中。1857年墨海书馆出版《六合丛谈》,伟烈亚力向中国读者介绍西方诸学,“化学”首当其冲。这是“化学”首次用于正式出版物。有理由相信伟氏的“化学”来源于王韬。“化学”通过《六合丛谈》为中国士子所知,并传入日本,取代了译自荷兰语的“舍密”,成为汉字使用国家共同的译词。作者通过“化学”一词,对19世纪西学东渐引发的新词、译词的产生以及中日学术词汇交流的某些史实进行了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 王韬 伟烈亚力 戴德生 六合丛谈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数学》引入西方符号代数的意义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必胜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01-312,共12页
基于李善兰和伟烈亚力合译《代数学》的主要内容分析,认为《代数学》中的语言系统采用了中国传统数学的语言模式,逻辑推理也是来自于中国传统代数学思想之中。并且,从科学史角度来看,《代数学》首次引进了西方符号代数学的内容体系,是... 基于李善兰和伟烈亚力合译《代数学》的主要内容分析,认为《代数学》中的语言系统采用了中国传统数学的语言模式,逻辑推理也是来自于中国传统代数学思想之中。并且,从科学史角度来看,《代数学》首次引进了西方符号代数学的内容体系,是在中国传统代数学思想影响下进行的一次西方半符号化的代数学传播,使我国传统代数学的发展更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为后来中国传统代数学的完全西化作了重要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善兰(1811-1882) 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 1815-1887) 《代数学》 符号代数 中国传统代数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微积拾级》的主要内容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必胜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23-931,共9页
基于李善兰和伟烈亚力合译著作《代微积拾级》原始文献内容的分析和讨论,为研究19世纪末西方数学传播史提供文献支持。译著的主要内容有解析几何、微分学和积分学。通过内史研究,结果得出解析几何、微分学和积分学是第一次系统地在我国... 基于李善兰和伟烈亚力合译著作《代微积拾级》原始文献内容的分析和讨论,为研究19世纪末西方数学传播史提供文献支持。译著的主要内容有解析几何、微分学和积分学。通过内史研究,结果得出解析几何、微分学和积分学是第一次系统地在我国传播,首次从内史角度对其中的解析几何、微分学和积分学进行比较分析。结论得出《代微积拾级》的翻译出版是在中国传统数学的影响下与对西方数学半符号化的接受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代微积拾级》首次引进了西方分析学的内容体系,并使中国传统数学的发展更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善兰(1811—1882) 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 1815-1887) 《代微积拾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善兰“中国定理”之由来及其反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韩琦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9年第1期7-13,共7页
在查阅西方文献的基础上,考证了“中国定理”(ChineseTheorem,即Fermat定理之道定理)的来源,指出它是李善兰发明,由英国新教传教士伟烈亚为首次披露的。分析了李善兰得出“中国定理”的思路,并详细记述了由“中国定理”引发的讨... 在查阅西方文献的基础上,考证了“中国定理”(ChineseTheorem,即Fermat定理之道定理)的来源,指出它是李善兰发明,由英国新教传教士伟烈亚为首次披露的。分析了李善兰得出“中国定理”的思路,并详细记述了由“中国定理”引发的讨论。最后指出中国数学史论著中有关论述之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善兰 伟烈亚力 中国定理 数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衍求一术在西方的历程
10
作者 汪晓勤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9年第3期222-233,共12页
秦九韶解一次同余组的大衍求一术被西方学者所理解,并不是一件顺利的事。1852年英国汉学家伟烈亚力在《北华捷报》上撰文,介绍别、子“物不知数”题的解法,但未能具体介绍求乘率的求一术;德国学者毕尔那茨基在译伟烈亚力的论文以及... 秦九韶解一次同余组的大衍求一术被西方学者所理解,并不是一件顺利的事。1852年英国汉学家伟烈亚力在《北华捷报》上撰文,介绍别、子“物不知数”题的解法,但未能具体介绍求乘率的求一术;德国学者毕尔那茨基在译伟烈亚力的论文以及法国数学家特凯在转译毕氏的德译文时都误解了该解法。德国数学家马蒂生在只有毕氏译文的情况下,敏锐地发现毕氏的错误,并证明了中国解法与高斯解法的一致性,还对模不两两互素的情形作了解释,从而为“中国剩余定理”这一数论术语在西方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然而,马蒂生仍不知中国解法中关键性的求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烈亚力 大衍术 乘率 毕尔那茨基 中国剩余定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代数学》到《代数术》的几个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必胜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08-818,共11页
《代数学》和《代数术》是清末西方数学理论引入中国的两本经典译著,二者都引入了西方代数理论,并且有着承前启后的相互关系。其内容具有连续性,理论研究范围得以扩展,术语上有所改进,以及研究的深入。《代数学》传入的西方代数理论主... 《代数学》和《代数术》是清末西方数学理论引入中国的两本经典译著,二者都引入了西方代数理论,并且有着承前启后的相互关系。其内容具有连续性,理论研究范围得以扩展,术语上有所改进,以及研究的深入。《代数学》传入的西方代数理论主要集中在符号代数、级数和简单方程等问题,而《代数术》则引入更为复杂的代数理论,其中有卡尔达诺求根公式、高次方程特殊解法、连分数运算和不定分析等。并且,在计算方面引入了经济计算,复杂的级数运算,三角函数及其应用等。同时,《代数学》和《代数术》对清末科学与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其中的几个相关问题对后来中国学者学习和研究西方代数理论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想,指引了代数学领域研究的方向,也为中国代数学的西化和引入抽象代数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 1815-1887) 傅兰雅(John Fryer 1839-1928) 李善兰(1811-1882) 华蘅芳(1833-1902) 《代数学》 《代数术》 西方数学引入 代数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