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末民初上海会审公廨中的中美会审权力竞逐——以钞本史料《上海华洋诉讼案》为考察中心
1
作者 蔡晓荣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8-164,共17页
钞本史料《上海华洋诉讼案》共辑录1909—1913年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美国会审官呈致会审公廨的往复函件693帧,其较为生动地映现了该时期会审公廨美国会审官围绕中美会审案与中方会审官进行交涉的丰富细节。美国会审官通过与中方会审官... 钞本史料《上海华洋诉讼案》共辑录1909—1913年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美国会审官呈致会审公廨的往复函件693帧,其较为生动地映现了该时期会审公廨美国会审官围绕中美会审案与中方会审官进行交涉的丰富细节。美国会审官通过与中方会审官展开权力竞逐,不仅把持了中美会审案诉讼程序之运作,而且实质性操控案件的实体裁判。上述情形在辛亥革命后愈加恶劣。中美会审官在会审案审理和裁判过程中的权力竞逐,揭示了隐于正式诉讼制度背后的“外交挟制”,是导致会审公廨中外会审实践滑向“泛外交化”误区的主因,也是决定会审公廨中外会审机制运作的最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华洋诉讼案》 会审公廨 中美会审 权力竞逐 “外交挟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审公廨司法审判权的“攫取”与“让渡”——会审公廨移交上海总商会调处民商事纠纷的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王红梅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3-157,共5页
会审公廨是中国社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一种特殊司法现象,传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会审公廨在不同的时期对中国司法权的"攫取",但现有的史料表明,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将一些商事纠纷移交给上海总商会处理,这种司法权的"... 会审公廨是中国社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一种特殊司法现象,传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会审公廨在不同的时期对中国司法权的"攫取",但现有的史料表明,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将一些商事纠纷移交给上海总商会处理,这种司法权的"让渡"与"攫取"的冲突,需要合理的历史解释。会审公廨司法权的"攫取"是租界寻求司法保障以维护其秩序,司法审判权的"让渡"是租界对商会这一优质的社会司法资源的有效利用,以求及时解决商事纠纷以维护租界秩序,司法审判权的"攫取"与"让渡"在维护租界秩序上实现了价值目标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审公廨 上海总商会 司法审判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审公廨与中国法制进步——以一名美国律师的记录为视角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帆 于兆波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6期19-22,37,共5页
会审公廨是设立在租界内的中国司法机构,经历了中国从传统社会到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其发展演变呈现出与时代的不同步,在中国传统司法体制内糅合了西方法律因素并最终对整个法治进程产生影响。虽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方便西方列强在华攫... 会审公廨是设立在租界内的中国司法机构,经历了中国从传统社会到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其发展演变呈现出与时代的不同步,在中国传统司法体制内糅合了西方法律因素并最终对整个法治进程产生影响。虽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方便西方列强在华攫取利益和维护租界中的秩序,但通过一名美国律师的简短记录,我们可以窥斑见豹,再次从法理学角度认真思考该机构对我国法制进步的客观影响与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审公廨 领事裁判权 法律移植 法律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洋诉讼中的法理与国权:熊希龄与华昌公司案研究
4
作者 侯庆斌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6-64,共9页
1922年美国人怀德在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控告湖南华昌公司拖欠钱款。原告胜诉,但华昌公司处于破产托管中,包括前国务总理熊希龄在内的股东们消极应诉,无意协助执行判决。1926年6月会审公廨借熊希龄访沪之际将他拘传受审。彼时正值中外... 1922年美国人怀德在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控告湖南华昌公司拖欠钱款。原告胜诉,但华昌公司处于破产托管中,包括前国务总理熊希龄在内的股东们消极应诉,无意协助执行判决。1926年6月会审公廨借熊希龄访沪之际将他拘传受审。彼时正值中外交涉收回会审公廨的关键时刻,熊希龄质疑法庭的管辖权和传唤程序,将个人受辱引申为西人藐视中国主权,引发各界声援。这一华洋纠纷变为交涉事件,有利于中方收回会审公廨。该案于1927年审结。华昌公司案在舆论中由隐到显以及会审公廨管辖权不断被“问题化”的过程,反映了1920年代中国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北洋政府收回利权的努力,亦构成租界法权变迁和近代中国废除治外法权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希龄 华昌 会审公廨 华洋诉讼 国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上海华洋交涉“曹锡荣案”始末 被引量:1
5
作者 郭淇斌 刘平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9-66,99,共9页
晚清上海华洋杂处,多种政治势力并存,各按其自身规范运行,一旦发生影响广泛的事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上海道台、上海公共租界领事团、上海知县等,往往互相交集,反复筹谋。1883年发生的曹锡荣案历时四年,工部局在领事团支持下,与上海... 晚清上海华洋杂处,多种政治势力并存,各按其自身规范运行,一旦发生影响广泛的事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上海道台、上海公共租界领事团、上海知县等,往往互相交集,反复筹谋。1883年发生的曹锡荣案历时四年,工部局在领事团支持下,与上海县衙、上海道台争夺对嫌犯的羁押权、审判权,上海会审公廨也成为各方权力角逐的场域。当工部局试图冲破约章束缚、强势争夺对租界华人的司法权时,与领事团的矛盾也逐渐产生。最终失去领事团支持的工部局逐渐转向适应和利用清方规则以平息纠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锡荣 上海共租界工部局 会审公廨 上海知县 上海道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上海陋俗治理中的司法困境与中西矛盾——以法租界内的台基案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侯庆斌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2-61,共10页
“台基”指男女赁屋宿奸之所,晚清时期曾在上海盛行一时,尤以法租界为甚,被视为地方陋俗的代表。上海道台、知县和租界会审公廨谳员严加禁止,报章也多有挞伐,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禁令和舆论皆从道德出发,指斥台基毁人名节,淡化其违法... “台基”指男女赁屋宿奸之所,晚清时期曾在上海盛行一时,尤以法租界为甚,被视为地方陋俗的代表。上海道台、知县和租界会审公廨谳员严加禁止,报章也多有挞伐,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禁令和舆论皆从道德出发,指斥台基毁人名节,淡化其违法属性。加之奸罪取证困难,以致法官无法严格依据清律断案,仅以薄惩示儆。此外,中西法典对通奸罪的定性不同,法租界内华洋会审体制下法国陪审和巡捕房对华人案件的干预,使得会审公廨中方谳员难以肆意对台基案犯施以重刑。台基之风折射出上海陋俗治理中道德与法律的纠结,以及华洋当局在司法观念和城市管理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基 会审公廨 陋俗治理 犯奸 上海法租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