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车头间距与前车速度的改进优化速度模型 被引量:5
1
作者 赖林 胡永红 史忠科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8-122,共5页
为了更加准确地描述城市交叉路口中车辆间的跟驰行为,分析处于跟驰状态下车辆间的跟驰行为特性,结合交叉路口采集的实际数据,对优化速度模型进行了验证。针对优化速度模型与实际数据误差较大的问题,通过简化时变期望间距的表达式,添加... 为了更加准确地描述城市交叉路口中车辆间的跟驰行为,分析处于跟驰状态下车辆间的跟驰行为特性,结合交叉路口采集的实际数据,对优化速度模型进行了验证。针对优化速度模型与实际数据误差较大的问题,通过简化时变期望间距的表达式,添加与两车车头间距与前车速度相关的加速度补偿项,得到改进后的优化速度模型,结合实测数据对该改进模型进行验证,将结果与原模型进行对比分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改进后的优化速度模型与交叉路口中车辆间的实际跟驰行为更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 十字路口 MATLAB 模型 速度 车头间距 改进优化速度模型 车辆跟驰行为 城市交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侧向偏移的车辆行为特性及优化速度模型 被引量:3
2
作者 曲大义 周警春 +2 位作者 林璐 韩乐潍 黑凯先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336-341,共6页
针对车流优化速度模型在侧向偏移方面的尚存缺陷,提出了考虑侧向车影响及侧向偏移的优化速度模型。综合考虑了车辆侧向偏移的影响因素,基于刺激-反应机制和车辆跟驰理论,系统分析车速优化模型,协同考虑换道车辆侧向偏移的影响因素,建立... 针对车流优化速度模型在侧向偏移方面的尚存缺陷,提出了考虑侧向车影响及侧向偏移的优化速度模型。综合考虑了车辆侧向偏移的影响因素,基于刺激-反应机制和车辆跟驰理论,系统分析车速优化模型,协同考虑换道车辆侧向偏移的影响因素,建立车辆行为特性的优化速度模型,并在典型的减速换道场景中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考虑侧向偏移的优化速度模型能够更加贴合实际交通状况,切实体现车辆驾驶行为特性规律,研究成果为车辆平稳运行和安全换道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偏移 车辆跟驰理论 换道行为 优化速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对称作用的二维优化速度改进模型 被引量:2
3
作者 田欢欢 董力耘 薛郁 《广西科学》 CAS 2015年第4期357-361,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行人流非对称作用的二维优化速度改进模型的稳定性,探讨行人交通流拥堵的临界行为。【方法】在二维优化速度模型基础上,用非对称作用力函数形式代替原来的对称力函数,并考虑后方行人的作用强度,提出一个改进的二维优化... 【目的】通过分析行人流非对称作用的二维优化速度改进模型的稳定性,探讨行人交通流拥堵的临界行为。【方法】在二维优化速度模型基础上,用非对称作用力函数形式代替原来的对称力函数,并考虑后方行人的作用强度,提出一个改进的二维优化速度模型。【结果】通过线性稳定性分析得出沿φ=0,π/6,π/3,π/2方向传播的横波模式和纵波模式的稳定性条件,以及改进后的模型相图。在扰动波沿x轴传播的情况下,行人流的稳定性与敏感性系数a、行人间的距离r以及后方行人的作用强度λ同时相关;在其它情况下,稳定性条件都只与行人间的距离r有关。改进的模型中沿着x轴方向传播的纵波模式的临界曲线沿着r轴向左移动,且临界曲线下方的区域变得更小;而沿着x轴方向传播的横波模式的临界曲线沿着r轴向右移动,且临界曲线下方的区域变大。【结论】后方行人的作用强度对行人交通拥堵有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人流 优化速度模型 行人交通拥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延迟效应的交通流宏观流体力学模型 被引量:3
4
作者 郭言 施映 +1 位作者 章一才 薛郁 《广西科学》 CAS 2017年第4期349-355,共7页
【目的】研究延迟效应的高阶宏观流体力学模型及其对交通流密度波产生的影响。【方法】通过宏观转化法将微观量转换成宏观量,推导出关于延迟效应的高阶动力学模型。同时结合交通流的守恒连续性方程,对新的动力学模型进行线性分析和非线... 【目的】研究延迟效应的高阶宏观流体力学模型及其对交通流密度波产生的影响。【方法】通过宏观转化法将微观量转换成宏观量,推导出关于延迟效应的高阶动力学模型。同时结合交通流的守恒连续性方程,对新的动力学模型进行线性分析和非线性分析。用迎风格式数值模拟研究在不同延迟时间和密度下的交通流的成簇效应和系统的稳定性。【结果】推导出的模型具有各向异性的特性。在线性稳定性分析和非线性分析中分别推导出在微扰的条件下交通流的稳定性条件和描述密度波的KdV-Burgers方程,并求得密度波解。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考虑了延迟效应的模型系统不稳定状态范围在缩小。【结论】考虑了延迟效应的宏观流体力学模型,交通流成簇效应减弱。这表明交通流的拥堵得到抑制,有利于系统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速度模型 宏观转化 流体力学模型 连续性方程 KDV-BURGERS方程 延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耦合模型驱动的行人过街仿真
5
作者 宋涛 王彦林 +1 位作者 魏昕恺 韦艳芳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51-665,共15页
行人仿真在公共安全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如何增强仿真环境中智能体的真实性一直是一个难题.本工作提出了一种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行人二维优化速度模型耦合驱动算法,并对无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行为进行仿真.通过构建考虑无速度差... 行人仿真在公共安全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如何增强仿真环境中智能体的真实性一直是一个难题.本工作提出了一种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行人二维优化速度模型耦合驱动算法,并对无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行为进行仿真.通过构建考虑无速度差项和有速度差项2种行人二维优化速度模型的策略探索方案,揭示出带有速度差项行人二维优化速度模型的耦合驱动算法倾向于灵活地选择相对安全的动作,从而使行人选择动作的策略也更优,达到了完全避免行人碰撞、确保行人安全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 二维优化速度模型 碰撞 无信号交叉口 行人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驾驶技能与追尾事故关系的仿真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庚 贾宁 马寿峰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6-101,共6页
驾驶员驾驶水平与追尾事故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以交通流仿真模型中的优化速度模型为基础,考虑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与操作失误率两方面因素,建立了一种追尾事故的微观仿真模型.随后针对由两台车辆组成的场景,通过仿真实验研究了车速、... 驾驶员驾驶水平与追尾事故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以交通流仿真模型中的优化速度模型为基础,考虑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与操作失误率两方面因素,建立了一种追尾事故的微观仿真模型.随后针对由两台车辆组成的场景,通过仿真实验研究了车速、车距及驾驶技能对追尾事故发生率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依据车速保持合理距离是防止事故发生最有效的手段,而反应延迟与操作失误率对事故发生都有影响,并具有不同的影响程度与影响形式,同时给出了对驾驶员驾驶水平要求的一些建议.本文结果对于人因交通事故机理研究及人因交通事故的预防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优化速度模型 追尾事故 安全车距 反应延迟 操作失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声测法辨别车流状态的可行性
7
作者 时伟 刘玲玲 +1 位作者 陈伟华 曾福军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3-75,114,共4页
采用优化速度交通流模型进行数值模拟以捕获每辆车的信息,并根据声学推导出简化的噪声预测公式,进而应用此噪声预测公式计算点噪声声压级。将车流分布特征与噪声声压级变化进行比较,发现在探测路段,车流量-时间曲线与探测点声压级-时间... 采用优化速度交通流模型进行数值模拟以捕获每辆车的信息,并根据声学推导出简化的噪声预测公式,进而应用此噪声预测公式计算点噪声声压级。将车流分布特征与噪声声压级变化进行比较,发现在探测路段,车流量-时间曲线与探测点声压级-时间曲线变化特征相吻合,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可应用声测法来辨别车流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 交通噪声 声测法 交通流 优化速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拥堵的平均场延迟反馈控制方法
8
作者 郭言 薛郁 +2 位作者 施映 李瑞鑫 何红弟 《广西科学》 CAS 2016年第3期194-201,共8页
【目的】在优化速度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平均场延迟反馈控制方法抑制交通的拥堵。【方法】将当前车受到的所有其它车的作用用一个平均场力来代替,将延迟耦合作为延迟反馈控制项,在交通流演化过程中,通过开-关(on-off)加载控制以抑... 【目的】在优化速度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平均场延迟反馈控制方法抑制交通的拥堵。【方法】将当前车受到的所有其它车的作用用一个平均场力来代替,将延迟耦合作为延迟反馈控制项,在交通流演化过程中,通过开-关(on-off)加载控制以抑制交通的拥堵;通过线性稳定性分析得出稳定性条件;最后用数值模拟验证控制方法的有效性。【结果】稳定性分析得出交通流在控制作用下趋于稳定,数值模拟分析对比发现拥堵交通流在施加控制后,车间距-速度相图中的交通滞后曲线区域缩小,以此判断交通拥堵得以缓解。【结论】交通流平均场延迟反馈控制方法可以有效地抑制交通拥堵,控制增益越大,交通拥堵缓解程度越好,而且该反馈控制在智能交通(ITS)中易于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速度模型 平均场理论 延迟反馈控制方案 稳定性条件 数值模拟 交通滞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imization of superelevation runoff model for cycling tracks
9
作者 程建川 杜小玉 +2 位作者 施金君 张云龙 李方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2期587-592,共6页
To improve the possible superelevation runoff models for the cycling track design,at first,two existing representative superelevation runoff models used in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and fitted. Then,an optimization meth... To improve the possible superelevation runoff models for the cycling track design,at first,two existing representative superelevation runoff models used in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and fitted. Then,an optimization methodology was proposed,which was focused on the track geometry itself,without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cyclist,assuming that less vertical curvature values correspond to less riding time. The riding performance formulae were obtained with the variables of riding time,riding velocity and vertical curvature of cycling track. Finally,with the refined adjustment on the vertical curvatures with the help of cycling track design software and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horizontal alignments,the optimized models were finalized. It is clearly seen that these optimized models take the form of quartic parabola and are verified to achieve 0.005-0.021 s improvement in the event of 200 m time tr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cling track superelevation runoff optimization design track geomet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tailed string stability analysis for bi-directional optimal velocity model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亮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4期1563-1573,共11页
The class of bi-directional optimal velocity models can describe the bi-directional looking effect that usually exists in the reality and is even enhanc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nected vehicle technologies. It... The class of bi-directional optimal velocity models can describe the bi-directional looking effect that usually exists in the reality and is even enhanc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nected vehicle technologies. Its combined string stability condition can be obtained through the method of the ring-road based string stability analysis. However, the partial string stability about traffic fluctuation propagated backward or forward was neglected, which will be analyzed in detail in this work by the method of transfer function and its H∞ norm from the viewpoint of control theory. Then, through comparing the conditions of combined and partial string stabilities, their relationships can make traffic flow be divided into three distinguishable regions, displaying various combined and partial string stability performance. Finally, the numerical experiments verify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and find that the final displaying string stability or instability performance results from the accumulated and offset effects of traffic fluctuations propagated from different dire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ffic flow string stability optimal velocity model linearized stability theory transfer fun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