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车西地区潜山油气成藏优势运移路径
被引量:
5
1
作者
车京虎
林承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5-38,共4页
潜山油气成藏的特色在于"源—径—藏"三者中"径"的相对独立性和复杂性。车西地区流体势分析结果表明,油气并非呈"面"状而是呈收敛"线"状沿阻力最小方向运移,油气沿此优势方向可做长距离运移。...
潜山油气成藏的特色在于"源—径—藏"三者中"径"的相对独立性和复杂性。车西地区流体势分析结果表明,油气并非呈"面"状而是呈收敛"线"状沿阻力最小方向运移,油气沿此优势方向可做长距离运移。不同油气运移通道的优势路径各有不同:连通砂体输导层的输导能力主要取决于砂体的孔渗性能,物性好、排替压力低的主力相带沉积砂体是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断裂输导体的输导能力是由于断裂活动开启而形成的,断层活动的强度和时间控制了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的形成;而地层不整合面输导体,因其分布范围广,输导能力强,油气在其中运移时将逐渐向潜山构造脊汇聚,并通过控山断层两侧灰岩的接触,形成阶梯状向高部位运移的优势路径。由于输导体系优势运移路径的不同,使得车西地区陡坡带和缓坡带的潜山油气成藏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山油气藏
输导体系
流体势
优势运移路径
车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源外斜坡区油气运移主控因素及优势路径刻画——以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斜坡区为例
被引量:
11
2
作者
杨传超
张新涛
+3 位作者
郭涛
姚城
郭瑞
张震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99-703,共5页
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渤海海域凸起高部位构造圈闭已勘探殆尽,凸起斜坡区成为下步勘探重点。对油气运移路径认识不清,制约了斜坡区的进一步油气勘探。通过综合分析石臼坨凸起斜坡区的石油地质特征,提出了"源-断-脊"三元耦合控...
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渤海海域凸起高部位构造圈闭已勘探殆尽,凸起斜坡区成为下步勘探重点。对油气运移路径认识不清,制约了斜坡区的进一步油气勘探。通过综合分析石臼坨凸起斜坡区的石油地质特征,提出了"源-断-脊"三元耦合控制凸起斜坡区油气聚集成藏模式。结合盆地流线模拟技术,对凸起斜坡区的油气优势运移路径进行精细刻画,共刻画13条油气优势运移路径。勘探实践证实,位于油气优势运移路径上的构造、构造-岩性圈闭是油气成藏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运移路径
主控因素
“源-断-脊”
源外斜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秦南凹陷烃源岩特征与油气勘探新领域
被引量:
25
3
作者
庄新兵
邹华耀
+2 位作者
李楠
杨元元
孙和风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6-149,共4页
2009年钻探凹陷南侧的QHD29-2构造,揭示了千万吨储量的构造岩性复合凝析油气藏。秦南凹陷总体上研究程度比较低,文中从烃源岩有机质地球化学特征、生烃史模拟和油气优势运移路径模拟方面探讨了秦南凹陷勘探潜力和有利区带。秦南凹陷发育...
2009年钻探凹陷南侧的QHD29-2构造,揭示了千万吨储量的构造岩性复合凝析油气藏。秦南凹陷总体上研究程度比较低,文中从烃源岩有机质地球化学特征、生烃史模拟和油气优势运移路径模拟方面探讨了秦南凹陷勘探潜力和有利区带。秦南凹陷发育3套烃源岩,沙河街烃源岩为好烃源岩,其中沙一段烃源岩具有较强非均质性;东下段烃源岩为中—好烃源岩。油气运移模拟表明:QHD22-2和QHD22-1不在油气运移路径上导致油气贫化;石臼坨凸起油气田应有秦南凹陷的贡献;辽西低凸起南末端和秦南1号断裂的下盘等圈闭为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有机质类型
生烃史模拟
优势运移路径
秦南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城凸起中生界内幕断层及油气运聚特征
被引量:
8
4
作者
康晏
邹灵
+3 位作者
刘志勇
韩敏
卢浩
姚树青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5-48,114,共4页
针对青城凸起断裂系统复杂,油气运聚成藏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在研究高青—平南断层连通性以及中生界主要断层封闭能力和输导能力的基础上,对高青地区油气运聚特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高青—平南断层整体具有良好的输导能力,而中生界内...
针对青城凸起断裂系统复杂,油气运聚成藏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在研究高青—平南断层连通性以及中生界主要断层封闭能力和输导能力的基础上,对高青地区油气运聚特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高青—平南断层整体具有良好的输导能力,而中生界内幕断层平均连通概率均小于0.6,整体输导能力较差,油气主要沿断层—砂体进行垂向、侧向运移。高青地区油气优势运移路径为沿高青断层向西、西南方向运移;油气运移指向主要受构造形态和砂体控制,油气沿断层和骨架砂体向鼻状构造脊部运移,运移距离受北东向鼻状构造控制,而构造脊部的西侧地层西倾,油气无法沿骨架砂体继续运移。因此,在高15—高52—高46井南北向鼻状构造带油气运移通畅,是有效的含油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特征
断层连通性
优势运移路径
油气运聚数值模拟
青城凸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横向断层及其控油气作用
被引量:
4
5
作者
蔡俊
吕修祥
李博媛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7-113,共7页
尽管横向断层目前已经显示出重要的控矿作用,其重要作用也已在油气地质中有所体现,但油气地质学家对此却缺乏足够的重视。鉴于此,基于国内外大量文献调研,结合大量实际工作,系统总结了横向断层的特征,介绍了横向断层的识别方法,并以塔...
尽管横向断层目前已经显示出重要的控矿作用,其重要作用也已在油气地质中有所体现,但油气地质学家对此却缺乏足够的重视。鉴于此,基于国内外大量文献调研,结合大量实际工作,系统总结了横向断层的特征,介绍了横向断层的识别方法,并以塔里木盆地为例探讨了横向断层对油气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造山带(露头区),横向断层的识别方法主要包括野外地质填图、遥感及重磁异常解译,其活动性质可结合地震机制解进行判断;而在沉积盆地(覆盖区),主要利用三维地震属性分析技术。此外横向断层在石油地质中的作用表现为:1横向断层切割主构造带,导致了含油气盆地平面分块;2横向断层对储层进行改造,包括物理改造和化学改造作用;3横向断层形成了一系列烃类充注点,作为烃类的垂向运移通道,而烃类侧向优势运移路径可能平行于各个断块的锐角平分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断层
控油气作用
烃类充注点
优势运移路径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秦南地区天然气成因与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被引量:
13
6
作者
庄新兵
邹华耀
+2 位作者
李楠
魏刚
孙和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80-688,共9页
为了评价和认识秦南地区有重大勘探突破的陡坡带和该区的勘探潜力,利用该地区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等分析资料、伴生原油的油源对比以及油气运移模拟,定量刻画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对秦南地区天然气成因和油气勘探潜力进行了系统研究。研...
为了评价和认识秦南地区有重大勘探突破的陡坡带和该区的勘探潜力,利用该地区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等分析资料、伴生原油的油源对比以及油气运移模拟,定量刻画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对秦南地区天然气成因和油气勘探潜力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凸起带天然气为新近系溶解气且以干气为主,陡坡带天然气为古近系凝析气且为湿气;陡坡带天然气主要为油型气,碳同位素发生倒转。与之伴生原油的生物标记物表明,油气为沙三段(E2s3)和沙一段(E3s1)烃源岩共同贡献的结果。油气运移数值模拟表明:油气仅为断阶带'活跃'源岩所贡献;非烃类天然气为无机CO2幔源气;秦南凹陷为'小而肥'的富生烃凹陷,沙河街组烃源岩为好烃源岩,东下段(E3dL)烃源岩为中-好烃源岩;该地区油气主要为沙河街组烃源岩所贡献。油气优势运移路径与烃源岩评价表明,秦南地区为陡坡带和西斜坡,石臼坨凸起缓坡带和辽西低凸起南末端为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幔源气
烃源岩
优势运移路径
勘探潜力
秦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渤海海域QHD32-6亿吨级大油田的形成条件分析
被引量:
4
7
作者
吴小红
韦阿娟
+1 位作者
王应斌
加东辉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2-117,共6页
为丰富和深入理解渤海海域大油田的形成特征,以QHD32-6大油田为例,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分析了研究区生烃史、断裂活动史、馆陶组砂体特征,最后系统全面论述了"网毯式油气成藏"、"新构造运动"的最终决定作用。...
为丰富和深入理解渤海海域大油田的形成特征,以QHD32-6大油田为例,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分析了研究区生烃史、断裂活动史、馆陶组砂体特征,最后系统全面论述了"网毯式油气成藏"、"新构造运动"的最终决定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QHD32-6油田油气主要来源于渤中深洼沙三段烃源岩和沙三与沙一二段混源岩,西次洼的沙三和沙一二段烃源岩也有一定的贡献,但是渤中深洼和西次洼源岩的成藏过程不同。2馆陶组砂体不仅是油气的侧向运移通道,也是油气临时存储的场所。"网毯式油气成藏"加之"新构造运动"的最终决定作用,促使QHD32-6大油田的形成。3新近系优势运移路径控制了大油田形成的最终位置。QHD32-6构造是渤中深洼和西次洼生成油气的主要聚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砂体输导
新构造运动
网毯式油气成藏
优势运移路径
QHD32-6大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车西地区潜山油气成藏优势运移路径
被引量:
5
1
作者
车京虎
林承焰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出处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5-38,共4页
文摘
潜山油气成藏的特色在于"源—径—藏"三者中"径"的相对独立性和复杂性。车西地区流体势分析结果表明,油气并非呈"面"状而是呈收敛"线"状沿阻力最小方向运移,油气沿此优势方向可做长距离运移。不同油气运移通道的优势路径各有不同:连通砂体输导层的输导能力主要取决于砂体的孔渗性能,物性好、排替压力低的主力相带沉积砂体是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断裂输导体的输导能力是由于断裂活动开启而形成的,断层活动的强度和时间控制了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的形成;而地层不整合面输导体,因其分布范围广,输导能力强,油气在其中运移时将逐渐向潜山构造脊汇聚,并通过控山断层两侧灰岩的接触,形成阶梯状向高部位运移的优势路径。由于输导体系优势运移路径的不同,使得车西地区陡坡带和缓坡带的潜山油气成藏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
潜山油气藏
输导体系
流体势
优势运移路径
车西地区
Keywords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buried-hill, hydrocarbon migration system, fluid potential, dominant migration path, Chexi area
分类号
TE112.1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源外斜坡区油气运移主控因素及优势路径刻画——以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斜坡区为例
被引量:
11
2
作者
杨传超
张新涛
郭涛
姚城
郭瑞
张震
机构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出处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99-703,共5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渤海辽东湾地区潜在富烃凹陷成藏研究与有利勘探方向预测"(2011ZX05023-006-002)
文摘
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渤海海域凸起高部位构造圈闭已勘探殆尽,凸起斜坡区成为下步勘探重点。对油气运移路径认识不清,制约了斜坡区的进一步油气勘探。通过综合分析石臼坨凸起斜坡区的石油地质特征,提出了"源-断-脊"三元耦合控制凸起斜坡区油气聚集成藏模式。结合盆地流线模拟技术,对凸起斜坡区的油气优势运移路径进行精细刻画,共刻画13条油气优势运移路径。勘探实践证实,位于油气优势运移路径上的构造、构造-岩性圈闭是油气成藏的有利区。
关键词
优势运移路径
主控因素
“源-断-脊”
源外斜坡区
Keywords
dominant hydrocarbon migration path
main controlling tacton "source-fauh-ridge"
slope area outside of source area
分类号
TE122.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秦南凹陷烃源岩特征与油气勘探新领域
被引量:
25
3
作者
庄新兵
邹华耀
李楠
杨元元
孙和风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出处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6-149,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渤海湾盆地的差异演化与油气差异富集: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浅部响应和油气资源效应"(90914006)
文摘
2009年钻探凹陷南侧的QHD29-2构造,揭示了千万吨储量的构造岩性复合凝析油气藏。秦南凹陷总体上研究程度比较低,文中从烃源岩有机质地球化学特征、生烃史模拟和油气优势运移路径模拟方面探讨了秦南凹陷勘探潜力和有利区带。秦南凹陷发育3套烃源岩,沙河街烃源岩为好烃源岩,其中沙一段烃源岩具有较强非均质性;东下段烃源岩为中—好烃源岩。油气运移模拟表明:QHD22-2和QHD22-1不在油气运移路径上导致油气贫化;石臼坨凸起油气田应有秦南凹陷的贡献;辽西低凸起南末端和秦南1号断裂的下盘等圈闭为有利勘探区。
关键词
烃源岩
有机质类型
生烃史模拟
优势运移路径
秦南凹陷
Keywords
source rock
organic matter typ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history simulation
dominant migration path
Qinnan Say
分类号
TE122.11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城凸起中生界内幕断层及油气运聚特征
被引量:
8
4
作者
康晏
邹灵
刘志勇
韩敏
卢浩
姚树青
机构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出处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5-48,114,共4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子课题"济阳坳陷油气富集机制与增储领域"(2011ZX05006-003)
文摘
针对青城凸起断裂系统复杂,油气运聚成藏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在研究高青—平南断层连通性以及中生界主要断层封闭能力和输导能力的基础上,对高青地区油气运聚特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高青—平南断层整体具有良好的输导能力,而中生界内幕断层平均连通概率均小于0.6,整体输导能力较差,油气主要沿断层—砂体进行垂向、侧向运移。高青地区油气优势运移路径为沿高青断层向西、西南方向运移;油气运移指向主要受构造形态和砂体控制,油气沿断层和骨架砂体向鼻状构造脊部运移,运移距离受北东向鼻状构造控制,而构造脊部的西侧地层西倾,油气无法沿骨架砂体继续运移。因此,在高15—高52—高46井南北向鼻状构造带油气运移通畅,是有效的含油带。
关键词
断层特征
断层连通性
优势运移路径
油气运聚数值模拟
青城凸起
Keywords
fault characteristics
fault connecting properties
dominant migrating pathway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oil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Qingcheng arch
分类号
TE111.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横向断层及其控油气作用
被引量:
4
5
作者
蔡俊
吕修祥
李博媛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7-113,共7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12CB2148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2146)
文摘
尽管横向断层目前已经显示出重要的控矿作用,其重要作用也已在油气地质中有所体现,但油气地质学家对此却缺乏足够的重视。鉴于此,基于国内外大量文献调研,结合大量实际工作,系统总结了横向断层的特征,介绍了横向断层的识别方法,并以塔里木盆地为例探讨了横向断层对油气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造山带(露头区),横向断层的识别方法主要包括野外地质填图、遥感及重磁异常解译,其活动性质可结合地震机制解进行判断;而在沉积盆地(覆盖区),主要利用三维地震属性分析技术。此外横向断层在石油地质中的作用表现为:1横向断层切割主构造带,导致了含油气盆地平面分块;2横向断层对储层进行改造,包括物理改造和化学改造作用;3横向断层形成了一系列烃类充注点,作为烃类的垂向运移通道,而烃类侧向优势运移路径可能平行于各个断块的锐角平分线。
关键词
横向断层
控油气作用
烃类充注点
优势运移路径
塔里木盆地
Keywords
transverse fault
control on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hydrocarbon-infill point
dominant migration pathway
Tarim Basin
分类号
P618.130.2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秦南地区天然气成因与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被引量:
13
6
作者
庄新兵
邹华耀
李楠
魏刚
孙和风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80-688,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90914006)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5023)
文摘
为了评价和认识秦南地区有重大勘探突破的陡坡带和该区的勘探潜力,利用该地区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等分析资料、伴生原油的油源对比以及油气运移模拟,定量刻画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对秦南地区天然气成因和油气勘探潜力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凸起带天然气为新近系溶解气且以干气为主,陡坡带天然气为古近系凝析气且为湿气;陡坡带天然气主要为油型气,碳同位素发生倒转。与之伴生原油的生物标记物表明,油气为沙三段(E2s3)和沙一段(E3s1)烃源岩共同贡献的结果。油气运移数值模拟表明:油气仅为断阶带'活跃'源岩所贡献;非烃类天然气为无机CO2幔源气;秦南凹陷为'小而肥'的富生烃凹陷,沙河街组烃源岩为好烃源岩,东下段(E3dL)烃源岩为中-好烃源岩;该地区油气主要为沙河街组烃源岩所贡献。油气优势运移路径与烃源岩评价表明,秦南地区为陡坡带和西斜坡,石臼坨凸起缓坡带和辽西低凸起南末端为有利勘探区。
关键词
天然气
幔源气
烃源岩
优势运移路径
勘探潜力
秦南地区
Keywords
nature gas
mantle source gas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dominant migration pathway
exploration potential
Qinnan area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TE12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渤海海域QHD32-6亿吨级大油田的形成条件分析
被引量:
4
7
作者
吴小红
韦阿娟
王应斌
加东辉
机构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出处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2-117,共6页
基金
"十二五"国家重大专项(2011ZX05023-006-002)
文摘
为丰富和深入理解渤海海域大油田的形成特征,以QHD32-6大油田为例,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分析了研究区生烃史、断裂活动史、馆陶组砂体特征,最后系统全面论述了"网毯式油气成藏"、"新构造运动"的最终决定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QHD32-6油田油气主要来源于渤中深洼沙三段烃源岩和沙三与沙一二段混源岩,西次洼的沙三和沙一二段烃源岩也有一定的贡献,但是渤中深洼和西次洼源岩的成藏过程不同。2馆陶组砂体不仅是油气的侧向运移通道,也是油气临时存储的场所。"网毯式油气成藏"加之"新构造运动"的最终决定作用,促使QHD32-6大油田的形成。3新近系优势运移路径控制了大油田形成的最终位置。QHD32-6构造是渤中深洼和西次洼生成油气的主要聚集方向。
关键词
烃源岩
砂体输导
新构造运动
网毯式油气成藏
优势运移路径
QHD32-6大油田
Keywords
hydrocarbon
sand body migration
neotectonics
fault-fracture mesh petroleum
dominant mi-gration route
QHD32-6 large Oilfield
分类号
TE122.3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车西地区潜山油气成藏优势运移路径
车京虎
林承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源外斜坡区油气运移主控因素及优势路径刻画——以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斜坡区为例
杨传超
张新涛
郭涛
姚城
郭瑞
张震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秦南凹陷烃源岩特征与油气勘探新领域
庄新兵
邹华耀
李楠
杨元元
孙和风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
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青城凸起中生界内幕断层及油气运聚特征
康晏
邹灵
刘志勇
韩敏
卢浩
姚树青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横向断层及其控油气作用
蔡俊
吕修祥
李博媛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秦南地区天然气成因与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庄新兵
邹华耀
李楠
魏刚
孙和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渤海海域QHD32-6亿吨级大油田的形成条件分析
吴小红
韦阿娟
王应斌
加东辉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