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松材线虫体表携带优势细菌的鉴定及致病性 被引量:17
1
作者 曾腓力 贲爱玲 +1 位作者 郑敬荣 韩正敏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96-702,共7页
为证实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虫株携带弱毒细菌替代强毒株系防治松树萎蔫病这一思路的可行性,从2个美国松材线虫虫株体表分离并确定了优势细菌,测定了各优势细菌的毒性和致病性,并对这些菌株进行了初步鉴定。细菌分离结果... 为证实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虫株携带弱毒细菌替代强毒株系防治松树萎蔫病这一思路的可行性,从2个美国松材线虫虫株体表分离并确定了优势细菌,测定了各优势细菌的毒性和致病性,并对这些菌株进行了初步鉴定。细菌分离结果显示:MG4,MG5,MG8和MG9等4菌株为美国线虫体表的优势菌株。毒力测试表明,与中国松材线虫携带的强致病菌相比,美国松材线虫携带的4个菌株的产毒能力和致病性均较低,可以作为生防细菌的候选菌株使用。经细菌的常规染色、形态学观察及16S rDNA序列分析,MG4,MG5,MG8和MG9菌株分别被鉴定为代夫特菌Delftia tsuruhatensis,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和泛菌属1种Pantoea 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保护学 松材线虫 优势细菌 毒性 致病性 细菌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SrDNA克隆法分析小曲优势细菌 被引量:4
2
作者 戴诗皎 翟平平 +2 位作者 程颖源 王学峰 李睿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4-46,共3页
用16S rDNA克隆法对某酒厂小曲中优势细菌进行分析,以期探讨强化酵母菌制曲后酒体风味变差的问题。用SDS-酶裂解法提取小曲总DNA,采用细菌通用引物对用PCR方法扩增其16S rDNA,并对PCR产物进行克隆与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小曲中的优势细... 用16S rDNA克隆法对某酒厂小曲中优势细菌进行分析,以期探讨强化酵母菌制曲后酒体风味变差的问题。用SDS-酶裂解法提取小曲总DNA,采用细菌通用引物对用PCR方法扩增其16S rDNA,并对PCR产物进行克隆与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小曲中的优势细菌种类是以植物乳杆菌为主的乳酸菌。故强化制曲后发酵生产的白酒中乳酸乙酯含量增加,乙酸乙酯含量下降,造成酒整体风味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曲 优势细菌 16S rDNA克隆法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魔芋根表土壤优势细菌鉴定及其抗病促生作用 被引量:6
3
作者 何斐 张忠良 +2 位作者 崔鸣 王东胜 薛泉宏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5-83,共9页
为探索健康魔芋根表土壤优势细菌有无抗病促生作用,采用菌落形态特征观察及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优势细菌B18和B17的分类地位;通过皿内拮抗和甜瓜种子发芽试验研究优势细菌对魔芋软腐病菌的拮抗和促种子萌发活性;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优... 为探索健康魔芋根表土壤优势细菌有无抗病促生作用,采用菌落形态特征观察及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优势细菌B18和B17的分类地位;通过皿内拮抗和甜瓜种子发芽试验研究优势细菌对魔芋软腐病菌的拮抗和促种子萌发活性;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优势细菌对魔芋软腐病的防病促生作用。结果表明:(1)经鉴定,2株优势细菌B18和B17分别为放射型根瘤菌(Rhizobium radiobacter)和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其无细胞发酵滤液对4种软腐病菌均有皿内拮抗作用,同时具有较强的促生活性。其中,放射型根瘤菌104倍、苏云金芽孢杆菌10倍无细胞发酵滤液稀释液对甜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促进效果最好。(2)放射型根瘤菌、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悬液分别单接或与软腐病菌混接对盆栽魔芋软腐病的相对防效为17.0%~60.0%。(3)2株优势细菌分别单接或与软腐病菌混接能显著提高盆栽魔芋叶片光合作用,促进枝长和地径增加,亦能提高盆栽魔芋球茎鲜质量和根茎数量。由此可知,放射型根瘤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具有一定的促生、抗魔芋软腐病能力;通过作物健株与病株根际微生物区系比较确定健株优势微生物,可快速筛选具有实际效果的防病促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腐病 优势细菌 放射型根瘤菌 苏云金芽孢杆菌 微生物区系 魔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昌市周边主要水产养殖区池塘养殖草鱼体内优势细菌调查 被引量:3
4
作者 徐先栋 付辉云 +3 位作者 陈文静 章海鑫 饶毅 周智勇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91-97,共7页
对南昌周边地区养殖池塘草鱼随机采样,采用细菌分离、纯化、16S rDNA基因序列测序方法分析分离菌,并对分离菌进行ERIC-PCR分型,分析该地区分离菌的主要遗传型特征,随机挑选不同地方分离的菌株进行药敏实验,分析菌株的耐药性。结果表明:... 对南昌周边地区养殖池塘草鱼随机采样,采用细菌分离、纯化、16S rDNA基因序列测序方法分析分离菌,并对分离菌进行ERIC-PCR分型,分析该地区分离菌的主要遗传型特征,随机挑选不同地方分离的菌株进行药敏实验,分析菌株的耐药性。结果表明:从南昌周边9个乡(村)镇养殖区域共分离到56株优势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细菌(主要为抗辐射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占81%,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veronii)占12%,其余为戴尔福特菌(Delftia tsuruhatensis) 2株,芽孢杆菌属细菌(Bacillus)及葡萄球菌属细菌(Staphylococcus)各1株。ERIC-PCR分型结果显示抗辐射不动杆菌为同一遗传型,维氏气单胞菌遗传型各不相同。药敏分析表明:不动杆菌属细菌主要对青霉素类、氨苄西林、氯霉素、氟苯尼考、多粘菌素b耐药,对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恩诺沙星、头孢曲松、四环素和复方新诺明敏感;维氏气单胞菌主要对青霉素类耐药,对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恩诺沙星、头孢曲松、复方新诺明、多粘菌素b、氟苯尼考、四环素、氯霉素类药物敏感。结论:从菌株分离及药敏实验结果看,南昌周边地区养殖草鱼品质较好,菌株耐药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昌地区 草鱼养殖 优势细菌 ERIC分型 鱼品质 药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菌剂对猪粪堆肥过程中堆肥理化性质和优势细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44
5
作者 李昌宁 苏明 +7 位作者 姚拓 韩琪琪 梁建军 冉福 刘子越 刘玉祯 柴澍杰 滚双宝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600-1611,共12页
【目的】掌握猪粪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规律与理化指标的相互关系,对提高猪粪堆肥营养品质和加速堆肥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以猪粪和玉米秸秆(质量比6∶1)混合物为堆肥原料,耐高温菌剂主要含Acinetobacter pittii、Bacillu... 【目的】掌握猪粪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规律与理化指标的相互关系,对提高猪粪堆肥营养品质和加速堆肥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以猪粪和玉米秸秆(质量比6∶1)混合物为堆肥原料,耐高温菌剂主要含Acinetobacter pittii、Bacillus subtilis subsp.Stercoris和Bacillus altitudinis。堆体设接种菌剂(MI)和未接种(对照,CK)两个处理。常规监测堆肥温度和理化指标值,于堆肥开始后第4、12、24和32天采集样品,以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堆肥细菌群落的变化。用堆肥第4、12、24和32天采集的新鲜样品制备浸提液,进行紫花苜蓿种子发芽试验。堆肥结束时,测定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并探讨微生物菌剂对堆肥理化指标和细菌群落演替的影响。【结果】接种微生物菌剂可使堆肥高温期提前2天出现,并且能延长高温期2天。堆肥浸提液的促生试验发现,在堆肥24天后紫花苜蓿种子发芽指数(GI)大于80%,且MI对幼苗主根的促生能力大于CK(P<0.05)。随着发酵过程的进行,堆体体积不断缩小,CK和MI中全钾(TK)和全磷(TP)含量一直呈增加趋势,在堆肥第32天,CK和MI的全磷含量分别为2.28%和2.63%,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而全钾含量分别为1.81%和1.86%,全氮含量分别为2.65%和2.63%,pH分别为8.72和8.78,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在整个堆肥过程中,MI和CK的pH变化范围分别为8.40~8.95和8.61~8.93;CK和MI中总有机碳(TOC)的降解速率在堆肥的4~12和24~32天均表现为MI大于CK,CK和MI的碳氮比(C/N)分别为13.28和15.26,差异显著(P<0.05)。堆肥过程中在门水平上占据主导地位的细菌群落主要包括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Firmicutes和Bacteroidetes,在堆肥的高温期(堆肥24天),堆体CK和MI中Firmicutes的相对丰富度分别为17.4%和59.8%;在堆肥的升温期、高温期和腐熟期,优势门水平细菌群落Proteobacteria、Firmicutes和Actinobacteria依次演替,且MI堆体中细菌群落的相对丰度均大于CK。属水平优势细菌为Acinetobacter、Lysinibacillus、Solibacillus、Pseudomonas和Flavobacterium,添加微生物菌剂可使Acinetobacter的丰度在堆肥第4天增加21.41%,此外,添加复合微生物可使堆肥第12天的Shannon和Observed species指数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温度、全N(TN)、TP、TK、TOC及GI与堆体中细菌组成具有显著相关性,而pH和细菌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在堆体内接种微生物菌剂可显著提高并维持堆肥过程中优势门、属细菌群落的丰度,进而促进堆体升温并延长高温时期,缩短堆肥腐熟周期,加快总有机碳的分解,最终提高堆肥产品中有效磷的含量。复合微生物菌剂在堆肥升温期起主要作用的为Acinetobacter pittii,高温期为Bacillus subtilis subsp.Stercoris和Bacillus altitudinis,我们建议筛选耐高温细菌时应集中在厚壁菌门的芽孢杆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粪堆肥 微生物接种剂 腐熟指标 优势细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市特产虾酱中优势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抗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陈依淼 刘伟 +2 位作者 于泽 牛雅宁 姜宝杰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12,17,共4页
黄骅市特产虾酱味道鲜美独特,是深受当地人喜爱的传统发酵水产调味品。为了探究虾酱发酵过程中优势细菌情况,该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17株细菌。通过对细菌的形态鉴定与分子鉴定,表明这17株菌中有7株属葡萄球菌,10株属格氏乳球菌。研究结... 黄骅市特产虾酱味道鲜美独特,是深受当地人喜爱的传统发酵水产调味品。为了探究虾酱发酵过程中优势细菌情况,该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17株细菌。通过对细菌的形态鉴定与分子鉴定,表明这17株菌中有7株属葡萄球菌,10株属格氏乳球菌。研究结果表明,10株格氏乳球菌均表现出较高的产酸能力。17株菌中,5株菌对氨苄表现出非常强的抗性,另有4株表现出较强的抗性。文章对获得的17株菌进行分离和研究,为今后在调味品生产中开发和利用微生物资源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酱 调味品 优势细菌 鉴定 产酸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桉树枝瘿姬小蜂体内两种优势细菌对桉树组培苗叶片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劳家鸿 蒋腾洋 +6 位作者 刘光锐 杨振德 林亿群 李俊珏 彭小团 郑琳柯 丁芷柔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60-66,共7页
本试验研究了桉树枝瘿姬小蜂体内两种优势细菌(E4、N14)对桉树组培苗叶片光合生理、叶绿素荧光特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以期为阐明桉树枝瘿姬小蜂与寄主桉树的互作关系及建立该害虫的生物防治方法提供参考。试验以等量体积清水为... 本试验研究了桉树枝瘿姬小蜂体内两种优势细菌(E4、N14)对桉树组培苗叶片光合生理、叶绿素荧光特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以期为阐明桉树枝瘿姬小蜂与寄主桉树的互作关系及建立该害虫的生物防治方法提供参考。试验以等量体积清水为对照(CK),设置10 mL稀释的E4菌液(E4)、10 mL稀释的N14菌液(N14)、两种稀释菌液各5 mL的混合菌液(E4+N14)处理,均匀喷洒桉树组培苗叶片,喷洒结束7 d后测定各项生理指标。结果表明,E4处理的游离脯氨酸(PRO)、叶绿素含量(Chl a、Chl b、Chl a+b)、净光合速率(Pn)、水分利用效率(WUE)、PSⅡ实际光量子产量(Yield)、光化学猝灭系数(qP)、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PSⅡ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均显著高于CK,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胞间CO_(2)浓度(Ci)显著低于其它处理,其余指标相比CK无显著变化。N14处理的渗透调节物质、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CK;叶绿素各指标低于CK,且除Chl b含量外,均与CK差异显著;除Ci显著高于CK外,光合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均显著低于CK。E4+N14处理各项指标总体来说介于E4和N14处理之间,且多数与CK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i与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呈正相关,而与其余光合作用指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呈负相关;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与叶绿素含量、除Ci外的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均呈负相关;除Ci外,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间均呈正相关关系;但指标间的相关程度不同。表明两种桉树枝瘿姬小蜂体内优势细菌中,E4倾向于提高桉树组培苗叶片的光合生理指标,降低渗透调节物质含量,而N14作用相反,两种菌的混合液作用介于两种单菌处理之间,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桉树正常生理代谢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枝瘿姬小蜂 体内优势细菌 桉树组培苗 生理指标 叶面喷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垃圾中转站生物气溶胶中优势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8
作者 许丽娟 吴民熙 +1 位作者 王震 吴迎奔 《湖南农业科学》 2023年第5期1-4,9,共5页
为了了解垃圾中转站空气中主要细菌的种类,给气溶胶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采用Andersen-6级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在多个生活垃圾中转站采集样品,采用传统分离纯化方法获得了4株优势细菌,菌种编号分别为3、5、6和9号,这4个菌落总和... 为了了解垃圾中转站空气中主要细菌的种类,给气溶胶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采用Andersen-6级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在多个生活垃圾中转站采集样品,采用传统分离纯化方法获得了4株优势细菌,菌种编号分别为3、5、6和9号,这4个菌落总和占到了总菌落数的84.3%;通过菌落和菌体形态、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指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和同源性比较等方法,3、5、6和9号菌株分别被鉴定为极考克氏菌、拉浩尔谷农球菌、条纹微杆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中转站 生物气溶胶 优势细菌 形态学鉴定 分子生物学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FISH技术检测太湖梅梁湾水体中细菌优势种群在冬夏两季的变化 被引量:5
9
作者 沈燕 高光 +1 位作者 汤祥明 晁建颖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7-62,共6页
采用FISH技术对2008年冬、夏两季太湖梅梁湾水体中细菌优势种群的丰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中,选取荧光素标记的特异寡核苷酸探针,与太湖梅梁湾水体中的四类细菌优势种群α-变形菌(α-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β-proteobacteria),γ... 采用FISH技术对2008年冬、夏两季太湖梅梁湾水体中细菌优势种群的丰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中,选取荧光素标记的特异寡核苷酸探针,与太湖梅梁湾水体中的四类细菌优势种群α-变形菌(α-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β-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γ-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Bacteroidetes)进行原位杂交。结果表明:①所测定的四类细菌优势种群占总细菌的比例在冬季均显著高于夏季(P<0.01);②水体中α-proteobacteria的丰度随TP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R^2=0.860,P<0.01);③随着Chl.a浓度的增加,水体中细菌的丰度呈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其中的γ-proteobacteria,其增大趋势更加显著(R^2=0.857,P<0.01);④细菌种群的丰度受水体中PO_4^(3-)浓度的影响,尤其是对Bacteroidetes的影响更加显著(R^2=0.733,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荧光原位杂交 优势细菌 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切生菜贮藏过程中优势腐败细菌的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崔慧玲 陈安均 +3 位作者 罗婵 夏姣 董维 孙梦远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23-229,共7页
以新鲜生菜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表面细菌种类,自制鲜切生菜置于4℃下贮藏10 d,结合感官评审、微生物计数和形态学观察,初步判断可能的优势腐败细菌,分离纯化并做回接实验,进一步比较准确地判断是否为优势腐败细菌,通过部分典型生理生化实... 以新鲜生菜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表面细菌种类,自制鲜切生菜置于4℃下贮藏10 d,结合感官评审、微生物计数和形态学观察,初步判断可能的优势腐败细菌,分离纯化并做回接实验,进一步比较准确地判断是否为优势腐败细菌,通过部分典型生理生化实验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优势腐败细菌。结果表明:生菜原料中M1-1、P1为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V4、M1-4为肠杆菌(Enterobacter),M3为芽孢杆菌(Bacillus);贮藏在4℃下的鲜切生菜优势腐败细菌为M1-1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M1-2、P2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M1-3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N1、V3泛菌(Pantoea),V2肠杆菌(Enterobacter);其中,Exiguobacterium sp.M1-1为鲜切生菜贮藏过程中特有的优势腐败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切生菜 分离和鉴定 优势腐败细菌 多样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株城市污水优势降解细菌的初步鉴定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正学 刘云峰 +1 位作者 李德舜 张英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8-141,共4页
通过革兰氏等染色、个体及菌苔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反应等研究方法,对6株分离自城市污水的优势高效降解细菌,即9、X-18、M-28、M-6、X-39和X-58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表明:它们分别隶属于色杆菌属(Chro-mobacterium sp.)、假单细胞菌属... 通过革兰氏等染色、个体及菌苔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反应等研究方法,对6株分离自城市污水的优势高效降解细菌,即9、X-18、M-28、M-6、X-39和X-58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表明:它们分别隶属于色杆菌属(Chro-mobacterium sp.)、假单细胞菌属(Pseudomonas sp.)、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 sp.)、节杆菌属(Arthobacter sp.)、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 sp.)、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 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水 优势降解细菌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净化烟气NO_x填料塔生物膜的细菌优势种群 被引量:5
12
作者 邹平 毕晓伊 +3 位作者 孙珮石 宋兆齐 李文均 周恩民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75-1380,共6页
利用免培养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这一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了脱氮塔中生物膜细菌的种群结构。发现其优势种群分属于:硝化杆菌属Nitrobacter sp.、热单胞菌属Ther-momonas sp.、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绿弯菌属Chloroflexu... 利用免培养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这一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了脱氮塔中生物膜细菌的种群结构。发现其优势种群分属于:硝化杆菌属Nitrobacter sp.、热单胞菌属Ther-momonas sp.、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绿弯菌属Chloroflexus sp.。实验结果表明:将NOx氧化为NO3-的功能菌主要是亚硝酸盐氧化菌Nitrobacter sp.;起硝化作用的自养菌与异氧菌共生在填料塔生物膜中。异养菌除解除了自养菌的有机产物抑制外,还发挥了反硝化作用,生成了易挥发的N2,导致了脱氮系统的N元素损失,同时也产生了碱性物质。在分子水平从种群组成的角度揭示了生物净化烟气NOx的部分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净化烟气 NOx 生物膜 细菌优势种群 PCR-DGGE 硝化与反硝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沙尘中铁、铜对黄海近海表层优势浮游细菌丰度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丁雅楠 那红 祁建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9-110,共12页
本文于2021年夏季在黄海近岸采集表层海水进行室内培养实验。通过添加不同浓度铁、铜以及沙尘来研究沙尘中铁、铜对海洋表层优势浮游细菌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近海富营养区,铁的添加在培养前期可短暂促进优势细菌丰度的增加(为对照组... 本文于2021年夏季在黄海近岸采集表层海水进行室内培养实验。通过添加不同浓度铁、铜以及沙尘来研究沙尘中铁、铜对海洋表层优势浮游细菌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近海富营养区,铁的添加在培养前期可短暂促进优势细菌丰度的增加(为对照组的1.33~6.58倍),其中低浓度铁的促进作用最显著(P<0.05),主要是通过影响优势细菌对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溶解态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和Fe的吸收利用以及对Cu的释放,进而促进细菌生长。铜的添加能在培养后期抑制优势细菌的丰度,其细菌丰度与对照组相比下降2%~53%,高浓度铜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强于低浓度铜,主要通过影响细菌对溶解态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和Cu的吸收利用以及对NO-2+NO-3、溶解态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和Fe的释放速率,进而影响其生长。沙尘添加对黄海表层近海优势浮游细菌的生长总体上先抑制(比对照组低1%~19%)后促进(比对照组高15%~60%),低浓度沙尘在培养后期对细菌丰度的促进作用显著(P<0.05),沙尘主要通过影响细菌对DIN和DON的吸收释放来影响细菌生长。研究显示,亚洲沙尘沉降对近海富营养区域浮游细菌生长有影响,尤其在培养后期,但这种影响效应不仅仅是铁的促进作用与铜的抑制作用的结果,而是沙尘中营养盐、DOC以及微量金属共同影响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讨沙尘沉降对海洋浮游细菌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 优势浮游细菌 黄海近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酱不同发酵阶段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25
14
作者 张颖 乌日娜 +3 位作者 孙慧君 武俊瑞 陶冬冰 王洪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30-35,共6页
以东北传统自然发酵豆酱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技术结合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豆酱发酵过程中细菌的多样性及动态变化。结果显示,... 以东北传统自然发酵豆酱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技术结合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豆酱发酵过程中细菌的多样性及动态变化。结果显示,细菌的可操作分类单元数值在发酵过程中上下波动,并在后发酵第21天时达到最大值,此时细菌数目最多;整理分析PCR-DGGE图谱鉴定结果以及细菌在属水平上的分布得出,明串珠菌属、肠球菌属、四联球菌属和乳杆菌属为豆酱样品不同发酵阶段的优势细菌菌属,其中四联球菌属波动性较大,易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屎肠球菌、明串珠菌属、绿色魏斯菌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在减少,说明这些细菌主要参与豆酱发酵初期产酶分解物质过程,并在整个发酵过程中起到调整发酵内环境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传统发酵豆酱 PCR-DGGE 微生物多样性测序 优势细菌菌属 可操作分类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传统发酵酵子细菌多样性及挥发性发酵产物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马凯 武会娟 +5 位作者 刘悦 陈尔凝 杜美红 李太华 王衍生 高丽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2-208,共7页
通过分离纯化,结合16S rDNA克隆文库与扩增性rDNA限制酶切分析及Biolog碳源利用特性鉴定,得出一种传统发酵酵子中主要细菌群落及其构成比例依次为魏斯氏菌属(84.62%)、乳酸乳杆菌属(8.79%)、芽孢杆菌属(3.30%)、醋酸杆菌属(2.20%)和明... 通过分离纯化,结合16S rDNA克隆文库与扩增性rDNA限制酶切分析及Biolog碳源利用特性鉴定,得出一种传统发酵酵子中主要细菌群落及其构成比例依次为魏斯氏菌属(84.62%)、乳酸乳杆菌属(8.79%)、芽孢杆菌属(3.30%)、醋酸杆菌属(2.20%)和明串珠菌属(1.10%)。同时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传统酵子制作馒头中的挥发性成分,共检测出59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包括17种醇类物质、8种烃类物质、15种脂类物质、9种醛类物质、4种酮类物质、5种芳香类物质和1种其他类物质,较单纯酵母菌发酵的馒头风味物质种类丰富。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醇类的含量和种类是区分两种馒头的主要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子 优势细菌 挥发性成分 菌种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包装淡腌青鱼品质和细菌类型及数量 被引量:3
16
作者 郭全友 许钟 杨宪时 《海洋渔业》 CSCD 2008年第2期170-175,共6页
在零售市场和生产企业抽取4批真空包装淡腌青鱼,对其感官、化学和细菌学品质特性进行分析,并对细菌类型和数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产品栅栏因子及强度存在差异,盐分含量6.68%-12.06%,平均值(9.36±2.2)%;水分活度值0... 在零售市场和生产企业抽取4批真空包装淡腌青鱼,对其感官、化学和细菌学品质特性进行分析,并对细菌类型和数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产品栅栏因子及强度存在差异,盐分含量6.68%-12.06%,平均值(9.36±2.2)%;水分活度值0.75~0.91,平均值0.82±0.07;pH值6.00—6.30,平均值6.20±0.13。栅栏因子种类和强度的不同决定产品品质的差异,感官评价均可接受,过氧化值均值为19.65±8.75meq/kg,挥发性盐基氮均值为24.50±15.30mg/100g,菌落总数均值为4.45±1.15cfu/g,大肠菌群均低于30MPN/100g。从4批淡腌青鱼样品分离到234株细菌,73.9%是革兰氏阳性细菌,其中36.3%是葡萄球菌,31.6%是链球菌,并出现少量微球菌和棒状杆菌;由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不动杆菌、摩氏杆菌和鞘氨醇单胞菌组成较小的细菌菌群约占总细菌群落的18.4%,显示水分活度、盐分含量和pH值等栅栏因子与产品细菌类型和数量呈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腌青鱼 栅栏效应 品质差异 细菌类型 优势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巢材鸟巢中优势菌群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春玉 徐剑 +2 位作者 万冬梅 李辉 霍雅鹏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14-19,共6页
从鸟类苔藓和草叶巢材中分离出6株优势细菌和8株放线菌,采用传统表观型特征观察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法对其进行菌种鉴定。结果表明:草叶巢材中的优势细菌分别为霍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hor-maechei)、麝香石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 从鸟类苔藓和草叶巢材中分离出6株优势细菌和8株放线菌,采用传统表观型特征观察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法对其进行菌种鉴定。结果表明:草叶巢材中的优势细菌分别为霍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hor-maechei)、麝香石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aryophylli)和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苔藓巢材中的优势细菌分别为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和马氏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matruchotii);从2种巢材中分离出的8株放线菌均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其中4株分别为金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us)、红色淡紫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rubrolavendulae)、胶样链霉菌(Streptomycesgelaticus)和灰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us),另外4株链霉菌有待于进一步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巢材 优势细菌 苔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水体中优势菌种非活性细胞对Pb^(2+)和Cd^(2+)的吸附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平 郭鹏 +4 位作者 马小凡 康春莉 王羽 李静 刘乃瑜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71-474,共4页
研究了长春市伊通河天然水体中优势菌种非活性细胞对Pb2+和Cd2+的吸附及其影响因素.发现细菌生物量对非活性细胞吸附Pb2+的影响比对Cd2+的影响大;细菌对Pb2+的吸附在pH=4.5时吸附量最大,而对Cd2+的吸附在pH=6.0时吸附量最大;细菌对Pb2+... 研究了长春市伊通河天然水体中优势菌种非活性细胞对Pb2+和Cd2+的吸附及其影响因素.发现细菌生物量对非活性细胞吸附Pb2+的影响比对Cd2+的影响大;细菌对Pb2+的吸附在pH=4.5时吸附量最大,而对Cd2+的吸附在pH=6.0时吸附量最大;细菌对Pb2+和Cd2+的吸附在30℃最大;当Pb2+和Cd2+共存时,Pb2+对细菌吸附Cd2+的影响不显著,细菌对Pb2+的吸附量随Cd2+浓度的增大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细菌 PB^2+ CD^2+ 吸附量 共存金属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连湾石油污染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高小玉 明红霞 +4 位作者 陈佳莹 李江宇 韩俊丽 林凤翱 樊景凤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8-66,共9页
大连新港"7.16"输油管道爆炸溢油事故发生后,为探究石油污染与细菌群落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及在石油生物降解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菌菌群,本研究对大连湾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烃含量和细菌宏基因组16SrDNA V3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大连新港"7.16"输油管道爆炸溢油事故发生后,为探究石油污染与细菌群落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及在石油生物降解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菌菌群,本研究对大连湾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烃含量和细菌宏基因组16SrDNA V3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溢油初期2010年8月DLW01站位表层沉积物石油烃含量高达1 492mg/kg,符合第三类沉积物质量标准,随着时间推移,2011年4月、2011年7月、2011年12月航次各站位沉积物中石油烃含量基本呈下降趋势,且均符合第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16S rDNA PCR-DGGE方法分析表明,石油烃含量高的区域优势细菌种类少,反之则较丰富;海洋环境中同一地点的细菌群落能保持一定稳定性;大连湾石油污染沉积物中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和拟杆菌门一直保持较高的优势度,是在石油生物降解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菌菌群,而厚壁菌门只在石油烃含量低的区域出现;此外,出现的对污染物敏感的嗜冷杆菌可作为石油污染指示生物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优势种群 石油污染 大连湾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氧化联合激活剂促进微生物长效降解土壤中烷烃的研究
20
作者 徐金兰 许开慧 +5 位作者 曹泽壮 代佳楠 李峰森 白文广 荣悦彤 薛淑君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61-1572,共12页
微生物降解是一种修复石油污染土壤中烷烃的技术,但该技术易受环境条件影响,修复效率较低。为找到一种使土壤微生物能够长期有效降解烷烃的方法,进行了预氧化联合微生物激活剂降解土壤中烷烃的研究,其中利用芬顿反应进行预氧化,微生物... 微生物降解是一种修复石油污染土壤中烷烃的技术,但该技术易受环境条件影响,修复效率较低。为找到一种使土壤微生物能够长期有效降解烷烃的方法,进行了预氧化联合微生物激活剂降解土壤中烷烃的研究,其中利用芬顿反应进行预氧化,微生物激活剂由葡萄糖和乙酸共同组成。通过激活组(预氧化结合激活剂)、非激活组Ⅰ(仅添加激活剂,不进行预氧化)、非激活组Ⅱ(仅进行预氧化,不添加激活剂)和空白组4种不同处理方法,探究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呼吸活性、种群变化对烷烃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激活组中烷烃半衰期只需64 d,比非激活组Ⅱ缩短了333 d,其烷烃降解率长期维持较高值,其中0~20 d、20~40 d和40~60 d的降解率分别为14.23%、17.93%和15.73%,且每20 d的烷烃降解量均维持在1500 mg/kg以上。然而其他3组的烷烃降解率随着时间推移而显著降低,40~60 d时烷烃降解率最高仅有5.50%。预氧化后土壤中类腐殖酸和类富里酸的荧光标准积分体积分别是土壤氧化前的2.80倍和3.82倍,预氧化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快速增长。在添加乙酸和葡萄糖后土壤微生物被激活,激活剂的利用率分别达到88.06%和91.38%,其土壤微生物呼吸活性(以每kg土壤中微生物产生CO_(2)的物质的量计,下同)维持在5.00 mol/kg以上,而非激活组的土壤微生物呼吸活性在40~60 d时最高只达到2.12 mol/kg。此外,激活组的石油降解菌数量(以每g土壤中含有的石油降解菌数量计)在后期超过了9.00 lg(CFU/g),形成了芽孢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微杆菌属、链霉菌属和水杆菌属5种优势菌属,而非激活组最多只形成了3种优势菌属。研究显示,微生物长效降解土壤中的烷烃主要由其呼吸活性、石油降解菌数量、优势菌属数和营养利用率驱动。研究结果为解决土壤石油污染问题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土壤 烷烃 长效生物降解 呼吸活性 优势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