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韶关市范围)优势树种(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被引量:6
1
作者 万雁华 周宏 +2 位作者 柳丽杰 谢少平 周嘉炜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0年第6期96-102,共7页
文章采用国家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对粤北特别保护区(韶关市范围)优势树种(组)的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等7项评价指标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粤北特别保护区(韶关市范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量为151.00亿元/... 文章采用国家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对粤北特别保护区(韶关市范围)优势树种(组)的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等7项评价指标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粤北特别保护区(韶关市范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量为151.00亿元/年,7项服务功能的价值大小为: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净化大气环境>固碳释氧>林产品>保育土壤>积累营养物质,各森林类型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主要以其他硬阔类和其他软阔类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杉木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为主,占总价值量的77.09%。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各森林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非常高,其中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应作为特别保护区的主导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 优势树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价值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类调查中树种组成与优势树种(组)的逻辑对应关系概述 被引量:1
2
作者 曲海红 张东升 《林业勘查设计》 2008年第3期29-29,共1页
论述了在二类调查数据采集和逻辑检错中建立树种组成和优势树种(组)的逻辑对应关系。
关键词 二类调查 树种 优势树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主城区“四山”森林可燃物分类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杨清钰 蔡朕 +4 位作者 李耀辉 张涛 沈枝坤 唐国祥 李林 《森林防火》 2023年第3期50-54,共5页
从便于开展精细化森林火险等级预报的角度出发,根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结合小班的优势树种(组)的燃烧难易程度和小班郁闭度等级,将研究区森林分为了易燃、可燃和难燃3组共12种可燃物类型,分别是:高、中、低郁闭度易燃类型和未郁闭易... 从便于开展精细化森林火险等级预报的角度出发,根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结合小班的优势树种(组)的燃烧难易程度和小班郁闭度等级,将研究区森林分为了易燃、可燃和难燃3组共12种可燃物类型,分别是:高、中、低郁闭度易燃类型和未郁闭易燃类型,高、中、低郁闭度可燃类型和未郁闭可燃类型,高、中、低郁闭度难燃类型和未郁闭难燃类型。本研究结果可作为进行小班尺度火险等级预测计算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可燃物 类型划分 优势树种() 郁闭度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株洲市渌口区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郁培义 潘登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3年第2期19-24,共6页
为探究株洲市渌口区森林的固碳能力与分布特征,运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计算了研究区11个优势树种(组)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并分析了各优势树种(组)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及林分特征,得出以下结论:渌口区的森林碳储总量为1 119 132.36 t,... 为探究株洲市渌口区森林的固碳能力与分布特征,运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计算了研究区11个优势树种(组)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并分析了各优势树种(组)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及林分特征,得出以下结论:渌口区的森林碳储总量为1 119 132.36 t,蓄积量和林分面积是影响碳储量的主要因素;渌口区森林的平均碳密度为19.72 t/hm^(2),各优势树种(组)的碳密度随着龄组的增大而逐渐升高,表现为幼龄林的碳密度最低,过熟林的碳密度最高;渌口区碳储量较高的区域集中分布在东部及南部小范围地区,因为该区域竹林的分布面积大且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碳密度 空间分布 优势树种() 渌口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森林资源质量分析与评价
5
作者 杨世刚 张艳华 王福权 《林业勘查设计》 2023年第6期25-29,共5页
白山市林业勘察设计院通过对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称经开区)森林资源现状调查,查清森林的种类、分布、数量和质量,并对经开区林木和林地资源森林各地类面积结构,优势树种(组)结构,林种结构,龄组结构,林分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白山市林业勘察设计院通过对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称经开区)森林资源现状调查,查清森林的种类、分布、数量和质量,并对经开区林木和林地资源森林各地类面积结构,优势树种(组)结构,林种结构,龄组结构,林分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为合理经营当地森林资源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树种() 林种 资源评价: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