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非线性混合模型的杉木优势木平均高 被引量:24
1
作者 符利勇 张会儒 唐守正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6-71,共6页
从理论上介绍一阶线性化算法和一阶条件期望线性化算法求解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参数,并利用这2种算法分别对杉木优势木平均高进行拟合(选用常用的Logistic模型作为基础模型,把区组作为随机效应因子)。结果表明:2种算法对杉木优势木平均... 从理论上介绍一阶线性化算法和一阶条件期望线性化算法求解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参数,并利用这2种算法分别对杉木优势木平均高进行拟合(选用常用的Logistic模型作为基础模型,把区组作为随机效应因子)。结果表明:2种算法对杉木优势木平均高进行拟合时精度都很高。通过对2种线性化算法进一步比较可得,在分析单木水平非线性混合效应优势木平均高模型时,2种算法拟合效果非常接近,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选择其中任意一种算法对杉木优势木平均高进行拟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混合模型 一阶线性化算法 一阶条件期望线性化算法 优势木平均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非线性混合模型模拟杉木林优势木平均高 被引量:44
2
作者 李春明 张会儒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9-95,共7页
介绍国内外利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方法模拟林分优势木平均高的研究进展情况。以江西省大岗山实验局不同初植密度的人工杉木为研究对象,考虑初植密度的随机效应,选择常用的Richards和Logistic形式,通过变换混合效应参数个数来构造优势... 介绍国内外利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方法模拟林分优势木平均高的研究进展情况。以江西省大岗山实验局不同初植密度的人工杉木为研究对象,考虑初植密度的随机效应,选择常用的Richards和Logistic形式,通过变换混合效应参数个数来构造优势木平均高和林龄关系的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采用确定系数、均方误差和平均绝对残差等模型评价指标对不同模型的精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Richards形式还是Logistic形式的优势木平均高与林龄关系的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其估计精度比传统的回归模型估计精度明显提高;但是增加随机效应参数个数并不一定绝对提高模型的估计精度,相反估计精度有可能下降。以(4)式为基础的Logistic方程中,3个参数都作为混合模型的模拟精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优势木平均高 Richards形式 Logistic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纵向数据非线性混合模型的杉木林优势木平均高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春明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8-73,共6页
以江西省大岗山实验局不同初植密度的杉木林为研究对象,选择修改的Richards模型形式,考虑样地效应,采用SAS软件进行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模拟,利用AIC和BIC值评价模型模拟效果。在此基础上考虑优势木平均高连续观测数据的时间序列相关性... 以江西省大岗山实验局不同初植密度的杉木林为研究对象,选择修改的Richards模型形式,考虑样地效应,采用SAS软件进行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模拟,利用AIC和BIC值评价模型模拟效果。在此基础上考虑优势木平均高连续观测数据的时间序列相关性,并把初植密度以哑变量形式考虑进去,再进行混合模型的模拟。最后,利用验证数据对混合模型方法与传统的非线性回归模拟方法进行精度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修改的Richards形式的优势木平均高与林龄关系的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其估计精度比传统的回归模型估计精度明显提高,增加随机效应参数个数能够提高模型的估计精度。一阶自回归误差结构矩阵模型在解释优势木平均高的时间序列相关性时不仅提高了混合模型的模拟精度,而且能够很好的表达连续观测数据间误差分布情况;同时考虑样地的随机效应、观测数据的时间序列相关性及不同初植密度的混合模型模拟精度比传统的非线性回归方法模拟精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木平均高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时间序列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林分优势木平均高的二类小班调查和系统抽样数据的融合
4
作者 肖云丹 侯瑞霞 纪平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7-161,共5页
林分优势木平均高是衡量立地生产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系统固定样地调查和二类调查数据均可得到林分优势木平均高。鉴于此2类调查方法各有优缺点,做到二类调查数据到系统样地的融合很有必要。基于2004年和2009的二类调查数据,通过贝叶... 林分优势木平均高是衡量立地生产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系统固定样地调查和二类调查数据均可得到林分优势木平均高。鉴于此2类调查方法各有优缺点,做到二类调查数据到系统样地的融合很有必要。基于2004年和2009的二类调查数据,通过贝叶斯法构建林分优势木平均高模型,并通过该模型预测2011,2013年的林分优势木平均高,与此2a的系统样地数据进行融合,得到非线性融合模型H_s=9.612 6ln(H_p)-9.374(R^2=0.503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优势木平均高 二类调查 系统样地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效应的湖南杉木人工林平均高和优势木平均高相关关系模型 被引量:4
5
作者 杨子铎 李新建 +1 位作者 朱光玉 刘洪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2-71,共10页
【目的】考虑湖南杉木人工林的立地条件、林分密度和林分年龄,基于混合效应构建最适宜的林分平均高与优势木平均高相关关系模型,为湖南杉木人工林的立地质量评价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湖南省内设置的512块杉木样地数据... 【目的】考虑湖南杉木人工林的立地条件、林分密度和林分年龄,基于混合效应构建最适宜的林分平均高与优势木平均高相关关系模型,为湖南杉木人工林的立地质量评价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湖南省内设置的512块杉木样地数据为基础,基于基础线性模型,利用数量化方法Ⅰ、k-means聚类和线性混合效应回归建模方法,构建基于混合效应的湖南杉木林分平均高和优势木平均高相关关系模型。【结果】1)采用数量化方法Ⅰ筛选出坡位、坡形、土壤类型、土壤厚度、株数密度和土壤松紧度是对高比值(林分优势木平均高和林分平均高之比)影响显著的因子;2)构建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可以显著提高建模精度,立地类型作为随机效应加在参数b上时确定系数最高,相对于基础线性模型,其确定系数从0.790158提高到0.914348。3)构建基于聚类的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可以进一步提高建模精度,立地类型组作为随机效应加在参数b上时确定系数最高,确定系数达到了0.9435128,相对于基础线性模型,确定系数提高了19.41%,平均绝对误差降低了53.89%,均方根误差降低了48.11%;4)添加株数密度和林分年龄作为固定效应对模型精度提升不明显。【结论】林分密度和林分年龄对林分平均高与优势木平均高相关关系无显著影响;基于立地效应的混合模型可以反映平均高与优势木平均高相关关系变化的整体趋势,也可以体现立地条件差异对两者相关关系的影响,模型精度更高,适用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优势木平均高 林分平均 线性混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松针叶中营养元素含量与林分优势水平均高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韩有志 李文 +1 位作者 郭晋平 赵卫中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1993年第4期305-308,共4页
本文主要探讨了油松林分,林木针叶中营养元素含量与林分优势木平均高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油松林木针叶中营养元素的含量与林分优势木平均高有较高的相关关系,针叶中 N、P、K 营养元素含量值与林分优势木平均高呈正相关关系,但针叶... 本文主要探讨了油松林分,林木针叶中营养元素含量与林分优势木平均高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油松林木针叶中营养元素的含量与林分优势木平均高有较高的相关关系,针叶中 N、P、K 营养元素含量值与林分优势木平均高呈正相关关系,但针叶中 C_a营养元素含量值与林分优势木平均高呈负相关关系,针叶中 M_g营养元素含量值变化的幅度较微。将油松针叶采样林分标准地的优势木平均高分为四级,与其相对应的针叶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平均值,既说明了林木的营养状况水平,又说明了林地立地条件的优劣和林地土埴生产力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人工林 针叶 营养元素 优势木平均高 林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立地指数变化及评价 被引量:6
7
作者 李平平 王彦辉 +7 位作者 段文标 王依瑞 于澎涛 甄理 李志鑫 尚会军 史再军 于艺鹏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31,共14页
【目的】在黄土高原研究刺槐人工林优势木平均高及立地指数(基准林龄15年时优势木平均高)对气候和立地因子的响应,建立模型评价立地质量。【方法】对样地调查及文献搜集数据,用外包线法确定优势木平均高的单因子响应规律和适宜函数形式... 【目的】在黄土高原研究刺槐人工林优势木平均高及立地指数(基准林龄15年时优势木平均高)对气候和立地因子的响应,建立模型评价立地质量。【方法】对样地调查及文献搜集数据,用外包线法确定优势木平均高的单因子响应规律和适宜函数形式,然后建立多因子耦合模型并用实测数据率定,籍此评价立地指数空间差异。【结果】地形部位对优势木平均高的影响差异较大,相对得分表现为沟底1.000>塬面0.906>梁坡下部0.837>梁坡中部0.438>沟坡0.210>梁坡上部0.176>梁峁顶0.000。当年均降水量小于550 mm时,优势木平均高随年均降水量升高快速增加,之后渐趋平缓;优势木平均高随年均气温升高呈先增后减,最适范围是7.5~11.0℃。建立了耦合气候和立地因子影响的优势木平均高模型,拟合度较好(R^(2)=0.72)。依据对优势木平均高的影响,将年均气温和降水量都分为4级(<6.0℃,太冷,不能生长;6.0~7.5℃,冷,不宜或较宜生长;7.5~11.0℃,温,最宜生长;>11.0℃,暖,较宜或不宜生长。<400 mm,太旱,不能生长;400~450 mm,旱,不宜生长;450~550 mm,润,较宜生长;>550 mm,湿,最宜生长),据此确定了黄土高原不能刺槐造林的区域,提出了可刺槐造林区域的气候分区,其中温湿区、温润区、暖湿区和温旱区的平均立地指数均为中等或以上(>7.5 m),宜于刺槐生长;但冷旱/润区和暖润区立地较差,整体不宜刺槐生长。对各气候分区,计算了各立地类型(地形部位与坡向的组合)的立地指数,评价了立地质量。【结论】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的立地指数同时受气候和立地因子影响。综合考虑这些影响的气候分区和立地评价可以指导精细的刺槐造林立地选择和林分科学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人工林 立地指数 耦合模型 生长分区 优势木平均高 黄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