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大凉螈繁殖生态
被引量:5
- 1
-
-
作者
龚宇舟
王刚
黄蜂
何流洋
束潇潇
谢锋
-
机构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成都师范学院
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西华师范大学
-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144-3152,共9页
-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2017YFC0505202)
四川省科技重大专项(2018SZDZX0036)
+1 种基金
环境保护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2111101)
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种保护项目(2017)
-
文摘
大凉螈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有尾两栖动物,其种群数量目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然而涉及该物种保护的繁殖生态学研究仍十分匮乏。通过融合围栏陷阱及标志重捕的样方调查法,对大凉螈石棉栗子坪种群繁殖个体和变态登陆幼体的迁徙、繁殖群体种群大小、繁殖场内雌雄有效性比变化等进行了研究。运用Jolly-Seber法估测了繁殖种群大小,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了不同时期进入繁殖场的雄性大凉螈头体长及体重,运用t检验或者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了雌雄性间形态上的差异,运用t检验、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了野外抱对雄性与非抱对雄性间的体征差别,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了雌性产卵量与其身体形态的关系,同时观察了卵的孵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大凉螈的繁殖季为每年的4月下旬到7月下旬,幼体最早于8月上旬变态登陆。估测调查地繁殖场内雄性大凉螈繁殖种群大小约为391尾,雄螈较雌螈更早进入繁殖场且在场内停留时间更长,体重较轻的雄螈较晚迁入繁殖场。有效性比明显偏雄(雌/雄:0.03—0.10)。雌雄间具明显性二型性,雌性个体的头体长、体重及肥满度均大于雄性,而雄性的尾高和尾长占全长的比例则大于雌性。对比自然抱对雄性和非抱对雄性个体发现,抱对个体在头体长、体重和尾高等体征方面显著大于非抱对个体,暗示这些形态特征可能在雄性竞争配偶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雌螈在室内条件下平均产卵数为176枚,产卵历时2—4 d,产卵量与雌性肥满度正相关,卵的平均孵化期为15.7 d,孵出幼体平均全长为9.74 mm。
-
关键词
大凉螈
繁殖生态
繁殖迁徙
有效性比
性二型性
优势体征
产卵及孵化
-
Keywords
Liangshantriton taliangensis
reproductive ecology
breeding migration
operational sexual ratio
sexual dimorphism
advantageous morphological trait
spawning and hatching
-
分类号
Q958
[生物学—动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