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休牧模式对东祁连山高寒草甸草原植被特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3
1
作者 李文 曹文侠 +4 位作者 徐长林 李小龙 刘皓栋 冯今 师尚礼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339-2345,共7页
对东祁连山高寒草甸区不同休牧模式下植物群落特征和地下根系生物量进行比较研究,试验设传统夏季休牧(TG)、全生长季休牧(RG)和全年禁牧(NG)3个处理。结果表明:与TG处理相比,RG和NG处理增加了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冷地早熟禾(Poa... 对东祁连山高寒草甸区不同休牧模式下植物群落特征和地下根系生物量进行比较研究,试验设传统夏季休牧(TG)、全生长季休牧(RG)和全年禁牧(NG)3个处理。结果表明:与TG处理相比,RG和NG处理增加了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的重要值、各功能群(禾本科、莎草科、豆科和杂类草)植物的高度、禾本科植物密度和生物量以及总地上、地下生物量,其中以NG处理区效果最为明显;同时RG和NG处理降低了杂类草植物的重要值、地下与地上生物量的比值以及杂类草的生物量和密度;在3种休牧模式中,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S)及群落总密度的排列顺序均为:NG<TG<RG。研究表明,短期禁牧和全生长季休牧是提升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生产力与生态恢复的重要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祁连山 高寒草甸 休牧模式 植被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休牧模式对高寒草甸草原土壤特征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2
作者 李文 曹文侠 +4 位作者 徐长林 师尚礼 李小龙 张小娇 刘皓栋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1-276,共6页
以土壤特征及地下生物量为主要指标研究了东祁连山高寒草甸草原对伞生长季休牧、传统夏季休牧和禁牧的响应,以期为该区草地恢复、保护和管理提供支撑.结果表明:与传统夏季休牧相比,禁牧和全生长季休牧改良了高寒草甸草原0~20 cm土壤... 以土壤特征及地下生物量为主要指标研究了东祁连山高寒草甸草原对伞生长季休牧、传统夏季休牧和禁牧的响应,以期为该区草地恢复、保护和管理提供支撑.结果表明:与传统夏季休牧相比,禁牧和全生长季休牧改良了高寒草甸草原0~20 cm土壤物理结构,降低了土壤的紧实度,但对深层土壤影响较小;禁牧和全生长季休牧不同程度地改善了高寒草甸草原土壤的持水能力;禁牧显著增加了0~3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全生长季休牧增加了高寒草甸草原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禁牧极显著增加了0~10 cm土层根系生物量,而传统夏季休牧草地10~20cm土层的根系生物量显著高于禁牧与全生长季休牧.说明短期禁牧和全生长季休牧是提升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生产力与生态恢复的重要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草原 休牧模式 土壤特征 地下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鹃灌丛草地响应休牧的植被特征变化 被引量:14
3
作者 曹文侠 张德罡 +1 位作者 徐长林 师尚礼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2008年第6期94-98,共5页
初步探讨了不同休牧模式恢复杜鹃灌丛草地的地上生态过程。结果表明,全生长季休牧对灌丛草地灌木片层产生了积极影响,柳、鬼箭锦鸡儿和金露梅等饲用灌木的高度有明显恢复;苔藓和地面枯草存量增加,灌下微生境趋优;灌间草本群落高度、盖... 初步探讨了不同休牧模式恢复杜鹃灌丛草地的地上生态过程。结果表明,全生长季休牧对灌丛草地灌木片层产生了积极影响,柳、鬼箭锦鸡儿和金露梅等饲用灌木的高度有明显恢复;苔藓和地面枯草存量增加,灌下微生境趋优;灌间草本群落高度、盖度和生物量有不同程度增加;不同休牧模式在生长季各阶段的表现存在差异,8月份草地禾草+莎草与杂类草的产草量之比:全生长季休牧、枯草期轻牧(全年1.67羊单位/hm2)为1.61,全生长季休牧、枯草期重牧(全年3.49羊单位/hm2)为0.73,对照为0.66,全生长季休牧草地的草群得到优化;枯草期高强度放牧也会影响杜鹃灌丛草地的生态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灌丛草地 休牧模式 生态恢复 植被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