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休息权实现机制的形式特征与内在动因——兼论我国休息休假制度的理论重构 被引量:4
1
作者 黄镇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0-65,共6页
休息休假制度的任务在于保障休息权的实现。休息权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作用机制。机制受阻便造成了可利用的自由时间减少,休息休假制度即陷入困境。破解制度的困境、恢复制度的活力,着力点在于使制度符合休息权实现机制的内在要求。休息... 休息休假制度的任务在于保障休息权的实现。休息权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作用机制。机制受阻便造成了可利用的自由时间减少,休息休假制度即陷入困境。破解制度的困境、恢复制度的活力,着力点在于使制度符合休息权实现机制的内在要求。休息权实现机制并非仅由成文的制度规范构成,它还包括人们在借助制度规范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非制度性规范。它的形式特征在于休息权的实现途径在制度规范与权利参与者之间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向作用机制,不断寻求稳定与平衡。而它的内在动因则来自于国家制定法与社会自生秩序之间张力,这股张力产生于不同利益主体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在劳动时间分配问题上所进行的博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息休假制度 休息 实现机制 制度 时间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下劳动者休息权的实现路径 被引量:13
2
作者 艾琳 于轩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7-76,共10页
在新就业形态下,弹性工作时间、互联网平台用工算法机制模糊了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边界。实践中,对于劳动者休息权的保障还缺乏普遍的价值共识和统一的法律规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应该享有的、基于人权的休息时间、休息日、休假日等休... 在新就业形态下,弹性工作时间、互联网平台用工算法机制模糊了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边界。实践中,对于劳动者休息权的保障还缺乏普遍的价值共识和统一的法律规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应该享有的、基于人权的休息时间、休息日、休假日等休息利益尚未法定化。从权利属性看,劳动者休息权具备道德权利属性和法定权利属性。从法的渊源看,劳动者休息权具备宪法基础和劳动法基础。劳动者休息权法律关系要素的厘定是劳动者休息权保障的前提,应明晰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界限,并修正工时制度、休息休假制度和法律责任制度等事关劳动者休息权的核心制度。探讨理论基础的同时,应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休息权保障,使劳动者休息权成为一项归属于广义劳动者的劳动实有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就业形态 劳动者休息 工时制度 休息休假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