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动机缺乏行为及伏隔核多巴胺受体的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建军 吴双 +2 位作者 薛冰 张潞潞 于萍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8,共12页
目的“躺平”作为现代流行词汇,描述部分人群的心理状态,但其心理学含义仍未明确。一定条件下的动机缺乏可能是关键心理特征之一。方法将1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配到两种限食水平(分别为基线体重的90%和80%),并进行蔗糖颗粒自我给药任务,... 目的“躺平”作为现代流行词汇,描述部分人群的心理状态,但其心理学含义仍未明确。一定条件下的动机缺乏可能是关键心理特征之一。方法将1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配到两种限食水平(分别为基线体重的90%和80%),并进行蔗糖颗粒自我给药任务,尝试建立“躺平”的动机缺乏动物行为模型,模型的建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鼻触一次高回报侧获得一粒糖丸,第二阶段学习多次鼻触低回报侧获得一颗糖丸,第三阶段观察大鼠在高回报侧可以获得不同程度奖励的情况下,还是否愿意多付出努力在低回报侧获得糖丸。结果结合自给食训练和免疫印迹,结果显示:(1)大鼠在第三阶段出现“躺平”现象,即在高回报侧获得最大奖励的90%及以上,且低回报侧努力程度增大到断点时,大鼠放弃努力获得更多糖丸奖励。(2)与“未躺平”组的大鼠相比,“躺平”组大鼠伏隔核内的多巴胺D1受体表达显著升高,而D2受体表达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大鼠可表现出“躺平”样行为,伏隔核中D1受体表达上调可能是“躺平”动机缺乏的重要分子基础,该模型的建立扩展了对“躺平”的理解,并为其机制研究提供了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机缺乏 伏隔核 “躺平” 多巴胺D1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扣带回至伏隔核GABA能神经通路调控小鼠肠易激综合征及潜在机制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郭瑞晓 高胜利 +7 位作者 冯旭菲 刘华 明星 孙金秋 栾心驰 刘震宇 刘蔚毅 郭菲菲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5-826,共12页
目的:探讨前扣带回(ACC)至伏隔核(NAc)的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通路对小鼠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调控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1)慢急性联合应激法(CACS)建立C57BL/6J小鼠IBS模型,分为正常组和IBS组(均n=8),通过行为学测试、肠动力实验和... 目的:探讨前扣带回(ACC)至伏隔核(NAc)的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通路对小鼠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调控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1)慢急性联合应激法(CACS)建立C57BL/6J小鼠IBS模型,分为正常组和IBS组(均n=8),通过行为学测试、肠动力实验和腹部退缩反射评分观察小鼠IBS样症状。(2)采用荧光金(FG)逆行追踪结合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CC-NAc的GABA能通路和IBS小鼠ACC中GABA神经元兴奋性(均n=8)。(3)在正常和IBS小鼠NAc分别注射1.5μL生理盐水(NS)、GABA_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BIC)或激动剂异四氢烟酸(Isog),并据此将小鼠分为3组(均n=8):NS组、BIC组和Isog组,观察其IBS样症状。(4)采用化学遗传法将腺相关病毒载体AAV2/9-mDlx-iCre-WPRE-pA定向注射于ACC,AAV2/2Retro Plus-hSyn-DIO-hM3D(Gq)-eGFP-WPRE-pA注射于NAc,小鼠分为4组(均n=8):NS(腹腔注射)+NS(NAc注射)组、NS+BIC组、氯氮平N-氧化物(CNO)+NS组和CNO+BIC组;或AAV2/2Retro-hSyn-DIO-hM4D(Gi)-EGFP-WPRE-pA注射于NAc,小鼠分为3组(均n=8):NS+NS组、NS+BIC组和CNO+NS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结肠组织中组胺和5-羟色胺(5-HT)的表达,并观察ACC-NAc的GABA能神经通路对小鼠IBS样症状的影响。结果:CACS诱导小鼠出现IBS样症状;FG逆行追踪结合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实验结果显示,ACC的GABA神经元可以投射至NAc。NAc注射BIC后IBS小鼠的焦虑样行为、腹泻样症状和内脏超敏反应显著减轻(P<0.05)。化学遗传法抑制投射至NAc的ACC内GABA能神经元可显著减轻IBS小鼠的症状(P<0.05)。结论:ACC^(GABA)-NAc神经通路可参与小鼠IBS样症状的调控,其机制可能与肠道组胺和5-HT的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扣带回 伏隔核 γ-氨基丁酸 焦虑样行为 肠易激综合征 内脏超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伏隔核多巴胺受体与MSNs调控运动动机的神经机制
3
作者 魏龙威 王寅昊 +4 位作者 杨子铮 檀明利 李娟 刘阳 陈巍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8-69,共12页
目的:揭示伏隔核γ-氨基丁酸能中等棘状神经元(medium spiny neurons,MSNs)对不同身体活动水平小鼠运动动机的调控作用及神经机制。方法:C57BL/6J小鼠通过自愿性转轮运动筛选高运动量与低运动量品系,各封闭系内繁育至第3代小鼠后选取60... 目的:揭示伏隔核γ-氨基丁酸能中等棘状神经元(medium spiny neurons,MSNs)对不同身体活动水平小鼠运动动机的调控作用及神经机制。方法:C57BL/6J小鼠通过自愿性转轮运动筛选高运动量与低运动量品系,各封闭系内繁育至第3代小鼠后选取60只雄性,建立高自愿性运动(high voluntary runner,HVR;n=12)和低自愿性运动(low voluntary runner,LVR;n=12)小鼠模型,利用操作式条件反射实验评价小鼠运动动机水平、小动物气体代谢系统评价有氧运动能力与代谢水平、在体多通道电生理技术观察伏隔核神经元电活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伏隔核c-Fos与D_(1)R/D_(2)R共表达,通过观察D_(1)R/D_(2)R激动剂(SKF81297与Quinpirole)及拮抗剂(SCH23390与Sulpiride)注射后小鼠自愿性运动行为变化,评价伏隔核D_(1)R/D_(2)R对运动动机的调节作用。结果:HVR小鼠运动动机、最大摄氧量均显著高于LVR小鼠(P<0.01);与LVR小鼠比较,接受运动线索后,HVR小鼠伏隔核MSNs放电频率显著升高(P<0.01);HVR小鼠伏隔核D_(1)R、D_(2)R及c-Fos阳性细胞数量,D_(1)R/c-Fos与D_(2)R/c-Fos共表达阳性细胞数量均显著高于LVR小鼠(P<0.01);此外,HVR小鼠D_(2)R/c-Fos共表达阳性细胞数量显著高于D_(1)R/c-Fos(P<0.01)。注射SKF81297与Quinpirole后,HVR小鼠与L.VR小鼠运动量均显著增加(P<0.05,P<0.01);注射SCH23390与Sulpiride后,HVR小鼠与LVR小鼠运动量均显著降低(P<0.01);注射药物后,HVR小鼠运动量变化率显著高于LVR小鼠(P<0.01)。结论:高运动动机个体伏隔核MSNs对自愿性运动奖赏预测信号的响应更为有效,伏隔核D_(1)R/D_(2)R的表达及敏感度差异可能是MSNs对运动线索应答的重要影响因素,这种差异可能是影响个体身体活动水平的重要神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活动 运动动机 伏隔核 MSNs D_(1)R/D_(2)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片诱导的脆弱样T细胞调控伏隔核突触可塑性及戒断症状 被引量:1
4
作者 娄银 马天有 朱永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0-365,共6页
成瘾患者免疫力低下是毒品成瘾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质谱流式对海洛因成瘾患者外周免疫细胞特征及功能进行解析发现,海洛因成瘾患者外周脆弱样T细胞比例增加,其分泌的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信号重塑了伏隔核神经元结构,进而... 成瘾患者免疫力低下是毒品成瘾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质谱流式对海洛因成瘾患者外周免疫细胞特征及功能进行解析发现,海洛因成瘾患者外周脆弱样T细胞比例增加,其分泌的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信号重塑了伏隔核神经元结构,进而调控了急性戒断症状。急性戒断期间,机体缺氧是诱导传统调节性T细胞向脆弱样调节性T细胞转变的关键因素。阿片类药物促使神经元分泌趋化因子(C-C基元)配体2[chemokine(C-C motif)ligand 2,Ccl2],同时导致星形胶质细胞脑型脂肪酸结合蛋白(recombinant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7,Fabp7)表达下调,引起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二者共同趋化脆弱样T细胞向伏隔核聚集。最近的研究揭示了阿片成瘾外周免疫微环境如何调节中枢神经元及成瘾表型,有望通过免疫干预治疗阿片成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片 脆弱样调节性T细胞 干扰素-Γ 伏隔核 戒断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功能磁共振成像神经反馈调控伏隔核活性改善肥胖的影像学研究
5
作者 乔琦 周菁 +8 位作者 和俊雅 李鑫 周阳 孙永兵 李中林 邹智 武肖玲 李昊 李永丽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6-61,共6页
目的探究实时功能磁共振成像神经反馈(real-tim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neurofeedback,rtfMRI-NF)技术调控双侧伏隔核改善肥胖的作用。材料与方法招募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共24例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肥胖受试... 目的探究实时功能磁共振成像神经反馈(real-tim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neurofeedback,rtfMRI-NF)技术调控双侧伏隔核改善肥胖的作用。材料与方法招募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共24例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肥胖受试者进行3周rtfMRI-NF训练干预,采集干预前后Barratt冲动性量表(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 Version 11,BIS-11)、三因素饮食问卷(Three-Factor Eating Questionnaire,TFEQ)中的非控制进食(Uncontrolled Eating,UE)、认知限制进食(Cognitive Rehabilitation,CR)、情绪性进食(Emotional Eating,EE)分量表、食物等级评分量表以及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受试者干预前后临床量表变化。使用SPM12软件对肥胖受试者rtfMRI-NF干预3周前后脑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并分析干预前后FC值变化与临床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肥胖患者干预后BIS-11、TFEQ-UE、TFEQ-EE及食物等级评分下降,TFEQ-CR评分升高(P<0.05);肥胖受试者干预后左侧伏隔核与左侧颞中回的FC值减小,与左侧额中回的FC值增大(P<0.05,高斯随机场校正);右侧伏隔核与右侧小脑、右侧额下回的FC值增大,与左侧楔前叶的FC值减小(P<0.05,高斯随机场校正)。干预前后右侧伏隔核-右侧小脑8区的FC差值与TFEQ-UE评分改变呈负相关(r=−0.549,P=0.008),右侧伏隔核-左侧楔前叶的FC差值与BIS-11评分改变呈正相关(r=0.658,P<0.001)。结论rtfMRI-NF干预可能通过改变伏隔核与认知控制、注意力偏向和情绪记忆的分布式大脑区域FC,从而改善肥胖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磁共振成像 实时功能磁共振成像神经反馈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伏隔核 功能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吗啡依赖对大鼠伏隔核神经甾体和氨基酸递质的影响 被引量:17
6
作者 吴红海 王娜 侯艳宁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3-496,共4页
目的 利用大鼠吗啡依赖模型,观察吗啡依赖及戒断对大鼠伏隔核中神经甾体和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水平影响。方法 腹腔注射递增剂量的盐酸吗啡使雄性SD大鼠形成吗啡依赖,并用纳洛酮催促戒断。分离吗啡依赖和戒断大鼠的伏隔核。经液液萃取和... 目的 利用大鼠吗啡依赖模型,观察吗啡依赖及戒断对大鼠伏隔核中神经甾体和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水平影响。方法 腹腔注射递增剂量的盐酸吗啡使雄性SD大鼠形成吗啡依赖,并用纳洛酮催促戒断。分离吗啡依赖和戒断大鼠的伏隔核。经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法提取脱氢表雄酮、孕烯醇酮、别孕烯醇酮、脱氢表雄酮硫酸酯和孕烯醇酮硫酸酯,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系统检测其含量。采用柱前衍生-电化学检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氨酸、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纳洛酮催促戒断时,吗啡依赖大鼠伏隔核脱氢表雄酮硫酸酯的水平下降(P<0 .05),孕烯醇酮(P<0 .01 )和谷氨酸(P<0 .05 )水平均升高。结论 吗啡戒断时大鼠伏隔核的谷氨酸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伏隔核中的内源性神经甾体在吗啡依赖和戒断的形成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依赖 戒断 谷氨酸 Γ-氨基丁酸 甘氨酸 神经甾体 伏隔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吗啡依赖与戒断大鼠伏隔核单胺、类阿片肽及下丘脑POMCmRNA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何鸣 杨德森 +1 位作者 陈向一 程介士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9-12,共4页
研究了大鼠吗啡依赖与戒断状态和伏隔核类阿片肽、单胺、下丘脑POMC基因表达改变之间的关系。发现在吗啡依赖状态伏隔核内β-内啡肽、脑啡肽、单胺释放以及下丘脑POMC基因表达受抑制。戒断48小时后强啡肽、NE、MHPG、... 研究了大鼠吗啡依赖与戒断状态和伏隔核类阿片肽、单胺、下丘脑POMC基因表达改变之间的关系。发现在吗啡依赖状态伏隔核内β-内啡肽、脑啡肽、单胺释放以及下丘脑POMC基因表达受抑制。戒断48小时后强啡肽、NE、MHPG、5-HT升达高峰,后虽水平有所降低,但戒断1周时仍高于对照显著。深受抑制的DA、β-内啡肽释放以及POMC基因表达在戒断后有所回升,但于戒断1周时还是显著低于对照水平。提出这些生化改变尤其是自从依赖形成后DA的持续低水平是吗啡依赖的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依赖 伏隔核 单胺 类阿片肽 M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毁损双侧伏隔核对大鼠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复燃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李楠 王学廉 +1 位作者 高国栋 陈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61-363,共3页
目的探讨毁损双侧伏隔核对小剂量吗啡诱导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复燃的影响。方法设置毁损组、假毁损组及空白对照组(n=10),建立大鼠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消退后采用立体定向下直流电(10mA,30s)毁损双侧伏隔核,分别在术后3d、10d、30d... 目的探讨毁损双侧伏隔核对小剂量吗啡诱导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复燃的影响。方法设置毁损组、假毁损组及空白对照组(n=10),建立大鼠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消退后采用立体定向下直流电(10mA,30s)毁损双侧伏隔核,分别在术后3d、10d、30d给予小剂量吗啡(2.5mg/kg)诱导复燃,观察记录各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得分,采用方差分析及均数间多重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建立成功后,经消退各组位置偏爱得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毁损术后各时间点吗啡诱导复燃时,毁损组均较假毁损组的位置偏爱得分低(P<0.05),而毁损组各时间点间位置偏爱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毁损双侧伏隔核可以抑制小剂量吗啡诱导的复燃,且此作用至少可维持30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隔核 吗啡依赖 条件性位置偏爱 复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电刺激吗啡精神依赖大鼠伏隔核后相关脑区细胞外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变化 被引量:4
9
作者 胡文瀚 张颖 +3 位作者 孟凡刚 张斌 张凯 张建国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00-603,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高频电刺激吗啡精神依赖大鼠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后,NAc、苍白球腹侧核(ventral pallidum,VP)以及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中细胞外谷氨酸(glutamate,Glu)和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 目的通过研究高频电刺激吗啡精神依赖大鼠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后,NAc、苍白球腹侧核(ventral pallidum,VP)以及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中细胞外谷氨酸(glutamate,Glu)和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含量的变化,阐述高频电刺激治疗药物精神依赖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皮下注射盐酸吗啡10 d(3次/d),对照组大鼠在同等时间给予同体积的0.9%氯化钠注射液皮下注射。停药后第7天将大鼠麻醉,立体定向引导下将刺激电极置入单侧NAc,在刺激前后用微透析探针对同侧NAc,VP和VTA行微透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透析液中的Glu和GABA的含量。对照组大鼠只植入电极,不刺激。结果吗啡组NAc中Glu含量增高。对NAc行高频电刺激后,NAc和VTA中细胞外Glu含量递减,GABA含量无明显变化;VP中细胞外Glu和GABA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Glu在维持吗啡精神依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高频电刺激能通过减少NAc和VTA中细胞外Glu的含量来消除吗啡精神依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精神依赖 伏隔核 高频电刺激 谷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伏隔核毁损术围手术期联合药物治疗海洛因成瘾9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马如钧 张伟 +1 位作者 陈永新 李永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06-506,536,542,共3页
吸食海洛因(俗称吸毒)成瘾包括躯体依赖和精神依赖两方面,前者的治疗方法较多,但后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我院于2004年9~10月,对9例吸毒患者施行立体定向双侧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毁损术及在围手术期合并药物治... 吸食海洛因(俗称吸毒)成瘾包括躯体依赖和精神依赖两方面,前者的治疗方法较多,但后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我院于2004年9~10月,对9例吸毒患者施行立体定向双侧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毁损术及在围手术期合并药物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外科 伏隔核 围手术期 海洛因 吸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孢曲松对甲基苯丙胺致大鼠伏隔核神经元和谷氨酸转运体改变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成敏 颜慧 +2 位作者 王玲 马萍 宫泽辉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3-59,共7页
目的观察头孢曲松对甲基苯丙胺(METH)急性、亚急性处理时致神经损伤情况的影响,以及对伏隔核中谷氨酸转运体1(GLT1)与囊泡型谷氨酸转运体1(VGLUT1)的变化的影响。方法建立METH急性毒性模型,同时利用谷氨酸转运体调节剂头孢曲松调控谷氨... 目的观察头孢曲松对甲基苯丙胺(METH)急性、亚急性处理时致神经损伤情况的影响,以及对伏隔核中谷氨酸转运体1(GLT1)与囊泡型谷氨酸转运体1(VGLUT1)的变化的影响。方法建立METH急性毒性模型,同时利用谷氨酸转运体调节剂头孢曲松调控谷氨酸转运体的表达,尼氏染色实验观测神经元中尼氏小体的变化,利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其谷氨酸转运体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METH急性给药组与盐水对照组相比,刻板行为明显增加(P<0.01),尼氏小体明显减少;伏隔核中GLT1和VGLUT1的表达增加分别为53.7%和102%(P<0.05);头孢曲松预防给药组与METH组相比,大鼠刻板行为明显减少,伏隔核中GLT1的表达增加36%(P<0.05);VGLUT1的表达下调56%(P<0.05);METH亚急性处理后,与盐水对照组相比,伏隔核中GLT1的蛋白表达增加40.9%,VGLUT1蛋白表达增加52.9%;预防给予头孢曲松后,头孢曲松预防给药组与METH组相比,GLT1和VGLUT1蛋白表达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 METH处理导致神经损伤,引起伏隔核中谷氨酸转运体的表达变化;头孢曲松能激活谷氨酸转运体的表达,缓解METH引起的神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苯丙胺 头孢曲松 伏隔核 纹状体 GLT1 VGLUT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丘脑伏隔核外源性GABA对大鼠胃功能的影响及潜在机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茜 冷慧 +4 位作者 栾晓 郭菲菲 高胜利 孙向荣 徐珞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99-1205,共7页
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GLP-1R)信号通路是否参与调控下丘脑伏隔核(NAc)外源性γ-氨基丁酸(GABA)对大鼠胃牵张(GD)敏感神经元放电活动、胃运动和胃酸分泌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NAc内GABA-A受体(GAB... 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GLP-1R)信号通路是否参与调控下丘脑伏隔核(NAc)外源性γ-氨基丁酸(GABA)对大鼠胃牵张(GD)敏感神经元放电活动、胃运动和胃酸分泌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NAc内GABA-A受体(GABA-AR)和GLP-1R的表达;采用单细胞外放电记录实验观察GABA、GLP-1及二者的受体拮抗剂对大鼠NAc内GD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于大鼠NAc内埋置套管并注入GLP-1、GLP-1R拮抗剂exendin 9-39(Ex9)和GABA-AR拮抗剂荷包牡丹碱(BIC),观察大鼠胃运动和胃酸分泌的变化。结果:大鼠NAc内GABA-AR和GLP-1R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共存。GABA可抑制NAc内GD神经元的放电活动,但该抑制效应可被BIC拮抗,并被Ex9部分阻断。大鼠NAc内微量注射GABA可促进胃运动和胃酸分泌,该效应可被BIC拮抗,并被Ex9部分阻断。结论:NAc外源性GABA可能主要通过GABA-AR信号通路参与大鼠胃运动、胃酸分泌及GD神经元兴奋性的调控;GABA-AR信号通路的促进可被GLP-1R信号通路部分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隔核 γ-氨基丁酸 胰高血糖素样肽1 胃牵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发育过程中伏隔核神经元的电生理学和形态学特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妍君 刘应兵 +4 位作者 阴正勤 王仕军 胡志安 高朋芬 秦伟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0-64,共5页
为探讨发育过程中伏膈核神经元的形态学和电生理学特性 ,运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结合细胞内标记技术对出生后 3 d(P3 ) 3 0 d(P3 0 )的伏隔核神经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出生后随着动物的不断成熟伏隔核神经元的树突野半径和树... 为探讨发育过程中伏膈核神经元的形态学和电生理学特性 ,运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结合细胞内标记技术对出生后 3 d(P3 ) 3 0 d(P3 0 )的伏隔核神经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出生后随着动物的不断成熟伏隔核神经元的树突野半径和树突总长度逐渐增长 ,树突分支逐渐增多 ;静息膜电位 (RMP)和输入阻抗 (IR)降低 ;动作电位的幅度升高 ,时程降低 ,突触后电流则无显著性变化。但在 P7以前 ,5 7.9%的神经元对刺激无反应 ,这类神经元主要见于幼稚动物 ,其静息膜电位与输入阻抗较高。提示 ,发育过程中伏隔核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成熟密切相关 ,幼稚与成熟神经元在细胞形态学和电生理学以及突触功能上的显著差异表明幼稚和成熟神经元对信号的输入、输出整合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发育 伏隔核 神经元 电生理学 形态学 膜片钳 生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伏隔核毁损对大鼠MAP觅药行为及边缘区多巴胺D_2受体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晓峰 刘建新 +1 位作者 李拴德 张荣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2-123,共2页
关键词 伏隔核 甲基苯丙胺 觅药行为 条件性位置偏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大鼠伏隔核神经元电活动变化及5-HT_7受体激活的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欢 吴仲恒 +5 位作者 李立博 乔鸿飞 袁海峰 杜成学 谭会会 张巧俊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99-303,309,共6页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模型大鼠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以及NAc神经元对5-HT7受体刺激的反应。方法采用在体神经电生理学和神经药理学相结合的方法,观察PD大鼠NAc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以及NA...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模型大鼠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以及NAc神经元对5-HT7受体刺激的反应。方法采用在体神经电生理学和神经药理学相结合的方法,观察PD大鼠NAc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以及NAc神经元对5-HT7受体激动剂的反应,并与假手术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PD组大鼠NAc神经元的平均放电频率(5.46±0.88)Hz显著高于假手术组(3.77±0.48)Hz(P<0.05)。PD组大鼠65%的NAc神经元表现为爆发式放电、35%呈不规则放电;假手术组57.5%的NAc神经元呈爆发式放电、42.5%为不规则放电。与假手术组相比,PD组大鼠NAc神经元的爆发式放电比例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体循环给予5-HT7受体激动剂AS19后,假手术组大鼠的NAc神经元电活动变化整体上呈现兴奋反应,当累积剂量为160μg/kg时,NAc神经元的兴奋程度明显高于基础放电,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大鼠虽然也表现为兴奋反应,但NAc神经元的兴奋效应在80μg/kg累积剂量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产生统计学意义的累积剂量低于假手术组。AS19所引起的效应能够被特异性5-HT7受体拮抗剂SB269970所反转。结论 NAc神经元5-HT7受体可能介导PD模型大鼠NAc神经元电活动增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隔核 帕金森病 5-HT7受体 电生理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依赖患者伏隔核毁损后行为选择变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侯远征 王学廉 +3 位作者 李江 衡立君 王月平 高国栋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94-497,共4页
目的探讨伏隔核毁损对于阿片类药物成瘾患者行为选择缺陷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原因。方法对伏隔核毁损前后阿片药物依赖患者(15例)以及正常对照组(14例)进行爱荷华赌博任务测验(IOWA gambling test,IGT),剑桥赌博任务测验(Cambridge gamblin... 目的探讨伏隔核毁损对于阿片类药物成瘾患者行为选择缺陷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原因。方法对伏隔核毁损前后阿片药物依赖患者(15例)以及正常对照组(14例)进行爱荷华赌博任务测验(IOWA gambling test,IGT),剑桥赌博任务测验(Cambridge gambling test,CGT),go/nogo逆转学习/行为抑制测验以及数字记忆广度的测评,采用LSD-t检验、配对t检验以及levene方差齐性检验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GT测试显示手术组术前较术后和正常组成绩均偏低,术前与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7,P<0.01),术后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6,P>0.1)。CGT测试术前与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4,P>0.1)。go/no-go行为抑制测试术前与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6,P> 0.1)。数字广度测评手术组成绩较正常对照组偏低,术前及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6,P>0.1)。结论伏隔核毁损可以改善成瘾患者行为选择的缺陷,这种改善作用与冒险行为、工作记忆及逆转学习/行为抑制等神经心理机制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手术 伏隔核 药物依赖 赌博任务测验 行为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伏隔核脑深部电刺激对大鼠肥胖症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弨 张凯 +2 位作者 魏乃礼 王尧 胡文瀚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9-212,共4页
目的:探索伏隔核(NAc)壳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对大鼠肥胖症的治疗作用,阐明DBS治疗肥胖症的可行性。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为DBS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2组大鼠均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并分别通过立体定向给予电极固定装置植入、电极植入,DBS... 目的:探索伏隔核(NAc)壳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对大鼠肥胖症的治疗作用,阐明DBS治疗肥胖症的可行性。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为DBS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2组大鼠均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并分别通过立体定向给予电极固定装置植入、电极植入,DBS组大鼠给予高频电刺激7d,对照组不给予刺激,电极拔除后继续观察28d。实验全程(57d)每日监测大鼠体质量、摄食量和饮水量。综合比较2组大鼠体质量增长率、摄食量和饮水量变化。结果:NAc壳电刺激第5天开始DBS组大鼠体质量增长率低于对照组(P<0.05),至实验结束时DBS组大鼠体质量平均增长幅度为10.2%,对照组为35.7%。电刺激期间DBS组大鼠摄食量低于对照组(P<0.05),刺激结束后2组大鼠摄食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大鼠饮水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c壳部可以作为DBS治疗大鼠肥胖症的理想靶点,一方面限制摄食行为,降低摄食量;另一方面可能通过其与能量平衡系统相互作用,增加大鼠能量消耗,减缓体质量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症 脑深部电刺激 伏隔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成人伏隔核体积磁共振测量初探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强 王亚蓉 +4 位作者 崔光彬 熊晓双 杨兰英 李运明 王玮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25-827,共3页
目的:利用3.0磁共振分析成人伏隔核体积双侧差异及性别差异。方法:健康志愿者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范围18~55岁,中位年龄25岁,利用磁共振对伏隔核进行常规扫描和冠状面容积扫描。在容积扫描图像上对伏隔核分割并进行体积测量,比较... 目的:利用3.0磁共振分析成人伏隔核体积双侧差异及性别差异。方法:健康志愿者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范围18~55岁,中位年龄25岁,利用磁共振对伏隔核进行常规扫描和冠状面容积扫描。在容积扫描图像上对伏隔核分割并进行体积测量,比较双侧体积差异及性别差异。结果:所有志愿者以及男、女性志愿者伏隔核平均体积均右侧大于左侧(P<0.001)。男女之间伏隔核总体积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成人右侧伏隔核体积大于左侧,性别之间伏隔核总体积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隔核 磁共振成像 放射测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毁损伏隔核对吗啡给药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与脑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邵云 魏孝琴 薛一雪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5-157,共3页
目的:探讨双侧毁损伏隔核对吗啡给药大鼠条件性位置及大鼠脑功能的影响。方法:6-羟多巴胺注射毁损大鼠双侧伏隔核,以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评价伏隔核对大鼠的影响;以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对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结果:在条件性位置偏... 目的:探讨双侧毁损伏隔核对吗啡给药大鼠条件性位置及大鼠脑功能的影响。方法:6-羟多巴胺注射毁损大鼠双侧伏隔核,以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评价伏隔核对大鼠的影响;以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对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结果:在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中,单纯给药组与毁损给药组、单纯毁损组、对照组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自然戒断状态下,单纯给药组条件性位置偏爱先增加后减少。水迷宫实验毁损组与对照组相比,毁损前后自身对照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伏隔核中的多巴胺系统在精神依赖(大鼠表现为条件性位置偏爱)形成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隔核 吗啡 条件性位置偏爱 MORRIS水迷宫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伏隔核胆碱能神经元在线索诱导的海洛因复吸中的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华强 刘惠芬 +2 位作者 赖苗军 陈为升 周文华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8-293,共6页
目的比较不同的二醋吗啡(海洛因)戒断时间对于环境线索(CC)或条件性线索(CS)诱导的大鼠复吸行为的影响,并探讨伏隔核胆碱能神经元可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SD大鼠进行海洛因自身给药训练,每天4 h,连续14 d,建立海洛因自身给药模型。随后置... 目的比较不同的二醋吗啡(海洛因)戒断时间对于环境线索(CC)或条件性线索(CS)诱导的大鼠复吸行为的影响,并探讨伏隔核胆碱能神经元可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SD大鼠进行海洛因自身给药训练,每天4 h,连续14 d,建立海洛因自身给药模型。随后置饲养笼自然戒断,随机分为第1天CC(d 1CC)组、d 14 CC组、d 1 CC+CS组和d 14 CC+CS组。测定有效鼻触次数,免疫组化双标法检测伏隔核(NAc)壳部和NAc核部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与c-Fos共表达的水平。结果海洛因自身给药大鼠随着戒断时间延长,CC诱导的海洛因觅药行为的恢复,即d 14 CC组与d 1 CC组比较,有效鼻触数明显增加(P<0.05);海洛因自身给药大鼠相同时间戒断后,不同线索诱导的海洛因觅药行为的恢复,即d 1 CC+CS组与d 1 CC组比较,以及d 14 CC+CS组与d 14 CC组比较,有效鼻触数均明显增加(P<0.05)。同时,在NAc壳部,与d 1 CC组比较,d 14 CC组大鼠的ChAT,c-Fos,ChAT+c-Fos免疫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14±9,15±6,(13±5)个,ChAT+c-Fos占ChAT百分比为(11±4)%,明显增加(P<0.05);在NAc壳部和NAc核部,与d 1 CC组比较,d 1 CC+CS组大鼠的上述表达没有差异;在NAc壳部和NAc核部,与d 14 CC组比较,d 14 CC+CS组的ChAT,ChAT+c-Fos免疫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随着戒断时间的延长,CC诱导的海洛因觅药行为的增加,可能与NAc壳部胆碱能神经元的激活增多有关;而CS诱导的海洛因觅药行为的增加,可能与NAc壳部和核部胆碱能神经元的激活减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胆碱 海洛因 伏隔核 复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