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伊豆-小笠原弧Kaikata海山上热液锰矿床的水下观察结果
1
作者
董贻平
《海洋地质动态》
1992年第11期21-21,共1页
位于伊豆-小笠原弧火山前沿的Kaikata海山的侧翼,在"深海2000"号的第408次潜水期间,在水深800和1200m之间砂质火山沉积物上观测到可能是近代的热液锰矿床。在海山西北侧几公里范围内,锰矿带几乎全部被表层沉积物覆盖。
关键词
伊豆-小笠原
弧
Kaikata海山
热液锰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伊豆—小笠原下方660km间断面的区域性差异
被引量:
3
2
作者
周元泽
蒋志勇
臧绍先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7-324,共8页
利用南、北加州地震台网、华盛顿州西北太平洋地震台网单分量短周期地震仪和德国、瑞士地震台网 /台阵的三分量宽频带地震仪记录的 1 981~ 2 0 0 0年伊豆—小笠原地区下方地震的波形资料 ,使用 N次根倾斜叠加方法提取近源一侧来自间断...
利用南、北加州地震台网、华盛顿州西北太平洋地震台网单分量短周期地震仪和德国、瑞士地震台网 /台阵的三分量宽频带地震仪记录的 1 981~ 2 0 0 0年伊豆—小笠原地区下方地震的波形资料 ,使用 N次根倾斜叠加方法提取近源一侧来自间断面 Sd P转换震相 ,以研究6 6 0 km间断面区域性差异 .研究发现 ,自 3 5°N到 2 6°N的各剖面依次体现了和达 -本尼奥夫带 (Wadati- Benioff zone)倾角逐渐加大 ,且地震分布的最大深度也逐步增大 ,俯冲板块对6 6 0 km间断面存在的影响也因此产生了差异性 :没有俯冲板块影响的情况下 ,该间断面出现在 CM) 6 6 0 km深度处 ,而受到俯冲板块明显作用的地区 ,则该间断面普遍出现下陷 .转换点分布的一定程度分散性可能是间断面本身复杂结构、震相误判或一维球对称地球模型假定等因素造成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60km间断面
N次根倾斜叠加
俯冲板块
伊豆-小笠原
地球内部结构
地震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小笠原群岛父岛玻质古铜安山岩中的原生水
3
作者
丁禾(编译)
《海洋地质动态》
1987年第8期14-14,共1页
西太平洋的伊豆-小笠原群岛位于火山群岛的海沟一侧,由三组岛屿形成一条南北向的岛链。父岛是第二组岛屿中最大的一个,面积为24平方公里,北距东京达1000公里。在父岛上可以区分出四个层系,其中三个为始新世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一个为中...
西太平洋的伊豆-小笠原群岛位于火山群岛的海沟一侧,由三组岛屿形成一条南北向的岛链。父岛是第二组岛屿中最大的一个,面积为24平方公里,北距东京达1000公里。在父岛上可以区分出四个层系,其中三个为始新世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一个为中新世石灰岩组合。玻质古铜安山岩位于始新世火山岩系的下部,是这类岩石的典型分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豆-小笠原
群岛
玻质古铜安山岩
原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九州帕劳海脊地壳结构及其形成演化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
17
4
作者
张洁
李家彪
丁巍伟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95-607,共13页
九州-帕劳海脊(KPR)位于菲律宾海中央,近南北走向。形成于太平洋板块向西的俯冲,裂离于帕里西维拉海盆和四国盆地的弧后扩张,是老的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岛弧(IBM)的残留弧。裂离期间同时受到垂向旋转应力和水平挤压力的共同作用,这是...
九州-帕劳海脊(KPR)位于菲律宾海中央,近南北走向。形成于太平洋板块向西的俯冲,裂离于帕里西维拉海盆和四国盆地的弧后扩张,是老的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岛弧(IBM)的残留弧。裂离期间同时受到垂向旋转应力和水平挤压力的共同作用,这是形成九州-帕劳海脊现今狭长的几何形态的主要原因之一。九州-帕劳海脊南北部地壳结构可总结为P波波速为7.1~7.3km/s下地壳;P波波速为6.1~6.3km/s的中地壳;P波波速为4.5~5.5km/s上地壳。九州-帕劳海脊北段,30°N以北区和25°N以南区的地壳厚度普遍在10~15km,25°~30°N之间的地壳厚度普遍大于15km。九州-帕劳海脊的中段的地壳厚度变化较大,而且未识别出中地壳的存在,为不成熟的岛弧地壳。海脊南段与北段相似,具三层的地壳结构,但地壳厚度小于北侧,基本上大于10km。整个九州-帕劳海脊处的地壳厚度普遍厚于两侧海盆的地壳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海板块
九州
-
帕劳海脊
伊豆-小笠原
-
马里亚纳岛弧
地壳结构
形成机制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上田海岭在板块之间移动
5
作者
王小波
《海洋地质动态》
1987年第9期23-23,共1页
1985年12月—1986年1月,日本海上保安厅的"拓洋"号调查船,在位于东京以南的上田海岭西部调查中,发现处于100公里厚的太平洋板块上的上田海岭,跨越了伊豆-小笠原海沟,正跻于菲律宾海板块之上。上田海岭是以日本东京大学上田诚...
1985年12月—1986年1月,日本海上保安厅的"拓洋"号调查船,在位于东京以南的上田海岭西部调查中,发现处于100公里厚的太平洋板块上的上田海岭,跨越了伊豆-小笠原海沟,正跻于菲律宾海板块之上。上田海岭是以日本东京大学上田诚也教授的名字命名的,位于小笠原诸岛中父岛以北的海底,长达150公里,平均宽度18公里,高出洋底4200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板块
上田海岭
伊豆-小笠原
海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伊豆-小笠原弧Kaikata海山上热液锰矿床的水下观察结果
1
作者
董贻平
机构
不详
出处
《海洋地质动态》
1992年第11期21-21,共1页
文摘
位于伊豆-小笠原弧火山前沿的Kaikata海山的侧翼,在"深海2000"号的第408次潜水期间,在水深800和1200m之间砂质火山沉积物上观测到可能是近代的热液锰矿床。在海山西北侧几公里范围内,锰矿带几乎全部被表层沉积物覆盖。
关键词
伊豆-小笠原
弧
Kaikata海山
热液锰矿床
分类号
P736.3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伊豆—小笠原下方660km间断面的区域性差异
被引量:
3
2
作者
周元泽
蒋志勇
臧绍先
机构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出处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7-324,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4 9874 0 2 0 )
国家攀登预研基金 ( 95 -专 -0 5 )资助
文摘
利用南、北加州地震台网、华盛顿州西北太平洋地震台网单分量短周期地震仪和德国、瑞士地震台网 /台阵的三分量宽频带地震仪记录的 1 981~ 2 0 0 0年伊豆—小笠原地区下方地震的波形资料 ,使用 N次根倾斜叠加方法提取近源一侧来自间断面 Sd P转换震相 ,以研究6 6 0 km间断面区域性差异 .研究发现 ,自 3 5°N到 2 6°N的各剖面依次体现了和达 -本尼奥夫带 (Wadati- Benioff zone)倾角逐渐加大 ,且地震分布的最大深度也逐步增大 ,俯冲板块对6 6 0 km间断面存在的影响也因此产生了差异性 :没有俯冲板块影响的情况下 ,该间断面出现在 CM) 6 6 0 km深度处 ,而受到俯冲板块明显作用的地区 ,则该间断面普遍出现下陷 .转换点分布的一定程度分散性可能是间断面本身复杂结构、震相误判或一维球对称地球模型假定等因素造成的 .
关键词
660km间断面
N次根倾斜叠加
俯冲板块
伊豆-小笠原
地球内部结构
地震层析成像
Keywords
660km discontinuity N
-
th root slant stack subducting slab Izu
-
Bonin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P631.4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小笠原群岛父岛玻质古铜安山岩中的原生水
3
作者
丁禾(编译)
机构
不详
出处
《海洋地质动态》
1987年第8期14-14,共1页
文摘
西太平洋的伊豆-小笠原群岛位于火山群岛的海沟一侧,由三组岛屿形成一条南北向的岛链。父岛是第二组岛屿中最大的一个,面积为24平方公里,北距东京达1000公里。在父岛上可以区分出四个层系,其中三个为始新世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一个为中新世石灰岩组合。玻质古铜安山岩位于始新世火山岩系的下部,是这类岩石的典型分布区。
关键词
伊豆-小笠原
群岛
玻质古铜安山岩
原生水
分类号
P736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P588.144 [天文地球—岩石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九州帕劳海脊地壳结构及其形成演化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
17
4
作者
张洁
李家彪
丁巍伟
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出处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95-607,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南海西南次海盆中脊3D地震成像及其构造演化(910280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南海北部珠江海底峡谷现代沉积过程研究(41106046)
+2 种基金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外大陆架划界与国际海底资源关系评估辅助决策系统研制和示范应用(201205003)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喷口区深部构造3D地震成像(JT1101)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现代珠江海底峡谷物质沉积与运移(JT1002)
文摘
九州-帕劳海脊(KPR)位于菲律宾海中央,近南北走向。形成于太平洋板块向西的俯冲,裂离于帕里西维拉海盆和四国盆地的弧后扩张,是老的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岛弧(IBM)的残留弧。裂离期间同时受到垂向旋转应力和水平挤压力的共同作用,这是形成九州-帕劳海脊现今狭长的几何形态的主要原因之一。九州-帕劳海脊南北部地壳结构可总结为P波波速为7.1~7.3km/s下地壳;P波波速为6.1~6.3km/s的中地壳;P波波速为4.5~5.5km/s上地壳。九州-帕劳海脊北段,30°N以北区和25°N以南区的地壳厚度普遍在10~15km,25°~30°N之间的地壳厚度普遍大于15km。九州-帕劳海脊的中段的地壳厚度变化较大,而且未识别出中地壳的存在,为不成熟的岛弧地壳。海脊南段与北段相似,具三层的地壳结构,但地壳厚度小于北侧,基本上大于10km。整个九州-帕劳海脊处的地壳厚度普遍厚于两侧海盆的地壳厚度。
关键词
菲律宾海板块
九州
-
帕劳海脊
伊豆-小笠原
-
马里亚纳岛弧
地壳结构
形成机制
构造演化
Keywords
Philippine Sea Plate
Kyushu
-
Palau Ridge
Izu
-
Ogasawara (Bonin)
-
Mariana Island Arc
crus
-
tal structure
formation mechanism
tectonic evolution
分类号
P736.14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上田海岭在板块之间移动
5
作者
王小波
机构
不详
出处
《海洋地质动态》
1987年第9期23-23,共1页
文摘
1985年12月—1986年1月,日本海上保安厅的"拓洋"号调查船,在位于东京以南的上田海岭西部调查中,发现处于100公里厚的太平洋板块上的上田海岭,跨越了伊豆-小笠原海沟,正跻于菲律宾海板块之上。上田海岭是以日本东京大学上田诚也教授的名字命名的,位于小笠原诸岛中父岛以北的海底,长达150公里,平均宽度18公里,高出洋底4200米。
关键词
太平洋板块
上田海岭
伊豆-小笠原
海沟
分类号
P736.1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伊豆-小笠原弧Kaikata海山上热液锰矿床的水下观察结果
董贻平
《海洋地质动态》
199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伊豆—小笠原下方660km间断面的区域性差异
周元泽
蒋志勇
臧绍先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小笠原群岛父岛玻质古铜安山岩中的原生水
丁禾(编译)
《海洋地质动态》
198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九州帕劳海脊地壳结构及其形成演化的研究综述
张洁
李家彪
丁巍伟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上田海岭在板块之间移动
王小波
《海洋地质动态》
198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