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部绿洲土地利用分区研究——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州直为例
1
作者 刘志有 蒲春玲 +2 位作者 柴林 王志强 朱爱荣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353-356,共4页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州直为研究区,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综合分析法,构建土地利用分区指标体系,建立土地利用分区定量分析模型,结合2002—2009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州直土地变更数据以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情况...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州直为研究区,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综合分析法,构建土地利用分区指标体系,建立土地利用分区定量分析模型,结合2002—2009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州直土地变更数据以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情况,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州直10个县市划分为城镇工矿发展区、河谷现代农业综合经济发展区、生态旅游综合经济发展区等3个土地利用功能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区划 系统聚类分析法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州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犁州直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和思路 被引量:1
2
作者 卜繁超 邓勋忠 《新疆农机化》 2003年第4期25-25,54,共2页
关键词 伊犁 畜牧业 机械化 发展 现状 布局 技术引进 机具引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晚唐直隶州制度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3
3
作者 朱德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2-87,共6页
中唐以后,随着藩镇设置的普遍化,地方三级制逐渐取代两级制并成为行政的主体,而国家两级制的残余形态——直隶州则成为地方行政的"孤岛"。通过对唐代地方体制的演变、直隶州的产生、直隶州的内涵、直隶州刺史的来源、直隶州... 中唐以后,随着藩镇设置的普遍化,地方三级制逐渐取代两级制并成为行政的主体,而国家两级制的残余形态——直隶州则成为地方行政的"孤岛"。通过对唐代地方体制的演变、直隶州的产生、直隶州的内涵、直隶州刺史的来源、直隶州设置目的等相关问题的探讨,可发现唐代直隶州设置的初衷是为了确保中央对若干战略区域的有效控制。由于中央对此认识不足,措施不力,加上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得中晚唐直隶州制度没能成为遏制藩镇势力膨胀的重要工具,却为五代、北宋消弭割据隐患提供了直接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唐 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仲冕和《嘉庆海州直隶州志》的编纂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祖强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2-146,共5页
乾嘉之际,在政府编纂《大清一统志》的推动下,全国各地兴起了编纂方志的高潮。《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同时,乾嘉时期也是考据学的兴盛时期,这部方志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风格的影响。而这也与主修唐仲冕的... 乾嘉之际,在政府编纂《大清一统志》的推动下,全国各地兴起了编纂方志的高潮。《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同时,乾嘉时期也是考据学的兴盛时期,这部方志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风格的影响。而这也与主修唐仲冕的个人兴趣爱好有莫大的关系。从研究主修唐仲冕入手,深入探讨这部方志的编纂问题,以期窥一斑而见全豹对此时期的方志编纂情况作整体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仲冕 嘉庆海 编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晚清直隶州县巡警几个特点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宏伟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S3期82-88,共7页
创设巡警是晚清新政的重要内容,直隶是举办巡警最早、成效最大的省份。直隶巡警源于保定,发展于天津。州县巡警则天津举办最早。直隶省州县巡警的发展具有天津向周边辐射的特点;各地仿照天津经验,都实行分区管理;由于经费是本地筹措,绅... 创设巡警是晚清新政的重要内容,直隶是举办巡警最早、成效最大的省份。直隶巡警源于保定,发展于天津。州县巡警则天津举办最早。直隶省州县巡警的发展具有天津向周边辐射的特点;各地仿照天津经验,都实行分区管理;由于经费是本地筹措,绅士在举办巡警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各地财政状况不一,导致巡警员额受到经费不足的严重制约。直隶巡警开中国近代警政之先河,但同时又激化了国家与基层社会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县巡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维度下的中晚唐直隶州
6
作者 朱德军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6-112,共7页
中唐以后,随着三级体制的普遍确立,直隶州遂成为地方特殊的行政建置,它在关中、中原以及南方地区均有广泛的存在。在时间上,它的存在很不稳定,时多时少,除同、华两州外,大多数存在的时间短暂,但整体数量上有逐渐增加之势;在空间上,多位... 中唐以后,随着三级体制的普遍确立,直隶州遂成为地方特殊的行政建置,它在关中、中原以及南方地区均有广泛的存在。在时间上,它的存在很不稳定,时多时少,除同、华两州外,大多数存在的时间短暂,但整体数量上有逐渐增加之势;在空间上,多位于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或位于国家政治中心(如两京)的外围,或地处漕运与重要驿路的沿线,或居于盐、铜等战略性物资的出产之地。中晚唐直隶州的时空存在,在一定意义上,不仅体现了中央与地方之间复杂的博弈关系,也体现了中央在控制地方方略上的探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唐 类别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五代时期的“银鞍契丹直” 被引量:2
7
作者 任爱君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7-40,共4页
唐朝末年,羁縻统治造成了部分契丹人在幽州地区的“独立”发展,“幽州契丹(人)”成为唐末五代时期军阀割据的主要人力资源,并逐渐积聚成“山后八州”与“银鞍契丹直”这两大历史问题,分别表现出来。“山后八州”是指包括契丹人在内的游... 唐朝末年,羁縻统治造成了部分契丹人在幽州地区的“独立”发展,“幽州契丹(人)”成为唐末五代时期军阀割据的主要人力资源,并逐渐积聚成“山后八州”与“银鞍契丹直”这两大历史问题,分别表现出来。“山后八州”是指包括契丹人在内的游牧民族聚居区,如妫州的“西部奚”就是一支包含部分契丹人的部落联合体;“银鞍契丹直”则是以幽州契丹人组成的精锐军队。在长期割据的氛围中,同时赋予了幽州一定的历史特殊性,即体现出更多的游牧文化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末五代 山后八 银鞍契丹 的特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的永定河患与顺、直水灾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文海 林敦奎 +1 位作者 周源 宫明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89年第3期98-107,共10页
在有清一代,自鸦片战争到清王朝最后复亡的七十一年,即所谓晚清时期,是社会矛盾最尖锐、社会震荡最剧烈、社会变动最深刻的历史阶段.政治上多种力量的殊死搏斗,经济上新旧成分的兴衰消长,思想上相互对立观念的碰撞冲突,构成了一幅令人... 在有清一代,自鸦片战争到清王朝最后复亡的七十一年,即所谓晚清时期,是社会矛盾最尖锐、社会震荡最剧烈、社会变动最深刻的历史阶段.政治上多种力量的殊死搏斗,经济上新旧成分的兴衰消长,思想上相互对立观念的碰撞冲突,构成了一幅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生活图景.由于封建统治已到了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王朝末日,政治腐败日趋严重,人祸不可避免地加深了天灾.于是,在这一时期中频繁发生的各式各样的自然灾害,又为那社会生活画面添上了几笔特殊的浓重色彩. 晚清时期,中国大地上存在着若干个多灾区域,以京师为中心的顺天府和直隶地区,就是其中之一.由于这一地区的特殊政治地位,在这里发生的自然灾害,对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其他地区之上.因此,研究顺直地区的灾荒状况,自然会引起我们更多一点的兴趣.限于篇幅,本文叙述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与永定河有关的几次重大的水灾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定河 水灾 隶总督 晚清时期 李鸿章 自然灾害 历史阶段 社会生活 水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苏州的状元 被引量:1
9
作者 田雁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期95-96,共2页
苏州府“在顺治初,因明制,州一县七。雍正二年,升太仓为直隶州,割崇明、嘉定属之。又析长洲置元和、昆山置新阳,常熟置昭文、吴江置震洋。乾隆元年,又设太湖厅。光绪三十年,设靖湖厅,隶府”共领九县二厅。清代苏州的状元,长洲县七名、... 苏州府“在顺治初,因明制,州一县七。雍正二年,升太仓为直隶州,割崇明、嘉定属之。又析长洲置元和、昆山置新阳,常熟置昭文、吴江置震洋。乾隆元年,又设太湖厅。光绪三十年,设靖湖厅,隶府”共领九县二厅。清代苏州的状元,长洲县七名、吴县七名、市熟县六名、元和县三名、昆山县一名,计有二十四名。另有嘉定县一名,因为王敬铭(嘉定县人)于康熙五十二年考取状元时,嘉定县尚“属苏州府,”故清代苏州府总共有二十五名状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十年 嘉定 昆山 乾隆 崇明 太仓 清代科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宣统固原州志》与固原历史文化集成 被引量:1
10
作者 薛正昌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1期16-23,共8页
关键词 历史文化 地方志书 乾隆年间 六盘山 修志 学术思想 战争 方志编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直隶地区看地丁制度的产生及其结果
11
作者 谢志诚 《河北学刊》 1987年第3期79-83,共5页
清代的“地丁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继明代一条鞭法之后又一项重要的赋税制度.这项税收制度简化了税种和稽征手续,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直隶省是首先正式实行这一制度的地区.本文拟用地方史料说明这项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推... 清代的“地丁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继明代一条鞭法之后又一项重要的赋税制度.这项税收制度简化了税种和稽征手续,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直隶省是首先正式实行这一制度的地区.本文拟用地方史料说明这项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推行的结果,这对我们了解当时直隶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银 隶地区 地丁 田赋 隶省 乾隆 摊丁入亩 赋役 肃宁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州蚕业史初探
12
作者 喻星 《四川蚕业》 1993年第2期60-60,共1页
泸州蚕业兴衰起伏,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称江阳古地,已经盛产桑蚕、麻苧等物品。西汉景帝6年(公元前157年),封赵相苏嘉为江阳侯,当时“重农桑,开阡陌,利交通,便商贾”,江阳侯国为全蜀有名的经济富庶之区。据《唐... 泸州蚕业兴衰起伏,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称江阳古地,已经盛产桑蚕、麻苧等物品。西汉景帝6年(公元前157年),封赵相苏嘉为江阳侯,当时“重农桑,开阡陌,利交通,便商贾”,江阳侯国为全蜀有名的经济富庶之区。据《唐志》记载:泸州直隶州,有蚕丝织物贡品“贡葛”。据《永乐大典》记载:元至元22年(公元1285年),泸州粮食丰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业生产 开阡陌 兴衰起伏 蚕丝织物 《永乐大典》 栽桑 江阳 战国时期 重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绾合:一种以人文节点凝结城市格局的规划手法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小龙(文/图) 王树声(文/图) +1 位作者 赵子良(文/图) 孙鸽(文/图)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I0001-I0002,共2页
1.何谓"绾合"中国城市的人文规划实践,善于统筹把控城市关键节点,通过精心设计与整合经营,创造融汇山水、昭显人文、融凝人心的标志空间体系,控制引导城市格局的整体建构。"绾合"便是此般实践的一种重要方式。"... 1.何谓"绾合"中国城市的人文规划实践,善于统筹把控城市关键节点,通过精心设计与整合经营,创造融汇山水、昭显人文、融凝人心的标志空间体系,控制引导城市格局的整体建构。"绾合"便是此般实践的一种重要方式。"绾"原指盘绕打结,亦有控扼之义,如清宣统《固原直隶州志》中载,"州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合"则指整合、联合。"绾合"一词应用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重在表达一种以人文节点凝结城市格局的规划手法。在古代文献中亦有如"绾结""绾组""绾毂"等语汇记载,其义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格局 空间体系 整体建构 清宣统 整合经营 控制引导 规划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空游滇建正续寺考 被引量:4
14
作者 祁庆富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88-94,共7页
指空游滇建正续寺考祁庆富指空是元代来华印度僧人,印度本名提纳薄陀(Dhyanabhadra),指空为法号,高丽称“西天提纳薄陀尊者”,自命为迦叶百八传人,古印度摩竭提(Magadha)国人。八岁从那兰陀寺律贤出家,十... 指空游滇建正续寺考祁庆富指空是元代来华印度僧人,印度本名提纳薄陀(Dhyanabhadra),指空为法号,高丽称“西天提纳薄陀尊者”,自命为迦叶百八传人,古印度摩竭提(Magadha)国人。八岁从那兰陀寺律贤出家,十九岁继承南印度楞迦国吉祥山普明衣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空 云南佛教 武定 建正 狮山 通志 方国瑜 中国西南地区 中央民族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晚期两湖纤维作物的种植与分布 被引量:5
15
作者 龚胜生 《古今农业》 1995年第2期23-31,共9页
(一)棉花主要产地 两湖种棉史以湖北较早,鄂西北的房县在元代就已有棉花种植了,元人熊涧谷有诗描述其木棉说,“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全家指作机中布”。至于明代,鄂北岗地的德安府便已成为重要的植棉区,有“... (一)棉花主要产地 两湖种棉史以湖北较早,鄂西北的房县在元代就已有棉花种植了,元人熊涧谷有诗描述其木棉说,“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全家指作机中布”。至于明代,鄂北岗地的德安府便已成为重要的植棉区,有“产惟谷布”之称,棉花的重要性已和粮食相提并论。湖南种植棉花可能晚于湖北,但到了明代后期,也已基本普及。因此,清代伊始,两湖棉花的分布格局就已基本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种植 纤维作物 苎麻 物产 中国近代 古今图书集成 风俗志 光绪末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孙叔敖的籍贯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柏武 《江汉论坛》 1985年第11期48-48,共1页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庄王的著名令尹。但孙叔敖是哪里人,迄今诸说互歧,悬疑千年。袁纯富在《孙叔敖籍贯小考》,(《江汉论坛》1981年第6期)中,对孙叔敖的籍贯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孙叔敖为楚郢人的结论,但其论述仍有不够完全之嫌,且目前仍有...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庄王的著名令尹。但孙叔敖是哪里人,迄今诸说互歧,悬疑千年。袁纯富在《孙叔敖籍贯小考》,(《江汉论坛》1981年第6期)中,对孙叔敖的籍贯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孙叔敖为楚郢人的结论,但其论述仍有不够完全之嫌,且目前仍有一些著述认为孙叔敖是河南期恩人。如黄德馨的《楚国史活》仍持“隐居期思”和“期思之鄙人”说。因此,对之进行深入研究,澄清是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庄王 春秋时期 河南 江汉 国史 史记 吕氏春秋 孟子正义 焦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雍正年间的政区变动 被引量:9
17
作者 华国樑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3期121-126,共6页
清代政区的调整与变动主要集中在清代前期,而以雍正一朝尤巨。雍正皇帝胤禛在位仅13年,但对全国府州县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以适应其赋役改革及吏治整顿的需要。政区整顿是雍正朝各项整顿措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胤的政绩之一。本文拟就... 清代政区的调整与变动主要集中在清代前期,而以雍正一朝尤巨。雍正皇帝胤禛在位仅13年,但对全国府州县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以适应其赋役改革及吏治整顿的需要。政区整顿是雍正朝各项整顿措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胤的政绩之一。本文拟就雍正年间政区的变动状况、动因及其得失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1 清王朝满洲贵族靠武力征服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了全国的统治秩序。清军入关之初,民族矛盾相当尖锐。顺治皇帝定都北京时,深感天下逋定,尽可能减少容易触发民族情绪的政治措施,力图安定社会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雍正年间 政区 雍正朝 清代前期 统治秩序 雍正皇帝 少数民族 吏治整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彝族史研究的新收获——读《武定凤氏本末笺证》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惠铨 《云南社会科学》 1988年第1期92-96,99,共6页
本文认为,《武定凤氏本末笺证》是一部以笺证体裁研究云南古代彝族罗婺部酋长及其后裔武定凤氏历史的传著,它在校点、笺证清代著名学者檀萃所撰《武定凤氏本末》的基础上,对彝族史上的若干问题进行详细的考释、深入的研究、严谨的论证,... 本文认为,《武定凤氏本末笺证》是一部以笺证体裁研究云南古代彝族罗婺部酋长及其后裔武定凤氏历史的传著,它在校点、笺证清代著名学者檀萃所撰《武定凤氏本末》的基础上,对彝族史上的若干问题进行详细的考释、深入的研究、严谨的论证,清楚地阐述了云南武定、禄劝一带,自南宋淳熙年间的罗婺部至清朝乾隆年间武定直隶州彝族土司的兴衰史。《笺证》把武定凤氏兴衰史置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之中,置于彝族史、云南地方史的大范围内进行考察研究,指出元明时期武定的彝族社会已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凤氏祖辈担任土官,领有封建王朝授予的领地,剥削和榨取农奴(“蛮民”),这就以具有典型意义的武定地区彝族封建领主制社会形态,充实了彝族历史发展中所经历的封建领主制社会这一重要环节,丰富了彝族史研究的内容,从微观研究的角度扩大了彝族史研究的宏观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史研究 彝族社会 领主制 兴衰史 古代彝族 云南武定 封建王朝 地方史 《笺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适之父铁花先生评传 被引量:4
19
作者 唐力行 《安徽史学》 1985年第1期21-30,共10页
胡传(1842——1895年)字铁花,又字守三,号钝夫,安徽绩溪上庄人。他有生之年,正是危难的祖国蒙受西方列强侵略蹂躏,处于内外交迫,存亡绝续之际。胡传以“不畏难,不苟安”的精神,投笔从戎,万里驰驱,转辗疆域,足迹遍及东北、海南、台湾,为... 胡传(1842——1895年)字铁花,又字守三,号钝夫,安徽绩溪上庄人。他有生之年,正是危难的祖国蒙受西方列强侵略蹂躏,处于内外交迫,存亡绝续之际。胡传以“不畏难,不苟安”的精神,投笔从戎,万里驰驱,转辗疆域,足迹遍及东北、海南、台湾,为抵御外侮,保卫祖国,作出了贡献。他的富于传奇色彩的戎马生涯,闪耀着爱国主义的熠熠光华。胡传是胡适的父亲。虽然胡传阖然长逝时,胡适才五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台湾防务 爱国主义 西方列强 清政府 铁花 东北 传奇色彩 东三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漕运兴废与山东运河沿线社会经济的变化 被引量:7
20
作者 戴鞍钢 《齐鲁学刊》 1988年第4期89-93,共5页
清王朝建立后,沿袭明代成法,规定每年从鲁、江、浙、赣、洲、鄂、皖和豫八省,额征漕粮四百万石,经京杭大运河输往北京,以满足其官俸、军饷和宫廷靡费的需要。漕运的推行,直接关系到封建国家机器的运转,向来受到清政府的重视,所谓“漕粮... 清王朝建立后,沿袭明代成法,规定每年从鲁、江、浙、赣、洲、鄂、皖和豫八省,额征漕粮四百万石,经京杭大运河输往北京,以满足其官俸、军饷和宫廷靡费的需要。漕运的推行,直接关系到封建国家机器的运转,向来受到清政府的重视,所谓“漕粮为天庚正供,俸米旗饷计口待食,为一代之大政。”山东是八省漕粮必经之地。大运河从鲁南兖州府峄县台庄由苏北进入山东境内,转向西北过微山、昭阳、南旺、安山等湖,进入鲁西平原,最后由德州桑园镇出境进入直隶,纵贯山东,全长一千余里,途经四府两直隶州。清代漕运鼎盛时,每年有各省漕船六千余艘,循运河经这些地区北上。漕运的兴废,与山东运河沿线社会经济的变化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政府 京杭大运河 太平天国 清王朝 漕粮 半殖民地半封建 苏北 黄河下游河道 农民起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