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藕塘—滁县—上腰铺一带构造演化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约束
1
作者 田朋飞 何姿霏 +4 位作者 吕金梁 和雅杰 袁万明 杨晓勇 段留安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84-2297,共14页
安徽藕塘—滁县—上腰铺一带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北缘,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部前锋带、郯庐断裂带东侧,是周边多种大型区域动力学系统交汇、过渡部位,且周边发育大量铜矿床具重要经济价值,但区域内低温热历史研究程度较... 安徽藕塘—滁县—上腰铺一带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北缘,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部前锋带、郯庐断裂带东侧,是周边多种大型区域动力学系统交汇、过渡部位,且周边发育大量铜矿床具重要经济价值,但区域内低温热历史研究程度较低,对该区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分析对认识区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对藕塘—滁县—上腰铺一带的构造活动展开研究,获得9件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中心年龄最大值为113.2±7.8 Ma,最小值为78.6±5.3 Ma。热史模拟研究结果显示郯庐断裂带周边经历了多期次热事件:藕塘—滁县—上腰铺一带在130~100 Ma体现出快速降温,其动力背景与伊泽纳崎板块的高速斜向俯冲相关;100~60 Ma研究区降温较缓慢,直至~60 Ma在安徽藕塘—上腰铺一带出现较快速降温,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体现。热历史较清晰地反映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硬碰撞(55~52 Ma)对研究区热史的影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硬碰撞开始后造成了藕塘—上腰铺一带较快速降温,至此,研究区受控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两大构造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 构造热年代学 远程效应 郯庐断裂带 伊泽纳崎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