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伊格尔顿批评观的演变
1
作者 罗婧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4期31-33,共3页
伊格尔顿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他的批评观有一个不断转变发展的过程,具体呈现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的读法》两部著作中。前书主要想表达伊格尔顿“政治批评”的理论观点,后书主要展现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 伊格尔顿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他的批评观有一个不断转变发展的过程,具体呈现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的读法》两部著作中。前书主要想表达伊格尔顿“政治批评”的理论观点,后书主要展现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变化,体现了伊格尔顿在批评观上从“政治批评”到“形式-政治”批评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顿 批评观 政治批评 形式-政治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生产观
2
作者 石敏 《理论视野》 CSSCI 2024年第7期95-100,共6页
马克思主义是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批评的思想来源与理论基础,在经典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双重引导下,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逐渐凸显了意识形态分析的批评策略。他从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观念出发,将“文学生产”与“意... 马克思主义是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批评的思想来源与理论基础,在经典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双重引导下,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逐渐凸显了意识形态分析的批评策略。他从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观念出发,将“文学生产”与“意识形态”两种范式相结合,提出了新的文学意识形态生产观的解释模式。在具体分析中,伊格尔顿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将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放置在与其相关的意识形态场域中进行研究,力图在揭示文学作品内容和结构的同时,映射出意识形态所隐藏的政治权力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顿 文学生产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格尔顿“文学事件”的三重涵义--兼谈作为书名的event 被引量:10
3
作者 阴志科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1-90,共10页
伊格尔顿2012年出版的《文学事件》与事件哲学有没有关联?如果有,为什么伊格尔顿直到第五章才开始讨论event?为什么这些讨论仅仅局限于其中的一小节?为了回答这些疑问,我们不得不梳理一下他所运用的部分概念。伊格尔顿的"结构/事件... 伊格尔顿2012年出版的《文学事件》与事件哲学有没有关联?如果有,为什么伊格尔顿直到第五章才开始讨论event?为什么这些讨论仅仅局限于其中的一小节?为了回答这些疑问,我们不得不梳理一下他所运用的部分概念。伊格尔顿的"结构/事件"观不但借鉴了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研究以及保罗·利科尔的解释学,还参考了吉登斯的"结构化"以及伊瑟尔的"策略"概念。但是,伊格尔顿提出的文学艺术的"事件性"并不同于巴迪欧的"事件",倒是更接近于德里克·阿特里奇提出的"文学伦理学",因为文学艺术在伊格尔顿这里最终要产生实效,是一种自我批判、面向未来、敞开种种可能性的伦理活动,审美实践最终可以看作一种更高层面上的道德实践。而这种理解,既符合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者身份,也符合我们对他的既定理解与期待。为了完整把握"文学事件"这个书名,不妨把"文学的发生"与"文学的后果"的涵义也囊括进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顿 文学事件 事件哲学 结构主义 文学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格尔顿:作为“事件”的文学——从《理论之后》到《文学事件》 被引量:8
4
作者 汤拥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3-61,共9页
伊格尔顿认为,文学作品是结构与事件、事实与行动的统一体。作为整体的文学传统与外在的社会历史既对立又交织,这不仅仅是某一给定的客观现实和文学作品对其的反映,而是作为事件的文学作品以特定的形式策略在世界中的出场。文学作品的... 伊格尔顿认为,文学作品是结构与事件、事实与行动的统一体。作为整体的文学传统与外在的社会历史既对立又交织,这不仅仅是某一给定的客观现实和文学作品对其的反映,而是作为事件的文学作品以特定的形式策略在世界中的出场。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应针对对象和本质,而应针对事件和策略。伊格尔顿希望人们尽快摒弃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无谓对立,并对反思与信念、理论与实践、自律与他律等一系列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展开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 文学 事件 伊格尔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伦理学还是身体美学?——对伊格尔顿近期身体观的细节考察 被引量:4
5
作者 阴志科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11-218,共8页
伊格尔顿认为,后现代思潮中的文化主义强调文化对自然的征服,不愿对文化本身进行批判,用意志的无限性遮蔽了身体的有限性。他认为人类理性的基础正是依赖性的、有局限的肉身,理性必须反思文化是否会导致对意志和欲望力量的过高估计。伊... 伊格尔顿认为,后现代思潮中的文化主义强调文化对自然的征服,不愿对文化本身进行批判,用意志的无限性遮蔽了身体的有限性。他认为人类理性的基础正是依赖性的、有局限的肉身,理性必须反思文化是否会导致对意志和欲望力量的过高估计。伊格尔顿的身体伦理观对亚里士多德、英国经验主义、康德、马克思的思想进行了杂糅。艺术品和身体都有其内在价值和目的,都在最高境界上不屈从于外部目的。伊格尔顿的身体美学致力于发现身体与艺术品在目的论上的一致性,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体系中的“美德”与“实践”观念是理解新千年以来伊格尔顿身体观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伦理学 身体美学 伊格尔顿 亚里士多德 马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格尔顿后现代文化与宗教思想论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吴之昕 许苏明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07-210,共4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伊格尔顿着手对后现代主义文化进行批判。近年来,他回归文化与宗教的具体问题,于2014年出版《文化与上帝之死》一书,讨论宗教缺失所带来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书中他对后现代文化的批判,超越了他早期的文化批判思想。...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伊格尔顿着手对后现代主义文化进行批判。近年来,他回归文化与宗教的具体问题,于2014年出版《文化与上帝之死》一书,讨论宗教缺失所带来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书中他对后现代文化的批判,超越了他早期的文化批判思想。他认为,后现代文化是一种"后-宗教"文化,是一种无神论思想,是信仰的缺失。伊格尔顿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角度,批判了这种资本主义的无神论思想。一方面,正是这种思想泛滥促使了原教旨主义的回归,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西方世界向其他国家经济上的扩张和文化思想的输出,导致了极端宗教的反抗,引发了一系列恐怖事件。面对不断升级的恐怖事件,西方世界缺乏理性、以暴制暴的方法更是进一步激化了东西文化与文明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美学 伊格尔顿 后现代文化 宗教 信仰 原教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格尔顿论基础/上层建筑——兼论伊格尔顿对威廉斯的批评 被引量:3
7
作者 许娇娜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2-89,共8页
在基础与上层建筑问题上威廉斯与伊格尔顿的观点有着显著的分歧。在战后英国马克思主义积极反思斯大林主义的背景下,威廉斯基于其文化唯物主义立场对基础/上层建筑模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威廉斯的观点遭到了伊格尔顿的反对。伊格尔顿... 在基础与上层建筑问题上威廉斯与伊格尔顿的观点有着显著的分歧。在战后英国马克思主义积极反思斯大林主义的背景下,威廉斯基于其文化唯物主义立场对基础/上层建筑模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威廉斯的观点遭到了伊格尔顿的反对。伊格尔顿捍卫基础/上层建筑模式的价值,主张从关系和功能的角度定义基础与上层建筑,并将"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命题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本体论命题区别开来。同时,伊格尔顿也反对威廉斯将文化扩展到基础领域,主张文化的特殊作用是对经济基础的超越,从而创造了不断超越人类当下处境的可能。伊格尔顿关于基础与上层建筑问题的论述,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文化的特殊性的思考已经远远超出文学和美学的范围,成为一种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上层建筑 威廉斯 伊格尔顿 文化 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之后:如何重建文学研究——以伊格尔顿《文学事件》为中心 被引量:3
8
作者 孙燕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3-110,共8页
伊格尔顿《文学事件》一书从文学哲学的层面,对"理论"的衰落及其留下的一些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展开思考,呼吁文学理论研究要尽快跳出后殖民、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樊篱,由政治、文化研究回归文学本身。不过,伊格尔顿并不希望在&qu... 伊格尔顿《文学事件》一书从文学哲学的层面,对"理论"的衰落及其留下的一些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展开思考,呼吁文学理论研究要尽快跳出后殖民、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樊篱,由政治、文化研究回归文学本身。不过,伊格尔顿并不希望在"理论"之后再度转向"文类""结构""原型"等纯粹形式,他不相信纯粹形式可以挽救文学研究。对于有着天主教背景的伊格尔顿而言,新宗教的权威恰恰在于其伦理的而非审美的主张。因此,他致力的文学理论目标是要复活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走出本质主义的无谓论争,以一种德行伦理学的价值理想推动文学研究,在批评理论与分析哲学非同寻常的结合中,开启一条文学理论重建的可能路径,并以此刺激理论再度进行富有雄心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之后 文学研究 伊格尔顿 《文学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美学与政治——论伊格尔顿的身体观 被引量:2
9
作者 王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3-129,共7页
伊格尔顿的身体论述视野宏阔,它意在借助美学范畴,将身体与国家治理、阶级矛盾与生产方式等传统政治主题重新链接。很多研究者每每谈及其身体话语的三大理论来源——劳动的身体、权力的身体和欲望的身体,而忽略了他以此重建理性与政治... 伊格尔顿的身体论述视野宏阔,它意在借助美学范畴,将身体与国家治理、阶级矛盾与生产方式等传统政治主题重新链接。很多研究者每每谈及其身体话语的三大理论来源——劳动的身体、权力的身体和欲望的身体,而忽略了他以此重建理性与政治的宏大抱负,忽略了他对规训的身体、狂欢的身体、痛苦的身体、恐怖的身体等资源并不完全妥当的述评。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强调蔚然成风的后现代身体话语是阶级政治溃退的产物,并指责它过于重视身体的社会构造而无视其物质基础,但这种指责言过其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顿 身体话语 政治主题 理论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巴赫金时代的文化研究——以伊格尔顿的文化政治学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建刚 《文化艺术研究》 2009年第6期14-22,共9页
伊格尔顿是后巴赫金时代文化研究的主要代表,他的文化政治学一方面接续英国新左派(如威廉斯)传统,另一方面也受到巴赫金"维捷布斯克时期"思想的影响。但他根深蒂固的"政治情结"以及标新立异的学术个性,使这种接续... 伊格尔顿是后巴赫金时代文化研究的主要代表,他的文化政治学一方面接续英国新左派(如威廉斯)传统,另一方面也受到巴赫金"维捷布斯克时期"思想的影响。但他根深蒂固的"政治情结"以及标新立异的学术个性,使这种接续与影响具有很强的"为我所用"的特点。伊格尔顿通过有意识地误读或过度阐释,把巴赫金富有深切人文关怀的政治美学转变为观念性极强的知识架构,使之成为一种失却了现实介入精神的美学政治,沦为一种书斋型的学问。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顿 后巴赫金时代 政治美学 文化政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伊格尔顿的革命批评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3-199,共7页
伊格尔顿在解读本雅明时使用的"革命批评"范畴常被研究者等同于"政治批评""意识形态批评",而"革命批评"与文化革命、革命文化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及其中蕴含的革命性能量被弱化乃至忽略。伊格... 伊格尔顿在解读本雅明时使用的"革命批评"范畴常被研究者等同于"政治批评""意识形态批评",而"革命批评"与文化革命、革命文化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及其中蕴含的革命性能量被弱化乃至忽略。伊格尔顿指出,"革命批评"既预示了当代解构主义的批评实践,又与解构主义有着质的差别。需要注意的是,他对解构主义的另一些描述有些漫画化、简单化。有学者认为,"革命批评"是伊格尔顿理想中的批评取向,这种看法忽视了"革命批评"中存在的唯心主义缺陷问题,也忽略了伊格尔顿对本雅明"星座化"批评模式的心仅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顿 革命批评 解构主义 理想的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文学形式的政治维度——以伊格尔顿《如何读诗》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蕴贤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2-66,共5页
伊格尔顿对文学形式的政治批评来源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形式批评的传统。早期体现为挖掘文学形式中的意识形态维度,到了“后理论时代”,却转而深入文学形式内部,从美学、文学性等角度重新看待这一问题。这种看似退守的理论之后的审美与文... 伊格尔顿对文学形式的政治批评来源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形式批评的传统。早期体现为挖掘文学形式中的意识形态维度,到了“后理论时代”,却转而深入文学形式内部,从美学、文学性等角度重新看待这一问题。这种看似退守的理论之后的审美与文学转向,是在文化研究、历史主义的重新反思的基础上,对重建文学形式的政治批评的调和性的尝试,与新形式主义有一脉相承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顿 形式 政治批评 新形式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汲取、批判与延展——论伊格尔顿对雷蒙·威廉斯文化观的批评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伟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106-111,共6页
伊格尔顿对雷蒙·威廉斯的文化观既有批判亦有认同,但并未有过从早期否定到后来肯定的态度转换过程。一方面,伊格尔顿批评威廉斯的文化观过于宽泛,忽略意识形态与文化斗争,带有民粹主义、经验主义、政治渐进主义等诸多弊端。伊格尔... 伊格尔顿对雷蒙·威廉斯的文化观既有批判亦有认同,但并未有过从早期否定到后来肯定的态度转换过程。一方面,伊格尔顿批评威廉斯的文化观过于宽泛,忽略意识形态与文化斗争,带有民粹主义、经验主义、政治渐进主义等诸多弊端。伊格尔顿的批评意见大都得到威廉斯或直接或间接的回应、反思与更正。另一方面,伊格尔顿又汲取了威廉斯文化观的理论营养,接过了社会主义共同文化的大旗。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批评与肯定意见均在伊格尔顿对后现代主义的考察中得到或隐或显的延展、发酵,两相参照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伊格尔顿文化观的来龙去脉及其一以贯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顿 雷蒙·威廉斯 文化观 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格尔顿谈文化与上帝之死——兼评西方左翼的“神学转向”
14
作者 王曦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6-213,共8页
伊格尔顿作为在西方文化左派中锋芒正盛的批评家,自本世纪伊始即将其理论批判的重心从文化领域移向时下政治热点。在他看来,当今西方社会早已从世俗化年代过渡到了一个以由宗教冲突引发的严重暴力事件为特征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批评家... 伊格尔顿作为在西方文化左派中锋芒正盛的批评家,自本世纪伊始即将其理论批判的重心从文化领域移向时下政治热点。在他看来,当今西方社会早已从世俗化年代过渡到了一个以由宗教冲突引发的严重暴力事件为特征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有责任进入宗教与政治之间危险的交叉地带,正视当代西方政治的两难选择。伊格尔顿的新作《文化与上帝之死》即试图回应这一难题,尝试在世俗主义与宗教狂热的两极之外开出重返信仰本质的第三条道路。质言之,伊格尔顿投身新时期西方左派神学转向思潮,试图在宗教话语中寻找辅助左派政治实践的思想资源,谋求解决当前文化与政治问题之道。这恰从一个侧面显示出西方知识界左翼是如何经历这场神学转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顿 神学转向 后世俗 文化与上帝之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作为生产者的作者”到文学的生产性——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刍议
15
作者 孙胜忠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6期32-40,共9页
在解构或重构一切的背景下,伊格尔顿可能是最接近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之一。他对唯物主义批评范畴的界定,对各范畴之间、文本的形式与内容、文学与历史、文学与意识形态和历史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论述无不基... 在解构或重构一切的背景下,伊格尔顿可能是最接近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之一。他对唯物主义批评范畴的界定,对各范畴之间、文本的形式与内容、文学与历史、文学与意识形态和历史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论述无不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作为生产者的作者”到文学乃至文学批评的“生产性”,他颇有说服力地阐释了文本的生成动因及其意识形态功能,既反对把文本视为意识形态直接反映的庸俗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也反对把作者视为“创造者”的灵感说。这对我们重审文学与世界、文学批评中艺术与语境两个向度之间的关系具有启示意义,有利于我们反思文艺场域理论脱离实际和对文学文本简单历史化两种极端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顿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文学的生产性 形式与内容 历史与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审美走向伦理——论伊格尔顿身体美学理论的现实意义
16
作者 王健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35,共5页
身体美学作为当代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近些年却陷入到了普遍的困境之中:它有助于研究者将研究视野从形而上学拉回到现实存在,却也因将身体的感性维度推得过远而最终流于玄学化或自恋化。在伊格尔顿的审美理论中包含了对这些困境的反思... 身体美学作为当代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近些年却陷入到了普遍的困境之中:它有助于研究者将研究视野从形而上学拉回到现实存在,却也因将身体的感性维度推得过远而最终流于玄学化或自恋化。在伊格尔顿的审美理论中包含了对这些困境的反思,他将身体看作是连接他者的工具,并将之视为认知的手段而非目的。伊格尔顿的意图在于要从理论中生发出能够改变现实秩序的实践行动,这种行动以他者为界限并与他者相联系,其最终目的是要将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转变成自己的"共同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实现"。从伊格尔顿的理论中能够折射出20世纪西方学术界"伦理学转向"的路径之所在,它对国内学术界对身体美学的反思也是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顿 身体美学 现实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格尔顿与詹姆逊:英美文化理论的当代对话
17
作者 黎庶乐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CSSCI 2017年第2期198-206,共9页
原来德法大陆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式微,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研究重心已经转向英美。对于伊格尔顿和詹姆逊而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遗产是文化批判理论。他们最初都使文学批评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从文学... 原来德法大陆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式微,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研究重心已经转向英美。对于伊格尔顿和詹姆逊而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遗产是文化批判理论。他们最初都使文学批评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从文学批评走向文化批判,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政治学。正是这些可比性,促成了一场以伊格尔顿和詹姆逊为代表的英美文化理论的当代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逊 伊格尔顿 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化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格尔顿的“文学与道德”观
18
作者 郭玉生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1年第2期131-140,共10页
伊格尔顿站在马克思主义现实批判的立场,吸收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思想,认为文学运用仪式、表演、修辞、话语等多种手段,建立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实践关系。一方面在言语行为中实现了自身的目的,即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最高的善,另一方面... 伊格尔顿站在马克思主义现实批判的立场,吸收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思想,认为文学运用仪式、表演、修辞、话语等多种手段,建立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实践关系。一方面在言语行为中实现了自身的目的,即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最高的善,另一方面通过读者不断体味文学作品所展示的言语行为,对社会产生道德效应,修复人类生存处境。因此,文学成为了在言语行为中自我实现、自我完成的事件,而道德性是构成文学共相的主要特征。文学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是人类应对和处理现实问题的策略,道德意义在此具有关键作用。伊格尔顿高度评价了亚里士多德的关于“怜悯”与“恐惧”的悲剧观念,但他不同意亚里士多德只是以自我为中心理解德性,认为应该从马克思的观点出发,揭示德性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呈现,具有互惠性。基于此,伊格尔顿运用精神分析学说阐述了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中悲剧的伦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之后” 伊格尔顿 文学 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审美的意识形态性——以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为中心
19
作者 陈泽云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2期35-37,共3页
在《审美意识形态》一书中,伊格尔顿以现代美学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为视角,探索作为意识形态的美学的兴起问题,试图揭示美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政治倾向,从而引导出对审美意识形态内在复杂性的深入探讨。在他看来,审美意识形态不是&qu... 在《审美意识形态》一书中,伊格尔顿以现代美学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为视角,探索作为意识形态的美学的兴起问题,试图揭示美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政治倾向,从而引导出对审美意识形态内在复杂性的深入探讨。在他看来,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的完整的理论形态,它既与各种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伊格尔顿 审美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义问题的自我呈现--评伊格尔顿的《人生的意义》
20
作者 李帅 《艺术广角》 2021年第3期72-79,共8页
伊格尔顿总是去关注那些看似过时的话题,比如在《甜蜜的暴力--悲剧的观念》的一开篇就指出:"悲剧在当今是个过时的话题,而这正是讨论它的一个很好的理由。"~([1])与此相类似,在《人生的意义》的开篇则自嘲道:"人生的意义... 伊格尔顿总是去关注那些看似过时的话题,比如在《甜蜜的暴力--悲剧的观念》的一开篇就指出:"悲剧在当今是个过时的话题,而这正是讨论它的一个很好的理由。"~([1])与此相类似,在《人生的意义》的开篇则自嘲道:"人生的意义,这样一个主题既适合疯子来写,也适合喜剧演员,我希望自己宁可是后者而非前者。"~([2])这样的"自我标榜"所起到的修辞效果类似于设问的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使得读者不禁要问:为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呈现 设置悬念 喜剧演员 伊格尔顿 设问 修辞效果 人生的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