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伊格尔顿“文学事件”的三重涵义--兼谈作为书名的event |
阴志科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1
|
|
2
|
伊格尔顿:作为“事件”的文学——从《理论之后》到《文学事件》 |
汤拥华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8
|
|
3
|
“后理论时代”关于宏大叙事问题的探索——伊格尔顿“生命的意义”论析 |
柴焰
|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4
|
|
4
|
从本质到共相——伊格尔顿在《文学事件》中的视角演变 |
阴志科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4 |
5
|
|
5
|
“理论之后”的理论——读特里·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 |
尹庆红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5
|
|
6
|
身体伦理学还是身体美学?——对伊格尔顿近期身体观的细节考察 |
阴志科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4
|
|
7
|
特里·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观 |
黄应全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
2004 |
5
|
|
8
|
论特里·伊格尔顿对后现代主义的政治哲学批判 |
顾萍
袁久红
|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9
|
伊格尔顿后现代文化与宗教思想论析 |
吴之昕
许苏明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10
|
在精神领域进行的意义生产——伊格尔顿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 |
姚文放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3
|
|
11
|
“肉体话语”与“文化政治”——伊格尔顿对于经典美学解构与重构的后现代启示录 |
姚文放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12
|
伊格尔顿论基础/上层建筑——兼论伊格尔顿对威廉斯的批评 |
许娇娜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13
|
理论之后:如何重建文学研究——以伊格尔顿《文学事件》为中心 |
孙燕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14
|
综合与超越:特里·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研究及其理论贡献 |
段吉方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
|
|
15
|
以身体的名义建构审美意识形态话语——伊格尔顿的美学批评观 |
袁春红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4 |
3
|
|
16
|
从苏联语文学家到西方后现代学术明星——伊格尔顿眼中的巴赫金 |
曾军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17
|
特里·伊格尔顿对西方自由人文主义的批判——兼论其“悲剧人文主义”观念 |
贾洁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3
|
|
18
|
伊格尔顿文艺批评观念的理论意义及其局限 |
段吉方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19
|
摹仿、身体、伦理——重审晚近伊格尔顿的身体观 |
阴志科
|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20
|
身体、美学与政治——论伊格尔顿的身体观 |
王伟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