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格尔顿“文学事件”的三重涵义--兼谈作为书名的event 被引量:11
1
作者 阴志科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1-90,共10页
伊格尔顿2012年出版的《文学事件》与事件哲学有没有关联?如果有,为什么伊格尔顿直到第五章才开始讨论event?为什么这些讨论仅仅局限于其中的一小节?为了回答这些疑问,我们不得不梳理一下他所运用的部分概念。伊格尔顿的"结构/事件... 伊格尔顿2012年出版的《文学事件》与事件哲学有没有关联?如果有,为什么伊格尔顿直到第五章才开始讨论event?为什么这些讨论仅仅局限于其中的一小节?为了回答这些疑问,我们不得不梳理一下他所运用的部分概念。伊格尔顿的"结构/事件"观不但借鉴了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研究以及保罗·利科尔的解释学,还参考了吉登斯的"结构化"以及伊瑟尔的"策略"概念。但是,伊格尔顿提出的文学艺术的"事件性"并不同于巴迪欧的"事件",倒是更接近于德里克·阿特里奇提出的"文学伦理学",因为文学艺术在伊格尔顿这里最终要产生实效,是一种自我批判、面向未来、敞开种种可能性的伦理活动,审美实践最终可以看作一种更高层面上的道德实践。而这种理解,既符合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者身份,也符合我们对他的既定理解与期待。为了完整把握"文学事件"这个书名,不妨把"文学的发生"与"文学的后果"的涵义也囊括进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 文学事件 事件哲学 结构主义 文学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格尔顿:作为“事件”的文学——从《理论之后》到《文学事件》 被引量:8
2
作者 汤拥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3-61,共9页
伊格尔顿认为,文学作品是结构与事件、事实与行动的统一体。作为整体的文学传统与外在的社会历史既对立又交织,这不仅仅是某一给定的客观现实和文学作品对其的反映,而是作为事件的文学作品以特定的形式策略在世界中的出场。文学作品的... 伊格尔顿认为,文学作品是结构与事件、事实与行动的统一体。作为整体的文学传统与外在的社会历史既对立又交织,这不仅仅是某一给定的客观现实和文学作品对其的反映,而是作为事件的文学作品以特定的形式策略在世界中的出场。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应针对对象和本质,而应针对事件和策略。伊格尔顿希望人们尽快摒弃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无谓对立,并对反思与信念、理论与实践、自律与他律等一系列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展开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 文学 事件 伊格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理论时代”关于宏大叙事问题的探索——伊格尔顿“生命的意义”论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柴焰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9-122,共4页
英国著名新左派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后理论时代"坚持探索被扭曲和逃避的宏大叙事问题。他的新作《生命的意义》通过解析"意义"与"生命"的内涵,尖锐地批判了后现代主义对一切深层的、... 英国著名新左派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后理论时代"坚持探索被扭曲和逃避的宏大叙事问题。他的新作《生命的意义》通过解析"意义"与"生命"的内涵,尖锐地批判了后现代主义对一切深层的、整体性的、人的生命等这些崇高课题的贬抑所造成的"意义的消蚀",指出生命的意义并不是一个问题的解答,而是"以某种方式活着",并从后现代主义所回避的伦理道德那里给出了他所认为生命意义的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理论时代” 伊格尔 批判 宏大叙事 生命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本质到共相——伊格尔顿在《文学事件》中的视角演变 被引量:5
4
作者 阴志科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2期183-189,共7页
特里·伊格尔顿一直关注着文学的本质问题,在2012年出版的《文学事件》一书中,他借中世纪经院哲学中一个常见的术语"共相"深入探讨了"文学的本质"这个宏大问题,并由此对文学进行了一种"反本质主义"式... 特里·伊格尔顿一直关注着文学的本质问题,在2012年出版的《文学事件》一书中,他借中世纪经院哲学中一个常见的术语"共相"深入探讨了"文学的本质"这个宏大问题,并由此对文学进行了一种"反本质主义"式的"本质主义"界定。在他看来,关于文学的本质主义界说和反本质主义界说之所以同时存在,是因为人们各自站在实在论和唯名论的立场上去理解文学:非要为文学找本质、下定义,是一种极端实在论的观点;而非要认为文学没有本质,则是一种极端唯名论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相 文学事件 伊格尔 文学哲学 本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之后”的理论——读特里·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 被引量:5
5
作者 尹庆红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9-34,共6页
在西方理论界,反理论之声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伊格尔顿的近作《理论之后》是对这种反理论的一个回应,其目的不是宣判理论的死亡,而是通过对文化理论的深刻反思探询当前文化理论陷入困境的原因,并试图超越后现代主义的幻象为文化理论寻找... 在西方理论界,反理论之声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伊格尔顿的近作《理论之后》是对这种反理论的一个回应,其目的不是宣判理论的死亡,而是通过对文化理论的深刻反思探询当前文化理论陷入困境的原因,并试图超越后现代主义的幻象为文化理论寻找出路。他认为文化理论必须重新进入现实,必须对人类的道德、价值、真理等重大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并要对当代资本主义超出伦理限制的盲目发展和过度消费主义进行批判。《理论之后》对我们的启示是:中国当代的文化理论和美学理论应该充分关注中国的现实,尤其要关注在社会急剧转型中处于边缘地位、社会底层和少数民族族群人们的文化生活、价值转变、情感需求和文化尊严,为边缘和弱势群体及其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争取合法性和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之后》 伊格尔 文化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伦理学还是身体美学?——对伊格尔顿近期身体观的细节考察 被引量:4
6
作者 阴志科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11-218,共8页
伊格尔顿认为,后现代思潮中的文化主义强调文化对自然的征服,不愿对文化本身进行批判,用意志的无限性遮蔽了身体的有限性。他认为人类理性的基础正是依赖性的、有局限的肉身,理性必须反思文化是否会导致对意志和欲望力量的过高估计。伊... 伊格尔顿认为,后现代思潮中的文化主义强调文化对自然的征服,不愿对文化本身进行批判,用意志的无限性遮蔽了身体的有限性。他认为人类理性的基础正是依赖性的、有局限的肉身,理性必须反思文化是否会导致对意志和欲望力量的过高估计。伊格尔顿的身体伦理观对亚里士多德、英国经验主义、康德、马克思的思想进行了杂糅。艺术品和身体都有其内在价值和目的,都在最高境界上不屈从于外部目的。伊格尔顿的身体美学致力于发现身体与艺术品在目的论上的一致性,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体系中的“美德”与“实践”观念是理解新千年以来伊格尔顿身体观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伦理学 身体美学 伊格尔 亚里士多德 马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里·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观 被引量:5
7
作者 黄应全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04年第4期87-92,共6页
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伊格尔顿也许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继葛兰西和阿尔都塞之后最系统地探讨过意识形态概念的著名学者。本文试图阐明他的意识形态学说的基本特征。这包括四个方面:一、他既反对意识形态中心论又反对意识形态终结... 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伊格尔顿也许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继葛兰西和阿尔都塞之后最系统地探讨过意识形态概念的著名学者。本文试图阐明他的意识形态学说的基本特征。这包括四个方面:一、他既反对意识形态中心论又反对意识形态终结论,处于二者之间。二、他兼顾中性的意识形态与贬义的意识形态,广泛涉及意识形态的内含与特征。三、他对贬义意识形态尤其是意识形态认知方面的竭力维护和重新阐发,对“虚假意识”概念正名。四、他既非阿尔都塞主义者也非新葛兰西主义者,处于二者之间。本文认为,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学说显示出一种中正平和的色彩,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趋向成熟和精致的一种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里·伊格尔 意识形态观 英国 文学理论家 马克思主义 阿尔都塞主义 新葛兰西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特里·伊格尔顿对后现代主义的政治哲学批判 被引量:1
8
作者 顾萍 袁久红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4-81,共8页
特里·伊格尔顿从政治视角观察后现代主义,他以独特的政治逻辑和理论观点指出了后现代主义是与资本主义共谋的"一丘之貉",因此它势必会危害社会主义理想。伊格尔顿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对后现代主义的政治起源、政治本质... 特里·伊格尔顿从政治视角观察后现代主义,他以独特的政治逻辑和理论观点指出了后现代主义是与资本主义共谋的"一丘之貉",因此它势必会危害社会主义理想。伊格尔顿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对后现代主义的政治起源、政治本质和政治前途所进行的深入剖析与逻辑论证,有利于我们正确地从整体上把握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理论性质和发展趋势,对于我们探索建设性后现代社会的道路颇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里·伊格尔 后现代主义的政治批判 政治起源 政治本质 政治前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格尔顿后现代文化与宗教思想论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吴之昕 许苏明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07-210,共4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伊格尔顿着手对后现代主义文化进行批判。近年来,他回归文化与宗教的具体问题,于2014年出版《文化与上帝之死》一书,讨论宗教缺失所带来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书中他对后现代文化的批判,超越了他早期的文化批判思想。...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伊格尔顿着手对后现代主义文化进行批判。近年来,他回归文化与宗教的具体问题,于2014年出版《文化与上帝之死》一书,讨论宗教缺失所带来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书中他对后现代文化的批判,超越了他早期的文化批判思想。他认为,后现代文化是一种"后-宗教"文化,是一种无神论思想,是信仰的缺失。伊格尔顿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角度,批判了这种资本主义的无神论思想。一方面,正是这种思想泛滥促使了原教旨主义的回归,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西方世界向其他国家经济上的扩张和文化思想的输出,导致了极端宗教的反抗,引发了一系列恐怖事件。面对不断升级的恐怖事件,西方世界缺乏理性、以暴制暴的方法更是进一步激化了东西文化与文明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美学 伊格尔 后现代文化 宗教 信仰 原教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精神领域进行的意义生产——伊格尔顿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 被引量:3
10
作者 姚文放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7-189,2,共13页
伊格尔顿生产性文学批评的起步是从研读和述评马舍雷的《文学生产理论》开始的,这为其日后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的形成奠定了起点。伊格尔顿将"艺术生产"界定为在精神领域内文学批评所进行的知识生产、意义生产和价值生产。... 伊格尔顿生产性文学批评的起步是从研读和述评马舍雷的《文学生产理论》开始的,这为其日后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的形成奠定了起点。伊格尔顿将"艺术生产"界定为在精神领域内文学批评所进行的知识生产、意义生产和价值生产。伊格尔顿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主要在文学批评史研究中得到表述,其中尤以《文学原理引论》为要。该书的大关节目是相互关联的两大基本问题——"什么是文学"和"文学批评应如何",诸多因素的叠加和互动为这两大基本问题提供了多种阐释的空间,使得知识增长、价值增殖和意义生产成为可能。该书从阐释学到精神分析学角度,具体演绎了生产性文学批评的种种理念和方法,将"文学批评应如何"的问题具体化。从伊格尔顿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的缘起和传承来看,它既与精神分析批评结有不解之缘,又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保持着天然联系,这就使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而这种强烈的倾向性又往往表现为一种"政治无意识"。这一点使得他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有着种种与众不同之处及不足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领域 意义生产 伊格尔 生产性文学批评 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体话语”与“文化政治”——伊格尔顿对于经典美学解构与重构的后现代启示录 被引量:3
11
作者 姚文放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24-128,共5页
鲍姆加通对于"美学"(aesthetica)内涵的界定,从一开始就存在种种失误,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后世学者的批评。在晚近对于经典美学发起的挑战中,伊格尔顿堪称领军。伊格尔顿提出美学是一种"肉体话语",旨在对美学进行重构,... 鲍姆加通对于"美学"(aesthetica)内涵的界定,从一开始就存在种种失误,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后世学者的批评。在晚近对于经典美学发起的挑战中,伊格尔顿堪称领军。伊格尔顿提出美学是一种"肉体话语",旨在对美学进行重构,在"感性生活"的基础上将美学与解决重大的社会问题及与人类谋求自由解放的愿景结合起来,从而推动了"文化政治"的兴起。伊格尔顿对于经典美学进行解构与重构的工作不啻是一部后现代启示录,其以历史主义的鲜明取向为当今美学研究开了新生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姆加通 “美学”(aesthetica) 伊格尔 “肉体话语” “感性生活” “文化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格尔顿论基础/上层建筑——兼论伊格尔顿对威廉斯的批评 被引量:3
12
作者 许娇娜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2-89,共8页
在基础与上层建筑问题上威廉斯与伊格尔顿的观点有着显著的分歧。在战后英国马克思主义积极反思斯大林主义的背景下,威廉斯基于其文化唯物主义立场对基础/上层建筑模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威廉斯的观点遭到了伊格尔顿的反对。伊格尔顿... 在基础与上层建筑问题上威廉斯与伊格尔顿的观点有着显著的分歧。在战后英国马克思主义积极反思斯大林主义的背景下,威廉斯基于其文化唯物主义立场对基础/上层建筑模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威廉斯的观点遭到了伊格尔顿的反对。伊格尔顿捍卫基础/上层建筑模式的价值,主张从关系和功能的角度定义基础与上层建筑,并将"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命题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本体论命题区别开来。同时,伊格尔顿也反对威廉斯将文化扩展到基础领域,主张文化的特殊作用是对经济基础的超越,从而创造了不断超越人类当下处境的可能。伊格尔顿关于基础与上层建筑问题的论述,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文化的特殊性的思考已经远远超出文学和美学的范围,成为一种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上层建筑 威廉斯 伊格尔 文化 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之后:如何重建文学研究——以伊格尔顿《文学事件》为中心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燕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3-110,共8页
伊格尔顿《文学事件》一书从文学哲学的层面,对"理论"的衰落及其留下的一些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展开思考,呼吁文学理论研究要尽快跳出后殖民、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樊篱,由政治、文化研究回归文学本身。不过,伊格尔顿并不希望在&qu... 伊格尔顿《文学事件》一书从文学哲学的层面,对"理论"的衰落及其留下的一些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展开思考,呼吁文学理论研究要尽快跳出后殖民、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樊篱,由政治、文化研究回归文学本身。不过,伊格尔顿并不希望在"理论"之后再度转向"文类""结构""原型"等纯粹形式,他不相信纯粹形式可以挽救文学研究。对于有着天主教背景的伊格尔顿而言,新宗教的权威恰恰在于其伦理的而非审美的主张。因此,他致力的文学理论目标是要复活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走出本质主义的无谓论争,以一种德行伦理学的价值理想推动文学研究,在批评理论与分析哲学非同寻常的结合中,开启一条文学理论重建的可能路径,并以此刺激理论再度进行富有雄心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之后 文学研究 伊格尔 《文学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与超越:特里·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研究及其理论贡献 被引量:3
14
作者 段吉方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8-32,44,共6页
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研究融合了马克思、阿尔都塞、弗洛伊德、威廉斯等多种理论思想资源,提出意识形态根本上体现了一种基于生活关系的实践意义,而不是一种经验描述,意识形态的实践性表现在它生成幻象的机制和它对社会现实的象征形式。... 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研究融合了马克思、阿尔都塞、弗洛伊德、威廉斯等多种理论思想资源,提出意识形态根本上体现了一种基于生活关系的实践意义,而不是一种经验描述,意识形态的实践性表现在它生成幻象的机制和它对社会现实的象征形式。但伊格尔顿对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和马克思的"基础"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因为过多服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功能论"而走向了随意的理论置换,理论观念上的摇摆和游移影响了理论体系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里·伊格尔 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身体的名义建构审美意识形态话语——伊格尔顿的美学批评观 被引量:3
15
作者 袁春红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3期112-114,共3页
伊格尔顿的美学批评观强调身体的重要性,关注身体就是在关注人的主体性;同时,美学与艺术一样具有意识形态性,它往往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天然同盟。美学既是有关身体的话语,也是有关审美意识形态的话语,它在以身体的名义建构着审美意识形态... 伊格尔顿的美学批评观强调身体的重要性,关注身体就是在关注人的主体性;同时,美学与艺术一样具有意识形态性,它往往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天然同盟。美学既是有关身体的话语,也是有关审美意识形态的话语,它在以身体的名义建构着审美意识形态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审美意识 形态话语 伊格尔 美学批评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苏联语文学家到西方后现代学术明星——伊格尔顿眼中的巴赫金 被引量:3
16
作者 曾军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9-55,共7页
从1980年代初至今,特里·伊格尔顿经历了长达30年的接受巴赫金理论的学术历程。从1981年的《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到1983年的《文学理论导论》是伊格尔顿接受巴赫金相对集中的高峰期;1990年的《美学意识形态》和199... 从1980年代初至今,特里·伊格尔顿经历了长达30年的接受巴赫金理论的学术历程。从1981年的《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到1983年的《文学理论导论》是伊格尔顿接受巴赫金相对集中的高峰期;1990年的《美学意识形态》和1991年的《意识形态导论》中再次以较多的笔墨关注巴赫金;进入新世纪之后,伊格尔顿对巴赫金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尤其是在2007年的书评"I Contain Multitudes"中,他以调侃的语调讨论了从苏联语文学家到后现代学术明星的巴赫金形象,显示伊格尔顿对巴赫金理论所持态度的转变。不过,伊格尔顿始终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接受巴赫金的,其理论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影响,"理论互释"成为伊格尔顿将巴赫金与各种西方理论思潮进行对比讨论的重要方式。但面对巴赫金理论日益被各种后现代主义思潮所征用的现实,伊格尔顿采取了与巴赫金拉开距离的策略,逐步剥离巴赫金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联系。因此,伊格尔顿所调侃的其实不是巴赫金本人,而是那个成为后现代学术明星的巴赫金形象,是那些将巴赫金视为后现代主义理论资源的当代学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 巴赫金 西方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里·伊格尔顿对西方自由人文主义的批判——兼论其“悲剧人文主义”观念 被引量:3
17
作者 贾洁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3-58,共6页
自由人文主义不是一个不变的、同质的理论统一体,长期以来都被西方学界视为西方文明最重要的传统。伊格尔顿通过重提"悲剧人文主义"的概念,对西方自由人文主义的悲剧观、"无利害性"观点以及"延续性"观点... 自由人文主义不是一个不变的、同质的理论统一体,长期以来都被西方学界视为西方文明最重要的传统。伊格尔顿通过重提"悲剧人文主义"的概念,对西方自由人文主义的悲剧观、"无利害性"观点以及"延续性"观点予以了猛烈批判。与此同时,他也注重在批判的过程中建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共产主义制度下的悲剧问题、剥削环境下的文学改造、宗教徒的宗教信仰与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信仰的异同等几个方面做出了极富见地的论述,颇具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 悲剧人文主义 自由人文主义 人性 向死而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格尔顿文艺批评观念的理论意义及其局限 被引量:3
18
作者 段吉方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7-99,106,共4页
英国学者伊格尔顿在"意识形态"与"审美形式"辩证关系中建构了独特的意识形态诗学观念。他的文学批评观念深化了传统的文学社会学研究的批评史观,对建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诗学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但是伊格尔顿的... 英国学者伊格尔顿在"意识形态"与"审美形式"辩证关系中建构了独特的意识形态诗学观念。他的文学批评观念深化了传统的文学社会学研究的批评史观,对建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诗学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但是伊格尔顿的批评理论有着浓厚的"本质主义"的理论缺陷,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过分倚重影响了他对文学批评理论的现实效力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 意识形态批评 本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摹仿、身体、伦理——重审晚近伊格尔顿的身体观 被引量:2
19
作者 阴志科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0-95,共6页
身体是伊格尔顿近年来讨论审美与伦理关系问题的核心关键词。作为审美形式的古希腊悲剧同时充当着伦理、政治工具和哲学工具,既能重现又能反思现实生活,亚里士多德的宣泄说与身体关系密切;18世纪英国关注"道德观念"的哲学家... 身体是伊格尔顿近年来讨论审美与伦理关系问题的核心关键词。作为审美形式的古希腊悲剧同时充当着伦理、政治工具和哲学工具,既能重现又能反思现实生活,亚里士多德的宣泄说与身体关系密切;18世纪英国关注"道德观念"的哲学家们则认为伦理学、美学和政治学是和谐一致的,伦理和审美都以身体为基础,以想象中的"摹仿"为前提。审美和伦理问题必须借助"身体"来实现个体与总体、法则与欲望、道德与知识之间的紧密链接。劳动和审美都是个人身体之潜能的全面展开,这是马克思的观点,但享受劳动本身的劳动和享受美德本身的美德,则是马克思和亚里士多德的一致之处。伊格尔顿试图建构的唯物主义伦理学,其理论源头来自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以及经典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身体为轴心的美学和伦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摹仿 身体 伦理 审美 伊格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美学与政治——论伊格尔顿的身体观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3-129,共7页
伊格尔顿的身体论述视野宏阔,它意在借助美学范畴,将身体与国家治理、阶级矛盾与生产方式等传统政治主题重新链接。很多研究者每每谈及其身体话语的三大理论来源——劳动的身体、权力的身体和欲望的身体,而忽略了他以此重建理性与政治... 伊格尔顿的身体论述视野宏阔,它意在借助美学范畴,将身体与国家治理、阶级矛盾与生产方式等传统政治主题重新链接。很多研究者每每谈及其身体话语的三大理论来源——劳动的身体、权力的身体和欲望的身体,而忽略了他以此重建理性与政治的宏大抱负,忽略了他对规训的身体、狂欢的身体、痛苦的身体、恐怖的身体等资源并不完全妥当的述评。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强调蔚然成风的后现代身体话语是阶级政治溃退的产物,并指责它过于重视身体的社会构造而无视其物质基础,但这种指责言过其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 身体话语 政治主题 理论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