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绝对收入、相对收入与伊斯特林悖论:基于CGSS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巫强 周波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1-58,共18页
利用CGSS数据,本文检验了中国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在考察了四种相对收入度量指标的特点之后,本文首选相对收入指标,并发现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均对幸福感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于低收入者而言,绝对收入对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相... 利用CGSS数据,本文检验了中国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在考察了四种相对收入度量指标的特点之后,本文首选相对收入指标,并发现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均对幸福感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于低收入者而言,绝对收入对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相对收入无显著影响;对于高收入者而言,相对收入对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绝对收入无显著影响。究其原因,低收入者绝对收入的增加能改善其对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和自身健康状况等方面的满意度,而高收入者则不能如此,但高收入者能通过相对收入的提高来改善其对自身居住社区的满意度。因此,在制定收入分配政策时,对于低收入者,我们需要提高其绝对收入水平;对于高收入者,我们在调节其收入时需要关注其相对收入水平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 相对收入 幸福感 伊斯特林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斯特林悖论与幸福感研究的社会学转向 被引量:4
2
作者 刘中一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0-84,共5页
经济增长与幸福感之间不协调的现象称为"伊斯特林悖论"。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经济学难以摆脱用经济手段来破解"伊斯特林悖论"的模式。社会学对幸福感的研究在"伊斯特林悖论"提出之前就已经开始,特别是社... 经济增长与幸福感之间不协调的现象称为"伊斯特林悖论"。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经济学难以摆脱用经济手段来破解"伊斯特林悖论"的模式。社会学对幸福感的研究在"伊斯特林悖论"提出之前就已经开始,特别是社会幸福感概念的提出,对幸福感研究来说是一个重大突破。幸福感的社会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人们的幸福感随着时间推移、条件改观、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社会学将幸福感视为一个社会的产物,侧重于从社会层面研究幸福感的生产机制。社会学视角使幸福感研究从"以经济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向,为化解"伊斯特林悖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斯特林悖论 社会幸福感 经济学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斯特林悖论”新解——对教育的经济价值之博弈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冰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2-96,共5页
"伊斯特林悖论"认为收入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幸福增加,这一论断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教育的经济价值就在于造福于人,包括生产性价值和消费性价值,生产性价值就在于把投资直接用于培养学生将来的生产能力和谋生能力上;消费... "伊斯特林悖论"认为收入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幸福增加,这一论断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教育的经济价值就在于造福于人,包括生产性价值和消费性价值,生产性价值就在于把投资直接用于培养学生将来的生产能力和谋生能力上;消费性价值则是指投资教育所获得的非货币性回报,两者是博弈关系,都可以使人得到满足。"伊斯特林悖论"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只考虑了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消费在其中的作用,只有把二者同等重视起来,才能真正提高人的主观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斯特林悖论 教育 教育的经济价值 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民幸福感、伊斯特林悖论与农村成人教育
4
作者 吕国光 吴艳梅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5-83,共9页
使用历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9万多个样本数据,评估我国农村居民近20年来主观幸福感的变动过程与趋势,讨论教育、收入等变量的长期影响及其原因。研究发现,伊斯特林悖论在农村居民中普遍存在。排除同伴效应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村人口比... 使用历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9万多个样本数据,评估我国农村居民近20年来主观幸福感的变动过程与趋势,讨论教育、收入等变量的长期影响及其原因。研究发现,伊斯特林悖论在农村居民中普遍存在。排除同伴效应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村人口比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村人口更幸福。“中年危机”在农村地区平均发生在45岁左右。教育水平越高,中年危机的发生机率越低。为此,建议以国民幸福总值取代国民生产总值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驱动模式和绩效评估指标。同时,通过全面提升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水平和乡村中年人的幸福感认知,建成以终身学习理念指引的学习型新农村,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和优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P 国民幸福总值 伊斯特林悖论 乡村成人教育 中年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岩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6-145,共10页
幸福悖论在发达国家是经济足够发达之后的产物。中国目前出现的"幸福悖论"现象虽然表现为不随经济发展而幸福感增高的所谓"悖论",但深入分析后发现,经济不够发达仍是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幸福悖论的产生也与我们过... 幸福悖论在发达国家是经济足够发达之后的产物。中国目前出现的"幸福悖论"现象虽然表现为不随经济发展而幸福感增高的所谓"悖论",但深入分析后发现,经济不够发达仍是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幸福悖论的产生也与我们过分重视客观经济因素而忽视主观心理因素,以及人们的攀比心理有关。积极心理学的幸福可持续模型从社会和个体两方面提出了建议:一是改善环境因素,如继续发展经济、提升社会保障、调整分配机制等;二是改善主观意识活动,如改变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变国民生产总值为国民幸福指数,提高个体自身的意向性努力(如运用积极的思想、投入地做事、提升身体健康、追求成功的意志活动等),多方位多手段让我们更加幸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悖论 伊斯特林悖论 积极心理学 幸福 GDP GW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幸福经济学在中国: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 被引量:7
6
作者 任海燕 傅红春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5-109,239,共5页
幸福经济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中国幸福经济学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这一学科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幸福的影响因素和幸福的测量是当前中国幸福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当前中国幸福经济学研究在基础理论... 幸福经济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中国幸福经济学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这一学科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幸福的影响因素和幸福的测量是当前中国幸福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当前中国幸福经济学研究在基础理论的建构、研究视域的拓展、研究方法的丰富和完善以及研究队伍的整合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多学科的积极参与,使未来中国幸福经济学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经济学 伊斯特林悖论 幸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学的幸福主义阐释
7
作者 宋学文 田鸿雁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0期142-143,共2页
幸福是人生的永恒追求,是人类活动的终极目的,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经济学也不例外。本文通过对经济学历史与现状的介绍,批判了不幸福经济,分析了经济学对幸福主义的疏离、对不幸福经济学的批判及幸福主义的回归。
关键词 幸福主义 伊斯特林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幸福感提高?——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综述 被引量:73
8
作者 种聪 岳希明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4-45,共22页
经济增长是提高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幸福感提高也是各国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然而,很多研究发现,居民幸福感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长而提高,“伊斯特林悖论”是存在的。本文梳理近四十年的幸福经济学文献发现,经济增长之所以没有带来居民... 经济增长是提高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幸福感提高也是各国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然而,很多研究发现,居民幸福感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长而提高,“伊斯特林悖论”是存在的。本文梳理近四十年的幸福经济学文献发现,经济增长之所以没有带来居民幸福感的提升,主要原因是幸福感不仅与收入有关,还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等个体特征以及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生态环境等因素有关。其中,户籍制度和收入不平等是影响我国居民幸福感提升的重要因素。减少收入不公、增加公共服务支出(尤其是社保支出)会显著增加居民幸福感。同时,本文也总结了目前幸福感研究的主要热点,并预测其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伊斯特林悖论 个体特征 社会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农就业提高农村居民幸福感了吗? 被引量:22
9
作者 孙大鹏 孙治一 +1 位作者 于滨铜 李阳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36,共20页
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已经成为常态,对农村居民的福利水平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基于体验效用假设,构建了工农要素流动下农村居民的幸福函数,并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农村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非农就业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效应... 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已经成为常态,对农村居民的福利水平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基于体验效用假设,构建了工农要素流动下农村居民的幸福函数,并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农村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非农就业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效应、机制与情境。结果表明:非农就业在总体上促进了农村居民幸福感提升,但却存在一定的“伊斯特林悖论”关系,即短期非农就业能够显著促进幸福增长,但长期非农就业对幸福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甚至出现停滞或反向抑制状态;其内在机制主要在于非农就业过程中农村居民的需求层次逐渐由生存需要转向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但长期非农就业并不能显著提升外出务工农村居民的社会地位感知;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促进效应,在本地非农就业和跨省流动的就业情境下更为显著,在女性群体、高中层次受教育程度群体中相对更高,且伴随农村居民的年龄增长呈现边际递减规律。基于此,文章提出创造本地就业市场、关注非农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变化、加强非农就业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等针对性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 非农就业 伊斯特林悖论 幸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