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恩·麦克尤恩长篇小说国外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
作者 郭先进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5-160,共6页
麦克尤恩的长篇小说创作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国外研究(主要是指英语国家)较为全面,宏观上涉及青少年成长﹑爱情﹑人际道德伦理关系﹑生态环境和创伤等宏大叙事主题的探索,微观上触及人物形象、情节、场景、叙述策略、语言特... 麦克尤恩的长篇小说创作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国外研究(主要是指英语国家)较为全面,宏观上涉及青少年成长﹑爱情﹑人际道德伦理关系﹑生态环境和创伤等宏大叙事主题的探索,微观上触及人物形象、情节、场景、叙述策略、语言特点等多方面,还彰显出跨学科的研究态势,具体表现为叙事学分别与心理学﹑神经学和历史主义等研究层面相互交融和关联。但是,国外研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恩·麦克尤恩 伊恩·麦克尤恩长篇小说 国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恩·麦克尤恩小说《黑犬》中的欧洲危机和复调叙事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丽云 刘巍 于丽萍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5期88-92,共5页
众所周知,叙事文学的叙事声音可以是独白式,也可以是多个声部的复调式。英国当代最著名和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在小说《黑犬》中采用的是复调叙事,用叙述者杰里米的声音与故事主人公的声音构成对立,既表现了自己内心的矛... 众所周知,叙事文学的叙事声音可以是独白式,也可以是多个声部的复调式。英国当代最著名和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在小说《黑犬》中采用的是复调叙事,用叙述者杰里米的声音与故事主人公的声音构成对立,既表现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和困惑,也真实地展现出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文化危机。《黑犬》的诗学追求是呈现对立与多元,而不是像传统小说那样在作者的统一意志下展开情节或灌输给读者僵化统一的作者意志。同时,《黑犬》的结局具有开放性和未完成性的特征,把最终的解释权交给了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文学 伊恩·麦克尤恩 《黑犬》 复调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伦理视域下的伊恩·麦克尤恩小说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澜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5-98,共4页
伊恩·麦克尤恩通常以日常生活中的创伤事件为切入点,以独特的方式刻画不同背景的人物在遭遇创伤事件后的心理历程,并挖掘其深藏的情感契机与伦理困境。以麦克尤恩的代表性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创伤与伦理的理论为研究基础,分析麦克尤... 伊恩·麦克尤恩通常以日常生活中的创伤事件为切入点,以独特的方式刻画不同背景的人物在遭遇创伤事件后的心理历程,并挖掘其深藏的情感契机与伦理困境。以麦克尤恩的代表性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创伤与伦理的理论为研究基础,分析麦克尤恩作品中人物塑造的特征,探索创伤事件、创伤性人格在麦克尤恩作品叙事主题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背后的伦理缘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恩·麦克尤恩 创伤 叙事 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恩·麦克尤恩《蝴蝶》中的城市之熵 被引量:1
4
作者 申圆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4-140,共7页
当代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在短篇小说《蝴蝶》中刻画了伦敦能量流失且信息熵匮乏的城市熵增状态。"地下世界"的在场、狄俄尼索斯的复返、社区效能的弱化使作家形塑的城市地质空间、主体心灵空间和社会文化空间呈现出荒... 当代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在短篇小说《蝴蝶》中刻画了伦敦能量流失且信息熵匮乏的城市熵增状态。"地下世界"的在场、狄俄尼索斯的复返、社区效能的弱化使作家形塑的城市地质空间、主体心灵空间和社会文化空间呈现出荒芜、诡异、封闭的熵化特征,反映了发展与衰落、文明与野蛮、移情与区隔之间的角力,影射出城市从混乱到湮没的可能性。作家对城市之熵的书写是"恐怖伊恩"时期的特定产物,指向了其创作早期对与启蒙精神相契合的"线性进步观"的质疑,对城市命运的追问及对城市边缘主体生存境遇的隐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恩·麦克尤恩 《蝴蝶》 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恩·麦克尤恩创伤体验与长篇小说创伤书写 被引量:1
5
作者 郭先进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8-111,共4页
伊恩·麦克尤恩(Ian Mc Ewan,1948-)是当代英国最著名小说家之一。创伤书写几乎贯穿麦克尤恩近四十年的小说创作生涯。通过对儿童缺失性体验带来的创伤、失败婚姻的创伤和时代历史的创伤进行全方位展现,麦克尤恩呈现了一幅英国社会... 伊恩·麦克尤恩(Ian Mc Ewan,1948-)是当代英国最著名小说家之一。创伤书写几乎贯穿麦克尤恩近四十年的小说创作生涯。通过对儿童缺失性体验带来的创伤、失败婚姻的创伤和时代历史的创伤进行全方位展现,麦克尤恩呈现了一幅英国社会自二战以来不同社会阶层人们所经历的不同创伤全景图。同时,麦克尤恩揭示了人们遭受各种创伤的根源,表现了作家对个人、家庭、社会现实和创伤的深度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恩·麦克尤恩 创伤体验 长篇小说 创伤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之艺与伦理之思的有机交融——《麦克尤恩的小说创作及其伦理价值研究》述评 被引量:1
6
作者 朱慧敏 刘茂生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9-133,共5页
尚必武教授于2023年出版的新著《麦克尤恩的小说创作及其伦理价值研究》深入探讨了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创作,聚焦于作品所呈现的叙事特色和伦理主题,是麦克尤恩研究的重要成果。该著作挖掘了麦克尤恩作品隐含在叙事艺术背... 尚必武教授于2023年出版的新著《麦克尤恩的小说创作及其伦理价值研究》深入探讨了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创作,聚焦于作品所呈现的叙事特色和伦理主题,是麦克尤恩研究的重要成果。该著作挖掘了麦克尤恩作品隐含在叙事艺术背后的伦理内核,剖析了小说中的伦理问题和伦理困境。尚必武教授细致解读麦克尤恩作品,关注被学界所忽视的伦理关切,呈现其中的伦理诉求。该著极具学术深度,特色鲜明,表达了中国本土视角下的研究立场,实现了中外研究平等对话,是理解麦克尤恩作品、推动中外文学研究交流与互动的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恩·麦克尤恩 小说创作 叙事艺术 伦理思想 伦理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弑父到寻父——论麦克尤恩小说与当代西方文化结构转型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涯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9-104,共6页
纵观伊恩·麦克尤恩三十多年的小说创作可以发现,其作品的主题从早期到中后期呈现出从"弑父"到"寻父"的戏剧性转折。而这种转折背后关联的是当代西方社会文化的结构性转型。
关键词 伊恩·麦克尤恩 弑父 寻父 当代西方社会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长、表演与伦理——论麦克尤恩《化装》的扮装表演及其伦理关照
8
作者 耿潇 李增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8-34,共7页
麦克尤恩的处女作《化装》是一则关于青少年自我成长的道德警示。《化装》这部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在于,它雕刻并凸显了成长与表演之间微妙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生活中的表演不断地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另一方面,... 麦克尤恩的处女作《化装》是一则关于青少年自我成长的道德警示。《化装》这部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在于,它雕刻并凸显了成长与表演之间微妙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生活中的表演不断地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另一方面,过度的表演反而会干扰甚至抑制个体性别身份的建构过程。小说通过小男孩亨利的成长故事,表现了儿童成长的道德困惑、表演对成长的影响以及其心理和道德成长的过程,其中无不包含着麦克尤恩对成长伦理的省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恩·麦克尤恩 《化装》 文学伦理学 扮装表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法则、至善法理与人之情感:论《如我这般的机器》中的“罪”与“罚”
9
作者 朱云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77,共10页
伊恩·麦克尤恩的《如我这般的机器》虚构了坚守人类法律的“道德模范”——人形机器亚当与亚当的所有者查理、查理的女友米兰达在应对米兰达构陷格林奇事件中的法理与情感冲突及该冲突导致的终极结果,即查理击毁了拥有自我意识的... 伊恩·麦克尤恩的《如我这般的机器》虚构了坚守人类法律的“道德模范”——人形机器亚当与亚当的所有者查理、查理的女友米兰达在应对米兰达构陷格林奇事件中的法理与情感冲突及该冲突导致的终极结果,即查理击毁了拥有自我意识的亚当。作者借此冲突展现了人机共存的短暂社会画面,也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话题,即人类做好与“如我这般”有意识的机器共存的准备了吗?从“罪”与“罚”的视角聚焦“格林奇之罪”“米兰达之罪”和“查理之罪”,探讨亚当坚持至善法理却又违背机器法则的矛盾根源,考察米兰达情理为先的行为动机与法律原则执行之间的冲突,细查查理击杀亚当后的复杂伦理情感,审视“罪”与“罚”的内涵及作者对后人类时代有意识的机器权利的深层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恩·麦克尤恩 《如我这般的机器》 机器法则 法理 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赎罪》的误读叙事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改霞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9-91,共3页
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赎罪》中充斥的诸多误读是一条重要的叙事线索,具有特定的生成机制与叙事功能。小说中布鲁姆的"诗学误读"是基于文本缝隙填补的创造性洞见,一般意义上的误读是基于身体语言、情书、证词等多模态话语... 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赎罪》中充斥的诸多误读是一条重要的叙事线索,具有特定的生成机制与叙事功能。小说中布鲁姆的"诗学误读"是基于文本缝隙填补的创造性洞见,一般意义上的误读是基于身体语言、情书、证词等多模态话语的多重错误认知,亦是世俗偏见裹挟下的权力话语共谋的结果,诸多误读也深刻地参与人物心理结构建设、性格塑造和情节主题的创设中,体现了重要的叙事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恩·麦克尤恩 《赎罪》 误读 身体语言 情书 权力话语 叙事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小说《赎罪》中的反讽
11
作者 姜燕燕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237-238,共2页
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同时呈现了两个文本,第一个文本试图追寻真相、坦白罪行并呈现围绕赎罪所做的努力。第二个文本通过指出前一个文本的虚构性拆解了两种努力。小说要呈现的反讽正依赖于两个文本间的张力。通过反讽,《赎... 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同时呈现了两个文本,第一个文本试图追寻真相、坦白罪行并呈现围绕赎罪所做的努力。第二个文本通过指出前一个文本的虚构性拆解了两种努力。小说要呈现的反讽正依赖于两个文本间的张力。通过反讽,《赎罪》提出了伦理判断的相对性和多元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赎罪》 伊恩·麦克尤恩 反讽 伦理判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电影《赎罪》的人文关怀
12
作者 曾幼冰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182-184,共3页
乔·赖特的《赎罪》尽管在奥斯金像奖卡上仅受到了最佳配乐奖的青睐,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影不具有高质量,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便证明了电影在剧本上的过人之处。《赎罪》的编剧为曾获得英国文学最高奖项布克奖的作家伊恩·麦克尤... 乔·赖特的《赎罪》尽管在奥斯金像奖卡上仅受到了最佳配乐奖的青睐,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影不具有高质量,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便证明了电影在剧本上的过人之处。《赎罪》的编剧为曾获得英国文学最高奖项布克奖的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其作品多以细腻而冷峻的笔触来探讨人内心的不安与恐惧,以及性对于人的主宰力量,《赎罪》也是如此。文章从人性的扭曲、弱点与自我救赎,暴力与精神家园,战争背景与死亡三方面,分析《赎罪》的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赎罪》 乔·赖特 伊恩·麦克尤恩 人文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牙》中的多元时空体所折射的自由主题 被引量:2
13
作者 钟瑛 宋艳芳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1-105,共5页
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甜牙》通过作者时空体、躯体时空体、家庭和田园时空体这些多元时空体折射出了小说的自由主题。作者在小说中打破了真实和虚构的界限,自由地穿梭于文本内外,与文本叙事时空产生共鸣,犹如站在真实和虚构的“... 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甜牙》通过作者时空体、躯体时空体、家庭和田园时空体这些多元时空体折射出了小说的自由主题。作者在小说中打破了真实和虚构的界限,自由地穿梭于文本内外,与文本叙事时空产生共鸣,犹如站在真实和虚构的“横切线上”,这种自由与小说中怪诞躯体丧失自由的现状形成强烈对比。外在躯体通过“一体双身性”的怪诞特质表达了内在躯体对身体自由和文学自由的诉求;家庭和田园时空体则呈现了个体对自由的憧憬,回应并加强了小说的“自由”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恩·麦克尤恩 《甜牙》 作者时空体 躯体时空体 田园和家庭时空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