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古学视野下的唐代“热海道”再探赜-以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南岸为中心
1
作者 于柏川 王俊铮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6-137,共12页
唐代“热海道”是指从安西都护府龟兹出发,沿天山南路,越拔达岭,循热海(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到达碎叶城的交通路线,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伊塞克湖段是热海道至关重要的一段路线,唐朝在伊塞克湖段建置有一系列军政和商贸城镇... 唐代“热海道”是指从安西都护府龟兹出发,沿天山南路,越拔达岭,循热海(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到达碎叶城的交通路线,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伊塞克湖段是热海道至关重要的一段路线,唐朝在伊塞克湖段建置有一系列军政和商贸城镇。笔者对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地区的十余座年代在8~10世纪的古代城址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尝试对这些城址进行考证,初步确认了《新唐书·地理志》中记载的碎卜戍、冻城、贺猎城、叶支城的实际位置,分别为巴尔斯罕古城、托索尔古城、科克萨伊古城、焦格塔拉古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塞克湖 热海道 古城遗址 安西都护府 碎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区古代城址考古调查简报
2
作者 种建荣 史砚忻 杨曈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41,I0001,共12页
2024年8月30日至9月13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历史、考古与民族学研究所对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区古代城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初步确认古代城址24处。本次调查为后续专题调查及楚河流域中世纪城镇体系研究的开展奠定了... 2024年8月30日至9月13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历史、考古与民族学研究所对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区古代城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初步确认古代城址24处。本次调查为后续专题调查及楚河流域中世纪城镇体系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尔吉斯斯坦 伊塞克湖 古代城址 考古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塞克湖典型小流域径流变化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伊丽努尔·阿力甫江 吉力力·阿不都外力 +1 位作者 丁之勇 孙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8-210,共13页
基于伊塞克湖流域近70年来气温、降水和径流量资料,采用Mann-Kendall法、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进行研究流域气温、降水和径流量的变化特征及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探讨区域气候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1951-2012年伊塞克湖典型小流... 基于伊塞克湖流域近70年来气温、降水和径流量资料,采用Mann-Kendall法、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进行研究流域气温、降水和径流量的变化特征及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探讨区域气候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1951-2012年伊塞克湖典型小流域气温呈上升的趋势;其中,乔尔蓬-阿塔站(湖盆中部)和克孜尔苏站(东部)气温分别在1975年和1989年后上升趋势增大,秋季增温幅度均对气温升高的贡献较大;2个水文站降水量变化相对复杂,整体呈增加趋势,秋季降水量增加幅度最大。(2)受气温升高和降水量的直接影响,研究区4个典型水文站年径流量变化趋势不一致,乔尔蓬-阿塔、琼-阿克苏和琼-克孜尔苏站径流量呈明显增加趋势,曲线值分别在1987年、1983年和1987年后开始表现为增加趋势;而卡拉科尔站径流量呈明显下降趋势,曲线值在1982年后开始表现为下降趋势。从年内不同季节的径流分配来看,乔尔蓬-阿塔站和琼-克孜尔苏站径流量增加趋势明显,夏季增加幅度最大;而卡拉科尔站夏季径流量减少趋势明显,下降幅度最大。(3)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在年际尺度上,各水文站径流量与气温、降水量之间呈较显著的相关性,气温的升高与降水量的多少影响径流量产量的多少。(4)从周期性变化分析来看,气温、降水和径流量的周期性变化均比较明显,波动变化基本一致,表明径流量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较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 累计距平法 小波分析法 伊塞克湖流域 吉尔吉斯斯坦 中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分析的伊塞克湖水位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4
作者 米热古力.艾尼瓦尔 海米提.依米提 +2 位作者 麦麦提吐尔逊.艾则孜 夏库热.塔依尔 Yorov.Hasan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8-172,共5页
根据伊塞克湖1950—2010年期间的年平均水位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和小波分析,对伊塞克湖年平均水位变化时间序列进行研究,从而揭示伊塞克湖水位变化的总体趋势和周期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1950—2010年期间,伊塞克湖水位总体呈下降趋势... 根据伊塞克湖1950—2010年期间的年平均水位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和小波分析,对伊塞克湖年平均水位变化时间序列进行研究,从而揭示伊塞克湖水位变化的总体趋势和周期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1950—2010年期间,伊塞克湖水位总体呈下降趋势,共下降1.27m,1950—1997年水位持续下降,1998年开始转为上升。(2)20世纪90年代之前,人类活动是引起湖泊水位下降的主要驱动因子;20世纪90年代后,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下,该地区降水量的增加影响到径流量的增加,从而引起湖泊水位的缓慢上升。(3)1950—2010年间的周期性分析结果显示,伊塞克湖年平均水位存在21a的主周期,并且2010年以后的一段时间伊塞克湖水位处于偏高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变化 小波分析 伊塞克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伊塞克湖水位下降的原因 被引量:5
5
作者 РомановскийВ.В. 秦伯强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2年第3期36-43,共8页
本文较为详细地分析了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伊塞克湖区实测水文和气象资料。指出流域内降水量的变化未出现减少趋势,相反在湖泊东部迎风坡上,降水有增大的趋势。这部分增加的降水量是由于气候趋暖造成蒸发量增加所致。同时气候趋暖也使冰川... 本文较为详细地分析了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伊塞克湖区实测水文和气象资料。指出流域内降水量的变化未出现减少趋势,相反在湖泊东部迎风坡上,降水有增大的趋势。这部分增加的降水量是由于气候趋暖造成蒸发量增加所致。同时气候趋暖也使冰川消融扩大,径流量增加。但由于沿河引水灌溉,使河川径流在滨湖地带显著减少。灌溉的实质是扩大蒸发面,使蒸发水量增加。蒸发形成的水量,部分以降水形式返回湖内,部分越过流域边界外逸,外逸水量的多少决定了湖水位的下降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水位 下降 伊塞克湖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国家大湖流域水土环境与风险评估》出版
6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38-1638,共1页
地处欧亚内陆腹地的中亚,气候极度干燥,荒漠广袤,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地表严重缺水。而面积巨大、能够积水的湖泊和湖盆成为该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源。从地缘政治来看,中亚五个斯坦国——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 地处欧亚内陆腹地的中亚,气候极度干燥,荒漠广袤,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地表严重缺水。而面积巨大、能够积水的湖泊和湖盆成为该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源。从地缘政治来看,中亚五个斯坦国——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及哈萨克斯坦没有一个出海口,但分享着咸海、伊塞克湖、巴尔喀什湖三大湖泊水域的入湖口和出湖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腹地 生命源 乌兹别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水土环境 伊塞克湖 地缘政治 塔吉克斯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尔吉斯斯坦养殖业和疫病防控科技现状
7
作者 卢晨阳 李娟锋 +4 位作者 冯瑞英 王荣军 张龙现 宁长申 张改平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3-156,共4页
吉尔吉斯斯坦位于中亚东北部,天山山脉西麓,属于内陆国家。在地理位置上北边与哈萨克斯坦相接,西边为乌兹别克斯坦,西南为塔吉克斯坦,东边紧邻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划分为7州(省)2市:楚河州、塔拉斯州、奥什州、贾拉拉巴德州、纳伦州、伊... 吉尔吉斯斯坦位于中亚东北部,天山山脉西麓,属于内陆国家。在地理位置上北边与哈萨克斯坦相接,西边为乌兹别克斯坦,西南为塔吉克斯坦,东边紧邻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划分为7州(省)2市:楚河州、塔拉斯州、奥什州、贾拉拉巴德州、纳伦州、伊塞克湖州、巴特肯州和比什凯克市、奥什市。吉尔吉斯斯坦是一个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国家,拥有九万多平方公里的牧场和天然割草场,全年光照充足,气候适宜,这使吉尔吉斯斯坦的畜牧业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病防控 科技现状 吉尔吉斯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贾拉拉巴德 气候适宜 伊塞克湖 塔吉克斯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