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省上古生界伊利石的成因标志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于介江 胡大千 张嘉惠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17-1824,共8页
采用XRD技术,对黑龙江省上古生界泥质岩石中伊利石结晶度、多型和b值进行了测定,以揭示该区晚古生代极低级变质作用特征。测定结果表明,伊利石结晶度(Kübler指数)主要变化于0.31~0.77°Δ2θ,伊利石(白云母)b值主要变化于8.98... 采用XRD技术,对黑龙江省上古生界泥质岩石中伊利石结晶度、多型和b值进行了测定,以揭示该区晚古生代极低级变质作用特征。测定结果表明,伊利石结晶度(Kübler指数)主要变化于0.31~0.77°Δ2θ,伊利石(白云母)b值主要变化于8.983~9.011,伊利石(白云母)多型为1Md型、1Md+2M1混合型和2M1型。上述伊利石矿物学参数揭示出,该区上古生界泥质岩石主体属于中—低压相晚期成岩带-低级近变质带范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伊利石b值和伊利石结晶度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随伊利石b值的逐渐增大(压力升高),伊利石结晶度逐渐减小(温度升高),暗示伊利石形成于一种正常的与埋深有关的成岩-变质环境,继而揭示出该区上古生界的成岩作用与变质作用是一个统一的连续过程而不是两个相互无关的地质事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内蒙、吉林等地伊利石的研究成果可以认为,东北地区上古生界并未遭受大规模的绿片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局部出现的某些绿片岩相(或更高级别)的变质岩应是动力变质作用或接触变质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石结晶度 伊利石多型 伊利石b值 极低级变质作用 矿物学 上古生界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东部石炭—二叠系伊利石的成因标志 被引量:9
2
作者 胡大千 洪艳 于介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35-1040,共6页
吉林东部石炭—二叠系主要是一套泥质岩石,其详细深入的矿物学工作尚不多见。利用JSM-6700F场发射电镜及INCA能谱仪,研究了伊利石的显微形貌和微区成分。采用D/max-2500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伊利石的结晶度、多型和b0值。结果表明:研究... 吉林东部石炭—二叠系主要是一套泥质岩石,其详细深入的矿物学工作尚不多见。利用JSM-6700F场发射电镜及INCA能谱仪,研究了伊利石的显微形貌和微区成分。采用D/max-2500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伊利石的结晶度、多型和b0值。结果表明:研究区伊利石结晶度变化于0.26~0.77,平均值为0.44;伊利石(白云母)多型有3种类型,分别为1Md型、1Md+2M1混合型和2M1型;伊利石(白云母)b0值为8.996~9.045,平均值为9.007。石炭系伊利石结晶度变化于0.26~0.50,平均值为0.35,主要呈2M1多型,b0平均值为9.011,主要是低级近变质带的产物;二叠系伊利石结晶度变化于0.26~0.50,平均值为0.42,主要为1Md+2M1混合型多型,b0平均值为9.004,主要为晚期成岩带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 石炭-二叠系 伊利石结晶度 伊利石多型 伊利石b0 极低级变质作用 沉积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凯里-榕江-从江前寒武系甚低级变质作用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安佳丽 王河锦 苑蕾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69-684,共16页
根据碎屑岩甚低级变质作用原理,运用伊利石结晶度、绿泥石结晶度、伊利石-白云母多型、伊利石(白云母)b_0值、绿泥石温度计等碎屑岩低温变质研究的方法,分析研究了黔东南前寒武系67个<2μm的粘土样品,得到黔东南凯里-榕江-从江一带... 根据碎屑岩甚低级变质作用原理,运用伊利石结晶度、绿泥石结晶度、伊利石-白云母多型、伊利石(白云母)b_0值、绿泥石温度计等碎屑岩低温变质研究的方法,分析研究了黔东南前寒武系67个<2μm的粘土样品,得到黔东南凯里-榕江-从江一带下江群伊利石结晶度为0.221~0.607°Δ2θCu Kα、绿泥石结晶度为0.239~1.393°Δ2θCu Kα,变质带伊利石-白云母多型均为2M_1型,伊利石(白云母)b_0值为0.9001~0.9048nm,平均0.9021nm。根据伊利石(白云母)b_0值的累积频率曲线得出研究区下江群遭受的变质作用为典型的中压变质类型。由Cathelineau(1988)绿泥石温度计估算出下江群浅变质带峰期变质温度为362~382℃。以上结果表明凯里-榕江-从江一带下江群经历了成岩-高近变质-浅变质作用,基于Warr和Rice标样的成岩/变质界限,剖面可划分为一个成岩带、两个近变质带、一个转变带和一个浅变质带。结合华南地区新元古代构造运动,推断新元古界下江群经历的成岩-变质作用与晋宁运动引起的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碰撞拼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晶度 伊利石-白云母多型 伊利石(白云母)b0 成岩作用 变质作用 前寒武系 黔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