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鄂尔多斯盆地中-上元古界—下古生界热演化程度:来自伊利石结晶度及伊蒙混层的指示 |
范立勇
祁凯
刘新社
任战利
李进步
邢光远
张才利
崔军平
|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2
|
|
2
|
伊利石结晶度在恢复地层剥蚀量中的应用——以合肥盆地安参1井白垩系剥蚀量的恢复为例 |
徐春华
朱光
刘国生
李春华
|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12
|
|
3
|
伊利石结晶度Kübler指数的校正与近变质带的确定 |
王河锦
周钊
王玲
苑蕾
安佳丽
黄宝玲
|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7
|
|
4
|
狭缝系统与伊利石结晶度Kübler指数的测定及相关问题讨论 |
王河锦
朱明新
徐庆生
刘楚雄
边智红
|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0 |
8
|
|
5
|
伊利石结晶度及其在低温变质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讨论 |
王河锦
陶晓风
M.Rahn
|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7 |
18
|
|
6
|
伊利石结晶度Kbler,Weaver和Weber指数关系式常数的确定与应用 |
王河锦
陶晓风
Rahn Meinert
|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7 |
7
|
|
7
|
短波红外伊利石结晶度在新疆白杨河铀矿床勘查中的应用 |
张志新
徐清俊
白小虎
叶发旺
张川
|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
2019 |
4
|
|
8
|
伊利石结晶度在岩石学及矿床学中的应用 |
朱晨
|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
1989 |
2
|
|
9
|
吉林省东部石炭—二叠系伊利石的成因标志 |
胡大千
洪艳
于介江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0 |
9
|
|
10
|
黑龙江省上古生界伊利石的成因标志及其地质意义 |
于介江
胡大千
张嘉惠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11
|
西藏南部极低级变质岩及其地质与资源意义 |
毕先梅
莫宣学
刘艳宾
|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12
|
短波红外光谱技术在浅剥蚀斑岩铜矿区勘查中的应用——以西藏念村矿区为例 |
杨志明
侯增谦
杨竹森
曲焕春
李振清
刘云飞
|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92
|
|
13
|
末次间冰期兰州黄土记录中的粘土矿物及其环境意义探讨 |
师育新
戴雪荣
李节通
王家澄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7 |
35
|
|
14
|
浙江长兴煤山剖面P/T界线附近粘土矿物研究 |
于开平
韩广民
杨风丽
Mansy J L
许长海
周祖翼
成鑫荣
刘志飞
傅强
|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11
|
|
15
|
镇江下蜀土中的黏土矿物及其古环境意义 |
师育新
张卫国
戴雪荣
宋之光
俞立中
郑祥民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11
|
|
16
|
介绍一种寻找隐伏岩体的好方法:岩浆热场法 |
焦守涛
张旗
金维浚
王金荣
陈万峰
李承东
邵国良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8
|
|
17
|
川北阿坝地区三叠系粘土矿物特征及地质意义 |
刘伟新
王延斌
秦建中
|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7 |
25
|
|
18
|
内蒙古中部地区晚古生代地层接触变质作用研究初探 |
李娟
郑常青
金巍
崔芳华
施璐
王虎
|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1 |
13
|
|
19
|
东昆仑阿拉克湖早更新世沉积物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古气候环境意义 |
王朝文
洪汉烈
向树元
张克信
肖依
|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8 |
11
|
|
20
|
合肥盆地东部朱巷组X射线衍射分析及其油气意义 |
刘国生
朱光
王道轩
牛漫兰
宋传中
|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
2003 |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