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弥尔顿对荷马史诗传统中女性之“他者”定位的改写——以《伊利亚特》和《失乐园》为例
1
作者 吴玲英 李蒙蒙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49,共8页
荷马在其被视为“西方最古老的史诗”《伊利亚特》里将女性人物定位为“他者”,由此开启西方史诗对女性的“自我”之探索。在西方史诗史上,随着史诗从“原始史诗”向“文学史诗”发展,史诗里的女性形象慢慢脱离“他者”而向“自我”演... 荷马在其被视为“西方最古老的史诗”《伊利亚特》里将女性人物定位为“他者”,由此开启西方史诗对女性的“自我”之探索。在西方史诗史上,随着史诗从“原始史诗”向“文学史诗”发展,史诗里的女性形象慢慢脱离“他者”而向“自我”演进。本文在分析“原始史诗”之代表《伊利亚特》中女性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弥尔顿在“文学史诗之冠”《失乐园》中改写了荷马史诗传统中女性之“他者”定位。首先,《失乐园》的史诗英雄虽名为亚当夏娃之整体,但很大程度上乃史诗中唯一的女性夏娃之个体,弥尔顿在塑造史诗英雄的过程中将其主要关注锁定在夏娃身上。其次,诗人始终突显夏娃的“自我”,不仅展示了夏娃因“原初自我”中的“自恋”“自傲”而堕落的经过,而且呈现了夏娃通过“自省”“自知”“自赎”而将“自我”重构为“生态自我”并获得精神再生的过程。女性人物在史诗中的重新定位是弥尔顿对史诗传统的重要贡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尔顿 《失乐园》 荷马史诗传统 伊利亚特 女性定位 “他者” 改写 “自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论析史诗与神话的辩证关系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景迁 于静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5-119,共5页
神话与史诗作为人类早期文学的两种艺术形式,既存在内容与文体上的相通性与继承性,同时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神话作为原始的散文体的文学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实因素的增强,它逐渐向“人话”过渡,最终从世界观上完成了自我否定... 神话与史诗作为人类早期文学的两种艺术形式,既存在内容与文体上的相通性与继承性,同时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神话作为原始的散文体的文学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实因素的增强,它逐渐向“人话”过渡,最终从世界观上完成了自我否定。史诗正是在对神话世界观否定的基础上,融合了神话尤其是向“人话”过渡阶段的部分神话的内容,采用韵文形式,最终形成了一种“史”与“诗”相结合的新的文学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亚特 神话 “人话” 史诗 辩证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利亚特》中的女性 被引量:8
3
作者 陈戎女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6-120,共5页
《伊利亚特》里出现的女性可分为三类:布里塞伊斯代表的"荣誉礼物",安德罗马克代表的妻子和母亲,以海伦为代表的"无耻人"。她们命运不同,但全都为男性英雄世界所边缘化,她们是战争的奖赏和原因,背负战争之苦。这些... 《伊利亚特》里出现的女性可分为三类:布里塞伊斯代表的"荣誉礼物",安德罗马克代表的妻子和母亲,以海伦为代表的"无耻人"。她们命运不同,但全都为男性英雄世界所边缘化,她们是战争的奖赏和原因,背负战争之苦。这些女性出场不多,但足以使《伊利亚特》有一个特定的女性视野:从不同的女性角色,看待这场战争及其灾难性的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亚特 荷马 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下神坛的人性——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伊利亚特》的电影改编 被引量:1
4
作者 许克琪 沈婷婷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2-205,共4页
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引发了人类对于生态的关注,以文学文本为载体、探讨生态问题的生态批评应运而生。《特洛伊》是根据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改编的好莱坞大片,虽然电影中包含了一定的商业成分,但作为一门大众艺术,电影在对原著的改编过... 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引发了人类对于生态的关注,以文学文本为载体、探讨生态问题的生态批评应运而生。《特洛伊》是根据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改编的好莱坞大片,虽然电影中包含了一定的商业成分,但作为一门大众艺术,电影在对原著的改编过程中也反映了当代人与古希腊时期不同的思想意识形态。本文试图通过对比能反映古希腊时代生态观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及能反应当代生态观的电影《特洛伊》,找出古今生态观的异同点。希望能追溯今日盛行的生态观的雏形,并借希腊智慧之光,找到能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艺术 艺术创作 伊利亚特 《特洛伊》 生态批评 人性 电影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海经》与《伊利亚特》——中西战争神话叙事比较 被引量:2
5
作者 陈颖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9-84,共6页
《山海经》和《伊利亚特》是中西战争神话中富有代表性的作品 ,从两者的比较中可以看出 ,由于文化传统、人文精神、地理环境等的巨大差异 ,中西战争神话在叙事规模、叙事文体、形象构成等方面都形成巨大的反差 ,但在故事的叙事功能上却... 《山海经》和《伊利亚特》是中西战争神话中富有代表性的作品 ,从两者的比较中可以看出 ,由于文化传统、人文精神、地理环境等的巨大差异 ,中西战争神话在叙事规模、叙事文体、形象构成等方面都形成巨大的反差 ,但在故事的叙事功能上却存在惊人的相似。又由于历史传承的路径不同 ,《伊利亚特》式的原始叙事模式对欧洲中世纪以后战争小说的影响不如《山海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海经》 伊利亚特 战争神话 叙事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利亚特》叙事中的“重复”——由一个阻碍叙事欣赏的问题而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志雄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486-490,共5页
辩证理解"重复"在《伊利亚特》叙事中的作用,可有效消除该作的繁复叙事阻碍叙事欣赏这一困惑。"重复"叙事是构成其繁复叙事的重要原因,"重复"是被其繁复叙事遮蔽了的一种叙事机制,是有利于增进其叙事效... 辩证理解"重复"在《伊利亚特》叙事中的作用,可有效消除该作的繁复叙事阻碍叙事欣赏这一困惑。"重复"叙事是构成其繁复叙事的重要原因,"重复"是被其繁复叙事遮蔽了的一种叙事机制,是有利于增进其叙事效果而采用的一种看似单一却实质上威力强大的叙事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亚特 繁复叙事 重复 叙事机制 叙事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君权·人权·女权——《伊利亚特》、《汉宫秋》别解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新灿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1-105,共5页
《伊利亚特》与《汉宫秋》都是男权社会的男性文本,从君权、人权与女权角度对它们进行别样解读,可以发现其被长期遮蔽的一些意义。前者表明古希腊君权受到一定限制,除普通民众外,贵族可保持相当的人格尊严,后者则反映古代中国君权极度膨... 《伊利亚特》与《汉宫秋》都是男权社会的男性文本,从君权、人权与女权角度对它们进行别样解读,可以发现其被长期遮蔽的一些意义。前者表明古希腊君权受到一定限制,除普通民众外,贵族可保持相当的人格尊严,后者则反映古代中国君权极度膨胀,除帝王外,包括佞臣在内的任何人都只能是生命无保障的奴隶或奴才。在女权方面,两者则较为一致,它们既视女性为玩物又视女性为祸根,即使是真心赞美女性,也在无意识中将女性客体化,这更说明男权社会贬抑女性的男性意识根深蒂固和无孔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亚特 汉宫秋 君权 人权 女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利亚特》的弓箭叙述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6-103,共8页
《伊利亚特》中弓箭的地位不高,弓箭手的形象倾向青春化,依赖性和非理性的一面较明显,弓兵的作用也没有重点叙述,史诗存在着明显的扬枪抑箭倾向。这种倾向是荷马身处的文化现实的反映。枪和箭既是武器也是含义丰富的文化符号,受制于父... 《伊利亚特》中弓箭的地位不高,弓箭手的形象倾向青春化,依赖性和非理性的一面较明显,弓兵的作用也没有重点叙述,史诗存在着明显的扬枪抑箭倾向。这种倾向是荷马身处的文化现实的反映。枪和箭既是武器也是含义丰富的文化符号,受制于父权制的文化现实以及定居的农牧生活方式,荷马不能理解青春化的弓箭手背后隐藏着的母权制时代的宗教意义,对弓箭手进行了有意的贬抑。史诗扬枪抑箭的倾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古希腊文化的人本主义思想以及古希腊艺术视觉化的美学品格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亚特 扬枪抑箭 人本主义 视觉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愤怒,还是怜悯?——《伊利亚特》主题新论 被引量:1
9
作者 蒋保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66-171,共6页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主题既非阿基琉斯的愤怒,也非阿基琉斯的愤怒和怜悯,亦非阿基琉斯的怜悯,而是荷马的怜悯。史诗是围绕从开始阿伽门农的拒绝怜悯,到最后阿基琉斯的怜悯展开史诗的叙述,其中描述的阿基琉斯的愤怒,既与阿伽门农的拒...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主题既非阿基琉斯的愤怒,也非阿基琉斯的愤怒和怜悯,亦非阿基琉斯的怜悯,而是荷马的怜悯。史诗是围绕从开始阿伽门农的拒绝怜悯,到最后阿基琉斯的怜悯展开史诗的叙述,其中描述的阿基琉斯的愤怒,既与阿伽门农的拒绝怜悯形成强烈对比,同时也更好地衬托出史诗最后阿基琉斯对普里阿摩斯的怜悯,从而突出了怜悯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亚特 愤怒 怜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伊利亚特:一部当代史诗——法拉奇小说《印沙安拉》对《伊利亚特》的借鉴及生发
10
作者 徐岱 王丹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0-106,共7页
本文从小说的结构布局、人物形象和基本命题三个方面,探讨了法拉奇长篇小说《印沙安拉》如何对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进行意旨明确的"借鉴"和创造性的"生发"。《印沙安拉》集中展现了法拉奇独树一帜的文学风格,她用... 本文从小说的结构布局、人物形象和基本命题三个方面,探讨了法拉奇长篇小说《印沙安拉》如何对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进行意旨明确的"借鉴"和创造性的"生发"。《印沙安拉》集中展现了法拉奇独树一帜的文学风格,她用荷马式宏伟壮阔的观察视野和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混融大历史、大新闻、国际政治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开放性叙述,全面而真诚地关注了深陷现代宗教和利益战争泥潭的众多绝望无助的普通人。读者若能从史诗式战争小说的角度、参照《伊利亚特》去阅读理解《印沙安拉》,则能从中获得对众多永恒文学命题的重新反省和深刻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沙安拉 伊利亚特 战争 英雄 命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库本”看《格萨尔》螺旋式情节脉络——兼与《伊利亚特》比较
11
作者 罗文敏 郭郁烈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7-86,共10页
作为东西方的两部典型史诗,《格萨尔》与《伊利亚特》在行文上存在较大的区别:《伊利亚特》重视以点带面,选择短时间内战场上激烈夺杀场景的真切描述来显示戏剧化情节的波浪起伏,而《格萨尔》则在空间(天界-人间、岭国-霍尔等方面)布局... 作为东西方的两部典型史诗,《格萨尔》与《伊利亚特》在行文上存在较大的区别:《伊利亚特》重视以点带面,选择短时间内战场上激烈夺杀场景的真切描述来显示戏剧化情节的波浪起伏,而《格萨尔》则在空间(天界-人间、岭国-霍尔等方面)布局上做螺旋式多环并列,并在每环内部以紧盯核心人物做单镜头摇移跟进式的描述。这种区别与其各自所代表的叙事思维相关:《伊利亚特》重视叙事,强调时间思维;《格萨尔》重视抒情,强调空间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 螺旋 伊利亚特 《格萨尔》 时间 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喻:《伊利亚特》与《格萨尔》的共性修辞
12
作者 罗文敏 郭郁烈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9-101,共13页
《伊利亚特》与《格萨尔》两部史诗最为鲜明的共性修辞是比喻。明喻和博喻又是两史诗最为典型的比喻类别。从比喻修辞在两史诗中的具体表现,可以看到其不同史诗风格的区别:《伊利亚特》强调的是为细节真实而做的精雕细刻式的写实描述,... 《伊利亚特》与《格萨尔》两部史诗最为鲜明的共性修辞是比喻。明喻和博喻又是两史诗最为典型的比喻类别。从比喻修辞在两史诗中的具体表现,可以看到其不同史诗风格的区别:《伊利亚特》强调的是为细节真实而做的精雕细刻式的写实描述,注重动态性过程,反映的是逻辑严密的理性思维,中心是以时间贯穿着的叙事性;《格萨尔》重在为情感抒发而做的写意描述,喻体多而描述短,名词性多而动态性少,注重氛围营造,体现的是方方面面都被兼顾到了的空间思维中的抒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喻 时间 空间 伊利亚特 《格萨尔》 共性修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伊利亚特》和《左传》看中西古代战争文化之异同
13
作者 陈娴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0-124,共5页
本文参照《伊利亚特》和《左传》两个极具代表性的文本,通过对比二者对于古代战争的记载,阐释了中西方古代战争在战争过程、使用武器等方面的若干相似点,并深入分析了二者战争背后的文化渊源和思想观念上的根本差异,揭示了古希腊战争文... 本文参照《伊利亚特》和《左传》两个极具代表性的文本,通过对比二者对于古代战争的记载,阐释了中西方古代战争在战争过程、使用武器等方面的若干相似点,并深入分析了二者战争背后的文化渊源和思想观念上的根本差异,揭示了古希腊战争文化的奴隶制时代烙印,以及春秋时期楚国战争文化从奴隶制向封建制时代转变的典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亚特 《左传》 希腊 楚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伊利亚特》宗教祭祀中的神话精神
14
作者 徐少邱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69-70,共2页
史诗《伊利亚特》的成型具有多方面因素,其中浓厚的“神话精神”是史诗成型的“原动力”。它曾蔓延于古希腊世界,充斥着原始初民的精神和心灵,体现于人类早期昌盛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及祭祀活动,这是长篇口头史诗《伊利亚特》得以... 史诗《伊利亚特》的成型具有多方面因素,其中浓厚的“神话精神”是史诗成型的“原动力”。它曾蔓延于古希腊世界,充斥着原始初民的精神和心灵,体现于人类早期昌盛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及祭祀活动,这是长篇口头史诗《伊利亚特》得以串联、产生、成熟和流传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亚特 神话精神 宗教 祭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伊利亚特》到《特洛伊》 被引量:1
15
作者 乐琦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1-12,共2页
“……战争可以揭示出人类最好与最坏的东西……”——沃尔夫冈·彼得森(《特洛伊》导演) 希腊,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古城,在那里,有过多少美妙的故事,动人的传说,奇异的神话,一代一代流传下来,丰富着我们的心灵与想象……那古老的爱... “……战争可以揭示出人类最好与最坏的东西……”——沃尔夫冈·彼得森(《特洛伊》导演) 希腊,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古城,在那里,有过多少美妙的故事,动人的传说,奇异的神话,一代一代流传下来,丰富着我们的心灵与想象……那古老的爱琴海,湛蓝的海水,神秘的传说,还有美丽的海伦总是有着梦幻般的魔力,时常唤起人们的向往与回忆……三千年后的今天,影片《特洛伊》(TROY)把我们再次带回了那个人类的童年时代。《特洛伊》的灵感源自于《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ILIAS)。《伊利亚特》描述了希腊神话中最宏伟的战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亚特 特洛伊战争 荷马史诗 海伦 沃尔夫 希腊神话 导演 传说 影片 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利亚特》中的“三角图式” 被引量:1
16
作者 戚江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70-75,共6页
荷马史诗作为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 ,古今中外对它的解读可谓层出不穷 ,本文试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叙事结构、主要人物阿基琉斯、情节内容和风格入手挖掘到其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三角图式” :稳定的、立体的、复杂的、和谐的。这... 荷马史诗作为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 ,古今中外对它的解读可谓层出不穷 ,本文试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叙事结构、主要人物阿基琉斯、情节内容和风格入手挖掘到其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三角图式” :稳定的、立体的、复杂的、和谐的。这些“三角图式”不仅体现了古希腊“荷马时代”的“几何形风格” ,而且其所蕴涵的意义也有助于解读和把握这样一部文学经典的精髓和要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亚特 “三角图式” 荷马史诗 叙事结构 战争观 阿基琉斯形象 故事情节 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伊利亚特》的战争观念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世君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39-45,共7页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是世界文学中有关军事题材的第一部巨著。它是在精美的神话外衣下,对迈锡尼文化后期发生的特洛亚战争的反映。根据考古发掘证实,特洛亚位于小亚细亚西北海岸(遗址在今土耳其的希萨立克),公元前十二世纪末,希腊半岛...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是世界文学中有关军事题材的第一部巨著。它是在精美的神话外衣下,对迈锡尼文化后期发生的特洛亚战争的反映。根据考古发掘证实,特洛亚位于小亚细亚西北海岸(遗址在今土耳其的希萨立克),公元前十二世纪末,希腊半岛各部落联合远征特洛亚,毁灭了这座城市。相传特洛亚战争的起因是特洛亚王子帕里斯到希腊作客,拐走了斯巴达王墨涅拉俄斯的王后海伦,并掠走了大量财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洛亚战争 阿喀琉斯 赫克托 史诗 战争观念 部落 伊利亚特 希腊人 阿伽门农 是非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抒情与书面—口头:《格萨尔》与《伊利亚特》形态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罗文敏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0-158,共9页
目前学界对《格萨尔》和《伊利亚特》这两部共性很明显的中西方著名史诗进行叙事外在形态的比较研究相对薄弱,相关成果较少。若从《伊利亚特》外在卷节数量及其与该史诗所涉及的情节时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该史诗每诗节首行中所使用的高频... 目前学界对《格萨尔》和《伊利亚特》这两部共性很明显的中西方著名史诗进行叙事外在形态的比较研究相对薄弱,相关成果较少。若从《伊利亚特》外在卷节数量及其与该史诗所涉及的情节时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该史诗每诗节首行中所使用的高频词汇对时间的重视程度,可观察到《伊利亚特》很重视时间性和叙事性。从《格萨尔》外在呈现的散文说白和韵诗歌唱方面的形态及其特征,可观察到《格萨尔》很重视空间性和抒情性。这不仅不应影响我们对《格萨尔》作为口承史诗代表的伟大性认知,反而提醒我们要警惕积蕴已久的书面文化对口头文化因“斜睨”所生之扁平审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萨尔》 伊利亚特 形态 叙事 抒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式与模式:《伊利亚特》与《格萨尔》的口承印记 被引量:1
19
作者 罗文敏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1-128,共8页
史诗叙事中的程式表现和模式化情节,是史诗作为民间文学的口承印记。总体看来,《格萨尔》里的程式化要比《伊利亚特》略微鲜明一些,这与前者在承传过程中的活态存在时间较长紧密相关。尽管两者都有“战前叫骂”等程式化叙事印记,战将借... 史诗叙事中的程式表现和模式化情节,是史诗作为民间文学的口承印记。总体看来,《格萨尔》里的程式化要比《伊利亚特》略微鲜明一些,这与前者在承传过程中的活态存在时间较长紧密相关。尽管两者都有“战前叫骂”等程式化叙事印记,战将借此“炫耀来历”以争取主动,或“展示口才”以增益战力,但两史诗在具体表现中差异较大。在其他方面的程式化表现中,《伊利亚特》里的程式主要表现在以其中频繁出现的固定修饰语和固定套用片语等现成表达式为代表的表达中,而在《格萨尔》里,则主要表现在情节结构的模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亚特 格萨尔史诗 口承印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利亚特》两种重要冲突浅探
20
作者 都本海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6期13-18,共6页
古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绚丽多彩的瑰宝,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不朽纪念碑,“不同的研究者早已把它称做是欧洲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①.在古代,人们在节日里经常朗诵它,在学校里把它作为最初的学习科目”②.在中世纪,它... 古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绚丽多彩的瑰宝,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不朽纪念碑,“不同的研究者早已把它称做是欧洲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①.在古代,人们在节日里经常朗诵它,在学校里把它作为最初的学习科目”②.在中世纪,它曾被湮没在宗教妖雾之中,然而后来它对驱赶这股妖雾起了巨大作用.到了近代,仍不减其清新,许多国家的著名作家,都把荷马奉为导师;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亚特 希腊人 荷马史诗 研究者 希腊神话 中世纪 战争 英雄时代 纪念碑 英雄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