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清回儒人性概念阐释与伊儒会通
1
作者 马晓琴 张伦恺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3-219,共7页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涌现出一批“学通四教”的回儒学者,他们积极介入中国传统思想和伊斯兰哲学议题的讨论,生产出了一套风格独特的社会知识体系。就人性的内涵而言,明清回儒学者将人性界定为人生而为人的本质,这一本质体现为人所具有的智...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涌现出一批“学通四教”的回儒学者,他们积极介入中国传统思想和伊斯兰哲学议题的讨论,生产出了一套风格独特的社会知识体系。就人性的内涵而言,明清回儒学者将人性界定为人生而为人的本质,这一本质体现为人所具有的智慧、理智之性;在人性的类型上,回儒们认为人性具有丰富的外延,除人之特性,还有人之物性。在人性概念的讨论上,明清回儒学者既有对伊斯兰灵魂观和儒学人性观的借鉴吸收,也有与二者的不同创新,体现出当时中国社会不同文化的融会贯通,以及文化融会贯通中的和而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儒会通 明清回儒 伊斯兰 人性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儒会通视域下王岱舆的“贫富观”析论
2
作者 霍维洮 王宁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6-201,共6页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安,回族社会贫富分化现象日益明显,王岱舆在广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赞赏和肯定儒家文化的基础上,糅合伊儒文化,试图从思想理论上探寻解决贫富分化问题的出路,在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以"甘贫"和...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安,回族社会贫富分化现象日益明显,王岱舆在广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赞赏和肯定儒家文化的基础上,糅合伊儒文化,试图从思想理论上探寻解决贫富分化问题的出路,在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以"甘贫"和"抑富扬贫"为主要内容的贫富观。伊、儒会通视域下的回族经济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思想,是我国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兼具宗教性和世俗性的贫富观适应了封建时代回族人的生存需要,对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儒会通 王岱舆 甘贫 抑富扬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儒会通”的典范:云南学派的形成及其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马佳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1期102-105,共4页
"伊儒会通"泛指伊斯兰文化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实现"伊儒会通"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主要路径。明清时期,云南出现了一批穆斯林学者,他们改革经堂教育,开展"以儒诠经""... "伊儒会通"泛指伊斯兰文化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实现"伊儒会通"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主要路径。明清时期,云南出现了一批穆斯林学者,他们改革经堂教育,开展"以儒诠经""以回补儒"的活动,形成了一个富有地域特点和学术传统的学术派别——云南学派。云南学派的形成与当地宽松的政治环境、源远流长的儒学传统、持续增长的穆斯林人口、"经汉两通"人才的推动密不可分。在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云南学派的"述作并重""中阿并授""回儒兼修"等学术经验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儒会通 云南学派 形成条件 学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伊斯兰教汉文典籍的时代诠释与当代价值
4
作者 敏俊卿 李如东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8,共10页
明清时期,以王岱與、马注、刘智、马德新等为代表的伊斯兰教汉文译著家的伊儒会通活动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历史经验。历史地看,宗教中国化的程度与宗教典籍阐释的中国化水平和深度紧密相关。伊斯兰教汉文典籍在新时代伊斯兰教中国化... 明清时期,以王岱與、马注、刘智、马德新等为代表的伊斯兰教汉文译著家的伊儒会通活动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历史经验。历史地看,宗教中国化的程度与宗教典籍阐释的中国化水平和深度紧密相关。伊斯兰教汉文典籍在新时代伊斯兰教中国化工作中产生实际引导力与广泛影响力,关键在于重视伊斯兰教汉文典籍在建构中国特色伊斯兰教阐释体系中的重要价值,通过时代化、通俗化的诠释,使其融入我国伊斯兰教高质量解经讲经之中,引导普通信众认知、认同,并转化为自觉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斯兰教 伊儒会通 时代诠释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