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丽莎白时代的三大十四行诗集 被引量:4
1
作者 曹明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2-100,共9页
回顾十四行诗的起源和历史,简述十四行组诗的特点和传统,分析英国伊丽莎白时代三大十四行诗集(锡德尼的《爱星者与星》、斯宾塞的《小爱神》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的文学品质和艺术成就。任何民族成熟的诗歌都有其严谨的格律,用中... 回顾十四行诗的起源和历史,简述十四行组诗的特点和传统,分析英国伊丽莎白时代三大十四行诗集(锡德尼的《爱星者与星》、斯宾塞的《小爱神》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的文学品质和艺术成就。任何民族成熟的诗歌都有其严谨的格律,用中文翻译英语十四行诗也应该保留原诗的格律和韵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行诗 十四行组诗 伊丽莎白时代 爱星者与星 小爱神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中译文韵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翁情史》对伊丽莎白时代的越界书写
2
作者 隋丹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8-150,共3页
电影《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诸奖等身,跻身为莎学研究的典范对象。影片不但凸显了英国伊丽莎白时代的婚姻、道德与政治风尚,而且也通过刻画莎氏与薇奥拉之爱表现其对社会世俗婚姻与阶级隔阂的越界,通过展现二人对真挚爱情的... 电影《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诸奖等身,跻身为莎学研究的典范对象。影片不但凸显了英国伊丽莎白时代的婚姻、道德与政治风尚,而且也通过刻画莎氏与薇奥拉之爱表现其对社会世俗婚姻与阶级隔阂的越界,通过展现二人对真挚爱情的执着与践行以及莎氏对悲剧创作的坚持,实现对伊丽莎白时代风尚的越界书写。影片表现莎氏与薇奥拉爱情的悖论性,体现出规约与越界之间的商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翁情史》 伊丽莎白时代 越界书写 政治 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丽莎白时代英语第二人称单数代词YOU和THOU的用法初探
3
作者 戴玲芝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3期89-92,共4页
在阅读莎士比亚或其他伊丽莎白时代作家的作品时,我们常会见到you和thou两种不同形式的第二人称单数代词。这两种不同形式的人称代词在伊丽莎白时代用法上有何异同之处?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可寻?为何现在人们只见you一种形式而不见(或极少... 在阅读莎士比亚或其他伊丽莎白时代作家的作品时,我们常会见到you和thou两种不同形式的第二人称单数代词。这两种不同形式的人称代词在伊丽莎白时代用法上有何异同之处?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可寻?为何现在人们只见you一种形式而不见(或极少见)另一种形式?本文仅以莎剧为材料,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研究。 伊丽莎白时代的英语正值早期现代英语的初期。与中古时期的英语相比,这个时期的英语有它独自的特点和鲜明的风格。一方面,它在语音、拼写形式和词序等许多方面都已初具今日英语的雏形,具有一定的规定性,另一方面,它尚缺乏具体的统一的规范化标准,具有一定的任意性。与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开放进取的时代精神并驾齐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人称 伊丽莎白时代英语 麦克白斯 代词 用法 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 王后 丈夫 日英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伊丽莎白文学时代的情诗 被引量:1
4
作者 方汉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4期76-88,136,共14页
伊丽莎白文学时代是英国情诗的伟大年代。在这七八十年间,情诗之流行,产量之丰富,堪称达到了顶峰。本文拟围绕三个方面论述伊丽莎白时代情诗的概貌及共主要特点:十四行诗中的情诗、非十四行诗体的情诗、玄学派的情诗。
关键词 伊丽莎白文学时代 十四行诗 骑士派情诗 流行情诗 彼特拉克传统 彼特拉克比喻 玄学派情诗 玄想比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士比亚与伊丽莎白复仇悲剧——兼论莎氏从《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到《哈姆莱特》的双重超越 被引量:4
5
作者 蓝仁哲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8-42,共5页
概论伊丽莎白时代复仇悲剧的兴盛及其原因与意义,着重探讨莎士比亚与复仇悲剧的关联,从两个角度观照《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并论述莎士比亚从《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到《哈姆莱特》的双重超越:超越自我和超越复仇悲剧。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复仇悲剧 伊丽莎白时代 双重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多样性 被引量:5
6
作者 尹邦彦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9-22,共4页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多样性尹邦彦Wiliams(1992)指出,16世纪末期是英语史上最富创新精神的时期。当时英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理性思想的孕育恰好适时地为莎士比亚提供了施展文学创作才能的有利条件。他不肯袭常蹈故,而是...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多样性尹邦彦Wiliams(1992)指出,16世纪末期是英语史上最富创新精神的时期。当时英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理性思想的孕育恰好适时地为莎士比亚提供了施展文学创作才能的有利条件。他不肯袭常蹈故,而是积极融合中古英语和外来成分的精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莎士比亚研究 语言问题 现代英语 形容词 第二人称 中古英语 词类转换 伊丽莎白时代 社会阶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照亮两种不同戏剧传统的差异与共性——论说《1616: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中国》 被引量:1
7
作者 孙玫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14,74,共5页
1616年,英国的莎士比亚、中国的汤显祖先后离开了人世。400年前,这两位文豪的辞世显然还只是各自孤立的事件。20世纪,是研究中国戏曲的学者们把这两位文学巨匠联系在了一起。今年恰逢莎士比亚、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各种纪念活动纷至沓来... 1616年,英国的莎士比亚、中国的汤显祖先后离开了人世。400年前,这两位文豪的辞世显然还只是各自孤立的事件。20世纪,是研究中国戏曲的学者们把这两位文学巨匠联系在了一起。今年恰逢莎士比亚、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各种纪念活动纷至沓来,其中有一本英文著作格外值得注目和留意。以出版莎士比亚丛书以及"哈利·波特"系列而闻名的英国的布鲁姆斯伯里出版公司,于年初出版发行了《1616: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中国》(1616:Shakespeare and Tang Xianzu’s China)。该书荟集了来自不同国度的十位研究戏曲和十位莎学的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研究汤、莎去了解他们各自所处的、非常不同的戏剧世界,而不是要将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一简单的、平行的对照。所以,该书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汤显祖和莎士比亚这两位伟大的剧作家,还包括了当年剧作家之间的交往、剧场和艺人等诸多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汤显祖 莎士比亚 晚明 英国 伊丽莎白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英国十四行诗的题材拓展与格律衍变 被引量:1
8
作者 沈建太 张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1期49-54,共6页
十四行诗在我国曾被译为商籁诗,它是拉丁语系国家里流行甚广的格律诗体。它产生于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意大利,起初是中世纪行吟诗人在乐器的伴奏下吟唱的抒情短歌。13世纪中叶,西西里派诗人雅科波·达·连蒂尼把它从民间引入宫廷,... 十四行诗在我国曾被译为商籁诗,它是拉丁语系国家里流行甚广的格律诗体。它产生于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意大利,起初是中世纪行吟诗人在乐器的伴奏下吟唱的抒情短歌。13世纪中叶,西西里派诗人雅科波·达·连蒂尼把它从民间引入宫廷,并赋予它固定的格律。尔后,宫廷诗人们纷纷效仿,十四行诗在意大利风靡一时,彼特拉克是其集大成者。他的每一首十四行诗,前八行包含两节四行诗,尾韵是ABBAABBA。这一部分提出某种问题、陈述某种疑难或造成某种情感紧张状态。后六行尾韵为ACC CAA(或CDC DCD;CDC EDE)。前述问题、疑难或紧张状态在此得以解答、排除或消除。16世纪上半叶,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随文艺复兴思潮被介绍到英伦三岛,萌发了英国的十四行诗。历经16、17、19世纪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十四行诗今天已成为花团锦簇的英国诗苑中一朵绚丽的花朵。几百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学思潮的发展以及诗人们美学追求的变化,英国十四行诗的题材不断拓展,其格律也发生了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复兴 伊丽莎白时代 莎士比亚 英国 意大利 文学思潮 美学追求 商籁诗 中世纪 尾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年(1—6)期目录辑览 被引量:1
9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6期114-116,共3页
关键词 湖北大学 哲社版 文学目录 红学 俞良早 古汉语词 张之洞 伊丽莎白时代英语 世界革命论 记号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莎士比亚社会秩序观的形成和发展
10
作者 刘砚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4期102-108,共7页
诚如蒂里亚德所说:“多数莎士比亚读者知道作者的秩序或等级观存在于《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中俄底修斯关于这方面的台词中。但并非所有人都了解它所阐述的特定历史背景,而认识到它所包含或暗示的思想体系有多么宏大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诚如蒂里亚德所说:“多数莎士比亚读者知道作者的秩序或等级观存在于《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中俄底修斯关于这方面的台词中。但并非所有人都了解它所阐述的特定历史背景,而认识到它所包含或暗示的思想体系有多么宏大的人更是寥寥无几。”①本文试图从探讨“它所阐述的特定历史背景”和“它所包含或暗示的思想体系”着手,对莎士比亚的社会秩序观作一番力争全面的研究,以帮助广大读者更加透彻地认识和理解莎士比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罗斯 社会秩序观 历史剧 台词 伊丽莎白时代 戏剧 天人对应 思想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一部血腥的复仇悲剧
11
作者 傅光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8-89,共12页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作为莎士比亚编创的第一部悲剧,是对同时代舞台上演的那些复仇悲剧的模仿之作。与其说它是一出血腥的复仇悲剧,毋宁说是一出流血闹剧。就伊丽莎白时代整个伦敦的剧场和观众来说,“闹剧”自然更具票房价值...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作为莎士比亚编创的第一部悲剧,是对同时代舞台上演的那些复仇悲剧的模仿之作。与其说它是一出血腥的复仇悲剧,毋宁说是一出流血闹剧。就伊丽莎白时代整个伦敦的剧场和观众来说,“闹剧”自然更具票房价值。这样一来,莎士比亚编创的剧本只要好看、卖座,就算成功。一句话,似乎更为后世看重的诗剧艺术,在当时必须做好商演服务。毫无疑问,莎士比亚深谙剧场商演之道,亦深解舞台艺术之钥。简言之,这是莎士比亚百试不爽的一种艺术规律。或曰,正是这一“道”一“钥”为莎士比亚开启了悲剧创作之门,为其赢得了生前身后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复仇悲剧 伊丽莎白时代 政治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点质疑
12
作者 敏捷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133-133,共1页
我国外国文学教材,如《欧洲文学史》、《外国文学简编》在论及莎士比亚创作时,一般都认为莎翁创作初期(1600年以前)正值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极盛时期,而中期(1600年以后)则是女王统治开始岌岌可危,社会矛盾尖锐,英国国力衰退之际,以... 我国外国文学教材,如《欧洲文学史》、《外国文学简编》在论及莎士比亚创作时,一般都认为莎翁创作初期(1600年以前)正值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极盛时期,而中期(1600年以后)则是女王统治开始岌岌可危,社会矛盾尖锐,英国国力衰退之际,以此来划分莎翁戏剧创作的时期,并作为说明和界定莎翁早期之所以创作喜剧、历史剧,而中期之所以转向悲剧创作的唯一依据。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如果我们查阅一下英国十六至十七世纪的历史,就会发现这里存在着我们自己主观上制定出来的想当然的模式框框,而事实则不然。英国史上伊丽莎白时代是一个整体时代,不存在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丽莎白时代 十七世纪 社会矛盾 极盛时期 英国史 历史时期 欧洲 莎士比亚 外国文学教材 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约翰·喀波特北美航行功绩长期湮没的原因
13
作者 杨宗遂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3期53-57,共5页
我们已经写过文章论及约翰·喀波特发现北美大陆航行的目的,本文将讨论关于他的功绩长期湮没的原因。当约翰·喀波特进行海外探险时,英国还是一个资本主义方才萌芽的、比较落后和弱小的国家,社会上对海外事业还不可能像后来伊... 我们已经写过文章论及约翰·喀波特发现北美大陆航行的目的,本文将讨论关于他的功绩长期湮没的原因。当约翰·喀波特进行海外探险时,英国还是一个资本主义方才萌芽的、比较落后和弱小的国家,社会上对海外事业还不可能像后来伊丽莎白时代那样地关怀与积极支持。再加以他第二次航行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找到金银财宝和香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特 航行 十六世纪 北美 发现美洲 世界地图 约翰 威尼斯人 湮没 伊丽莎白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农民与资产阶级革命
14
作者 王雪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2期61-67,共7页
史学界的传统观点认为自耕农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军。考察革命前英国农村的具体状况及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可见英国革命前农民与封建制度的矛盾并没有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一般性的封建剥削还不足以将他们推到革命的前列,... 史学界的传统观点认为自耕农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军。考察革命前英国农村的具体状况及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可见英国革命前农民与封建制度的矛盾并没有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一般性的封建剥削还不足以将他们推到革命的前列,而资本主义发展又将其置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因此农民并未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军。英国,农民,圈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封建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资本主义 农民运动 自耕农 圈地运动 英国革命 毛纺织业 伊丽莎白时代 新贵族 封建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