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毕肖普诗歌中异化的日常生活及其救赎
1
作者 马红旗 张羽西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3,共10页
伊丽莎白·毕肖普的诗歌多以日常生活为主题。诗人通过对生活空间和生活实践的细致描写,揭示现代化对日常生活造成的异化。以毕肖普诗歌中呈现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结合亨利·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有助于探究诗歌中异化... 伊丽莎白·毕肖普的诗歌多以日常生活为主题。诗人通过对生活空间和生活实践的细致描写,揭示现代化对日常生活造成的异化。以毕肖普诗歌中呈现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结合亨利·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有助于探究诗歌中异化的日常生活及其救赎方式。毕肖普在诗歌中揭露并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与现代工业社会存在的种种虚伪与不公,并将艺术化的生活风格以及来自生活的梦境、想象与记忆作为可能救赎异化生活的途径。毕肖普在诗歌中塑造了一种崭新的理想生活秩序,试图重建现代人得以栖息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丽莎白·毕肖普 日常生活 异化 救赎 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园记忆与期待:毕肖普旅行诗歌的景观书写
2
作者 罗瑞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9-135,共7页
景观作为一种文化意象,蕴涵着政治、历史、文化、记忆和家园情感,成为身份建构的重要动态媒介。伊丽莎白·毕肖普的旅行诗歌饱含丰富的地理人文景观,不仅承载着个人的家园记忆,更是诗人构建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透射出现代人共通的... 景观作为一种文化意象,蕴涵着政治、历史、文化、记忆和家园情感,成为身份建构的重要动态媒介。伊丽莎白·毕肖普的旅行诗歌饱含丰富的地理人文景观,不仅承载着个人的家园记忆,更是诗人构建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透射出现代人共通的家园期待。毕肖普对沿途景观带来的家园失落感予以深刻反思,试图缓解现代人的身份焦虑,并藉由诗画景观绘制理想中的家园,彰显诗歌守护人类精神家园的重要使命。同时,以敏锐观察和理性沉思体认着旅行途中的自然景观,探赜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共生。毕肖普把自己置于全球化语境中来确认地方身份,其旅行诗歌既有地域性又有世界性,景观书写中想象与现实的交融、理性与情感的平衡对于重构现代诗歌的人文精神、强化诗人的人文关怀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丽莎白·毕肖普 旅行诗歌 景观 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