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与盈余操纵
1
作者 张璇 胡婧 温和铭 《金融监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60,共23页
本文选取2013—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及其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影子银行业务的复杂性不仅会直接增加管理层的盈余操纵行为,其高风险性还会通过加剧两类代理冲突,间接... 本文选取2013—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及其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影子银行业务的复杂性不仅会直接增加管理层的盈余操纵行为,其高风险性还会通过加剧两类代理冲突,间接强化管理层的盈余操纵动机。通过进一步考察盈余操纵的方向发现,影子银行业务能显著增加营业外收入,从而促使管理层进行负向盈余操纵。异质性分析表明,在独立董事占比低、股权集中度高或激励机制较强的企业中,影子银行化增加盈余操纵的现象更为显著。本文政策建议:企业应优化内部监督与薪酬晋升激励机制,约束大股东与管理层在影子银行活动中的不当行为,并应完善对企业影子银行业务相关的第三方审计等外部监管制度。本文创新性地从企业盈余操纵的视角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活动产生的经济后果进行了分析,并从多角度揭示了其影响机制和操纵动机,为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引导企业资金“脱虚向实”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 盈余管理 代理成本 激励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册制改革的风险治理溢出效应研究——基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视角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瑶 陈雅宁 《证券市场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6,共12页
本文基于2016—2022年A股非金融企业数据,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视角,实证检验了科创板实行注册制对同行业企业影子银行化的作用。研究发现,注册制改革产生了学习效应和“鲶鱼效应”,提升了同行业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促进了行业内竞争... 本文基于2016—2022年A股非金融企业数据,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视角,实证检验了科创板实行注册制对同行业企业影子银行化的作用。研究发现,注册制改革产生了学习效应和“鲶鱼效应”,提升了同行业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促进了行业内竞争,从而抑制了同行业企业的影子银行化。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市场化水平和媒体关注度较低的情境下,注册制改革对同行业企业影子银行化的治理效应更显著。经济后果检验发现,注册制改革能抑制同行业企业的影子银行化,有效降低同行业企业的经营风险,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结论为治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风险、评估注册制改革的风险治理效果提供了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册制改革 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 学习效应 鲶鱼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行金融科技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郭娜 胡丽宁 刘彦迪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7-160,共14页
以2010—2022年商业银行和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企业逐笔贷款建立银企之间信息链接,研究了银行金融科技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银行金融科技能够抑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机制检验显示:一方面,... 以2010—2022年商业银行和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企业逐笔贷款建立银企之间信息链接,研究了银行金融科技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银行金融科技能够抑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机制检验显示:一方面,银行金融科技能够扩充银行信贷规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抑制预防性动机;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应用能够加强银行对借款企业的监督效力,缓解企业信息不对称,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抑制套利性动机。进一步分析表明:相对于信用链条类影子银行,银行金融科技对非金融企业参与信用中介类影子银行活动的抑制效应更明显;对非国有企业、非制造业、外部监督程度较弱的企业作用效果更为显著。文章拓展了金融科技和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相关研究,对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促进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行金融科技 企业影子银行化 预防性动机 套利性动机 实体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隐性担保退出与国有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来自国有企业去僵尸化的证据
4
作者 张珺 冯玲 贺勇 《金融监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74,共18页
政府隐性担保退出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而我国国有非金融企业的影子银行化程度仍旧较高,因而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是否会受到政府隐性担保退出的影响,值得研究。本文将政府隐性担保视作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构建了政府隐性担保退出影... 政府隐性担保退出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而我国国有非金融企业的影子银行化程度仍旧较高,因而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是否会受到政府隐性担保退出的影响,值得研究。本文将政府隐性担保视作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构建了政府隐性担保退出影响国有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实物期权分析框架,并基于2015—2022年的数据,将国有非金融企业去僵尸化作为政府隐性担保退出的代理变量,对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国有企业中政府隐性担保退出会降低影子银行化程度。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存在业绩压力增加、金融投资回报降低及创新提升效应;异质性检验表明,在地方国企、城市信用环境较差地区及政府债务可持续水平较高地区,政府隐形担保退出的影响更为明显。本文丰富了政府隐性担保及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研究,为我国治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提供了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隐性担保退出 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 实物期权 去僵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与金融错配
5
作者 赵雯雯 王书华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9-140,共12页
改善金融错配是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在H-K模型基础上,将非金融影子银行要素引入企业生产函数,并以2008—2022年我国非金融企业为样本,探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对金融错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适度参与... 改善金融错配是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在H-K模型基础上,将非金融影子银行要素引入企业生产函数,并以2008—2022年我国非金融企业为样本,探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对金融错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适度参与影子银行业务能够改善企业金融错配,但过度发展则不利于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异质性分析表明,制造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影子银行业务对金融错配的影响更为显著。机制检验发现,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通过企业资金成本影响金融错配程度。扩展性分析发现,以“投资替代”动机为主的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对实体经营产生“挤出效应”。据此,应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合理运用影子银行业务,以期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 金融错配 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与企业创新投入
6
作者 陈镇喜 程昕昱 《产经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1-55,共15页
“脱实向虚”导致的企业有效创新投入不足引发各界的深度思考,促进实体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基于2007—2022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结果显示:非... “脱实向虚”导致的企业有效创新投入不足引发各界的深度思考,促进实体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基于2007—2022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结果显示: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显著抑制企业创新投入的增长,并且在大规模企业、东部地区企业、制造业企业、非国有企业中的抑制作用更强。机制分析表明,融资约束在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即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通过加剧企业融资约束问题,对企业创新投入产生抑制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高管股权激励在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与企业创新投入间具有调节效应,可以降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对企业创新投入的负面冲击。因此,应认识到“脱实向虚”的危害,推动企业加强自身创新研发投入,优化生产经营,从而实现长远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 企业创新投入 融资约束 高管股权激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影子银行化与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毛泽盛 周舒舒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9-65,共7页
本文将影子银行化企业部门引入DSGE模型,动态模拟企业影子银行化对信贷渠道影响的存在性及其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影子银行化对信贷供给和信贷条件均存在正向影响并削弱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它有利于解决融资... 本文将影子银行化企业部门引入DSGE模型,动态模拟企业影子银行化对信贷渠道影响的存在性及其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影子银行化对信贷供给和信贷条件均存在正向影响并削弱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它有利于解决融资难问题,但不利于解决融资贵问题。这意味着,虽然当前企业影子银行化仍存在监管滞后和发展不透明等问题,但不应否定其积极作用而强行抑制其发展,正确的做法是在加强监管的同时,积极调控企业影子银行化规模及其信贷去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影子银行化 货币政策 信贷渠道 融资难 融资贵 DSGE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科技、主业投资与企业影子银行化 被引量:7
8
作者 孙继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6-75,共10页
作为一种技术驱动型的金融创新,金融科技为防范金融体系内资金“空转”套利、抑制资金“脱实向虚”提供了新路径。本文选取2013—202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金融科技对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 作为一种技术驱动型的金融创新,金融科技为防范金融体系内资金“空转”套利、抑制资金“脱实向虚”提供了新路径。本文选取2013—202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金融科技对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的发展能够显著抑制企业影子银行化。中介效应检验表明,金融科技能够凭借技术优势缓解市场信息不对称、解决跨平台数据共享问题,作用于企业的投资决策,有利于促进企业主业投资,进而抑制企业影子银行化。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对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在处于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处于金融监管较强地区的企业、民营企业以及高融资约束企业中更为显著。文章为推动金融科技健康发展、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科技 主业投资 企业影子银行化 系统性金融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影子银行化有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吗?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洁琼 马亚明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0-83,共14页
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商业银行、居民部门、影子银行化企业及其他企业在内的四部门最优决策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企业影子银行化对信贷资源供给和信贷利率的影响,并利用2007—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企业影子银行... 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商业银行、居民部门、影子银行化企业及其他企业在内的四部门最优决策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企业影子银行化对信贷资源供给和信贷利率的影响,并利用2007—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企业影子银行化能为高生产率企业提供有效的替代性融资,全要素生产率越高的企业获得的融资约束缓解作用越大,但是企业影子银行化再配置的金融资源同样存在一定的信贷歧视;融资约束较轻的企业,无论生产率高低,均能从企业影子银行化中得到显著的融资约束缓解,而融资约束较重的企业中,仅生产率较高的民营企业能从企业影子银行化发展中得到融资约束缓解,生产率较高但规模较小的企业的融资约束无法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影子银行化 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融资约束 全要素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信任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韩珣 封玥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10-619,共10页
将经理人薪酬动态激励契约机制纳入企业三期动态投融资决策模型,引入社会信任的声誉惩罚机制,利用2015~2019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对社会信任与企业影子银行化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地区社会信任程度越高,... 将经理人薪酬动态激励契约机制纳入企业三期动态投融资决策模型,引入社会信任的声誉惩罚机制,利用2015~2019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对社会信任与企业影子银行化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地区社会信任程度越高,企业从事影子银行业务的意愿越弱;(2)上述效应在公司治理较差、信息不透明程度较高、股权集中度较高、成长性较差的公司更为显著;(3)社会信任水平的提高能够通过抑制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加剧风险交互传染效应和稳定外部投资者情绪渠道,作用于企业影子银行化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信任 非正式制度 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金融发展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
11
作者 王瑶 黄贤环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2-152,共11页
本文选取2011-2020年我国沪深上市公司的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提升了金融机构识别客户的能力,显著促进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 本文选取2011-2020年我国沪深上市公司的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提升了金融机构识别客户的能力,显著促进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表现出“马太效应”。进一步检验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主要通过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来实现。同时,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组,数字金融发展更是助推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行为;而非金融企业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能够有效抑制数字金融发展对其影子银行化的助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金融 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 普惠金融 数字经济 马太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应链共享审计师的影子银行治理效应研究
12
作者 李世辉 王诗丽 殷敬伟 《审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9-132,共14页
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大阻碍,供应链共享审计师或许可以为约束影子银行规模扩张提供一个崭新思路。本研究以2009-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供应链共享审计师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 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大阻碍,供应链共享审计师或许可以为约束影子银行规模扩张提供一个崭新思路。本研究以2009-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供应链共享审计师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研究发现,供应链共享审计师抑制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机制检验发现,供应链共享审计师通过强化企业间的长久战略合作意愿以及提高经营风险对影子银行投资规模的敏感性这两个机制发挥其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抑制作用。异质性检验发现,在影子银行化潜在成本较高、企业所处信息环境较差、审计师行业专长更强以及审计客户重要性较低的情况下,供应链共享审计师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研究结果从共享审计师角度丰富了影子银行治理路径的研究,为强化审计功能、防范非金融企业脱实向虚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审计师 供应链治理 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