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55篇文章
< 1 2 2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往复摆动式仿生人工关节间润滑薄膜测量系统
1
作者 宋鲁平 杨淑燕 +1 位作者 麻拴红 郭峰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4-654,共11页
本文中介绍了1种往复摆动仿生人工关节润滑薄膜测量系统,首先,构筑了由陶瓷球-聚二甲基硅氧烷(以下简称PDMS)垫层-玻璃盘组成的用以分别模拟关节头、关节软骨和关节窝的仿生人工关节摩擦副;其次,对球-盘式点接触油膜测量装置的加载执行... 本文中介绍了1种往复摆动仿生人工关节润滑薄膜测量系统,首先,构筑了由陶瓷球-聚二甲基硅氧烷(以下简称PDMS)垫层-玻璃盘组成的用以分别模拟关节头、关节软骨和关节窝的仿生人工关节摩擦副;其次,对球-盘式点接触油膜测量装置的加载执行机构、运动执行机构和环境温度等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完善,可较好地模拟关节运动时承受的载荷、运动方式和环境温度;最后,呈现了3个不同的仿生人工关节间润滑薄膜测量实例.测量结果表明:与硬-硬人工关节摩擦副对比,承受相同载荷时低弹性模量的PDMS垫发生的较大变形能捕获更多的润滑剂流入接触区内从而形成了有效的润滑;在硅油和水润滑条件下对陶瓷球施加固定载荷和冲击载荷时,对PDMS软垫层的变形量随时间的变化实现了可视化测量,且发现在载荷施加初始的极短时间内变化很快,随后逐渐变得缓慢;对固定载荷下陶瓷球往复摆动的整个运动过程中形成的润滑膜进行了原位观察并同步测量了软垫层的变形量.本测量系统为评价仿生润滑材料的润滑性能提供1种新的技术手段,对揭示仿生人工关节的润滑机理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人工关节 光干涉薄膜测量 往复摆动 冲击载荷 关节润滑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仿生人工骨内部微细结构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连芩 李涤尘 +3 位作者 张永睿 许宋峰 李祥 徐尚龙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211-1214,共4页
提出一种采用基于快速成形的立体编织技术来制造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仿生人工骨的方法,制造的三种仿生人工骨内部的纤维分别被铺设成螺旋、正交和同心结构,其中正交结构和同心结构人工骨的内部纤维可以被精确地安置在设计位置上.根据犬桡... 提出一种采用基于快速成形的立体编织技术来制造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仿生人工骨的方法,制造的三种仿生人工骨内部的纤维分别被铺设成螺旋、正交和同心结构,其中正交结构和同心结构人工骨的内部纤维可以被精确地安置在设计位置上.根据犬桡骨缺损修复实验过程中的X光片、组织切片和成分对比等内容,研究了人工骨内部不同的纤维结构对促进成骨和人工骨降解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骨修复初期三种仿生人工骨都能提供一定的机械性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螺旋结构人工骨的降解量最小,同心结构人工骨的成骨量最高,说明由壳聚糖、骨形态发生蛋白和磷酸钙盐等制成的纤维增强型人工骨具有良好的骨传导和骨诱导作用,其中同心结构人工骨具有最佳的成骨作用,其内部纤维结构相对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人工骨 微细结构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快速成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仿生人工关节的评价装置及磨损试验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建华 苏世虎 陶德华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2-35,共4页
基于仿生人工关节结构,利用连杆机构模拟关节弯曲/拉伸运动方式建立了仿生人工关节评价装置,同时对以小牛血清作为润滑介质的氧化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ZrO-UHMWPE)人工关节配副进行磨损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装置不仅可以... 基于仿生人工关节结构,利用连杆机构模拟关节弯曲/拉伸运动方式建立了仿生人工关节评价装置,同时对以小牛血清作为润滑介质的氧化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ZrO-UHMWPE)人工关节配副进行磨损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装置不仅可以加速考察人工关节配副的磨损特性,还能够加速评价仿生关节囊的动态疲劳性能,同时实现转速、载荷以及运动角度等参数可调并具有较强可操作性;UHMWPE的磨损量与运动周期近似呈线性关系,UHMWPE的体积磨损率相对稳定,约为70-80mm^3/10^6周期,且具有较好的重复性与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 仿生人工关节 仿生关节囊 磨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生人工木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成毓 孙淼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0,共10页
天然木材是地球上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优异的力学特性与美学特征,也是一种独特的工程材料;同时,由木材衍生出来的一些多功能复合材料,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但是,天然木材这种生物质资源也有很多缺陷,其形貌以及性质易受环境等外... 天然木材是地球上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优异的力学特性与美学特征,也是一种独特的工程材料;同时,由木材衍生出来的一些多功能复合材料,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但是,天然木材这种生物质资源也有很多缺陷,其形貌以及性质易受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并且由于生长周期过长,木材的供给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量。受天然木材独特的分级多孔结构和化学成分的启发,研究人员通过利用先进的仿生合成技术进行自组装实验设计,研制出具有与天然木材分级多孔结构相似、力学性能更好的仿生人工木材。相比于天然木材,仿生人工木材在力学性能、功能性、智能性、防腐蚀、防火方面上优势明显。笔者从设计原理、制备方法、功能化设计等方面阐述了仿生人工木材的研究进展,为发展具有天然木材独特各向异性结构的高性能仿生工程材料提供参考,同时也分析了仿生人工木材现阶段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挑战以及进一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木材 仿生人工木材 各向异性 功能化 制备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P仿生人工骨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欣宇 韩颖超 《陶瓷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107-110,共4页
本文设计了用磷酸钙生物陶瓷制备仿生人工骨的工艺路线 ,从原料合成。
关键词 Ca—P仿生人工骨材料 设计 制备 磷酸钙生物陶瓷 原料合成 材料成型 烧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生人工骨修复材料研究 被引量:30
6
作者 王迎军 杜昶 +2 位作者 赵娜如 叶建东 陈晓峰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51-58,共8页
骨缺损修复材料是临床需求量最大的生物医用材料之一.自体骨和异体骨移植的局限性使得研发优异的人工骨修复材料意义重大.通过模仿天然骨本身的成分、结构特性及生物矿化过程,对材料的组成、结构进行设计与调控,可以获得新型仿生人工骨... 骨缺损修复材料是临床需求量最大的生物医用材料之一.自体骨和异体骨移植的局限性使得研发优异的人工骨修复材料意义重大.通过模仿天然骨本身的成分、结构特性及生物矿化过程,对材料的组成、结构进行设计与调控,可以获得新型仿生人工骨修复材料,这已成为生物材料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文中概述了仿生人工骨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本课题组的相关研究,即类骨微纳米磷酸钙矿物的仿生合成、生物医用高分子仿生纳米纤维支架的制备和具有多级孔结构的自固化磷酸钙基骨修复材料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医用材料 骨修复材料 生物矿化 仿生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生人工贻贝在筼筜湖海水石油烃污染监测上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欧寿铭 潘荔卿 郑金树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73-277,共5页
仿生人工贻贝(Semi-Permeable Membrane Devices)是近年来海洋污染监测中新技术,其制作简单,吊挂取样方便,在筼筜湖纳潮进水渠和排污出水口进行夏、冬应用实验,结果显示筼筜湖内石油烃污染仍然较严... 仿生人工贻贝(Semi-Permeable Membrane Devices)是近年来海洋污染监测中新技术,其制作简单,吊挂取样方便,在筼筜湖纳潮进水渠和排污出水口进行夏、冬应用实验,结果显示筼筜湖内石油烃污染仍然较严重,其每g甘油三油酸酯中石油烃浓度夏季可达2.1~7.8mg。退潮排污出水口人工贻贝石油烃浓度为纳潮进水口的2倍,冬季人工贻贝石油烃浓度又为夏季的1.5倍。同时也说明仿生人工贻贝(SPMD)可克服天然贻贝因性别、生长期、健壮程度和海区条件引起的差异,应用前景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人工贻贝 石油污染 厦门YunDang湖 石油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CT与LDA的仿生人脸识别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周书仁 邵晶 蒋加伏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208-211,共4页
针对基于DCT变换与LDA的人脸识别方法识别率低和特征提取过程中维数也低,以及基于K-L变换的仿生人脸识别方法识别率高和特征提取过程中维数也过高的问题,结合两者的优点,提出了一种基于DCT与LDA变换的仿生人脸识别的方法。通过DCT变换与... 针对基于DCT变换与LDA的人脸识别方法识别率低和特征提取过程中维数也低,以及基于K-L变换的仿生人脸识别方法识别率高和特征提取过程中维数也过高的问题,结合两者的优点,提出了一种基于DCT与LDA变换的仿生人脸识别的方法。通过DCT变换与LDA对训练人脸样本进行特征提取,通过核函数将提取的特征映射到高维空间,构建各类样本的覆盖区域,再通过判断待识别人脸特征在各覆盖区域的归属情况来识别人脸。在Yale和ORL人脸库上的实验证明提出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识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余弦变换(DCT) 线性鉴别分析(LDA) 仿生模式识别 高维空间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bor变换仿生人脸识别 被引量:1
9
作者 鲍丽山 何光辉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1期166-168,共3页
针对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在特征提取和降维方面的不足,提出一种Gabor特征筛选的仿生人脸识别方法。首先提取人脸图像Gabor特征向量,经2DPCA方法降维处理后用仿生识别方法对其进行人脸识别。在AR人脸库上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 针对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在特征提取和降维方面的不足,提出一种Gabor特征筛选的仿生人脸识别方法。首先提取人脸图像Gabor特征向量,经2DPCA方法降维处理后用仿生识别方法对其进行人脸识别。在AR人脸库上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的分类准确性高于仿生识别方法和PCA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人脸识别 GABOR变换 二维主成分分析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PCA与LDA变换的仿生人脸识别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蒋加伏 袁承伟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160-163,共4页
就基于PCA与LDA变换的传统人脸识别方法识别率低但特征提取过程中维数低和基于K-L变换的仿生人脸识别方法识别率高但在特征提取过程中维数过高的的问题,将两者的优点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PCA与LDA变换的仿生人脸识别新方法。通过PCA与... 就基于PCA与LDA变换的传统人脸识别方法识别率低但特征提取过程中维数低和基于K-L变换的仿生人脸识别方法识别率高但在特征提取过程中维数过高的的问题,将两者的优点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PCA与LDA变换的仿生人脸识别新方法。通过PCA与LDA变换对训练人脸样本进行特征提取,然后构建各类样本的覆盖区域。再通过判断待识别人脸特征在各覆盖区域的归属情况来识别人脸。实验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PCA) 线性鉴别分析(LDA) K-L变换 仿生模式识别 高维空间几何形体 同源连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完成的主体——《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的移情与主体建构问题 被引量:4
11
作者 苗思萌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4-111,共8页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不仅唤起了对机器人身份问题的关注,也迫使人对自身的存在进行再思考。人作为主体承认自身的存在,首先关涉"认同/区别"。在小说文本构建的世界中,认同/区别的核心就在人与仿生人的鉴别之中。移情在...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不仅唤起了对机器人身份问题的关注,也迫使人对自身的存在进行再思考。人作为主体承认自身的存在,首先关涉"认同/区别"。在小说文本构建的世界中,认同/区别的核心就在人与仿生人的鉴别之中。移情在主体建构中具有重要作用,即主体通过身体经验性地把握他者来达成自我建构。然而,移情中对他人的主体性的把握仍然是想象性的,仍然无法走出唯我论的牢笼,因而我们必须受制于意识形态建构。小说中的默瑟主义意识形态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它或许才是个体作为生命的真正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菲利普·迪克 移情 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生人体足部行走特性的两足机器人足部设计 被引量:3
12
作者 胡小春 张召 葛鹏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2-205,共4页
人体足部的触地模式和结构柔性是人体行走平稳的重要特征和保障。研究论述在双足行走机器人足部设计中仿生人体足部特征对提高其行走平稳性的作用机制,并提出一种基于直线驱动、具有空间三并联五杆柔性机构的机器人仿生足部。参照人体... 人体足部的触地模式和结构柔性是人体行走平稳的重要特征和保障。研究论述在双足行走机器人足部设计中仿生人体足部特征对提高其行走平稳性的作用机制,并提出一种基于直线驱动、具有空间三并联五杆柔性机构的机器人仿生足部。参照人体足部行走实验的位移和形变数值,进行了仿生机器人足部的强度设计和柔性设计。通过有限元分析,对仿生足部在全足支撑相位的柔性、强度和触地受力情况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足部 触地方式 结构柔性 三并联五杆柔性机构 全足支撑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类人胶原蛋白Ⅱ仿生人工骨材料的制备
13
作者 俞园园 范代娣 +4 位作者 米钰 朱晨辉 马晓轩 薛文娇 王淑英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53-758,共6页
目的采用重组类人胶原蛋白Ⅱ(recombinant human-like collagenⅡ,RHLCⅡ)制备仿生人工骨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相分离-冷冻干燥法制备RHLCⅡ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和万能电子材... 目的采用重组类人胶原蛋白Ⅱ(recombinant human-like collagenⅡ,RHLCⅡ)制备仿生人工骨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相分离-冷冻干燥法制备RHLCⅡ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和万能电子材料实验机对材料的理化性能进行表征;选择急性毒性实验、溶血实验、皮内实验和热原实验对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结果RHLCⅡ复合材料在晶相组成、化学组成和晶体尺寸方面均类似于天然骨,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介于致密骨和牙本质之间;复合材料的急性毒性实验、溶血实验、皮内实验和热原实验均为阴性。结论RHLCⅡ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和生物相容性,有望成为培养自体成骨细胞的理想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人胶原蛋白 骨组织工程 仿生合成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生人的梦想与实践——记我国仿生农药专家孟昭礼教授
14
《中国工程科学》 2007年第4期I0009-I0010,共2页
关键词 仿生农药 专家 仿生人 植物保护学院 农业大学 知识 灵感 办公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胶基仿生人工肌肉的输出力特性改善工艺与机理
15
作者 杨俊杰 于涛 +2 位作者 韦康 王思永 杨雄飞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7-125,共9页
在电致动凝胶基仿生人工肌肉产生输出力时,经常会出现“输出力震颤行为”,这严重影响了仿生人工肌肉的输出力特性和驱动平稳性。因此,文中基于冻干工艺的3种影响因素(丙三醇添加量、氯化钙交联浓度和冷冻温度),对海藻酸钠凝胶基仿生人... 在电致动凝胶基仿生人工肌肉产生输出力时,经常会出现“输出力震颤行为”,这严重影响了仿生人工肌肉的输出力特性和驱动平稳性。因此,文中基于冻干工艺的3种影响因素(丙三醇添加量、氯化钙交联浓度和冷冻温度),对海藻酸钠凝胶基仿生人工肌肉的输出力特性及震颤行为进行了对比研究,并深入分析了它们对输出力特性的改善机理。结果表明,在保湿剂丙三醇为3 mL时,仿生人工肌肉输出力最大为5.78 mN;氯化钙交联浓度为1%时,输出力最大为6.09 m N;冷冻温度为-60℃时,输出力达到最大值6.76 mN、输出力震颤幅度为0.4 mN,约为丙三醇0 mL时的1.29倍,氯化钙浓度为2%时的0.3倍;输出力震颤频率为1次,约为丙三醇3 mL和氯化钙交联浓度5%时的0.3倍。所以,冻干工艺的冷冻温度是影响仿生人工肌肉输出力特性及震颤行为的最关键因素,且最佳冷冻温度为-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基仿生人工肌肉 海藻酸钠 输出力特性 输出力震颤行为 冻干工艺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生人造牲畜疾走步态动步行的基础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方亚彬 陈秉聪 +1 位作者 江村超 荒川章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9-22,共4页
进行了仿生人造牲畜疾走步态动步行的基础实验研究,所用仿生人造牲畜有12个自由度,关节由带有轴角编码器的直流伺服电机驱动。仿生人造牲畜在疾走步态动步行时简化为倒立复摆模型,应用此模型完成了支撑足同相位的仿生人造牲畜的控制。
关键词 仿生 人造牲畜 动步行 疾走步态 计算机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纺丝在构建小口径仿生人工血管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子茹 焦恩祥 +4 位作者 袁坤山 李桂英 李蛟 任桂莹 张海军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478-482,共5页
人工血管在治疗冠状动脉和周边堵塞性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制备出性能优异的小口径人工血管仍然具有挑战性。当口径较小时(<6 mm),人工血管容易产生血栓和内膜增生等问题,进而导致血管再狭窄和堵塞,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为了构... 人工血管在治疗冠状动脉和周边堵塞性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制备出性能优异的小口径人工血管仍然具有挑战性。当口径较小时(<6 mm),人工血管容易产生血栓和内膜增生等问题,进而导致血管再狭窄和堵塞,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为了构建性能良好的小口径人工血管,人们探索了多种制备方法。静电纺丝可以构建具有极大的比较面积和孔隙率的纳米纤维网络。而这种纳米纤维网络与动物细胞外基质(ECM)结构非常相似,可以极大地促进内皮细胞的黏附生长和繁殖,从而促进使移植后的人工血管具有快速形成完整的内皮细胞层。内皮细胞层的形成可以有效减缓人工血管中血细胞、纤连蛋白和血小板沉积,降低血栓形成及血管堵塞的概率。本论文综述了静电纺丝技术在构建小口径人工血管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小口径 人工血管 仿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生人工心脏瓣膜材料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陈昱欣 陈诗萍 +6 位作者 王文硕 王雅娟 黄超 王富军 李超婧 侯永泰 王璐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540-548,共9页
治疗瓣膜性心脏病的重要方式是进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通过仿生设计构建的人工心脏瓣膜材料,有利于在结构和性能上模拟天然组织,有望改善现有人工心脏瓣膜材料生物力学不匹配、生物耐久性较低等缺陷。以聚合物为原料制备的瓣膜具有高度... 治疗瓣膜性心脏病的重要方式是进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通过仿生设计构建的人工心脏瓣膜材料,有利于在结构和性能上模拟天然组织,有望改善现有人工心脏瓣膜材料生物力学不匹配、生物耐久性较低等缺陷。以聚合物为原料制备的瓣膜具有高度可调可控性,表现出重现原生瓣膜三层异质、各向异性特点的显著优势。本文从人体原生瓣膜的结构和性能特点出发,重点关注其结构各向异性和力学各向异性特征,分析了仿生人工心脏瓣膜材料的设计思路;重点介绍了水凝胶瓣膜、纤维基瓣膜和水凝胶/纤维基复合瓣膜等聚合物瓣膜中涉及仿生材料的研究进展,提出根据原生瓣膜纤维层、海绵层和心室层各层结构、组分和功能进行更精确的仿生设计是仿生人工心脏瓣膜材料未来重要的优化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心脏瓣膜 仿生材料 各向异性 纤维 水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LCII仿生人工骨新型材料成型工艺的优化
19
作者 马晓轩 高琛 +2 位作者 米钰 范代娣 朱晨辉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17-823,共7页
目的:借助于MINITAB统计学软件,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和响应面优化法对重组类人胶原蛋白II(RHLCII)仿生人工骨材料成型工艺进行优化研究。方法:首先利用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出对材料抗压强度和孔隙率影响显著的三个因素,即纳米... 目的:借助于MINITAB统计学软件,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和响应面优化法对重组类人胶原蛋白II(RHLCII)仿生人工骨材料成型工艺进行优化研究。方法:首先利用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出对材料抗压强度和孔隙率影响显著的三个因素,即纳米羟基磷灰石(nHA)/RHLCⅡ、京尼平浓度和预冷温度。在此基础上用最陡爬坡试验逼近最大响应区域,找到后续试验的中心点。再利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进行回归分析,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的最佳水平。结果:优化后的三种主要影响成分为nHA/RHLCⅡ=1.54、京尼平浓度0.9%和预冷温度-75℃。结论:方程拟合良好,优化后的材料机械强度和孔隙率分别为81.56MPa、94.5%,较优化前分别提高了1.11MPa和0.9%;MTT测定结果表明材料细胞毒性试验合格,符合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要求,重复性好,有望应用于商品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支架 重组类人胶原蛋白Ⅱ 仿生 成型工艺 响应面优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州纳米所仿生人工肌肉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20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61-261,共1页
仿生人工肌肉材料是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智能材料,正不断地掀起全球研究热潮,在航空航天、仿生机器人以及生物医疗等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MPC),也称为电化学驱动器,是一种典型的仿... 仿生人工肌肉材料是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智能材料,正不断地掀起全球研究热潮,在航空航天、仿生机器人以及生物医疗等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MPC),也称为电化学驱动器,是一种典型的仿生人工肌肉材料。它是由两层电极与离子聚合物组装而成的三明治结构,在电场作用下,依靠离子在电极界面的可逆脱嵌过程,实现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机器人 人工肌肉 离子聚合物 纳米 苏州 智能材料 金属复合材料 三明治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