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价值观转型与江西生态文明建设
1
作者 潘晶 《现代农村科技》 2016年第22期7-10,共4页
由传统的生态价值观所指导的生态发展模式,是人类为满足当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自然资源大规模的开发和对生态环境肆意的破坏,从而导致目前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只有生态价值观全面转型,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 由传统的生态价值观所指导的生态发展模式,是人类为满足当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自然资源大规模的开发和对生态环境肆意的破坏,从而导致目前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只有生态价值观全面转型,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反过来,生态价值观的转型也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价值观转型 生态文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人生价值观转型及其正确引导 被引量:1
2
作者 温珍奎 刘绍龙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3期45-49,共5页
略论人生价值观转型及其正确引导温珍奎,刘绍龙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导向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能动反映。价值观是个社会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它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关... 略论人生价值观转型及其正确引导温珍奎,刘绍龙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导向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能动反映。价值观是个社会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它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所谓价值,是指客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价值观 价值观转型 人生价值取向 青年学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当代大学生 西方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成员 个人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型 被引量:6
3
作者 赖传祥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7期38-43,共6页
关键词 中国传统价值观 现代转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转型 价值取向 价值转型 思想文化建设 价值系统 价值意识 价值观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观研究的代际视野——评《分化与整合——转型期价值观代际变迁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聂文军 《伦理学研究》 2007年第3期106-107,共2页
关键词 价值观 代际关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 当代哲学 价值哲学 《分化与整合——转型价值观代际变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浪子文学:价值观的迷惘与重构
5
作者 张韧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03-110,共8页
价值观与时代精神相连结,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即使如真善美这些被视为永恒的价值尺度,也随同时代的变迁而更替、丰富并完善其价值内涵。一个时代价值观的变动,往往先从文学这面镜子中得到反映。本文所描述的都市青年的浪子形象,正是... 价值观与时代精神相连结,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即使如真善美这些被视为永恒的价值尺度,也随同时代的变迁而更替、丰富并完善其价值内涵。一个时代价值观的变动,往往先从文学这面镜子中得到反映。本文所描述的都市青年的浪子形象,正是在当今时代和价值观转型期的特定环境中出现的,他们对怎样活法的困惑、迷惘、失误和从歧路上归来的思考,恰恰反映了转折时代的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价值观念的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观转型 王朔小说 价值观 文化人类学 都市青年 文学 价值取向 文化决定论 自我实现 顽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窦娥悲剧的价值观剖析
6
作者 陈燕妮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89-92,共4页
窦娥是元杂剧中一个经典性的悲剧人物形象。本文立足于元代社会思想的复杂性,在揭示元代转型社会的表现以及作者在书写中对社会的期望的基础上,挖掘其悲剧形成的深层根源所在,从《窦娥冤》中传统儒家信仰导致的悲剧性结果,元代转型社会... 窦娥是元杂剧中一个经典性的悲剧人物形象。本文立足于元代社会思想的复杂性,在揭示元代转型社会的表现以及作者在书写中对社会的期望的基础上,挖掘其悲剧形成的深层根源所在,从《窦娥冤》中传统儒家信仰导致的悲剧性结果,元代转型社会中儒家价值观的变化状态,《窦娥冤》中传统儒家价值观失落的其他表现,来自传统儒家信仰中的"秩序"意义四个层面剖析窦娥悲剧的社会内因和存在意义,认为窦娥的悲剧是传统儒家价值观与转型社会中崇利倾向的价值观之间碰撞的结果;她的悲剧是社会传统道德没落的悲剧;其意义在于对人间社会秩序的呼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娥冤》 悲剧性 传统儒家信仰 元代转型社会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公民文化到社会资本理论——西方政治文化研究三重范式的嬗变与反思 被引量:3
7
作者 薛祥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8年第4期50-57,共8页
二战以后,政治文化研究逐渐成为比较政治学的核心主题,并经历了20世纪50—60年代公民文化范式,70—80年代代际转型范式,90年代社会资本范式的嬗变与转型。三重范式都将文化作为解释政治的核心因素,都采用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一脉相承... 二战以后,政治文化研究逐渐成为比较政治学的核心主题,并经历了20世纪50—60年代公民文化范式,70—80年代代际转型范式,90年代社会资本范式的嬗变与转型。三重范式都将文化作为解释政治的核心因素,都采用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一脉相承,相互联系,又不断发展。政治文化研究最重要的问题出在方法论方面,譬如文化作为一种分析单位的含糊性,文化内与文化间的差异,文化概念的含糊性,将文化与政治行动联结起来的机制方面,政治文化分析都不是很明确。在价值层面上,政治文化的研究凸显了明显的身份意识、价值取向和强烈的国家使命感。政治文化研究只有超越西方本位主义,摒弃种族优越论,拓宽视野,揭示各民族多元化的特质文化,才能真正实现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文化 公民文化 价值观转型 社会资本 范式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需要的本质与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 被引量:6
8
作者 林彦虎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14,共7页
人的需要不等于人的需要的意识,人的需要是客观的,在生产的生成过程中需要能够得到满足,但在现实层面,以奴化、物化以及层次的失序形式表现的需要的异化阻碍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的需要状况已全... 人的需要不等于人的需要的意识,人的需要是客观的,在生产的生成过程中需要能够得到满足,但在现实层面,以奴化、物化以及层次的失序形式表现的需要的异化阻碍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的需要状况已全面升级,建立在以往短缺经济基础上的生产方式已难以适应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要改变这种现状,应立足于已初步解决短缺经济问题、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围绕人的需要本质,在切实推进资本价值观向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转型中扬弃需要的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需要的客观性 需要的异化 价值观转型 美好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