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价值品质及其结构 被引量:3
1
作者 崔岐恩 张晓霞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5-42,共8页
借鉴亚里士多德对德性的二维划分、参考科尔伯格品德心理学思想(道德推理形式与道德判断内容),从横切的静态结构看,价值品质可被解析为一体两翼之结构:价值品质=价值原则+价值智慧。以此应对价值的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价值判断与选择的内... 借鉴亚里士多德对德性的二维划分、参考科尔伯格品德心理学思想(道德推理形式与道德判断内容),从横切的静态结构看,价值品质可被解析为一体两翼之结构:价值品质=价值原则+价值智慧。以此应对价值的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价值判断与选择的内容和所依据的正当性标准,二是如何作价值判断与选择,即价值智能的问题。两者相得益彰才能葆有良好价值品质,其中价值智慧是价值品质的灵魂,是价值实践中"正当""善""幸福"三者统一的内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质 德性 价值品质 价值原则 价值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学校价值教育核心内容体系及其教育策略——以社会和谐—人生幸福为中心 被引量:3
2
作者 余清臣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20,共8页
价值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整体建设学生的价值世界,全面提升学生的价值品质。现代社会的深刻转型冲击着传统的核心价值,致使现代学校价值教育失去了稳定的核心内容体系,因此系统研究现代学校价值教育核心内容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基于价值的... 价值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整体建设学生的价值世界,全面提升学生的价值品质。现代社会的深刻转型冲击着传统的核心价值,致使现代学校价值教育失去了稳定的核心内容体系,因此系统研究现代学校价值教育核心内容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基于价值的基本内涵,现代学校价值教育核心内容体系的价值主体应该是兼具"社会性"与"个体性"的人,因此现代学校价值教育核心内容体系应该以社会和谐—人生幸福为中心来建设,最终形成包括终极理想层、生活精神层、公共生活层、个人生活层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体系。基于这个内容体系,现代学校价值教育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加强:要进行系统的价值教育、要抓住核心价值层次和核心价值条目、要注意协调各个价值品质层次之间的关系、要准确定位具体价值的内涵、要适度加强价值理性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教育内容 学生核心价值品质 社会和谐-人生幸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价值哲学的优秀教师的博客研究——以Z老师博客为例
3
作者 伍雪辉 张艳辉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9-102,120,共5页
优秀教师运用博客的记录、展示、传播等功能实现了情感交流、人际交往、教育教学发展等多重价值效应,反映了自身多方面优秀价值品质;通过博客的共享与交流为访客教师提供了价值认同与共享的可能;优秀教师应拓展教育博客的价值效应,进一... 优秀教师运用博客的记录、展示、传播等功能实现了情感交流、人际交往、教育教学发展等多重价值效应,反映了自身多方面优秀价值品质;通过博客的共享与交流为访客教师提供了价值认同与共享的可能;优秀教师应拓展教育博客的价值效应,进一步提升自身价值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秀教师 博客 价值品质 价值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联结儿童的当下与未来——以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博雅学堂”建设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陈罡 胡昕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8-50,共3页
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探索实践"博雅学堂",构建"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将儿童当下的学习与核心素养培养进行对接,让师生在课堂实现真实的学习和生命的共同成长。"博雅学堂"有四个特征:价值取向明... 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探索实践"博雅学堂",构建"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将儿童当下的学习与核心素养培养进行对接,让师生在课堂实现真实的学习和生命的共同成长。"博雅学堂"有四个特征:价值取向明确,核心问题导学,师生真诚交往,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通过实施"引导自学"课型、变"教材"为"学材"、开展探究式学习等多途径进行实践。重新思考学校课程设计、教师面临的专业挑战及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学习为中心 “博雅学堂” 核心素养 价值品质 “引导自学”课型 “学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焚稿烟燎中的明代文学影像 被引量:1
5
作者 罗时进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5-153,共9页
明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诗文观念迭变最为突出的时期。目前我们对明代诗文创作的评价基本建立在传世文本的基础上,尚未注意到曾经出现却归于焚燬的作品,而这部分作品数量极为可观。这一现象背后既有其人,亦有其事。考察其人... 明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诗文观念迭变最为突出的时期。目前我们对明代诗文创作的评价基本建立在传世文本的基础上,尚未注意到曾经出现却归于焚燬的作品,而这部分作品数量极为可观。这一现象背后既有其人,亦有其事。考察其人,可了解明代文人知愧且格;探究其事,则知其弃旧图新,此皆为可贵。但客观来看,在这一过程中不免存在高悬标衡而焚弃失度的现象,使文学史的许多段落仅存斑驳的焦尾碎锦,甚至出现一片空白。数百年之后回视相关自述和历史记载,一方面对焚稿者内省竢善、风裁独峻生出敬意,同时亦有失鱼之叹。透过剧爨烟燎考察明代文人焚稿现象,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对文人轶事本身的了解,而是寻求一个与文学史参照互证的心态呈现、演变过程。这一研究的视角既是文学批评和文献学的,也是文学社会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文人 焚稿 焚馀 文学观念 品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